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学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20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渗人到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进入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命科学的新时代。由于应用先进技术,生命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认为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由于生命科学的进步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生命科学已成为zi世纪的主流科学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将有可能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医学提供防治策略、途径和方法。“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开展,对zi世纪农业的发展,解决粮食问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都同生命科学有密切关系。由此看出,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丁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已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看,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其产业化的势头强劲,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20世纪 70年代,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两项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深刻影响的技术突破:一个是重组dna技术,另一个是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这两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生物技术群及新兴产业。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生物体及其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研究、设计和制造新产品,或预期性地改变生物的特性乃至创造新的物种或品种,使之获得人们所期望的品质 它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在 20世纪 90年代,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体细胞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dna扩增pcr技术的问世又进一步推动了生物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物技术革命是20世纪末科技领域的重大事件,是蒸汽机和电能应用以来世界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和资源匾乏、生态平衡破坏及生物物种消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我国在zi世纪也将面临着人日、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挑战。加强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粮食等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有效需求,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技术将是对世纪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必将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如信息技术支持着今天蓬勃发展的经济一样,生物技术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❷ 科学能创造生命吗
科学本身是不能够创造生命的,科学属于认识范畴,认识只有指导人的实践才能够创造生命。比如克隆技术。
❸ 科学带来的好处
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好处,大家都知道。手机让交流更加方便,运输工具的更新等为外出等提供保障,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无限的信息,电力、核能等提供生活的“必需品”。这些都是现代技术带来的方便。
但凡事都有两面,高科技带来很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车辆的加多加剧了车祸等非正常死亡人数。为了掌握这些高科技,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掌握,对来说也是一种付出。同时高科技带来的环境危害严重地影响了生存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身体上的危害。
❹ 科学知识给人带来什么好处
论科学的精神功能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一)科学的批判功能——破除迷信和教条的功能。
科学是迷信的天敌,教条的克星,也是人为的权威的消解剂。科学从诞生之时起,就担当起批判者的角色,以破除迷信和教条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它既不承认神祗的权威,也不承认宗教和古代学者的权威(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教条)。科学一方面破除科学内部的迷信和教条——曾经是生气勃勃的科学思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迷信和教条(如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和力学自然观)——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扫清思想障碍;另一方面也破除科学外部的迷信和教条,把人们从专横的精神权威和僵化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挥自身固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诚如T. H.赫胥黎所说:“科学乃破除旧思想之健将也。”
科学的内部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破除迷信、克服教条的批判史。科学的外部史也是这样,西方的启蒙运动和中国的五四运动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没有理由怀疑科学是智慧的源泉,是神秘和迷信的驱除者。” 就连费耶阿本德这位激进的反科学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在17和18世纪科学确实是解放和启蒙的机器”。他说:
