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产生于什么年代是哪位数学家发明的原来的意思是什么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产生的年代没有明确的记录,据说是康熙皇帝在学习西方数学时专提出的,因属当时没有可以代替“未知数”的代词,因此采用“元”为方程的未知数。
公元820年左右,数学家花拉子米在《对消与还原》一书中提出了“合并同类项”、“移项”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16世纪,数学家韦达创立符号代数之后,提出了方程的移项与同除命题。1859年,数学家李善兰正式将这类等式译为一元一次方程。
(1)数学方程中的元次是谁创造的蚂蚁扩展阅读: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分配问题、盈亏问题、积分表问题、电话计费问题、数字问题。
如果仅使用算术,部分问题解决起来可能异常复杂,难以理解。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将能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2. 数学方程中:元.次等术语,是谁创业造的
选康熙创造的
3. 一元一次方程发明者是谁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来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数学诞生的故事")
4. 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是谁发明的
1500年的某天,意大利北部的布里西亚,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丰坦那。不久,意大利与法国发生战争,法军攻陷了布里西亚地区,大肆屠杀意大利人。丰坦那的父亲死于战祸,小丰坦那的头部和下颚也受了重伤。好在他的母亲是一位聪明而勇敢的妇女,她见儿子受伤,又没有医生看病治疗,她就想到了狗用舌头舔愈伤口的情景。于是,她也学着这个方法,用自己的舌头治好了儿子的伤口。谁知痊愈后的小丰坦那却得了一个口吃的毛病,说话不连贯,人们就给他取个外号叫塔尔塔利亚(意译为口吃者)。久而久之,塔尔塔利亚就成了他的名字,丰坦那的名字也被人忘记了。
因为父亲死于战乱,塔尔塔利亚的家境十分贫寒,母亲无力送他上学读书。但是,塔尔塔利亚从小求知欲极强,母亲就在他父亲坟墓的石板上教他认字、算题。由于他天资聪明,意志坚强,竟独自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对数学的钻研成绩更为突出。经过长期自学,成人后,他终于取得了成功,先后在他的家乡布里西亚和威尼斯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塔尔塔利亚专门喜欢解各种数学难题,在这方面不少数学爱好者败在他的手下。
1530年的一天,有一位叫科拉的数学教师向塔尔塔利亚提出两道数学难题进行挑战:
1.一个数的立方加上它的平方的3倍等于5,求这个数。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三次方程,即:x3+3x2=5
2.三个数,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多2,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三个数的乘积是1000,求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一元三次方程,即:x(x+2)(x+2+2)=1000,展开后是x3+6x2+8x=1000
当时,人类还没有找到三次方程的解法。塔尔塔利亚于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废寝忘食地解这两道题。不久,居然让他解开了,并因此找到了解开一元三次方程的办法。于是,塔尔塔利亚向外公开宣称,他已经知道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但不能公开自己的步骤,他要保密。此时,有一位叫菲俄的人也宣称,他也找到了解开一元三次方程的办法,并宣称,他的方法是得到了当时著名数学家波伦那大学教授费罗的真传。
他们二人谁真谁假?谁优谁劣?于是,1535年2月22日,在意大利有名的米兰大教堂里,举行了一次仅有塔尔塔利亚和菲俄参加的数学竞赛。竞赛内容专门限于一元三次方程。他们各自给对方出30道题,谁解得对解得快谁就得胜。两个小时之后,塔尔塔利亚解完了全部30道题,而菲俄却一道题也解不出来。竞赛结果,塔尔塔利亚大获全胜。
原来,一元三次方程的问题是1404年被人引起来的。当时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巴巧利说:“x3+mx=n,x3+n=mx之不可解,正像化圆为方问题一样。”谁知此问题提出不久,就被费罗解出了。1510年,他将方法透露给了他的学生菲俄。于是,当塔尔塔利亚宣称他找到一元三次方程解法时,便出现了要举行竞赛的事情。
初时,塔尔塔利亚面对出名的学者未免心虚,因为他的方法还不完善。据说在竞赛之前的10天,即2月12日深夜,塔尔塔利亚一夜未睡,直至黎明。他头脑昏昏,走出室外,伸伸懒腰,吸吸新鲜空气。顿时,他的思路豁然开朗,多日的深思熟虑,终于取得了结果。因此,才在竞赛中大获全胜。
为了使自己的成果更完善,塔尔塔利亚又艰苦努力了6年,才在1541年真正找到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很多人请求他把这种方法公布出来,但却遭到他的拒绝。原来,塔尔塔利亚准备在译完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著作之后,再把自己的发明发现写成一本专著,以便流传后世。
在这之前60几年,米兰有一位学者卡当,对一元三次方程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苦苦央求塔尔塔利亚把解法告诉他,并起誓发愿,决不泄密。1539年,塔尔塔利亚被卡当的至诚之心所动,就把此法传授给他。
卡当是意大利的数学家,后来又开业行医,也常常为人占卜,曾受雇于教皇当过占星术士。没过多久,卡当背信弃义,写成了一部叫《大术》的书。此书1545年在纽伦堡出版发行。在书中,卡当公布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声称这是他的发明。当时人们信以为真,便把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称为“卡当公式”。
在《大术》一书中,卡当说:“大约在30年前,波伦那的费罗教授发现了这一法则,并传授给了威尼斯的菲俄,菲俄曾与塔尔塔利亚进行过公开竞赛。塔尔塔利亚也发现了这一方法,他在我的恳求下,把三次方程的解法告诉了我,但是没有给出证明。借助塔尔塔利亚的帮助,我找到了几种证明方法,它是非常困难的。”
