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贺卡的历史有哪些啊
起源西汉 唐太宗用贺卡给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寻常百姓,都有向亲朋好友寄送贺卡的习惯。贺卡这一特殊的祝福介质,究竟是何时诞生的,为何会流传至今,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与人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须,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以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与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精典收藏,如保留至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即拜见时仆人所持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拉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做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 。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由于贺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观复博物馆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注重当年生肖的文物表达。久而久之,收集一套生肖文物贺卡,也是很好的一个收藏。今年时逢牛年,观复博物馆携金牛贺岁,恭祝全国人民牛年大吉。
㈡ 贺卡是不是小发明小制作
是的。
一天,我在看什么作业没有做。我看到了一个发明金点子还没有做过。于是我就开始找材料。
我打算做一个雨水过滤器。我就找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几张餐巾纸,剪刀,透明胶和铁丝。
我把矿泉水瓶的上面剪掉,把几张餐巾纸剪成和瓶子一样的形状用透明胶把它固定在矿泉水瓶里,再用铁丝编制成网状把周围多出来的铁丝剪掉,站在餐巾纸的两面。这样一个雨水过滤器就做完了。
现在我准备去做实验,验证一下我雨水过滤器的功效,我就盛了一碗水往我的雨水过滤器里面倒。倒着倒着我发现我做的雨水过滤器有些不对劲。我就开始找原因
㈢ 有谁知道贺卡的发展史,来源和发明贺卡的人吗
60年代
当时处于上流社会的人家才会把贺卡当成馈赠的物品。贺卡材料用相纸制成,卡片左上角有一明星头像,如当时著名的明星赵丹、周璇等,画面是该明星的电影剧照,很有上世纪60年代所崇尚的浮华奢靡气息。看来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追星了。
70年代
学生送出的贺卡图案主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画面,如印上雷锋、红卫兵等头像。有的卡片背面则非常实际地印上新年日历,卡片正反面都有塑料薄膜以防折断。70年代的贺卡印制的图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那种红火的革命气息,这时的贺卡以朴素、实用为主,一改过去的豪华。
80年代
电影事业、经济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射在卡片上。动画片《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歌唱组合小虎队、电视剧剧照等图案出现在卡片上。80年代末,开始有折叠双层贺卡、镂空贺卡。这时贺卡可谓是空前泛滥时期,送贺卡的人群定位也很广泛。
90年代
立体卡。翻开卡片,呈现出立体的图案,风景、动物、卡通人物等跃然纸上,由于应用了弹簧、胶水等物件,使画面中的人物能凸现出来。
音乐卡。简单的一块电子元件和锌扣电池的应用使贺卡改变了很多。翻开卡片,除了漂亮的图案外,音乐也随即响起。
三维立体卡。这种卡片表面图案特殊,都是由无数相同的小图案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组成的。但当把眼睛的视觉焦点放在画面后方,图像模糊后,把画面拉远,立体图像即会呈现出来。当时这种卡片在市面上颇为流行。
夜光卡。在卡片的某个部位涂上夜光粉,如小猫的眼睛、树叶等,在黑暗处观察,涂有夜光粉的部分就会发出绿色的光。
复古卡。在卡片上贴上经过处理的原汁原味的干花、干草,把它们做成女孩的发辫、花朵的花瓣等。经过这样处理的卡片色泽也偏于暗淡,土黄、深灰、暗红、棕色等颜色给人留下原始、沉稳的感觉。
21世纪
贺卡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变成条幅卡、带着铃铛的风铃挂卡、可以贴在墙上的纸贴卡、立体卡等。卡片内容也过于露骨大胆,带有黄色和恐怖的语言、图案等,这些满足了当今部分中小学生寻求刺激好奇的心理。
21世纪的很多高中生更愿意买一些花样翻新的小礼物代表心意相互赠送,像明星画框、毛绒玩具、卡通杯等。贺卡已逐渐趋于没落。
㈣ 世界上第一张贺年卡是谁发明的
贺卡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交的需要。
公元2世纪,古罗马出现了一种纪念章,上面刻有”罗马元老院和全体臣民祝愿国父阿德裹安·奥古斯都新年愉快”的字样,这是和卡的前身。
中世纪时,各种形式的和卡相继出现。那时中欧最流行的是木制和卡,即把贺词雕刻在光洁的木头上,还有人把木雕涂上颜料,绘制得五色斑斓。
情人节(圣瓦伦丁节)卡是历史最悠久的贺卡。早在古罗马每年2月15日牧神节这一天,姑娘们怀者羞涩和喜悦的心情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由全城的小伙子来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贺词,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那位姑娘大瞻求爱。顾念们放在盒子里的祝词可以说是最早的情人节贺卡了。
1840年,美国商人埃丝特·A·霍兰德开始把情人节贺卡作为商品大规模生产。第一年就赢利5000美元。可见贺卡几乎从诞生之日起便大受人们青睐。
而且前西方最流行的贺卡——圣诞卡产生得较晚。该卡第一批设计是于1843年出自英国一位画家约翰·C·霍斯利之手。
1874年,美国当时大名鼎鼎的印刷权威、德国移民路易斯·波朗先生在马萨诸塞印刷圣诞卡,一张张精美别致的卡片立即吸引了人们,赢得了大众的喜欢。如今,全世界每年要消费在贺卡上千亿张,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两千亿美元。贺卡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贺卡的新种类更是层出不穷。
过年的贺卡也是源于这些啊