毫无疑问,科学曾经是反对专制的迷信的先锋。正是科学使我们能不顾宗教信仰而扩充知识和智慧的领域;正是科学使人性挣脱了传统的思想桎梏而得到了解放。古老的思想方式在今天已一钱不值,这正是科学告诉我们的。科学和启蒙是一回事——即使最极端的社会批评家也相信这一点。
科学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和功能呢?关键在于科学的独创性和革命性。凡是能够进入科学知识宝库的,非有独创性莫属。而独创性的东西,无一不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总会或多或少地难以与现存的科学概念框架和社会习俗或传统相容。当这样的新东西积累到相当程度时,旧的科学概念框架无法容纳了,于是便出现科学危机。在科学危机时期,相当多的科学人往往依旧墨守旧观念——要知道,即使独创性的科学观念,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也会蜕变为僵化的教条乃至迷信,从而妨碍科学前进的步伐。此时,科学的批判或启蒙应运而生,以便为新观念的涌现扫清思想障碍。在对千疮百孔的旧科学概念框架修补无济于事之时,科学革命就来临了——这是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革命打碎了旧科学框架,引起科学观念急剧而根本的改造。新科学观念具有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它会越出科学共同体,在社会、文化、思想层面产生摧枯拉朽的效应。情况正如李克特所说:科学并不是通过“扩散”进入其他文化的,而是作为摧毁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一种力量进入的,而且它反过来也同样破坏性地作用于西方传统之上。
(二)科学的社会功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
对于诸多社会问题,科学和技术成为寻求答案的最好办法之一,或者至少提供了防止这些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手段之一。比如为了解决人口爆炸这个社会问题,我们除了从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社会保障、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着眼外,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医学、人口预测和规划、避孕机理研究等属于科学的范畴,而改善卫生条件、改良供水设施、研制避孕药丸和工具等直接与科学导致的技术相关。许多抱怨科学和技术的人,恰恰出自对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
皮尔逊曾经以魏斯曼的遗传假设为例说明,科学在解决有关社会问题时能发挥重大作用。他说:“与从柏拉图时代到黑格尔时代的哲学家提出的任何国家理论相比,科学能够随时对社会问题提出具有更为直接意义的事实。”例如,在国家教育拨款、济贫法的修正和管理、公共和私人的慈善事业等问题的决策方面,常常以社会本能和个人偏见形成判断的强大因素。要保证判断是道德的或是社会的判断,“它首先取决于知识和方法,对这一点无论怎么经常地坚持也不算过分”。因此,“纯粹科学最终对实际生活的直接影响是巨大的”。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首先不得不提出多种相关计划和方案进行评估或评价,以便从中挑选出最适宜、最划算的——这就是决策。科学在技术评估(technology assessment)、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和决策(decision making)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在决策模型中,少不了熟悉客观情况和具备相关能力的科学家,因为他们能够基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针对特定的项目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说明各自的长短优劣、利弊得失,建议优先采纳的顺序。当然,最后的决定则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即政治家拍板的。
(三)科学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民主、自由的功能。
我曾在一篇短文 中指出,作为知识体系、研究活动、社会建制的科学,在诸多方面都与以民主和自由为特色的现代社会和谐一致的,并有助于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健全发展。其实,默顿早在1942年就提出这样一个纲领性的命题:“科学为与科学精神气质(ethos)一体化的民主秩序提供了发展机会。” 托默的论述更为细致和具体:科学思维能够自动加强民主文化,即通过为日常生活提供精神模式来加强民主,仿佛科学就是民主的核心。这种看法基于如下思路:受杜威哲学影响的美国知识分子,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抱有乐观主义态度,因此他们把科学包括在那种乐观主义精神之中。包括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把繁荣归功于科学和技术。另外两种方式依靠欧洲的启蒙运动科学模型,即认为来自科学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可以为成功和幸福指明方向。其一假定一个好政府必须以科学原理和方法,尤其是以实验方法为基础——林肯所谓的“政府即实验”。其二是相信科学思维会提高生活的无形质量,譬如说解放公民的思想。总之,他们把改革和繁荣同科学联系起来,认为民主和繁荣的哲学核心就是一整套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而科学思维则居于这些价值的中心。有人干脆说:“美国民主是科学方法的政治翻版。”杜威则一言以蔽之:“科学是专司社会普遍进步的器官。”
也就是在那篇短文中,我这样写道:
众所周知,民主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而科学的目的、前提、过程、结果、方法和精神无一不是自由的。在这一点,民主与科学可谓殊途同归、相得益彰。民主和科学作为人类的两大思想发明和社会建制,其最高的价值恰恰在于把人导向自由。更何况,“人存在的本质就是自由”,“人注定是自由的”(萨特),在这种意义上,人的存在、民主和科学的存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即是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当前,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反科学主义者一叶障目,不遗余力地攻击所谓的“科学的暴政”,这实在无异于唐吉诃德与风车搏斗,显得既荒唐又可笑。
