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筒车和翻车分别是什么时期发明的
筒车在春秋时期就已发明。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
翻车在东汉时有宦官毕岚发明,毕岚所创造的翻车,虽未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但“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用翻车洒水于南北郊路,来节省百姓洒水的费用),故对于国计民生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1)筒车什么时候发明扩展阅读:
筒车立轮周围斜装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装水后随轮转至上部,自动泻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车由水力驱动。
还有一种高转筒车,有两个立轮,上下各竖一轮,下轮的一半没在水中。当上轮转动时,水筒盛水自下随着木槽向上,将水泻入上轮,空筒随轮转下盛水。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自动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转动的。简车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较多。
翻车车身以木板作漕为水道,槽中设行道板,环以龙骨板叶作刮水器,两头装大、小轮轴。利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龙骨板将水刮入车槽,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Ⅱ 1.筒车和曲辕犁出现于我国哪个朝代
筒车发明于隋而抄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Ⅲ 高转筒车什么时候出现的
唐。
高转筒车的发明年代,从文献考察可推断在唐代。唐人刘禹锡的《机汲记》和陈廷章的《水轮赋》都形象地描绘了高转筒车的功能。
高转筒车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巧妙地运用了水力,节省了劳动力,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
(3)筒车什么时候发明扩展阅读:
高转筒车的结构:
1、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以人力或畜力 [1] 为动力。
2、高转筒车由上、下轮、简索、支架等部件组成。
3、下轮有一半埋于水中,汲水高程可达十丈,如两架筒车配合则可达二十丈。
4、汲水筒长约一尺,以索相连成链环状,筒的间距为五寸,索链用竹制成。
5、高转筒车以上轮为主动轮,由于动力不同,轮抽部件构成有所变化。“所转上轮,形如框制,易缴筒索。用人则于轮轴一端作棹枝,用牛则制作竖轮,如牛转翻车之法,或于轴两端造作拐木,如人踏翻车之制”。
6、高转筒车是一种具有搬运链性质的机械,是现代斗式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的雏形。
Ⅳ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筒车
筒车(chinese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Ⅳ 筒车最早出现于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C唐朝
Ⅵ 筒车是谁发明的
筒车发明于隋而来胜于源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陈廷章在《水轮赋》示意图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Ⅶ 曲辕犁和筒车出现在什么朝代什么年号
你好!
曲辕犁,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
望采纳,谢谢!
Ⅷ 翻车和筒车的年代及其区别
翻车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车。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毕岚发明了翻车,“翻车设机车以引水”。翻车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绕在轮上的翻板就是传动链,这个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带动翻车转动,一面把水提上来。长期以来,翻车成为我国农村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一种提水机械。马钧对翻车进行了改进,制造了新式翻车,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新式翻车也较省力,儿童都能转动。以后,这种翻车发展为龙骨水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筒车与三国时翻车比较,翻车转动需人力带动,而筒车则是随水流自行转动,可见优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