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是谁
自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医学奖金以来,迄今已80年了,第一个获得这项医学奖金者,是德国微生物学家贝灵(1854~1917年),其主要成果是发明了白喉抗毒素。贝灵1878年毕业于柏林威廉皇家学院医科,在做过一段时间军医后,于1889年到郭霍传染病研究所工作。郭霍交给贝灵研究的课题是探索治疗白喉的药物。贝灵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把培养出的具有致病力的白喉菌液注射于小白鼠体内,使之发生白喉,然后注射碘剂。结果,大部分白鼠被碘剂毒死,小部分死于白喉,只有少数逃过了这两道关口而生存下来。后来,他又给幸存的白鼠注射新鲜的白喉菌液,它们照常饮食,跑跳,并无白喉症状。
几天后,他再给这些幸存的白鼠注射加倍量的白喉菌液,它们依然如前,这使贝灵十分惊奇!他想,小白鼠在白喉病愈后,其体内必定产生了某种能抵抗白喉的物质。于是,他特从那些白喉病愈后的小白鼠身上抽出些血液,将其血清混和于新鲜而富于传染性的白喉菌液里,然后注射到一组未患过白喉的小白鼠体内;同时,他把不加免疫血清的同等剂量白喉菌液注射于另外一组未患过白喉的小白鼠体内作对照。结果,后者感染白喉死亡,而前者却安然无恙。因而证明白喉病愈后,血清中的确存在着抗白喉的物质。
由于小白鼠太小,所产生的免疫血清有限,贝灵改用羊的免疫血清,经动物试验,证明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同样具有治疗白喉的功效。1891年12月24日,贝灵第一次将他的新发明应用到临床,被医治者是一个白喉病危的小孩,他经注射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后得救,从而证实人类获得了征服白喉的有力武器。
1895年,贝灵到马尔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于临床上对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贝灵后来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后又改用马免疫血清。
由于贝灵发明白喉抗毒素的杰出成就,使得世界上不少儿童得以免除白喉的威胁,因此他在1901年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医学奖金。
2. 血清疗法的作用是什么
血清疗法的发明在20世纪初期曾引起过巨大的轰动。由于应用白喉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血清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这项方法的发明人,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荣获了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白喉方面。”并认为“他以这一项工作开辟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条新路,从而给医生们一种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胜利武器。”
冯·贝林本来是一名军医,他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同时参加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在1883~1889年曾发现碘仿虽不能杀死细菌,但能中和细菌所释放的毒素。军方发现他有研究才能,于是让他改作科学研究工作。1889年,他来到德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赫的研究所从事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这也使他有机会和当时一些杰出的同行接触,如由于提出“侧链说”和发明"606"而誉满全球的医学家艾利希、1883年确定白喉杆菌是白喉的病原体,并对白喉杆菌的细菌学做了大量工作的吕弗莱、1888~1890年证明引起白喉发病的是白喉杆菌的毒素而不是杆菌本身的鲁克斯和耶辛等。
应当指出的是,贝林的许多工作是和日本微生物学家北里柴三郎(1852~1931)年一起完成的。在科赫研究所,贝林结识了北里柴三郎。这位日本学者精通中国古代医学。他和贝林共同探讨,结为好友。他们设想,病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能攻毒的抗毒素。这种思路据说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以毒攻毒”原理的启发。另一方面,李斯特在当时因为解决了消毒问题而使外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贝林受到李斯特这一重大成就的启示,试图找到一种体内,“消毒剂”以便将侵人体内的细菌毒素无害化。与此同时,伯利格和佛朗格尔的成果对他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白喉杆菌培养物中制备出一种“毒素性白蛋白”物质,以适当量给豚鼠注射,可保护其不受白喉的感染。为检验这一假想,他们采用给动物注射破伤风杆菌来寻找体内是否能产生抗毒物质的实验。在经过了300多次试验后,他们最终发现,把曾经感染过破伤风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的血清,注射给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破伤风病症的发作。这一事实成功地指出,耐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贝林成为免疫学血清治疗法的创始人。
