1. 美国硅谷有哪些高科技企业
美国硅谷有Facebook、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朗讯、英伟达等高科技企业。
1、Facebook——Facebook(脸书)是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创立于2004年2月4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
(1)硅谷价值创造扩展阅读:
1、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2、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它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
3、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拥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作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还包括加州大学其它的几所校区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等等。结构上,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2. 硅谷有什么特点
在美国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亚洲,距离旧金山市区约50公里的地方,是圣何塞县的一片肥沃土地,两边是低矮的山脊,曾经果树茂密,1950年前是“美国的梅脯之都”。今天,梅子果园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未来型厂房、快车道和一排排新公寓。这就是“硅谷”——电脑芯片的故乡。不仅如此,硅谷还是个人计算机、磁带录像机、游戏机、音乐合成器、隐性眼镜、基因拼接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故乡。
“硅谷”这个雅号,是1971年当地一家报纸的编辑唐·霍夫勒提出来的,因为硅制成的半导体芯片是微电子工业的基本元器件,“硅谷”和“汽车城”、“钢都”之类的名字一样,是象征性的说法。这个雅号在70年代后期很快就出了名。
种植梅树的农民一搬走,郊区便扩大开来。圣何塞在1950年还是一个小乡镇,到1990年,就因硅谷的发展而成为全美第11位大城市,并赶上了旧金山,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第3大城市,仅次于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小小硅谷,拥有20万名大学生,6000多位博士,居民中的百万富翁超过1.5万人。它如果不是全世界,也是全美国的科学人才和新财富的最大集中地。硅谷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尤以日本人居多。早在1981年日本就编出了极详尽的硅谷旅游图,显然,并非所有的日本人来硅谷口为看风景。
硅谷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有丰富的风险资本,有掌握技术的、流动性大的又没参加工会的劳动力。硅谷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和公司,是从美国东部或欧洲来的。他们到硅谷来,或是逃避墨守成规的公司,或受加州的吸引,他们中不乏极受欢迎的和极使人厌恶的人。正像硅谷的企业资本家唐·瓦伦丁所说:“美国东部是巨大的公司和僵硬的组织,个人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它们的。加利福尼亚是前沿阵地,在经济上、社会上和制度上都还没有组织好,而首先是真正信奉纯粹的个人价值。”英特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说:“在这儿,你不必随时都要把各种事情提供给某个该死的委员会,你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事实无情,美国东部三大电子公司:通用电器、威斯汀豪斯电气和美国无线电公司在这场微电子革命中完全败阵。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专门的知识被认为是个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财富。公司需要的技术,主要通过雇佣关键性的个人获得。于是,绝大多数电子工程师可以带着他们的得意成果,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而问心无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尔公司的17位关键性的雇员同时离开,去创办他们自己的公司。硅谷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想调换一下工作,你只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时候,在101号高速公路上换一个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调动率达30-50%,猎取人才的代理机构用提薪和较好的工作条件频频引诱关键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复杂。
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对公司老板是一个坏消息。他们必须想方设法保住雇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硅谷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资、住房补贴、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费饮料等,这是寻常之事。分红和股票买卖特权等也已普遍成为挽留宝贵雇员的方法。人员的流动,对地区产业却是件好事,这培育了公司间的联系网。在以迅速发明为基础的产业中,成功必须高度依靠于信息交流。硅谷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过与朋友和过去的同事之间的电话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欢的硅谷小镇酒吧去聊天而获得。
中国许多老百姓都知道北京有个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计算机民营企业办得很火!