内格尔似乎主要从“破”或批判的角度,说明了科学能够把人从不自由的境况中解放出来:“获得了那种关于各种事件和过程的知识;把人的心灵从往往滋生着野蛮习俗和严重恐惧的古代迷信中解放出来;削弱了道德教条和宗教教条的理性基础,结果揭露了非理性习惯的硬壳为社会非正义的延续提供的伪装;更一般地说,科学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向传统信念质询和挑战的知识氛围,与此相伴随,在以前往往不接受批判反思的领域中,科学采纳了根据可靠的观察资料,以及对关于事实问题或方针问题的可能假定进行评价的逻辑方法。”这一切“足以表明科学事业对于表达和实现那个与自由文明的理想普遍联系的抱负,已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马克思似乎主要从“立”或建设的角度,阐述了科学如何把人导向自由。科学间接导致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人类走向自由打好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之一,应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为此,劳动必须具有社会性和科学性。这样一来,劳动才有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身体锻炼”,“变成一种快乐”,“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马克思语) 马克思的这些预言,今日在科学和技术研究工作中,在高技术产业中,在有关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事业中,不是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吗?难怪有人这样说:“科技有一最为根本的正面价值不容忽视:科技的发展乃人类建立真正平等社会的唯一凭藉。” 由此看来,充满自由品格且与民主秩序和谐的科学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意义——这是科学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理由——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
(四)科学的文化功能——塑造世界观和智力氛围的功能。
科学最重要文化功能就是告诉我们宇宙或自然界是什么样子,乃至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在近代以降的文明世界中,人的世界观和智力——“我们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智力和独创性。” ——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形成的。拉奇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我们的世界观现在不可避免地由科学承担,因此,任何力求得到一个统一的、连贯的、有意义的关于外部和内部实在图像的人,必须掌握科学是什么,它说什么,它应该在我们的概念世界和实践世界恰当地扮演什么角色。”
萨立凡指出,科学能够比较正确地告诉我们,人在宇宙中的真实地位。人的世界观因科学而愈益明了,每一门科学都直接致力于此目的。任何命运的观念要博得人们的注意,必须要有科学的宇宙观为其背景,无论是预言家的、哲学家的或是诗人的幻想,必须接受这些前提。科学所启示的宇宙,不管是由于科学加于心灵的直接影响而启示,还是加于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影响而间接启示,都是科学对于我们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贡献。 洛伦斯揭示出,科学深刻地改变并开阔了我们文化的眼界。科学完全改变了几个大的文化神话,否定了许多迷信,把我们从“着魅的”世界解救出来,把真义给予瘴气、古怪念头、极光、灾祸和生命力,重新阐释心身的自然的和培养的因素和其他种类的神秘事物。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身体健康的发生和原因,使我们洞察到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我们的所见所闻、一言一行。 克莱因以作为一种方法、艺术、语言、知识、也是一种精神的数学为例,全面展示了科学的文化功能:
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很少有人懂得数学在科学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物理科学理论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至于数学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摧毁和建构了诸多宗教教义,为政治学说和经济理论提供了依据,塑造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而且为我们必须回答的关于人和宇宙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些就更加鲜为人知了。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它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以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
其实,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科学文化也对其他文化不无裨益。巴尔的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知识究竟给普通人带来什么好处呢?他的回答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进展对人类文化做出的贡献。不断地收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环境的知识,乃是当代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活动。科学与艺术一样,都能说明人类对其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所有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确立政治辩论和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以此观之,邦格理直气壮的断言看来并非言过其实:“科学借助它的精神力量和物质成果,开始占据现代文化的中心。”
(五)科学的认知功能——认识自然界和人本身的功能。
好奇是人本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史前时期的先民,尽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还是力图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以及其自身。从温饱问题得以逐渐缓解的农业社会开始,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与日俱增。这也不难理解:肠胃的空虚需要食物来填补,精神的贫乏需要知识来充实。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本身的知识的巨大而可靠的源泉:它不仅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总看法,而且也能详尽地告诉人们世界的细节的知识。薛定谔说得好:“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对我们所置身的时空环境,我们总是尽可能想知道更多。当努力寻找答案时,我们乐在其中,并且发现它引人入胜(这或许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在?)。” 陶伯则一语中的:我们生活在科学意识统治的世界中,科学作为认知活动,简直创造了世界观 。
“科学的主要功能是创造和优化关于外部世界的新知识” ,“科学的价值在于对自然的一致性的不断完善的认识之中。” 莱伊(A. Rey)以科学的代表物理科学为例,说明了科学的知识价值的重要性:“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具有功利主义的价值,事实上是值得重视的价值。但是,那是它们作为无私利的知识的价值旁边的小事一桩。为前者而牺牲这个方面是忽视物理科学的真正本性。我们甚至可以说,物理科学本身自然而然地仅有知识的价值。”迪昂赞同莱伊的观点,他在其科学哲学名著中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也认为,物理科学的知识价值高于它的实用价值:“物理学理论不仅具有实际的功用,而且尤其具有作为物质世界的知识的价值。”
