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大陆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大陆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11-03 22:26:57

⑴ 中国的简体字是谁发明的从什么开始的

不能说是某个人发明的。
现在推行的简体字很大一部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后中断。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和简体字。
1956年正式推行简体字。

⑵ 简体汉字是谁发明的

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2)大陆简体字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统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民意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

⑶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简 甲骨文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⑷ 请问中国的简体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的呢

不是那个人发明的
现在大陆通行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宣布废除了。'

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现代中文的一种标准化写法,与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相对。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

简体中文通常被等同于中国大陆现在的中文用字系统(规范汉字),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香港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所以“简体中文”的笔划不一定较少;例如台港用的“强(因字形显示关系,未能正确展示该字形,该的组合形态方式与简字相同,由[弓][厶][虫]组成,不过[口]的位置由[厶]取代)”字,大陆用的是“强”,笔划还比较多。

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民国于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

简体用语
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除了汉字写法(如简化字和繁体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上的差异。例如繁体中文里多用的“原子笔”,在简体中文中多用“圆珠笔”等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简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简体中文的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中国大陆用语”、“新加坡用语”等,而非“简体用语”。

电脑中的简体中文
由于使用简体中文的主要是中国大陆,故此电脑中的“简体中文”一直以来其实代指“中国大陆中文”,意即绝大部份软件的“简体中文版”使用的是中国大陆的用语和翻译,此等软件亦通行于其他使用简体中文的社群。

中文编码
简体中文自1980年代以来通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公布的GB 2312,以及其后继的GBK和GB 18030中文编码。近年来随着Unicode跨语言编码集的出现,也被广泛使用。

简体中文的来历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有些台湾人第一眼看到简体字,大概会感到惊讶。中国大陆的字改变了那麼多,尤其是离乡几十年的老兵,看到家乡变了,文字也变了。有的人讨厌看简体字,一见到它就说是「匪书」、「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简化运动看满清政府的剃发相提并论,说共产党为了要改造人民,强迫人民阅读简体字,事实上不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不过,有时候文字有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左传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当一件我们要表达的事很抽象,最初时无法造字,於是找来一个与它音近的字来借代,当后来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这个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时后来仍旧无法造字,於是一个字去加偏旁,去别异,表示与本来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时一个字越写越繁了,人有觉得麻烦了,就去简化了,於是在魏晋有俗文字学,即俗体字。也有的字越来越简单了,又不易看清本义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笔画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笔划写得越来越繁的字,绝对不少於写得越来越简的字。

繁化和简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后来就通行使用。例如:杨坚在北周时以外戚辅政,进封「随王」,但他嫌「随」有「走」之意,於是改「随」为「隋」。武则天最爱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个字。其中一个「国」字,她改成「口」中间加「武」,但后来觉得自己被包围在围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随著时代改变,出现了繁体、简体、俗体、异体等字。官方的文书,都采用繁体,其他的文字是难登大雅之堂。这段期间,民间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约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开始文字的简化。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於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的中共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於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说「文字是一种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当时还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不过中国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当时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麼写,书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就不再求简。但是,立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结果,於1936年2月废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简化运动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简体字出炉
1949年中共政权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於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於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红卫兵

「在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95)在1967-69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过份简化的字体,文革后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简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於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过了一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话播音和电影中夹杂滥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般也要说普通话,如因内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过多,使用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戏剧则不在此列。(中国时报2000年12月10日)

汉字简化有九大原则,叙述如下:
1. 保留原字轮廓:如龟 (龟)、虑(虑)。
2.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声(声)、医(医)。
3. 改换笔划较简之偏旁:如拥(拥)、战(战)。
4. 形声字改用简单的声符:如惊(惊)、护(护)。
5. 相通字合并:如「里」和「裏」相通,以较简的「里」为合并字。「余」和「馀」相通,合并字为「余」。
6. 草书楷化:如专(专)、东(东)、车(车)、转(转)。
7. 采用古象形、指示、会意字:如三人成众(众),双人为从(从),网(网)。这些古字既简单又符合造字原理。当初这些古字可能是为了美观而繁化。
8. 用简单符号取代复杂偏旁:如鸡(鸡)、欢(欢)、难(难)之左偏旁改ㄡ。
9. 采用古字:如圣为圣,礼(礼),无(无),尘(尘)等字。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罗家伦来到台湾之后曾大力鼓吹文字简化运动,被党国大老抨击为「为匪宣传」。胡适在美国看到大陆实行简体字,直说简得很好。

⑸ 简体汉字是谁创造的在什么年代创造出的

仓颉造字只是关于(汉)字的起源的诸多传说中的一种。这种传说是不正确的,但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水平。汉字的出现,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在不断的使用中自然产生的。

但是,在起源阶段,也一定有人(未必限于一个人)做了收集整理的工作,后人可能将此人误为汉字的创造者。

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

汉字是不断演变的。根据目前的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金文和甲骨文(金文是正体),后来经过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出现了楷体,汉字在字体上基本定型。其中隶书的出现(也就是所谓隶变)是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在隶变之前的古文字中,文字的形义之间保留了更丰富的关联信息,而隶变之后,这种关联减少且呈现出更强的符号化特征。