㈤ 关于卡片的来历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统一全国文字,分封了诸侯王。咸阳成了中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庭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唐初科举制度开始实行,让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力,他们在官场上相互提携,拉帮结派的门阀也开始形成。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 "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 这里所记的“谒”就是我们今天呈递的名片,这是关于名片的一段最早的记载。
中国古代的名片又称“帖子”、“名刺”、“刺”、“名纸”,或者叫做“谒”、“柬”,是官员、商贾、文人相互拜访时呈递的,叫做“投刺”之礼,此风气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
现代意义的名片则来自于西方,是现代商业活动的产物。
㈥ 贺卡的历史
起源唐太宗用贺卡给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寻常百姓,都有向亲朋好友寄送贺卡的习惯。贺卡这一特殊的祝福介质,究竟是何时诞生的,为何会流传至今,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与人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1.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贺卡在我国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问候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段记录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京城某年过年,有一个士人不想每家每户亲自去拜访,便想出一个偷懒的主意,自己先写好许多有祝福之意的卡片,再吩咐仆人每到一被访之家,便在那家门口放一张卡片,敲门后不等开门,赶快溜走,好让被访者以为他亲自来拜访过。也许这个人一再偷懒,走漏了风声,结果有一户人家一听到敲门声,立马冲了出来,把那个“可怜”的仆人逮个正着。这被看作是“作伪”的行径。但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朋友他们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须,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以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与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精典收藏,如保留至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即拜见时仆人所持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做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明清之时的贺帖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样式。清褚人获在《坚瓠首集》卷一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红单就是专用于年节而用红纸制作以表示吉庆意味的贺帖,显然不能在平日中作为名纸使用。这红单可说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真正的贺年卡了。
2.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由于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言简意赅、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由于贺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
观复博物馆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注重当年生肖的文物表达。久而久之,收集一套生肖文物贺卡,也是很好的一个收藏。时逢牛年,观复博物馆携金牛贺岁,祝和全国人民新年大吉。
3.近代贺卡
近代意义上的贺卡首先发端于圣诞卡的印制,随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节日贺卡,其中中国邮政推出的自创型贺卡以及相继推出的植物贺卡,刺绣贺卡等都给传统贺卡注入了新的内容。
4.现代贺卡
到了二十世纪初,普遍风行,不论是不是基督信徒,以圣诞卡向亲友祝福,和恭贺新年。并由此派生出比较非宗教化(或者说东方化)的“贺年卡”。由于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就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相当于是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电子贺卡的产生对传统贺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两者是无法完全互相取代的。部分人认为收到传统贺卡时那种幸福、感动的感觉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传统贺卡依然有着电子贺卡不能取代的优点。环保方面则可以工艺上多下功夫,如废纸利用等。
㈦ 贺卡的作用是什么
贺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温馨的祝福语言,浓郁的民俗色彩,传统的东方韵味,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魅力,既方便又实用,是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每逢新年,全国有几亿人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邮寄贺卡,可见贺卡文化发源之早,流传之远,影响之大。贺卡无声,但能够沁人心脾,是因为那是情与爱的交响,把亲情、友情、爱情传递给对方。
亲情之爱是人类最宝贵、最原始、最本能的爱。亲情之爱人皆有之,其中主要包括子女爱父母、父母爱子女。一个人连家庭成员都不爱,就很难想像会爱别人、爱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无从入手了。可目前的现状是,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儿时的直率和天真,习惯于将亲情深埋内心,觉得无需表达,只要用心去做就行了,缺少了亲情的沟通。然而他们忘了,亲情是无数次情感表白的叠加,要时常把爱传递给身边的父母,让他们感受到爱、体贴、挂念和关心。所以,子女对父母的爱,内、外在的形式都很重要,直接表达最值得提倡。这时,贺卡就派上用场了。一张贺卡、几句祝福足以温暖、感动父母的心!