为什么人们如此之高地估价科学的知识价值呢?除了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和对于世界、自身的认识外,它对于人类种族的延续,对于理解世界的意义,对于比较可靠地达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赖文斯确认,观点对于人种的幸存,对于因潜在的感觉输入而引起信息爆炸的世界有意义,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科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普适性的观点,阐明了我们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我们有可能理解它们,并指导我们的行动。 库瓦利斯指出,大多数科学知识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帮助人们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我们是掠夺自然还是拯救敏感的生态系统,科学知识将是有用的。科学知识比来自非科学传统的知识主张更可靠,因为后者未被以相同的严格方式加以检验。因此,依据科学知识做判断的人和所做的判断也比较可靠。
科学的知识功能或知识价值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科学家把对科学工作评价的重点放在知识创新上,由此也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科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品格。默顿这样写道:
科学家在评价科学工作时,除了着眼于它的应用目的外,更重视扩大知识自身的价值。只有立足于这一点,科学制度才能有相当的自主性,科学家也才能自主地研究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受他人的支配。相反,如果实际应用性成为重要性的唯一尺度,那么科学只会成为工业的或神学的或政治的女仆,其自由性就丧失了。
(六)科学的方法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功能。
以实证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为特色的科学方法 ,是科学的重要内涵之一。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得以兴旺和统一的根据,而且它在科学自身之外也具有巨大的功能。科学方法在其他各个非科学学科或部门或多或少的应用,给这些学科带来新的生机或转机。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处理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乃至个人问题,从而大大有益于人类共同体。皮尔逊言之有理:“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心智,很少有可能被仅仅诉诸激情、被盲目的情绪激动引向受法律制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也许最终会导致社会灾难。”把科学方法带进社会问题的领域的人,“他将不满意仅仅皮相的陈述,不满足仅仅诉诸想像、激情、个人偏见。他将要求推理的高标准、对事实及其结果的洞见,他的要求不能不充分地有益于共同体。” 列维特则自信地宣称:
科学是人类经验的一个领域,总体上说,它在认识论上获得了巨大的、绝对的成功。在这一点上,用不着羞涩和缺乏自信。它就同任何其他历史一样,是一个绝对的事实。科学是我们唯一明确的鼓舞人心的模式,告诉我们证据如何搜集和权衡,理论如何被提出、验证,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如何进行修改甚至驳斥。科学是一种人类实践,当它的主张得到内部逻辑的确证之后,它有权直面所有的竞争对手,并单独成为公众关注的无数领域中决策的实际基础。这样说不是提出一种“科学的”主张,即各种知识的探索必须向着一般科学或者一门特殊科学的榜样奋斗。它所断言的是,科学之外的任何学术领域和研究模式都没有像科学那样在公共领域拥有绝对的权威。
毋庸讳言,正像科学不是万能的一样,科学方法或科学思维方式也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美妙绝伦的方法,若使用不当或者超越了它的适用范围,不仅无用,而且说不定还会惹祸。贝伦布卢姆揭示这一点:“科学的果实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努力的激励物起作用;科学思维的习性可以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我们在其他领域的思维。但是,即使最好的方法,如果误用或根本不用,那也是无用的。”
(七)科学的审美功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的功能。
科学是理性的诗歌,抽象的绘画,符号的音乐。的确,科学像艺术一样,也充满美妙的想像、斑斓的色彩及和谐的旋律。大凡科学大家,在科学发明中都有体验到科学的美的魅力和由此而引发的审美感的强烈震颤。彭加勒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他在他的工作中体验到和艺术家一样的印象,他的乐趣和艺术家的乐趣具有相同的性质,是同样伟大的东西。” 他绘影绘声地描绘了数学家在数学创造中所体验到的类似于绘画和音乐给予的乐趣:
他们赞美数与形的微妙和谐;当新发现向他们打开意想不到的视野时,他们惊叹不已;他们感到美的特征,尽管感官没有参与,他们难道不乐在其中吗?……对所有杰出的艺术家来说,情况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萨立凡也持有类似的看法:科学具有美学价值,许多科学都被说成是超越之美物,尤其是数学。在科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与《神曲》一样完美的方略来,即令我们知道这些方略是真实的,那也不会减少它们美丽的魅力。用于求学说的方法也往往同学说一样美丽。一部巧妙、艰难与经济的思想作品常常供给美学以极大的兴趣,这并不因享用此兴趣的人少而降低。通常人们不把电磁理论和相对论当作一首诗,仅仅是因为文字和教育的隔阂。 皮尔逊则一语道破了科学和艺术在美学上相通的原因,并强调科学比艺术更能使人们的审美感得到满足:“艺术作品和科学定律二者都是创造性想像的产物,都是为审美判断的愉悦提供材料。”“科学达到的真理是能够持久地满足审美判断的真理的唯一形式”,“因为它是永远不会与我们的观察和经验相矛盾的唯一的东西”。
对科学的审美和鉴赏不是科学家共同体的专利,一般人在学习和钻研科学时也有可能获得科学美的体悟。在学习平面几何时,你难道没有为欧几里得体系的逻辑之美而震撼?在接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式和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时,你难道对在十分简单、对称、优美的公式中涵盖的深奥的宇宙秘密无动于衷?此时,我们像科学家一样,也被科学美俘获,融化在美的极乐世界中——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难怪彭加勒把心灵的美的享受看得比物质和金钱享受有意义得多:
讲究实际的人要求我们的无非是生财之道。这些是非曲直无须作答;相反地,可以恰当地询问他们,聚敛如此之多的财富有什么用处呢,而且为赚钱逐利耗费时日,我们不得不把能使我们获得心灵享受的艺术和科学置之脑后。这岂不是“为生存而牺牲生活的全部理由”吗?