本来是无所谓繁体字的,是因为后来出现了简体字的概念。简体字也不是由哪一个人创制的,而是根据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简省的字体,并且以一些比较有规律和系统性的法则对原有的字形加以简化并将其确定下来。归根结底,简体字也是在不断使用中形成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创造。

⑹ 简体字完全是大陆发明的吗

我一直以来以为目前大陆采用的简体汉字是49年解放后新中国组织语言学家创造的,而台湾地区一直沿用繁体字,前一阵子还传出台湾要繁体字申遗的传闻,引起了大陆的一些舆论认为大陆应该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恢复繁体字,以便于两岸交流和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云云.甚至有人在今年的两会上有提案.但是前几天大陆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去台湾参访,谈到繁简之争时澄清了一些事实.原来,简体字并非大陆独创,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三十年代,就下令实施的文字,当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推广开来使用.
五十年代后大陆实行的简体字,有八成五的文字,是继承国民政府的政策内容;另外一成五的简体字,源自于大陆学者根据古书和碑刻文上所遗留的简体字而创造.
当然由繁到简不是仅仅为了简化就了事,而是既要有传承,即不要去掉汉字的魂魄,又要符合一定历史社会时期中的发展要求,既是学术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不是现在有人说的要恢复繁体字那么简单的问题.
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开始算起,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种文字的兴起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环环相扣.比如隶书有一段时期也叫秦隶,到底是在秦之李斯发明小篆之后普及还是秦亡六国之前就已经被普遍使用的问题,曾经引起语言界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提倡书同文,于是推广小篆体,但是小篆问世之后发现篆体笔画繁复,且圆体书写困难不便于推广而后才又推广秦隶,要知道,当初许多古人是在竹简上用刀刻字,方正的秦隶比起圆体的小篆更易刻书,而且方正的秦隶书写速度明显要快于圆体的小篆.于是以秦隶取小篆代之推广全国.但是有学者认为,秦隶早于小篆就已经在天下一统之前就在秦一国被普及使用,后来推之全国.后来有两件事情证明后者观点.其一,李斯发明的小篆后来很少有传世的碑文或竹简被发现,现在发现的唯一小篆文字仅仅是泰山之上李斯留下的一处石刻碑文而已.证明小篆问世后并没有被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其二, 在湖北先后出土了若干秦简发现,有秦隶书写的大量秦国法律条文,据考古专家研究,
书写这些法律条文的秦司法官员应该是在秦灭楚之前书写上的;也有秦国士兵远征楚国时书写的家书,从秦国的外派楚地的司法官员以至普通秦国士兵都使用秦隶,可见秦隶至少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就已经在秦国一国推广使用了.再结合后来的从秦隶发展出来的汉隶的普及,都证明了文字从繁到简是历史发展的事实脉络.
再看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实,解放后中国大陆地区文盲率的大幅下降,简体汉字的推广功不可没!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不损害绝大多数汉字内涵的情况下,简体字更容易书写和记忆,当然推广速度也更快.
再说说与汉字繁简之争的另外一个相关问题,就是东汉许慎对汉字发展的贡献。纵观汉字发展历史,东汉的许慎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的著作<<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汉字发展到了汉隶的阶段,方方正正的书写已经成型,至于后来的楷书,草书,行书其实变化都不是很大,但是汉隶与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比较起来,差异还是蛮大的,
秦隶和汉隶倒是差别不大,比如有个汉朝的儒生, 他要去国家图书馆查阅一下儒家经典,那么他必须面对春秋的书简, 那时候并没有书同文啊,
齐国鲁国的文字和秦隶并不一致! 那么他的阅读一定有困难的!
如果他要阅读更早的金文,那就更加苦恼了!许慎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穷毕生精力研究比较搜集整理了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各国文字,以致小篆,隶书达到10506个汉字,然后逐一注音,比照,释义,他把<<说文解字做成了既是字典又是网络全书!
极大的便利了后人的查阅和学习,他也在不经意间为汉字的传承发展建立了一个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后来的人能够找到的上古资料就越来越少,可以查证的佐证越来越稀缺,他的工作变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绝唱!现在公认的《说文解字》有四大伟大之处: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总之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汉字,而许慎首开研究汉字之事,功莫大焉。

⑺ 简体字谁发明的,为什么要用简体字

问题一: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问题二:为了提升识字率。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

(7)大陆简体字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一、支持

1、从历史地位来看: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体字历史更为悠久,古往今来不管是创造、使用与改进汉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长着四只眼睛的神话人物仓颉。

2、从实用方便来看:简体字添加了大量的形声字与会意字,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也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辞海的缩印本。

二、反对

1、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比如:人才与刚纔、茶几与几个,郁葱与忧郁,原本是两个字,简体字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那个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体书法的人士常常用错字以至于出洋相。

2、简体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来,楷书书写后美观程度受到极大影响。

3、字形复杂对印刷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我国已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辞海缩印本中“编纂”的纂,“饕餮”等字复杂程度不逊于大多数繁体字,但都实现了比较完美的印刷。

⑻ 简体字谁发明的

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 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 ”、“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 ”、“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 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 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 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 》,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
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
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 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
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 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 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
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
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 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 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 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
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
,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 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 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台湾和香港不使用简化字,除了对简化汉文字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政治上的对立局面,没有可能接受这种形式的大陆的变革

⑼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

⑽ 简体字是何时何人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表一直沿用至今。参考资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阅读全文

与大陆简体字是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