贺卡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人们在交流中,情感的传递不仅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更需要靠实物来表现。因此,笔者呼吁: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在节日到来之际,子女们不妨拿起笔来,让爱和思念不仅仅隐藏在心中,还要跃然“卡”上,这也许更能触动父母的心灵,使他们体会到“贺卡抵万金”的美好感觉。对于父母来说,收到贺卡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天伦之乐。
同样,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也要时常表露出来。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父母的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现在家长多忙于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望子成龙,只顾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用互寄贺卡的方式沟通感情呢?笔者相信当孩子们收到父母的贺卡时,准会乐得合不拢嘴。
其实,中国人的特点是不喜形于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都不习惯当面表达,而是将生活中不便直接表达的话写在贺卡上,这对于孩子、家长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用文字交流,更有利于静下心来把思绪梳理得条理清晰,有利于挖掘出埋藏在个人心底的爱,有利于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贺卡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字交流的优势所在。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东西不曾被我们理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失去时,才明白什么是需要的,而此时一切又都无法挽回了,这里面就有友情。其实,有些时候只是因为缺少沟通,才导致遗憾发生。没有沟通,就会产生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都需要沟通,此时,别忘了贺卡可以帮忙!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沟通。节日期间,收到朋友寄来的贺卡,就等于收到了一份牵挂和关心,能加深友情。而给朋友寄送贺卡,则代表着一份真心的问候。令人怦然心动的祝福语,是耐人寻味的思想火花和深刻哲理的闪现;是对生活、事业、命运的感悟;是嘘寒问暖,柔肠百转,能将心声传递到收卡人的心里,营造出一个温暖的港湾……美好的祝福,不仅可以显示彼此的文化素养,更深深地蕴含着温暖的情谊。而且,写在贺卡上的问候语是用心思考过的,充满真情实感,也能勾起好友间美好的记忆。在心情惆怅的时候,收到一张温馨的贺卡,感受一份浓浓的情谊,是一件让人十分快慰的事情。小小的贺卡在增进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爱无需山盟海誓的诺言,无需海枯石烂的誓语。爱需要勇气、真情、理解、信任、关怀,更需要沟通。在现代家庭中,夫妻双方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能爱,而是不能表达、沟通他们的爱。如果期望爱、想创造爱,就要尽量做好沟通。现在,夫妻之间沟通普遍不多,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的感受。其实,此时可以用贺卡来沟通,用书面语言来传递感情,毫不犹豫地写出你的爱。可见,贺卡是实现夫妻心灵沟通的有效载体,贺卡祝福让心灵之音从容飘出,让对方感受自己的内心所想。
贺卡是人类本能的需求和创造,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需要贺卡,不同的人群又需要不同的贺卡。在商界,贺卡是商家与客户联系的桥梁。其实质则是一种融入文化的超值服务,为商家开启了财富的大门,是企业与客户传递感情的绝佳工具。
