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乘法是谁发明的
乘法竖式的的抄发明者据称是印度人婆罗摩笈多。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法则符号,简称四则.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
一(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横线做的记号,藉以表示减少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
❷ 乘法是谁发明的
九九乘法口诀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在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诀。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诀和现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诀又称“小九九”,它的排列顺序与现在的正好相反,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结束,因为乘法口诀的开头的。
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简称它为“九九”。大约到了十三四世纪的时候,数学家们认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数学上的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所以才改过来变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这一行,一直沿用到现在。
乘法也可以被视为计算排列在矩形(整数)中的对象或查找其边长度给定的矩形的区域。 矩形的区域不取决于首先测量哪一侧,这说明了交换属性。 两种测量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测量,例如,将矩形的两边的长度相乘给出其面积,这是尺寸分析的主题。
(2)乘号的发明扩展阅读:
古巴比伦数学使用60进制,考古发现的一块古巴比伦泥板证实了这一点。这块泥板上有一个正方形,对角线上有四个数字1, 24, 51, 10。
最初发现这块泥板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某牛人惊讶地发现,如果把这些数字当作60进制的三位小数的话,得到的正好是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度的近似值:1 + 24/60 + 51/60^2 + 10/60^3 = 1.41421296296... 这说明古巴比伦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
60进制的使用为古巴比伦数学的乘法运算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为如果你要背59-59乘法口诀表的话,至少也得背1000多项,等你把它背完了后我期末论文估计都已经全写完了。另一项考古发现告诉了我们古巴比伦数学的乘法运算如何避免使用乘法表。
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些泥板上刻有60以内的平方表,利用公式ab = [(a+b)^2 - a^2 - b^2]/2 可以迅速查表得到ab的值。
另一个公式则是ab = [(a+b)^2 - (a-b)^2]/4,这说明两个数相乘只需取它们的和平方与差平方的差,再两次取半即可。平方数的频繁使用很可能加速了古巴比伦人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
❸ 乘号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使用的
但是这些运算关系最早是起源在希腊,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符号而已。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❹ 乘号是()发明的
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于1631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 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后日渐流行 ,沿用至今。[1] 莱布尼茨于1698年7月29日给约翰·伯努利的一封信内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号与字母“X”相混淆。
❺ 乘号是怎么发明的
魏德曼。德国数学家,在15世纪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合并的意思,就是加号“内+”;在加号上去掉一竖,表容示减少、拿去的意思,就是减号“-"。
欧德来。英国数学家,在17世纪是他最先应用“x”表示乘号。理由是由于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表示相乘。
雷恩。瑞士数学家,在17 世纪,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表示分解的意思。
列科尔德。英国数学家,16世纪他用了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短直线,用来表示两数相等,就是现在的等号“="。
莱布尼茨。混乱制造者,德国数学家,在欧德来发明乘号后,他认为“x”易与字母“Χ”混淆,主张用“●”表示乘法,至今“x”与“●”并用;在雷恩发明除号后,他又主张用“:”做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有些国家的除号、比号都用“:”表示。
❻ 乘号是什么有什么历史
据记载,在 1631 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 」转动 45 ° 角,这样乘号「 x 」也就面世了。「 x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在十七世纪末,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 x 」与拉丁字母「 X 」很相似,曾反对使用,于是引入数学家赫锐奥特创造出来的符号「?」来表示乘号。莱布尼兹还提出用「∩」表示相乘,而这个符号也被沿用至今,但现在主要运用在「集合论」中,表示交集。
❼ 九九乘法表是什么朝代发明的
春秋战国时期
九九乘法表的发明
我国九九乘法表起源甚早。至迟于春秋鲁桓公时已有九九,成书于春秋战国间的《管子》, 书中提到“安戏作九九之数以应天道”。在战国时代,九九口诀已经相当流行,诸子著作如《荀子》 等已把乘法口诀的文句作为科学上的论证来引用了。我国古代的乘法口诀(乘法表)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它的顺序和后世 的口诀相反。口诀的开始两个字是“九九”,古人就用“九九”作为乘法口诀的简称。现代的“九九”乘法口诀,是从一到九每两数相乘而成,如…… 公元前256年春秋战国时期+2000年共计2256年的今天,四大运算的口诀全部问世,出现在《中华经算》一书中。 九九乘法口诀表起源于我国,首著《管子》一书;2256年后,填补了加减和除法之空白的又是我国。《中华经算》一书的问世“以顺天意”,也提高了中国人在数学领域里的国际地位。
九九乘法口诀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在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诀。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诀和现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诀又称“小九九”,它的排列顺序与现在的正好相反,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结束,因为乘法口诀的开头的
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简称它为“九九”。大约到了十三四世纪的时候,数学家们认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数学上的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所以才改过来变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这一行,一直沿用到现在
❽ 乘号是英国数学家谁发明的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r"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❾ 乘号的起源是什么
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奥托雷德发明了符号“×”。乘法是由加法而来的,表示几个相同的数字相加。
以“·”表示乘法的用法相当流行,现今欧洲大陆派(德、法等国)规定以“·”作乘号。其他国家则以“×” 作乘号,“·”为小数点。而我国则规定以“×”或“·”作乘号都可,一般于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略去。
(9)乘号的发明扩展阅读:
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3×5表示5个3相加。
5x3表示3个5相加。
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