中关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它的发展序幕,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拉开的。
1980年前后,陈春先几次访美,惊叹于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我们忠实地记录了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
“这次到美国看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核聚变实验室,跑了十几个城市,比1978年那次要深入得多。这次是民间学术交流,没有上次官方代表团那么些约束和应酬,谈得比较深入。我尤其想了解为什么美国核聚变实验效率那样高、工程‘实验’与理论计算结合得那么密切,整修过程周期那么短。看来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实验技术先进,制造设备和仪器的工厂水平高,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实验技术好。但是,如果多问一个‘为什么’,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充满活力的工厂、学校、研究所密切联系的体制。美国朋友向我介绍了所谓的‘技术扩散区’的概念。
“波士顿周围的128号公路,大体相当于北京的三环路,但要大些。128号公路两侧有几百家高技术小工厂,被认为是技术扩散区的典型,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家专做超导磁体的小工厂,这是很有启发性和激动人心的参观。工厂的负责人原来是波士顿大学的教师。他介绍说,我们有技术,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钱,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先进的产品,现在我们的超导磁体已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实验室所接受。合同多时我们就多一些工人和工程师,合同少时就只保持20人左右基本骨干队伍,原材料、粗制工艺、化工处理许多过程都是协作完成的。同行的超导工程专家严陆光说:国内搞一项超导材料和工艺的工程都上千人,产品还不如这里。我听到华裔科学家谈到许多动人的高技术创业史,包括就住在波士顿的王安先生。他是一个公认的很成功的企业家。
“回程途经旧金山时,又参观了硅谷两个小厂。硅谷原来是太平洋和旧金山湾之间的一片柑橘园地带,在旧金山南边约60公里。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第一台微计算机就是在这里的一个青年人的汽车库里搞出来的,现在已经是数千万美元年销售额的苹果公司了。硅谷是最大、最典型的技术扩散区。斯坦福典型的老校长特曼教授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他决定把校园的一些土地租给学校教授专家办高技术的工厂。现在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就是30年代斯坦福大学电机系两个教授开办的,第一个产品是高频振荡器,在自己家车库里搞的样机。
“总之,我看到美国尖端科技发展快,人造卫星和托卡马克(一种核聚变装置),都是苏联先取得突破,美国则利用实验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很快赶在前边。美国高速度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当然这里资本家赚钱的动机是不能忽视的,但据一些当事人(科学家)谈,创业的自我满足超过了营利动机。我感兴趣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几百亿元产值的新兴工业,得益的显然是社会、国家、地区。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的确,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是根本不同的,我们的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多作实际贡献,不满足于发表文章,开成果展览会。我们北京等离子体学会有搞核聚变的,也有搞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的。搞核聚变过程发展了很多新技术,可以用来为工厂和其他的科研单位服务,至少可以小批量生产,免得重复进口。我过去搞激光,开始差距不大,后来越来越大。现在我们自己需要的激光器,还得用外汇去进口,实在觉得不是滋味。至于低温等离子体,就更应该结合工业应用发展,首先应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业技术。
“上周我在科协向田夫同志汇报了这些想法,他很希望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学会能带个头,组织科技人员为四化多作贡献。外国好的经验可作参考。科协的态度是,凡有利于四化的,我们都大力支持,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因此我们提出也成立‘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设想,而且我们看到在外地已经有了类似的组织。”
陈春先研究员高瞻远瞩,敢说敢干。1980年10月,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把有关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中国高技术企业的雏形。
另一方面虽然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但对于陈春先的创业行为,社会仍议论纷纷,他本人也受到中科院物理所某些领导的不公正对待。对其他科技人员办企业,有人嫉妒“发横财”,有人诬告“投机倒把”。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我们不妨对批示作些摘录:
方毅同志1月7日批示:“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
胡启立同志1月8日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协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示。”
胡耀邦同志1月8日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
科技领导小组很快拿出了大力支持陈春先等一批开拓者创业的政策,并对他的勇气和先进事迹加大了宣传力度。
3. 美国硅谷发展的有利条件希望具体些,谢谢!