1880年,贝林继续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去消除白喉杆菌毒素。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侵入人体咽部黏膜后,在表层组织繁殖形成菌落。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外毒素对细胞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使咽部组织产生炎症、坏死与渗出。渗出物质及坏死上皮细胞及细菌凝结成本病所特有的灰白色假膜,假膜范围越大,毒素吸收越多,病情越重。毒素人血产生全身中毒性病变(如心肌炎)、周围神经髓鞘变性、肾脏间质性病变和肝脏脂肪变性等。贝林将白喉杆菌注射到豚鼠身上,使它们患白喉病,然后注射不同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大量豚鼠死亡,仅有两只豚鼠活了下来。紧接着,他注射比前一次剂量更大的白喉杆菌,没有发现豚鼠不正常反应。他又把从白喉杆菌中分离出来的剧毒白喉毒素注射到这两只豚鼠身上,结果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从这些实验结果中不难发现,在这两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体内,确实产生了一种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从而使它们的心脏不再受白喉毒素的麻痹。为了证明这种白喉抗毒素存在于耐受白喉杆菌的动物血清里,贝林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他选出一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和一只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从它们身上抽取一定数量的血,并分别分离出血清。将这些血清混合白喉毒素后分别注射到另两只正常的豚鼠上,出现的结果是一只存活,另一只死亡。
为了从动物身上取得更多含有白喉抗毒素的血清,贝林在许多动物身上进行了反复试验,最后在羊身上找到了大量含抗毒素的血清。
尽管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不能挽救患破伤风的病人,但是,动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来治疗白喉呢?贝林并未放弃这种想法。他和北里柴三郎进行了试验,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在他们的论文发表后仅一年多的时间,柏林的盖斯林在1891年圣诞节之夜就用白喉抗毒素血清,第一次救活了病孩。据柏林的一家医院的报告,病死率从48%降到13%,以后又有继续下降。由于白喉是当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血清治疗”这项独特的成就,轰动了全世界。为此,贝林与一位法国医生分获法国医学院的奖金,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研究也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他们为免疫动物血清中这种物质创造了“抗毒素”的名称,即把它注射给正常动物时,就能使该动物获得免疫力。以后,根据他们的建议,某类抗体这一更普通的概念出现了。
1901年,由于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方面的功绩,他获得了第一次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疗法给当时对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出现之前,医生们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指望用血清疗法治疗其他传染病。这也成为冯·贝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原因。虽然冯·贝林当时的资历和声望都比科赫与艾利希低,但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比他的老师(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早。
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疗为征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但是,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设计出了测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并且解决了大量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技术问题后,血清治疗才成了对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3. 血清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国是1971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国动物回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答副会长、原浙江省动物学会蛇类分会会长、原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授黄美华发明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进入临床。据江苏无锡市崇武区人民卫生院的统计,该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后,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伤病人中,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见抗蛇毒血清的功劳。
4. 抗蛇毒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我国是1971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会长、原浙江省动物学会蛇类分会会长、原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授黄美华发明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进入临床。据江苏无锡市崇武区人民卫生院的统计,该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后,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伤病人中,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见抗蛇毒血清的功劳。