(八)科学的教育功能——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功能。
在科学的萌芽时期,柏拉图就洞察到科学的教育功能:“算术能唤醒天性懒散、迟钝的人,使他们善于学习、记忆并精明起来,借助这种神奇技艺的帮助,他可以远远超过他的天资所能达到的境地。”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后,人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在训练心智、陶冶性灵、提升精神境界诸多方面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例如,孔多塞对此颇有远见卓识。1792年,他以法国公众教育委员会的名义,向国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公众教育总组织法令的报告和计划”。他说:“众多动机促成了那种对数理科学的偏爱。首先,对于那些不打算进行长久沉思、不探索任何知识的人来说,甚至这些科学的初等学习也成为发展他们的智力、教育他们正确推理并分析自己思想的最可靠手段。……这是因为,在自然科学中,思想比较单纯,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定,还因为它们的语言比较完美等等。这些科学对偏见,对心智的渺小都提供了补救。这种补救即使不比哲学本身更确实,也至少比它更普遍。” 如果说这是从正面阐述科学的教育功能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则从防微杜渐的角度强调同样的事情:物理学和数学“像一切高尚的文化成就一样,它们作为一种有效的武器,以防止人们屈从于消沉乏味的物欲主义,这种物欲主义反过来能够导致毫无节制的利己主义的统治。”
科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并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皮尔逊不满意人们太容易忘记科学的纯粹教育方面了,尤其是忘记科学方法的教育。他说,科学训练的第一要求即它在方法上的教育。与手工教育和技术教育相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教育置于纯粹科学,将会取得最大的成就。同时,科学也比哲学能为现代公民提供更好的训练,因为哲学方法不是基于从事实的分类开始的分析,而是通过内部深思达到它的判断的,容易受个人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无数对抗的和矛盾的体系。科学则不然,它立足于事实的分析,不同的人研究相同的事实可以导致实际一致的判断。他的结论是:“近代科学因其训练心智严格而公正地分析事实,因而特别适宜于促进健全公民的教育。” 中国学人对此也有真知灼见。任鸿隽说:
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科学方法者,首分别事类,次乃辨明其关系,以发现其通律。习于是者,其心尝注重事实,执因求果,而不为感情所蔽,私见所移。所谓科学的心能者,此之谓也。此等心能,凡从事三数年自然物理科学之研究,能知科学之真精神,而不徒事记忆模仿者,皆能习得之。以此心求学,而学术乃有进步之望。以此心处世,而社会乃立稳固之基,此岂不胜于物质知识万万哉。吾甚望言教育者加之意也。
❺ 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一、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人类进步。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将人类推进到了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如电话、电报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人类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在的互联网,能使人们尽早的了解国家大事,时事新闻,在家饱览群书,就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还有交通工具的发展,能使在远方的亲人到异地去看望亲人。医学发展使很多大病痊愈,失去器官的还可以克隆。
二、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加快社会生活的节奏,改变人们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把我们带入信息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使地球变小,人们交往方便、快捷。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家庭职能社会化,一部分原来由家庭承担的早期教育和家务劳动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人类不必用主要劳动去从事延续人类自身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可全面自由地发展,向最高理想迈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
比如,我们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多亏科技发达了,楼房也可以越建越高了,这样就减轻了地面的压力。而且我们现在上下楼大多都是使用电梯,方便多了。再看我们现在的厨房,使用天然气、微波炉、电冰箱等高科技发展产品,大大缩减了我们煮饭的时间。还有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电话,电脑使我们的实现很多人脑暂时不能实现的事情,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心中的疑问。电话呢?则方便我们的交流,特别是移动电话,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交流。
❻ 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熟知一句老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在今天,科学家经常跨国工作,成为人类社会最国际主义的一个群体,全球化的先锋队。那么,科学家还需要祖国认同吗?