硅谷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硅谷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硅谷不仅是美国西部经济第二次开发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产业发展美国硅谷形成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群,是技术多元化的经济。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有以下几类: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软件,包括软件发行商和软件服务;创意和创新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比如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的有关的创造服务(比如图表设计、广告、营销);公司办公室,包括总部,分支机构和地方办事处。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二:企业活力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公司;同时,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也是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硅谷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公司,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甚至在某些高技术创新领域处于世界领袖地位的本土大公司。例如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级的大公司。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三:技术创新联邦政府对硅谷的研发投资增长迅速,企业仍是硅谷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在1993年至2004年之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硅谷企业非常注重研发,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从1990年到2003年,硅谷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为11%左右,同期美国企业的平均水平为3%。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四:人力资源硅谷的研发人员占到硅谷总从业人员数量的10%以上,是美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硅谷,先后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地大学为硅谷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硅谷所在地拥有包括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所技工学校。重视人才的引进,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外籍人才居多是硅谷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华裔和印度裔创办的高技术创业企业占到美国硅谷企业总数的23%。在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人占了60%,高技术人才中有33%是海外来源。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五:风险投资硅谷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风险投资成为促进硅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硅谷地区成功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化剂。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收了全美35%的风险资本,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六: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在硅谷的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整合角色,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整合。硅谷专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七:硅谷文化硅谷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硅谷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是美国传统的民族特性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创新精神等和现代文化在高科技时代的典型体现。硅谷创新文化体现在它鼓励尝试,容许失败,即允许失败(It’s ok to fail)的创新。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人们才去不断地尝试,硅谷才诞生了许多企业家、发明家和创业者。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八:政府支持政府采购对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政府颁布“采购美国产品法”,政府对信息产品,尤其是对原创性产品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据统计,1955年至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到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此外,政府通过研发投入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政府对基础的、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研发给予直接的资金与各方面的投入。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对硅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硅谷所在的加州是“技术之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公室(1973年),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如“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 (来源:长城战略咨询)
4. 硅谷式的创业是什么意思
硅谷式的创业是指:运用科技型、创造性思维,通过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方式,以知识密集型的人才为基础的创业。
硅谷式创业的一般特点:
1、创业团队及创业人员普遍高学历(重点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居多)。偶尔也会有创业领头人本人极具传奇色彩的特殊团队,如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自己辍学,生怕继续读书会耽误创业的最佳时期。总之,这是一批要么有疯子一般的狂热精神与神奇思想,要么有高智商,高创造力,高追求的人的游戏。
2、项目本身独特(甚至独一无二)。例如扎克伯格的脸书,掀起了交互式互联网模式的新潮。项目的科技性,创新性,不可替代性,是此类创业的关键因素。
3、有一套自己的盈利模式,和独特的经营体系,完全符合双创所要求的各种标准。
4、借助资本杠杆,基本每一个硅谷式创业的企业,不是借助庞大的资本市场让自己快速发展,就是最终通过自身公司的独特,被同类型上市公司并购。
5、打造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港湾。硅谷式的企业,创造是其不竭的动力,例如谷歌的办公环境,充满着诗与远方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创业者可以回归到各种本真,让来的人,可以尽情地在里面展现自我的全部,以创造出伟大的产品。
6、企业定位高端。目标世界500强。
5. 关于硅谷的具体描述是什么
在美国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亚洲,距离旧金山市区约50公里的地方,是圣何塞县的一片肥沃土地,两边是低矮的山脊,曾经果树茂密,1950年前是“美国的梅脯之都”。今天,梅子果园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未来型厂房、快车道和一排排新公寓。这就是“硅谷”——电脑芯片的故乡。不仅如此,硅谷还是个人计算机、磁带录像机、游戏机、音乐合成器、隐性眼镜、基因拼接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故乡。
“硅谷”这个雅号,是1971年当地一家报纸的编辑唐·霍夫勒提出来的,因为硅制成的半导体芯片是微电子工业的基本元器件,“硅谷”和“汽车城”、“钢都”之类的名字一样,是象征性的说法。这个雅号在70年代后期很快就出了名。
种植梅树的农民一搬走,郊区便扩大开来。圣何塞在1950年还是一个小乡镇,到1990年,就因硅谷的发展而成为全美第11位大城市,并赶上了旧金山,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第3大城市,仅次于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小小硅谷,拥有20万名大学生,6000多位博士,居民中的百万富翁超过1.5万人。它如果不是全世界,也是全美国的科学人才和新财富的最大集中地。硅谷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尤以日本人居多。早在1981年日本就编出了极详尽的硅谷旅游图,显然,并非所有的日本人来硅谷口为看风景。
硅谷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有丰富的风险资本,有掌握技术的、流动性大的又没参加工会的劳动力。硅谷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和公司,是从美国东部或欧洲来的。他们到硅谷来,或是逃避墨守成规的公司,或受加州的吸引,他们中不乏极受欢迎的和极使人厌恶的人。正像硅谷的企业资本家唐·瓦伦丁所说:“美国东部是巨大的公司和僵硬的组织,个人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它们的。加利福尼亚是前沿阵地,在经济上、社会上和制度上都还没有组织好,而首先是真正信奉纯粹的个人价值。”英特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说:“在这儿,你不必随时都要把各种事情提供给某个该死的委员会,你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事实无情,美国东部三大电子公司:通用电器、威斯汀豪斯电气和美国无线电公司在这场微电子革命中完全败阵。
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人的而不是公司的。专门的知识被认为是个人的而不是公司的财富。公司需要的技术,主要通过雇佣关键性的个人获得。于是,绝大多数电子工程师可以带着他们的得意成果,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而问心无愧。例如,1983年1月的一天,英特尔公司的17位关键性的雇员同时离开,去创办他们自己的公司。硅谷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想调换一下工作,你只要在你早晨去上班的时候,在101号高速公路上换一个出口就行。”一般公司的年工作调动率达30-50%,猎取人才的代理机构用提薪和较好的工作条件频频引诱关键人物跳槽,事情被搞得更复杂。
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对公司老板是一个坏消息。他们必须想方设法保住雇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在硅谷迅速增加的公司中,高工资、住房补贴、休假、公司健身房、星期五下午免费饮料等,这是寻常之事。分红和股票买卖特权等也已普遍成为挽留宝贵雇员的方法。人员的流动,对地区产业却是件好事,这培育了公司间的联系网。在以迅速发明为基础的产业中,成功必须高度依靠于信息交流。硅谷中的公司都很相似。信息可以通过与朋友和过去的同事之间的电话交流,或到大家都喜欢的硅谷小镇酒吧去聊天而获得。
中国许多老百姓都知道北京有个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计算机民营企业办得很火!
中关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它的发展序幕,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拉开的。
1980年前后,陈春先几次访美,惊叹于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我们忠实地记录了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新成立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
“这次到美国看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核聚变实验室,跑了十几个城市,比1978年那次要深入得多。这次是民间学术交流,没有上次官方代表团那么些约束和应酬,谈得比较深入。我尤其想了解为什么美国核聚变实验效率那样高、工程‘实验’与理论计算结合得那么密切,整修过程周期那么短。看来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实验技术先进,制造设备和仪器的工厂水平高,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实验技术好。但是,如果多问一个‘为什么’,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充满活力的工厂、学校、研究所密切联系的体制。美国朋友向我介绍了所谓的‘技术扩散区’的概念。
“波士顿周围的128号公路,大体相当于北京的三环路,但要大些。128号公路两侧有几百家高技术小工厂,被认为是技术扩散区的典型,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家专做超导磁体的小工厂,这是很有启发性和激动人心的参观。工厂的负责人原来是波士顿大学的教师。他介绍说,我们有技术,有想法,另外一些人有钱,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先进的产品,现在我们的超导磁体已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实验室所接受。合同多时我们就多一些工人和工程师,合同少时就只保持20人左右基本骨干队伍,原材料、粗制工艺、化工处理许多过程都是协作完成的。同行的超导工程专家严陆光说:国内搞一项超导材料和工艺的工程都上千人,产品还不如这里。我听到华裔科学家谈到许多动人的高技术创业史,包括就住在波士顿的王安先生。他是一个公认的很成功的企业家。
