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先吃的鱼翅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鱼翅进口国,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鱼翅已不再是少数人特享,不过根据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今天引用的一份调查报告,鱼翅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百分之七十,而且食用鱼翅正使全球鲨鱼种群遭遇绝灭之灾。
这份报告是由野生救援协会和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所联合发表。
在遥远的加勒比海或大西洋中,捕捞鲨鱼的渔船结伴,他们每出一次海,往往要满载才归。
船舱中装满的,只是鲨鱼庞大身躯的一小部分-鳍,这只占鲨鱼身体的百分之五,也是作为奢侈品鱼翅的原料。
渔民在捕捞上一条鲨鱼后,不论大小,都会在甲板上用电锯活生生地把鲨鱼的背鳍、两个胸鳍和一部分尾鳍割掉,然后将全身流血不止的鲨鱼扔回海中,因为船舱没那么大的地方装鲨鱼肉。
和鱼翅所能产生的高利润相比,鲨鱼肉经济价值不高。
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晓军说,为了节约成本,捕捞队通常在海上就地作业,新鲜的鱼翅被放进冷冻库。
这些鲨鱼身体被直接抛回海洋,沉入深海中,无法游动、无法觅食,痛、饿、血流不止,最后在深海死去。 在中国的餐饮业内,鱼翅的地位仍是难以撼动,很多酒楼都把最大的鱼翅,展示在大堂最醒目的地方,以作标榜。
“鱼翅”这道菜肴是酒店吸引客人的招牌,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鱼翅已不再是少数人特享的“珍馐”。
这次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消费鱼翅的心理动机主要是“为了显示个人的品位或身份”、“高档次的鱼翅能给个人的事业或健康带来帮助”。
⑵ 日本人捕鲨吃鱼翅的恶习是受中国影响还是他们自己本身就有吃鱼翅的习俗
吃鱼翅起源于中国。历史上,食用鱼翅起源于1000年前的宋朝,始见于《宋会要》。
全球每年有1亿尾鲨鱼被捕杀,有1万多吨的鱼翅贸易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翅消费国和贸易国。其中,全球鱼翅贸易中有接近95%的贸易量涉及到中国,并且有50%以上的鱼翅是从香港进口。香港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鱼翅转口贸易中心。
中国人把鱼翅当成贵重美味的历史并不长,大约从明代开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鲨鱼“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知当时还只是南方人珍重鱼翅。同时期成书的小说《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宋代的故事,反映的却是明代的生活,里面讲到西门庆到东京为蔡太师拜寿,翟管家摆筵席为西门庆洗尘,“九十样大菜,几十样小菜,都是珍馐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可知此时鱼翅已成珍馐美味的典型了。到清代时鱼翅更成了南北方盛大筵席必备的最名贵的佳肴,号称“ 无翅不成席”,干脆把豪华筵席称为“鱼翅席”。清末时中国鱼翅的美名传到了国外。野史记载,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当两广总督时宴请外国人,按惯例设西餐席,却引起某位外宾的不满,当场就说:“这次本来是希望尝一尝贵国的烧烤、鱼翅美味的。”
也可见从前如果不赴豪门筵席,就很难吃到鱼翅。不像现在,稍微高档一点的餐馆就卖鱼翅,据报载,最便宜的鱼翅一盅只卖几十元,一般人也都可以尝个新鲜。这显然是由于现代捕鱼技术的发达导致有充足的鱼翅货源,也给鲨鱼的生存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鲨鱼肉价值很低,渔民捕捉到鲨鱼后,只割下鲨鱼的鳍部分而舍去鲨鱼肉,把鲨鱼身体抛回海里以便留下船上空间存放鱼翅,使渔民能捕杀更多的鲨鱼。这些没有鱼鳍的鲨鱼在海里无法游动,要么窒息而死,要么成为其他鲨鱼或别的动物的食物。自2000年起美国禁止这种割鱼翅的捕鱼方式。2001年8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在圣地亚哥附近扣押一艘捕杀鲨鱼的渔轮,发现船上并无鲨鱼尸体,只有32吨鱼翅,相当于有2万多条鲨鱼被杀。供应鱼翅市场需求是捕杀鲨鱼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曾估计每年有一千万条鲨鱼被捕杀。实际情形可能比这严重得多。据2006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一项研究,每年有3千8百万条鲨鱼因为鱼翅市场的需要而被捕杀。而且鱼翅市场在不断扩大,据估计每年增长5%。