科学工作者的国家认同
科学家是否需要祖国认同,这要看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在这个西方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生为中国人的科学家,即使想忘掉祖国,也不容易。
我在美国读书时有个中国同屋,读材料学博士,是教育部最早的公派留学生之一,尖子里的尖子。但在共和国前30年,他的家境很苦,父亲靠拉板车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赴美不久,他就信了基督教,而且开始激烈批评自己的祖国,那个管理不善,而且不信上帝的祖国。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尖端的陶瓷材料,可毕业后却长期找不到工作。在美国,尖端陶瓷材料的应用属于与军事科技相关的“保密行业”,不容外国人插足。所以,尽管他不喜欢中国,却无法通过美国政府的安全检查(security clearance)。后来,他在一家公司做实验员,工资每小时不足10美元。再后来,他放弃自己心爱的专业,转行去做芯片质量检查员。虽然工资随着IT业水涨船高,但那是一种普通而平静的生活。作为美国名牌大学的材料学博士,在自己的祖国从事尖端陶瓷材料研究,没有security clearance问题,他可以成为最出色的材料学专家。
不是大陆人的华人又如何呢?1964年,年轻的李文和离开了令他失望的台湾,去美国读博士。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核专家,在美国能源部所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是那里受拥戴的精英科学家之一。李文和认同美国,热爱这个给了他机会和富足的新家园。他踢足球,喜欢野外活动,还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经常参加学术活动,甚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每次北京之行,他都和美国情报机构配合,了解中国核专家和核研究进展。有报道说,他的夫人早就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合作者。然而,1990年代后期,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右派掀起了反华浪潮,其中主要的指责是中国窃取美国的核武技术。美国情报机构断定,中国偷了美国的核弹头微型化技术。但他们找不到根据,于是,华裔核专家李文和成了情报机构邀功请赏的替罪羊。
1999年底,并非武器专家的李文和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从他工作了20多年的实验室被除名,还丧失了退休金。美国联邦调查局威胁用电椅处死他,就像当年用电椅处死向苏联泄漏核技术的罗森伯格夫妇。李文和被独自关押在一个牢房里,没有窗户,灯永远开着,日夜不熄。他被戴上手铐脚镣,还经常挨饿。世纪之交的2000年元旦,他独自一人在囚室中挨过。李文和感到,美国政府明知他不是间谍,却要逼他自杀,把案子作实。在被关押了9个月后,他被迫“认罪”,承认曾把一些毫无敏感性的公共信息数据下载到个人电脑里,以表明美国政府抓他有理,这才换取了释放。现在,李文和依然认同美国,但他在新近出版的自传里这样写道:
在被囚禁的无比孤寂的日子里,我经常想,我也许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不该在1964年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使自己沦落到了今天的局面。狱中面壁,我不得不得出一个惨痛的结论:无论多么睿智,无论如何勤奋工作,像我一样的亚裔,像我一样的华裔,永远不会被美国社会所接受,永远是“外国人”。
对于美国人而言,李文和是美国公民,却是中国人。对于中国人而言,他是美国人。科学无国界,但对于来自被压迫民族的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注定有祖国,不管他们自己承认还是不承认。
在悲剧的祖国
在悲剧的祖国,成功的科学家依然是悲剧。
今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载文,抨击巴基斯坦的“核弹之父”卡迪尔汗。1953年,17岁的卡迪尔汗入读位于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D.J. 理工学院,不久又去欧洲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荷兰从事原子学研究。1976年,当印度开始原子弹项目,40岁的卡迪尔汗回国,领导巴基斯坦的原子弹研究。20多年后,巴基斯坦拥有了原子弹,“核弹之父”卡迪尔汗成为国家英雄,两次荣获国家最高勋章。学校的教科书里记载着他的故事,全国各地的汽车上都印着他的肖像。他成了巴国知名度最高的人,比国家总统的知名度还高。
然而,在美国和西方看来,穆斯林国家是不能拥有核武器的,所以对巴基斯坦实行“制裁”。卡迪尔汗大概相信,原子弹能减轻穆斯林世界受到的压迫和屈辱,试图向其他穆斯林国家出售一些核技术设备。他显然过于天真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已盯上了他,在他的寓所和工作场所里都安插了间谍,甚至收买了他最亲信的助手。现在,卡迪尔汗已被自己国家的政府逮捕,而且受美国情报人员的讯问。重压之下,他不得不招供一切真相,甚至编造一切美国所需要的谎言,供其要挟伊朗等其他国家。
这就是“巴基斯坦国”。很幸运,中国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在悲剧的祖国,成功的科学家也是悲剧。
在成功的祖国
“科学无国界”的先决条件是祖国的成功。祖国是科学工作者成功的依托。
1996年,在北京中关村西北方,矗立起一座航天城。那里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宇航中心、俄罗斯宇航中心的世界第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三年前,我在互联网上读过一篇文章,写北京航天城的故事。
1998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发射中心升空,从点火升空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均由北京控制中心发出。担任总调度的是年轻的申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神舟一号升空的那天,刚好是他25岁生日。一年后飞船返回时,申劲松发现飞行状态有些不对。但他只有20秒钟的时间决定如何处理,而决定的后果却是巨大的。他作了决定,而且作对了。返回舱落地的一刻,申劲松失去了感觉,腿发软,汗水从紧攥的拳头中流出。这天,是他26岁生日—他已经在机房中呆了整整一年。到2002年神舟三号升空时,这个1973年出生的大男孩才不过28岁,却已经连任三届总调度。