㈧ 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了贺卡
60年代
当时处于上流社会的人家才会把贺卡当成馈赠的物品。贺卡材料用相纸制成,卡片左上角有一明星头像,如当时著名的明星赵丹、周璇等,画面是该明星的电影剧照,很有上世纪60年代所崇尚的浮华奢靡气息。看来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追星了。
70年代
学生送出的贺卡图案主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画面,如印上雷锋、红卫兵等头像。有的卡片背面则非常实际地印上新年日历,卡片正反面都有塑料薄膜以防折断。70年代的贺卡印制的图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那种红火的革命气息,这时的贺卡以朴素、实用为主,一改过去的豪华。
80年代
电影事业、经济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射在卡片上。动画片《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歌唱组合小虎队、电视剧剧照等图案出现在卡片上。80年代末,开始有折叠双层贺卡、镂空贺卡。这时贺卡可谓是空前泛滥时期,送贺卡的人群定位也很广泛。
90年代
立体卡。翻开卡片,呈现出立体的图案,风景、动物、卡通人物等跃然纸上,由于应用了弹簧、胶水等物件,使画面中的人物能凸现出来。
音乐卡。简单的一块电子元件和锌扣电池的应用使贺卡改变了很多。翻开卡片,除了漂亮的图案外,音乐也随即响起。
三维立体卡。这种卡片表面图案特殊,都是由无数相同的小图案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组成的。但当把眼睛的视觉焦点放在画面后方,图像模糊后,把画面拉远,立体图像即会呈现出来。当时这种卡片在市面上颇为流行。
夜光卡。在卡片的某个部位涂上夜光粉,如小猫的眼睛、树叶等,在黑暗处观察,涂有夜光粉的部分就会发出绿色的光。
复古卡。在卡片上贴上经过处理的原汁原味的干花、干草,把它们做成女孩的发辫、花朵的花瓣等。经过这样处理的卡片色泽也偏于暗淡,土黄、深灰、暗红、棕色等颜色给人留下原始、沉稳的感觉。
21世纪
贺卡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变成条幅卡、带着铃铛的风铃挂卡、可以贴在墙上的纸贴卡、立体卡等。卡片内容也过于露骨大胆,带有黄色和恐怖的语言、图案等,这些满足了当今部分中小学生寻求刺激好奇的心理。
21世纪的很多高中生更愿意买一些花样翻新的小礼物代表心意相互赠送,像明星画框、毛绒玩具、卡通杯等。贺卡已逐渐趋于没落。
回答者:湖水蓝兰 - 秀才 三级 2-15 20:55
贺卡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交的需要。
公元2世纪,古罗马出现了一种纪念章,上面刻有”罗马元老院和全体臣民祝愿国父阿德裹安·奥古斯都新年愉快”的字样,这是和卡的前身。
中世纪时,各种形式的和卡相继出现。那时中欧最流行的是木制和卡,即把贺词雕刻在光洁的木头上,还有人把木雕涂上颜料,绘制得五色斑斓。
情人节(圣瓦伦丁节)卡是历史最悠久的贺卡。早在古罗马每年2月15日牧神节这一天,姑娘们怀者羞涩和喜悦的心情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由全城的小伙子来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贺词,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那位姑娘大瞻求爱。顾念们放在盒子里的祝词可以说是最早的情人节贺卡了。
1840年,美国商人埃丝特·A·霍兰德开始把情人节贺卡作为商品大规模生产。第一年就赢利5000美元。可见贺卡几乎从诞生之日起便大受人们青睐。
而且前西方最流行的贺卡——圣诞卡产生得较晚。该卡第一批设计是于1843年出自英国一位画家约翰·C·霍斯利之手。
1874年,美国当时大名鼎鼎的印刷权威、德国移民路易斯·波朗先生在马萨诸塞印刷圣诞卡,一张张精美别致的卡片立即吸引了人们,赢得了大众的喜欢。如今,全世界每年要消费在贺卡上千亿张,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两千亿美元。贺卡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丰富多采,贺卡的新种类更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