其实鱼翅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还略带腥味,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它的配料,用火腿、老鸡等真正的美味熬出来的。因此鱼翅很容易假冒,市场上有用明胶、海藻酸钠、氯化钙等材料仿造的假鱼翅,据说品质与复水后的真鱼翅非常相似,吃不出区别。可见鱼翅并非不可替代的美味。
⑶ 全世界哪个国家出产的鱼翅最好
朝年代,鱼翅被列为御膳。它富含胶元蛋白,能滋阴壮阳。益气开胃,又有预防骨骼老化。防骨刺等药用功效。
鱼翅软骨中含有的“鲨鱼软骨素”能够防癌搞癌。滋养肌肤,延年益寿。
是高级宴会中首选的佳肴。鱼翅分有很多种类。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天九勾翅,大排翅。海虎翅等等。
鱼翅一般来自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及印度等。
因水域,氧修及处理的不同帮质素亦有分别。
一般而言,中南美洲的鱼翅比较干淡。切割也比较好。故有“金山翅”之称。
但价格相对较贵。
⑷ 鱼翅的历史沿革
古人称鲨鱼为鲛鱼、鱼昔 ,亦 写 作 沙鱼,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别号。
但人们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则是鱼皮和鱼唇。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杨彦龄《杨公笔录》在夸奖鳆鱼的时候,认为江珧柱、沙鱼、赤鳔之类“皆可北面矣”,这里说的沙鱼仅指其鱼皮和鱼唇制品。鲨鱼皮经过加工并细切成丝后,称为鲨 鱼皮脍,非常珍贵,梅尧臣曾获友人馈赠,写下了《答持国遗鲨 鱼皮脍》一诗,其中透露了这种珍品的一些信息,其《宛陵集》卷二九载其诗云:“海鱼沙玉皮,翦脍金齑酽。远持享佳宾,岂用饰宝剑。予贫食几稀,君爱则已泛。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有人认为鱼翅在宋代已登食坛,乃是将鲨鱼皮脍误认为鱼翅。
其实,我国加工鱼翅的历史并不长,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一般说来,鱼翅原料处理,首先要经过相对复杂的处理。古籍中曾介绍过鱼翅的加工情况,首先,捕鲨本身就带有危险性,因为鲨鱼凶猛,能够攻击人类。乾隆《诸城县志》卷一二曾记载说:“最悍者沙,……其翅猛恶,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毙,海上畏之,号曰海狼。”捕鲨之后,粗加工成为翅板(或称翅片、原翅、皮翅),细加工则成翅丝(或称软刺、明翅)。郝懿行《记海错》叙述说:“沙鱼色黄如沙,无鳞有甲,长或数尺,丰上杀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价值者逐渐增多。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原料,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成书于明代的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鱼翅视为高档食料,按《金瓶梅》描写鱼翅,仅列入饮食,说明那时的一般人尚无从问津。《汪穰卿笔记》卷三曾探讨鱼翅。入清以后,鱼翅作为新兴的海产珍品,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供应量明显增加,身价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记海错》说鱼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间以为上肴”。从那时起,南北各地都可见到鱼翅宴席,《竹叶亭杂记》卷八记载说:“京师筵席多尚异味,……近日筵席,鱼翅必用镇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两有余。”《水窗春呓》卷下记述那帮主管治理黄河的河厅官员,有清一代,鱼翅一般都在高档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无翅不成席”之说。然而,鱼翅虽然名贵,但烹调却颇费功力,只有技艺高超的厨人才能制作出的鱼翅菜肴。为此,清代厨家各显神通,不断推出新型的鱼翅菜品,鱼翅口味,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烹饪特色。当时食界共推闽、粤鱼翅,烹饪最良。如《汪穰卿笔记》卷三在论述鱼翅制作时说:“顾庖人为此未必尽得法,大约闽、粤人最擅长,次则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鸡四只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鸡鸭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极融化而漉取其汁。 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时登大楼山,举手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当时的风水师认为鲨鱼为佛教护法神“摩羯”。吃鱼翅是最不吉利的事情,而且熹宗起天启年号、喜鱼翅,寓意国破家亡,妻离子散、霉运连连。所以明朝灭亡后一直到清中期前无人敢吃鱼翅,鱼翅也被排除八珍。
⑸ 哪个国家吃鲨鱼鱼翅最多
你好:是小曰本子,可恶至极!