卡当的背信弃义激怒了塔尔塔利亚,他向卡当宣战,要求进行公开竞赛。双方各拟31道试题,限期15天完成。卡当临阵怯场,只派了他的一个高徒应战。结果,塔尔塔利亚在7天之内就解出了大部分试题,而卡当的高徒仅做对一题,其余全是错的。接着,二人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鸣和辩论。就这样,人们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塔尔塔利亚才被人们知道,他才是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真正发明人。
塔尔塔利亚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准备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成果写成一部数学专著,可是他已经心力憔悴,1557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与世长辞了。
5. 数学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谁创立的
数学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创立的。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又有远大抱负,聪明好学的一位皇帝。他除了其文治武功之外 ,还十分爱好数学,曾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数学 、天文、地理以及拉丁文等,康熙皇帝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也有困难,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勉强对付,但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 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
不过,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不懂就请教,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 ,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 ,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 ’(解 )⋯⋯“如此一来,果然简单了很多,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 !”
正因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数学术语科学而简洁,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
6. 消元法解高次方程是谁首创的呢
11.用消元法解高次方程的科学首创
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燕山(今北京附近)人,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著名数学家。
中国在两汉时期就能解一次方程,古时候称为“方程术”。到了宋元时期又出现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天元术。那么,当未知数不止一个的时候,如何列出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呢?有这样一道古代数学题:“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长阔共六十步,问阔及长各几步?答曰:阔二十四步,长三十六步”。这就是说,长方形田地的面积等于八六四平方步,长与宽的和是六十步,长与宽各多少步?此题列成方程式即是:xy=864,x+y=60,其中x、y分别表示田的长和宽,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问题,此题选自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一书。这说明,我国宋代数学家就已结合生产实践对多元高次方程组有了研究。那么,有没有三元三次方程组,四元四次方程组呢?当然有。早在宋、元时期,我国数学家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与他同时代的数学家秦九韶、李治所创立的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天元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四元术”,创造了用消元法解二、三、四元高次方程组的方法。
7. 数学方程中的元次是谁创造的
康熙皇帝。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数学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他天资聪慧,十分热爱数学,14岁起跟着从比利时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学习数学,是康熙首创“元”、“次”、“根”等方程术语的汉译名。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给康熙讲解方程时,由于他汉语、满语水平都很有限,有些术语讲不清楚,解释很久还是不得要领,康熙就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
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激动地说:“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方程术语,驭繁为简,准确科学,非常便于理解和记忆。
(7)数学方程中的元次是谁创造的蚂蚁扩展阅读
南怀仁简介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西属尼德兰皮特姆(今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人,耶稣会传教士,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1623年10月9日出生,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等。
8. 方程是谁发明的
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数学诞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