“回程途经旧金山时,又参观了硅谷两个小厂。硅谷原来是太平洋和旧金山湾之间的一片柑橘园地带,在旧金山南边约60公里。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第一台微计算机就是在这里的一个青年人的汽车库里搞出来的,现在已经是数千万美元年销售额的苹果公司了。硅谷是最大、最典型的技术扩散区。斯坦福典型的老校长特曼教授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他决定把校园的一些土地租给学校教授专家办高技术的工厂。现在世界著名的惠普公司就是30年代斯坦福大学电机系两个教授开办的,第一个产品是高频振荡器,在自己家车库里搞的样机。
“总之,我看到美国尖端科技发展快,人造卫星和托卡马克(一种核聚变装置),都是苏联先取得突破,美国则利用实验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很快赶在前边。美国高速度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当然这里资本家赚钱的动机是不能忽视的,但据一些当事人(科学家)谈,创业的自我满足超过了营利动机。我感兴趣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几百亿元产值的新兴工业,得益的显然是社会、国家、地区。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的确,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是根本不同的,我们的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多作实际贡献,不满足于发表文章,开成果展览会。我们北京等离子体学会有搞核聚变的,也有搞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的。搞核聚变过程发展了很多新技术,可以用来为工厂和其他的科研单位服务,至少可以小批量生产,免得重复进口。我过去搞激光,开始差距不大,后来越来越大。现在我们自己需要的激光器,还得用外汇去进口,实在觉得不是滋味。至于低温等离子体,就更应该结合工业应用发展,首先应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业技术。
“上周我在科协向田夫同志汇报了这些想法,他很希望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学会能带个头,组织科技人员为四化多作贡献。外国好的经验可作参考。科协的态度是,凡有利于四化的,我们都大力支持,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因此我们提出也成立‘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设想,而且我们看到在外地已经有了类似的组织。”
陈春先研究员高瞻远瞩,敢说敢干。1980年10月,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把有关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中国高技术企业的雏形。
另一方面虽然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但对于陈春先的创业行为,社会仍议论纷纷,他本人也受到中科院物理所某些领导的不公正对待。对其他科技人员办企业,有人嫉妒“发横财”,有人诬告“投机倒把”。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我们不妨对批示作些摘录:
方毅同志1月7日批示:“陈春先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
胡启立同志1月8日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协大力支持。如何定,请耀邦酌示。”
胡耀邦同志1月8日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
科技领导小组很快拿出了大力支持陈春先等一批开拓者创业的政策,并对他的勇气和先进事迹加大了宣传力度。
6. 美国硅谷简介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 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主要包括该县下属的从帕罗奥多市到县府圣何塞市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
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
(6)硅谷价值创造扩展阅读: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硅谷附近的大学包括:
1、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2、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
3、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4、卡内基梅隆大学西海岸校区(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他们所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硅谷
7. 硅谷给美国带来了哪些贡献
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因此,硅谷已成为各国研究和效仿的一种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硅谷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以及因毗邻著名的学府而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的、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
硅谷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量上,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发展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创立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硅谷人在创业中营造了硅谷文化,而硅谷文化又进一步吸引、凝聚了各方优秀人才进入硅谷。实际上从长远看,硅谷文化凝聚人才、发展经济的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大大超过了其经济指标的增长。这种潜在影响是一种难以用数字表明的巨大财富和精神因素。美国各州也力求仿效硅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意在美国新经济勃起的过程中,搏取称雄地位。而在整个事态发展中,“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尤应引起我国民营科技园区企业的关注和思考。
1.硅谷文化的基本内涵
硅谷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繁荣学术,不断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讲究合作,以人为本”。