事实上,整个北京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都是青年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全部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与高能物理及原子弹不同,中国载人航天没有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专家领军,就靠这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控制软件专家的欧余军,1995年毕业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1998年开始负责遥控保障软件的编写。那是个决定飞船能否安全返回的关键性软件,包括所有指令、指令链和注入数据,但却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供借鉴,一切要从零开始。中国飞船能否安全回来,就全看这个25岁的小伙子了。整整两年零八个月,欧余军没白没黑日夜苦干,终于把软件做了出来。结果发现有问题,被推翻,全部的心血付之东流。小伙子伤透了心,一个人躲在机房里失声痛哭。中心的领导坚信哀兵必胜,坚持不换人,让他继续干。离飞船上天只剩下几个月时间了,欧余军成了拼命三郎,不管什么时候,人们走进机房,都见他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像个活菩萨。任务完成了,他的身体也垮了,得了肾积水,经常疼得满头是汗。这时,中国第一次飞船发射开始,一切全新,有许多软件只有他一个人会发送指令。医生护士把他从医院抬到指挥大厅,边输液边打键盘,在担架上坚持了几天几夜。直到飞船返回后,他才被送回医院做手术。
为什么要讲他们?因为在航天中心旁边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他们的同学、朋友月薪上万元。可在飞航中心,申劲松的月工资只有人民币1300元。申劲松是这样说的,“如果单从挣钱的角度,很多事情都干不成了。外面的诱惑确实很大,但我既然干了这个,就要认认真真地干。这个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能赶上一次就非常难得了。”
在那篇文章后面,有个跟帖:
1992年毕业前,酒泉来人,希望我们这些学控制的人去那里工作,并且明确说是为了宇宙飞船工作。可我们当时想的都是出国、考研,对此漠不关心。在动员大会上,许多人插科打诨,胡言乱语,嘲弄带队的军官。学校也没起正面作用,只是应付了事,找了几个拿不到学位的差生和来自边疆地区的学生糊弄军队。十年了,我们这些人出了国,成了所谓洋博士、土博士,可老实说,都是行尸走肉,所学所用都在为外国人牟利,而且我们的所谓成果在他们面前是如此的浅薄、渺小、微末。是那些当年被我们嘲弄和不理解的同学们真正在为祖国奉献着,我真不知道将来见面时如何面对他们。我们是逃兵,受良心的谴责。
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这群年轻人“成功”吗?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也许有些将来成功,也许有些将来也不算成功。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任新民院士早年在美国任教,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他也许会留在美国过平静的生活。1949年,34岁的任新民回到祖国,成为远程导弹的材料专家,负责设计制造了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1985年,任先生年已70,因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贡献才为人所知。而在此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所谓“成功”。他85岁时,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航天奖”。然而他说,“航天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个人的作用很小,很小。”
其实,这些成功的或者所谓“不成功的”的科学工作者都获得了成功,因为他们的祖国成功了,祖国是他们成功最坚强的后盾。他们推动了共和国的进步,与共和国一道前进。人民会忘记很多事情,但将永远尊敬和记住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祖国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业当了螺丝钉。这些人不屈不挠,忠贞爱国,延续了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神话,成为中国精神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从此懂得,即便是那些所谓“不成功”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与共和国重大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业绩,也会博得同胞们永恒的纪念,为世世代代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榜样。
科学工作者的祖国
祖国是个抽象概念,比起薪水、工作环境、雇主的招牌,乃至城市户口、居住条件,祖国似乎是虚无缥缈的。
然而,中国的科学就是为“祖国”而兴起的,是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兴起的。“科学救国”是中国第一批科学家的愿望和动力,中国科学界向来有爱国主义传统。国家的进步依赖科学。没有科学,没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普及,没有用科学精神取代迷信和蒙昧,没有普及科学精神的现代教育,就没有我们国家从贫弱走向强大富裕的今天。祖国依靠科学工作者,科学工作者背靠祖国,于是撑起了中国这栋大厦,这大厦也给科学工作者带来了荣耀。数学家陈省身和物理学家杨振宁落叶归根,就是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写照。世界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千百计,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赢得诺贝尔奖,那荣耀属于一个复兴中的古老文明,属于中国民众亿万双期待的眼睛。
祖国在哪里?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民。祖国就在你面前,就在你的学位论文里,就在你的实验室里,就在你每天就餐的食堂,就是你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同事。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当我们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去庙里算命,买饭不排队,甚至加塞儿,那就是国家落后的原因。如果念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不惜踩着别人往上爬,就不善与人合作,就会偷懒,走歪门邪道,就抄袭、剽窃、造假数据,甚至会把国家的科研经费“洗”出来给自己买汽车房子。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落后,就贫困。