5. 蛇会被自己毒死吗抗蛇毒血清是如何起作用的
全世界毒蛇几千种,例如以毒闻名全球的,眼镜蛇,海蛇,大攀蛇,银环蛇,响尾蛇等等。而我国第一毒王称号花落银环蛇家族,其毒性是眼镜蛇的10倍,1ml能灭掉一头大象。那么这种毒霸毒成这样,要是咬到自己同类能不能把对方毒死呢?就算没把同类给毒死,那么能不能毒死其它蛇类呢?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毒蛇的毒远比你想象的恐怖,不管有毒没毒,看见它最好有多远躲多远,据统计越毒的蛇越好静,只要你不是故意去招惹它,它是不会来攻击你的。看见蛇最好通知专业捕蛇人来处理千万不要自己去冒险。
6. 人体免疫球蛋白是谁在何时发现的
整个过程需要提到几个重要的人物供你参考。
1891年德国学者Behring(埃米尔·冯·贝林)应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获得成功,开创免疫血清疗法,提到“抗毒素”的血清治疗,使得抗原,抗体概念逐步形成,于190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19世纪末的德国学者欧根·埃利希,他所提出的体液免疫理论和抗体生成侧链学说使其在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为了支持其学说,创造了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抗体、补体、受体、类毒素、侧链等术语。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20世纪30年代,通过电泳证明,抗体是γ-球蛋白。
1972年,Gerald Maurice Edelman(美国人)和Rodney Robert Porter(英国人)因为阐明了抗体的本质和化学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Edelman和Porter 各自发表了对抗体分子构造基本研究成果,他们皆将抗体分解成小片段来观察。Porter主要致力于将抗体中负责与外来抗原结合的部分从抗体中分开,他发现可利用酵素--木瓜蛋白(papain),将抗体分成三部分,其中包含了两个较小且相似的片段,可与抗原特异地结合,其它方面也有几乎相同的性质;另外一片段欠缺活性,但保持原来的抗体分子具有生物学上的性质。Edelman将抗体分子假定与其它各种蛋白质一样,由一些 polypeptide链所构成,而他认为polypeptide链间最可能以硫键结合在一起,故他试图将这些键结打断来观察其中的各条polypeptide链,结果他发现这些胺基酸链单独存在时都不具有任何抗体的功用。后来他们两人终于证实:抗体是由四条 polypeptide 链,就是两条同样的light chains和两条同样的heavy chains所构成,并全部集合成一个Y 字型(参考fig.1.),其Y字上半部之 V 字型的两边,分别由一条light chain及一条heavy chain的上半部所组成,负责与外来的抗原结合,Y字的下半部则包含了两条heavy chains的下半部;其实抗体有多种不同的种类,每一种都具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性,但是它们全部都具有上述所说的分子型态。Porter综合这些结果提出抗体分子的标本,后来被证实具有非常的正确性。
1968年和1972年世界卫生和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的专门委员会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7. 蛇可能被自己毒死吗抗蛇毒血清是怎样起作用的
蛇毒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质,其他动物对某种蛇毒是否免疫,取决于蛇的免疫系统是否对该外来蛋白质免疫,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王蛇(也名皇帝蛇),就对响尾蛇的毒液免疫。
全世界有超过三千种毒蛇,比如以毒性著名的内陆太攀蛇、眼镜王蛇、海蛇、响尾蛇等等,我国境内毒性最强的当属银环蛇,其致死量(1mg)只有眼镜王蛇的十分之一。
抗蛇毒血清的制取原理:蛇毒经过化学物质进行减毒处理后,注入动物体内(一般是马),然后逐渐加大剂量,待马的血液中产生足够浓度的抗体后,再把马血抽出来,经过离心沉淀、灭菌和过滤处理后,就能得到包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也就是抗蛇毒血清。
8. 贝灵为了研究白喉抗毒素用过哪些动物的免疫血清
1895年,贝灵到马尔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于临床上对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贝灵后来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后又改用马免疫血清。
由于贝灵发明白喉抗毒素的杰出成就,使得世界上不少儿童得以免除白喉的威胁,因此他在1901年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医学奖金。
9. 揭开抗血清之迷讲了什么伟大的创造
1854年3月15日,在西普鲁士的亨斯道夫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后来蜚声世界的“抗毒素免疫学”的创始人贝林。
年轻时的贝林在家乡学医,后来去柏林深造,他当过军医,在德军的医学院里当过讲师。
一天,贝林意外地收到一封邀请信。令他惊喜的是,这封邀请信是当时世界闻名的细菌学家科赫,科赫邀请他到柏林的科赫研究所工作。
科赫研究所在世界闻名,曾先后发现了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当贝林去的时候,已经发现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等。他们还发现,这些病原菌会产生毒素,使感染的人或动物发生种种病症,甚至死亡。许多学者都在设法找到一种能对抗白喉毒素和破伤风毒素的办法,贝林也深深地被这一课题所吸引。他想,李斯特发明了消毒法使外科手术后不易感染,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体内消毒剂,在人的身体内对抗细菌毒素呢?