(1)繁荣学术,不断创新。学术的自由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人们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在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必然会启迪新思想、新创意。这些新思想、新创意往往会演化为高新技术的萌芽和新产业的起点。可见,繁荣的学术是硅谷一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基础。在硅谷发展过程中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之输入了各类人才,也把大学良好的学风和学术传统带到了硅谷,孕育了硅谷鼎盛的学术研究、学术探索风气,从而为硅谷提供了人才、智力和技术诸方面的强大支持。不断创新,则体现了硅谷人时时、事事、处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硅谷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创新人才,这些知识型移民带来了各国、各地的文化,而多种文化的不断交织、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创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有力地推动了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在这种创新氛围的影响下,硅谷人的思想越发活跃、眼光越发敏锐,人们都分秒必争地力求把一些好的创意转变成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并占领市场。可以说,硅谷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创新,这已几乎成为硅谷人工作、生活的全部。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促成了硅谷人才辈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新图景、新局面。
(2)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在硅谷,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同业间、社会上的竞争都在不断激励人们勇于闯荡、敢于冒风险。近年来日臻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更是激发了硅谷人的冒险精神。越来越多的硅谷人体验到冒险与机会同在。没有冒险,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机会。而硅谷人在这种闯荡、冒险的创业中,又难免会有失败的体验,与局外人那种安份求稳、守株待兔的心态,是难以同日而语的。正因如此,硅谷人对失败极为宽容,他们对“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的失败孕育着成功”、“失败对人的发展是一种财富”的理解和理念,已成为硅谷人普遍认同的明智态度,也成为人们冒险创新的一种内在精神动力。然而,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工作、技术或决策中的失误、失败往往被视为一种耻辱或污点,甚至会断送一个人一生的前程。这种观念必然助长、促成人们害怕失败、不敢冒险的保守心理。在硅谷,许多公司会主动奖赏甘冒风险、积极参与的有胆有识者,却不去惩罚冒险的失败者。硅谷文化中对失败的宽容,大大激励、激发了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应该说,硅谷中这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特有文化氛围是人类智慧发展、文明发展达至一个新层次的新升华。
(3)崇尚竞争,平等开放。当今世界充满了竞争,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硅谷,每个公司乃至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竞争、拼搏于竞争。在严密公正的市场竞争法则下,人们既着力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注重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崇尚尊重对手,在平等中交流。在竞争交流中产生的一些好创意,往往也较易得到赞助或风险资本的支持。硅谷人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风格,使硅谷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同事或上司不仅会予以鼓励,并会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认真吸纳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硅谷的高开放度也促成了人才的高流动性,这种高开放性、高流动性,对吸引、凝聚高素质的人才,对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4)讲究合作,以人为本。硅谷人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个体的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同时他们也十分看重团队精神。人们普遍体悟到,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仅依靠个人奋斗就能实现,而必须依靠协同、合作和群体的力量。《财富》杂志一位记者参观硅谷后指出,“那里的公司之间有一种让人惊诧的合作,其紧密程度不亚于日本人,这种合作源于个人间的交流。”在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根本上得益于人才的凝聚,而人才的凝聚则依靠“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才受到普遍尊重,人的价值得到全面体现,让员工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靠自己的才能富起来,则是硅谷成功的最大秘诀所在。公司普遍实行持股分红制度,公司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这种激励机制大大强化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潜力和工作上的投入和追求。
2.硅谷文化的本质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硅谷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1)硅谷文化是一种求异求新的文化。硅谷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营造、构成了硅谷文化的核心内涵。这个文化内核又感染、影响了一切新到硅谷来的人。可以说,硅谷的空间充满了求异求新的气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硅谷文化是一种豁达的移民文化。在硅谷有这样一种说法,“硅谷就是由IC[,s]组成的。这不是指的集成电路,而是指印度人(Indians)和中国人(Chinese)。”这个说法道出了硅谷的移民基础。事实上,硅谷还凝聚了除中、印之外的大量各国高科技产业的优秀人才。多种、多样、多元文化的融合,已形成了硅谷多姿多彩、活力无限的移民文化。