的确,中国仍然贫穷落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很多地方不如别人的家。在一个遍地小农的国家,我们好不容易建设起强大的工业,却发现夜晚的天空没有了闪亮的星斗,城市里的空气肮脏得令人窒息,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原,辽阔的草原变成了黄沙。空气脏了,水不够了,能源枯竭了,生物多样性正在被迅速扼杀。绿色的中国变成了黄色的中国,黄色的中国又正在变成灰色的中国—到处都是扼杀生命的工业化学污染。于是,工业化了,我们的国家却还是发展中国家,看不到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不仅如此,我们的制度不合理,腐败官员贪赃枉法,而给国家带来光荣的宇航科学家却只得到勉强糊口的工资。我们还有很多公民蒙受冤屈,却投诉无门,正义不得伸张。
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全体公民,特别是肩负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家、工程师们,要一起来努力,用我们大家的手把这座房子撑住。
别人的房子再好,是别人的家;我们的房子再破,是自己的家。我们的家是我们乃至我们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依托,能给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一份终极的归属感。为了撑住我们的这座简陋的房子,为了把这座房子变成坚固舒适的广厦,为了一个工业的而且是绿色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要时刻准备着,准备吃亏,甚至做出牺牲,正如北京航天城里的那些年轻人。
我们不如别人,我们承认。但知耻而后勇。我们勇敢,我们不屈不挠,如愚公挖山不止,前赴后继,世代努力,把国家建设成最好的家。这就是祖先留给中华精英们的忠诚精神。
忠诚是什么?忠诚是:成不了一颗引人注目的茂密大树,就成为树底下的一粒泥土。这不是中国普通民众所固有的精神,这是精英才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英文化孕育了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你的国家落后、贫困,所以出色的你在外不受尊重。你的国家先进、富裕、强大,你没有成名成家,但永远不败,因为这国家的成功有你一份,你与国家共同进步。
中国的进步属于世界
有人会说,毕竟“科学无国界”啊。你这不是狭隘民族主义吗?不是的。第一,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强,加上海外的华人,大概接近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的进步是对全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落后问题解决了,解决第三世界贫困落后问题的能力就会有决定性的提高,全世界的贫困落后问题也就接近于解决了。第二,科学无国界,但高科技有国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封锁高科技,以保持他们对落后民族的压迫、剥削。中国的进步,中国的科技进步,就是打破高科技的国界限制,就是对“科学无国界”的真正实践,就是给全世界被压迫、被侮辱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因此,祖国的进步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这使命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讲一个故事作为结尾。有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因为是败军之将,不被重用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辞职去了南非,做点小生意过日子。那时南非与台湾关系密切,都自称是反共的坚强堡垒。与美国一样,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比美国还严格。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四十年前的1964年10月17日,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对他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老先生说,“那,我不就应该坐在后面?”司机说,“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泪流满面地说,“这车我不坐了,我下车走路。”
是啊,对这位老先生来说,认同祖国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那里面掺杂着无数个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委屈与失望。红色中国的强大为他挣来了前排座位,挣来了一个民族整体的尊严,挣来了世界的进步,却也断绝了他跟着蒋介石反攻大陆回家乡的希望。
我们的家或许很丑陋。但那是我们自己的家。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讲,本刊略作删节)参考资料: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46033792909312/20050705/579968.shtml
❼ 科学有什么用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创造力
1,科学一点都没用啊,什么用都没有,但是,你现在用的空调电风扇,电视机电脑,乃至房子,自来水,电力,都和科学挂钩啊。
2,中国人没创造力?只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开始,中国一直在影响世界,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世界是个什么鬼样子?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消失,没有间断的国家,我们该为中国感到自豪,虽然有点扯远了,但是一个国家人民的创造力才是民族、国家强盛的根本,是中国现在很多地方比不上外国!可你想想!你用一个国家和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比,你跟我说比不了?!这不是废话!我们现在要想的是,从中国看世界,而不是从世界看中国!!!
❽ 科学创造着什么
生产 力,人类文明!以及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