一天,他与日本学友北里柴三郎谈了自己的想法,北里柴三郎说:“中国古医书上有‘以毒攻毒’的记载,我们不妨一试。”
一句话提醒了贝林,他说:“以毒攻毒,有道理,病原菌能产生毒素,我们也一定能找到一种可以攻毒的抗毒素。”于是,贝林便开始了他的试验和研究。
最初,贝林把白喉杆菌注射到豚鼠体内,使豚鼠患上白喉,然后给这些豚鼠分别注射各种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他希望能找到一种以毒攻毒的药物,来对抗白喉杆菌,但是不久,这些豚鼠都死去了。
接着试验,又一批豚鼠死去了。
终于有一次,有2只豚鼠活了下来,贝林见了欢欣鼓舞,继续对这2只豚鼠进行试验。他又加大了白喉杆菌注射的剂量,令人惊奇的是,这2只豚鼠安然无恙。他立刻明白,这2只豚鼠的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可以终生对抗白喉免疫了。
于是,贝林从2只豚鼠体内抽取出一定数量的血液,这2只豚鼠,1只体内有了抗体,1只没有抗体。然后把血清分离出来,分别装入2只玻璃管中。贝林又往2只玻璃管中装入同样多的白喉杆菌,把这2管血清分别注射到另外2个豚鼠体内,结果正如贝林所料,2个豚鼠中1只活着,1只死了。
实验证实了,抗白喉毒素的物质存在于血清当中。贝林称这种血清为“白喉抗毒素血清”。
接着,贝林又在兔子、狗、羊身上进行了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抗血清的功效。
1891年12月的一天,在勃里格医院里,进行了首例人体白喉抗血清试验治疗,结果大获成功。从此宣布了抗血清的诞生。当时,柏林的一家医院报告,由于用了白喉抗毒素血清,使白喉的死亡率由48%下降为13%。
不久,贝林和日本朋友北里柴三郎又研制成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抗毒素免疫”便成了一种新的概念被人们接受。
1901年,为了表彰贝林对抗血清素的研究,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奖金。
1913年,贝林又将白喉毒素抗血清混合剂用于儿童,产生了自动免疫力,使儿童终生不得白喉,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0. 血清能够治疗蛇毒的原理是什么,这种原理由谁最先发现的
血清能够治疗蛇毒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由科学家们发明。
抗体(血清)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蛇毒),执行该功能的结构是抗体的V区,其中CDR部位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决定性作用。抗体有单体、二聚体和五聚体,因此结合抗原表位的数日也不相同。
抗体的V区与抗原结合后,借助于c区的作用,在体外可发生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有利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功能的判断;在体内可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构成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辅助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
(10)抗血清发明扩展阅读
1、抗毒血清的制作:
抗毒血清: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 制作时是将蛇毒、病原菌产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兔子、马血管内,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时间后,因该动物体内产生抗体,经检测,达到一定效价后,就可以抽血。血液分离血清后再经提纯,就成了抗毒血清。
2、抗毒血清的的作用:
抗毒血清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广泛。在抗毒血清未被发明之前,许多人因为毒蛇、蝎子、毒蜘蛛(黑寡妇)等动物所叮咬而丧生,于是科学家发明了抗毒血清,从而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为人与自然的共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