(3)硅谷文化是一种人性、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这里的自由不是无法无序,更不是无法无天。这里的文化包含了责任、义务、法制、平等、公正的共同准则和社会公德;是在透明的市场机制下,冲破一切传统文化的束缚,在大家理性共识的基础上渐进渐行发展起来的。
(4)硅谷文化是一种源自学术的文化。硅谷的诞生起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在这里的创业。这些开创先河的人们带来了学术的种子,使硅谷成为学术充分融入产业、产业又依托学术发展的“风水宝地”。创业者们在创新过程中深知学术之重要、之可贵,他们珍惜珍重这个传统,且代代相传,使硅谷一直充满着学术气息。可以说没有学术,就没有硅谷,是学术孕育了硅谷文化。
(5)硅谷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以人为本”强调了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和根本地位,强调了人的价值——各种人的、每个人的价值能得以自我实现,强调了每个人得以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应该说,硅谷文化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一种充分体现。
3.硅谷文化对民营科技园区企业发展的启示
硅谷文化作为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加快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文化建设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开拓性的创新文化。文化是人的社会活动中思想觉悟和精神升华的成果。一般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文化形态可分为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等多种。但是不管何种形态的文化,都必须持续创新、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硅谷文化就是一种区域文化,它通过多国多民族移民带入的多国文化的交融,凝结成了一种新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硅谷人正是依靠这种文化推动了硅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硅谷模式,这正是当代先进的创新文化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鲜活实例。
(2)民营科技园区创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学者对硅谷和128号公路产业带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在多项发展指标中,硅谷由原来的落后到后来居上,且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凝聚人才、吸引资金、产业化水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方面,均远远超过了128号公路产业带。归根到底是硅谷模式从一开始就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机制。政府、社会和产业界的分工也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128号公路产业带过多地依托政府的扶持,官方过多的参与导致相对僵化的机制和保守的观念,在创新文化的发展上处于弱势,因而表现为发展速度上日渐落后。硅谷模式一枝独秀,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但迄今仍难以“克隆”出第二个硅谷,根本原因就是难以把硅谷文化移植过去。而硅谷文化的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这就透示出一个道理,创新文化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
(3)民营科技园区创新文化需要高层次人才群体和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高层次人才群体是创新文化的基础,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创新文化的保障。硅谷的发展就是一个充分的实证。近年来,在硅谷高科技产业界的大力游说下,美国扩大了H1-B技术移民签证的数量,一些硅谷公司还采用没有配额限制的J1签证来促使雇员移民,然后设法在美国改变这些雇员的移民身份。这些通过不同渠道进入硅谷的高素质移民被认为是硅谷智力之源。正是这个来自各国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奠定了硅谷文化的基础。学术是创新的思想源头,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可以激发创新热情、启迪创新思路。如剑桥大学有个喝下午茶形式的学术沙龙,从历史的进程看,这里的“下午茶”启迪了一代代科学家成功的创意。诺贝尔奖得主F·桑格教授就是来这里喝茶交流,受到启迪,完善了实验设计,最终完成了噬菌体的所有DNA核苷酸的测序,这项成果使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据说,这种喝下午茶的学术沙龙已“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硅谷,人们的学术交流则更为简便、有效,随时随地都可以聊起来,在“聊”的过程中,许多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就有形无形地在产生、传播和交流。这正是硅谷人创意新、点子多的根源。所以创新文化既要有高层次人才群体,更要有一个充分交流思想的宽松、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
(4)民营科技园区创新文化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发展起来。硅谷文化是硅谷区域内的创新文化,它不可能完全移植,但可以借鉴。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通过借鉴硅谷的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区域性创新文化。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以及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建立了园区的创新文化。我们认为,借鉴国外创新文化的发展历程,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学园区,发展我国民营科技园区创新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一定要从大力营造学术氛围、优化创业环境、凝聚大批高层次人才着眼。从吸引留学人员进园区创业,引入国外的创新文化理念来发展园区的创新文化,进而通过发展创新文化,更多地凝聚各类人才,共同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这才是科学之道、明智之道。切不可只重硬件、只重形式,刚投入一笔资金、铺开一个摊子、摆开一个架式,就迫不急待地宣布自己是(或将是)中国的这个“谷”、那个“谷”了。睿智的人贵在清醒,真正的“谷”则贵在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内涵派生出来的“内劲”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