⑹ 是谁发明吃鱼翅的
鱼翅在古典中有各种称谓,例如鲨鱼鳍、沙鱼翅、金丝菜、鲛鱼翅等等,是由各种大、中型鲨鱼的背鳍、胸鳍或尾鳍干制而成的名贵海味,经过千百年来的挖掘、探索、发展、总结,在中国以及华人居住区域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药膳方法,鱼翅早已被公认为阳虚阴寒内盛、脾胃不健等病人食疗的滋补佳品。
明朝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鱼翅:“沙鱼古称鲛……腹下有翅……南人珍之……。”《医林纂要》认为鱼翅能够“渗湿行水”;《药性考》认为鱼翅可以“清痰,开胃进食”;《食物宜忌》认为鱼翅“补五脏,消郁积,解蛊毒”;《闽部食疏》描述鱼翅可“益气开隔,托毒,长腰力”;《随息居饮食谱》认为鱼翅可“益虚痨”……总之,食用鱼翅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确实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且不断发扬光大。至现代,鱼翅的食疗效果仍一直为中医学界所推崇,在《实用中医营养学》、《中国药膳学》、《中国药膳大全》、《家庭食疗手册》、《饮食与长寿》、《中医保健食谱》和《中华药汤谱》等药膳著作中均记载了鱼翅的药膳保健价值,并为了确保鱼翅食疗效果而提供了一些较好的烹饪方法。现择二方供参考:其一,鱼翅烩燕窝:鱼翅50g,燕窝2g,瘦猪肉150g,老鸡肉150g,火腿肉30g,鱼翅入锅烧滚二次,沥干后抽去翅骨,燕窝温水泡涨、去毛,猪肉、光鸡及火腿分别煮熟后会同鱼翅灌以上汤,上笼蒸2ⅲ承∈保
⑺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鱼翅的
中国人食用鱼翅由来已久据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应在明代。
中国人把鱼翅当成贵重美味的历史并不长,大约从明代开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鲨鱼“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知当时还只是南方人珍重鱼翅。同时期成书的小说《金瓶梅》,虽然写的是宋代的故事,反映的却是明代的生活,里面讲到西门庆到东京为蔡太师拜寿,翟管家摆筵席为西门庆洗尘,“九十样大菜,几十样小菜,都是珍馐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可知此时鱼翅已成珍馐美味的典型了。到清代时鱼翅更成了南北方盛大筵席必备的最名贵的佳肴,号称“无翅不成席”,干脆把豪华筵席称为“鱼翅席”。清末时中国鱼翅的美名传到了国外。
⑻ 中国人何时起开始吃鱼翅的
人们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则是鱼皮和鱼唇。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通常认为吃鱼翅始于明代。常被引用的是《本草纲目》(首刊于1590年)上的一句话:“(鲨鱼)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 明代关于鱼翅的记载是较多些。如《潜确类书》上亦有这么一段:“湖(胡,或虑——引者)鲨青色,背上有沙鳍,泡去外皮,有丝作脍,莹若银丝。” 不过,如从以下两段记述看,似尚有可讨论之处。其一是《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蔡京官邸中的管家在招待西门庆时,说了这么一段话:“都是珍羞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只是没有龙肝凤髓。” 《词话》成书时间尚不明,但书前有万历丁已(1617)年之序,成书当更早,或早于《纲目》首刊之日的。另一事是明熹宗(1621-1627)喜欢吃用鱼翅和燕窝、鲜虾、蛤蜊等十几种原料同作的“一品锅”。这些,已证明明代时,鱼翅在宫迁、官第已成常备了。 更早是在《宋会要》,记载了从海外输入鱼翅,由福建入口的事。 清代关于鱼翅记述便更多了。成书于1813年的《调疾饮食辩》上说,“(鲨鱼)翅剥去外骨,莹白如料丝,不受调和,味殊淡”。作者章穆似乎对鱼翅风味不大了解。刊行于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越学敏则有点行家的样子。他说:“今人可为常嗜之品,凡宴会肴馔,必设此物为珍享。其翅干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为对。盖脊翅一、划水翅二也。煮之折(拆)去硬骨,检取软刺色如金者,沦以鸡汤,佐馔,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纯软刺,作成团,如胭脂饼状,金色可爱,名沙刺片,更佳。”
⑼ 鱼翅主要从哪个国家进口
鱼翅是鲨鱼的鳍经干制而成,鳍按其所生长部位可分为背鳍、胸鳍、臀鳍、尾鳍。以背鳍制成的叫脊翅、背翅或劈刀翅,翅多肉少,质量最好;以胸鳍制成的叫翼翅或上青翅,翅少肉多,质量较差;以尾鳍制成的称尾翅、勾尖
鱼翅或尾勾;以臀鳍制成的称荷包翅、翅根。尾鳍和臀鳍肉最多、翅最少,所以后两种质量最差。
鱼翅按颜色分,有黄、白、灰、青、黑、混(黄白色)等六种,其中以黄、白、灰三色较优。由于产地和焙制方法不一,又有淡水翅咸水翅之分。淡水翅系用日光晒干,或用石灰水浸渍而成,质量较好;咸水翅用盐水浸渍,质量次于淡水翅。鱼翅还可按形态完整与否分类。涨发后成为整只翅的称为排翅,为上品;涨发后散开成一条一条的叫散翅,为次品。
鱼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为鲨鱼的鳍含有一种形如粉丝状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脂肪、糖类及其他矿物质。鱼翅是比较珍贵的烹调原料,但营养价值不十分高,因鱼翅所含的蛋白质缺少一种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
鱼翅主要产于我国沿海的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山东等省及南海诸岛。日本、美国、印尼、越南、泰国等地均产。一般来说,进口鱼翅以菲律宾的吕宋黄为上品。鱼翅做菜柔嫩腴滑,软糯爽口。
营养价值
1、鱼翅含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抗凝成份,对心血管系统疾患有防治功效;
2、鱼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但其蛋白属不完全蛋白,烹制时应与肉类、鸡、鸭、虾等共烹,以达到蛋白质的互补,又能赋味增鲜,能滋养、柔嫩皮肤。
适用人群
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体质虚弱之人,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患者适宜食用。
用法用量
选择鱼翅时以翅筋粗长、洁净干燥、无霉变虫蛀、无油根、无夹沙、无石灰筋者为佳。
食用功效
鱼翅味甘、咸,性平;具有益气、渗湿行水,开胃进食,清痰消鱼积,补五脏,长腰力,益虚痨的功效。
贴士
鱼翅泡发:鱼翅先入开水浸泡,再用刀刮去上面的沙子;同时修掉边缘不规则的部分及毛边。如翅较老,宜反复泡、刮两次,直到沙净。将收拾干净的鱼翅投入冷水锅烧开,加少许碱,沸后用文火煮一小时左右,用手掐得动时出锅,然后换水漂洗一二次,除去碱味即可。
⑽ 吃鱼翅是在中国兴起的吗
吃鱼翅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鱼翅被当作贡品从国外流入中国,当时在中国没人会做。朝廷御厨想了老半天也搞不懂该如何炮制它,看它挺硬的,于是先把它泡软,软了之后,用手一摸,表面有层粗糙的“砂皮”,于是用刀刮去。至于怎样煮才好吃呢?心里没个谱。心想:“既然是好东西,那么跟好东西一块儿煮肯定错不了。”于是就把当时最为美味的食品--鸡、火腿、牛肉等连同鱼翅一齐倒进锅里煮,结果端上桌后得到皇上的大加赞赏。从此,这种煮法就奠定了中国烹制鱼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