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力研究者吉尔福特认为

创造力研究者吉尔福特认为

发布时间:2021-10-18 09:05:47

『壹』 创造力表现有几种特征

一是变通性,意思是说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活跃,灵活多变,专举一反三,闻一知属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定势的影响;

二是独特性,对问题有独特、新颖的见解,遇事常有思想、新观念、树立新形象和拿出新点子、新办法;

三是流畅性,知识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而流畅,方法灵活,智力活动阻滞少,反应迅速。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是创新,然而它并不神秘莫测。创造力与创造思维一样,人皆有之,并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能力。

『贰』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独创性,指创造力;

联想性,指想象能力;
求异性,指创新力;
灵活性,指变通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思维智能。其特征有四:
一、新颖性。即,思维的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比较新颖;
二、多向性。即,从纵、横、逆三方面来思考问题;
三、多元性。即,善于从事物的多侧、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思考;
四、开放性。即,全息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已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请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心理学中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的最高级的产生创新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此,托兰斯曾调查分析了142项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他把这些研究分为9大类,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取得了成功,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了促进或提高的作用(详见右表)。
此外,曼斯菲尔德、布塞和克里普拉等(R.S.Mansfield,T.V.Busse&E.J.Krepelka)曾将近20年来有关长时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报告加以整理,也发现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很高的成效。而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如吉尔福特、大卫(B.David)等,更是深信创造性思维是由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教学所培养的,而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教育教学程序,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和独创性品质,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品质。该模式由10种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策略构成:
①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
②定势打破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③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④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创造奥妙的教学策略;
⑤创造主体教学策略:就是在讲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也要讲其创造者(主体)其人其事,见物见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教学策略;
⑥容忍教学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学生提出令人尴尬、甚至错误的问题,以创造民主宽松教学气氛的教学策略;
⑦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
⑧科际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⑨类比教学策略:就是通过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策略;
⑩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就是组织学生扮演所讲知识内容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身为其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这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经过在天津、河北、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数百所学校的多年实验,证明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突出的效力。

『叁』 吉尔福特的简介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吉尔福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Marquette)的一个农民家庭,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他的父亲是一位聪明,而且积极学习新事务的农夫,家庭成员中,还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成就,就能够追过三年级的程度,而更在 12 岁的时候就通过了高中的入学考试。不过因为家庭的因素没有直接进入高中,而是跟同龄的同学同年进入高中。1914 年他从奥罗拉高中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进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一年,他曾一度想成为化学家,后应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那里,海德(Winifred F. Hyde)让他担任助理以筹措学费,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期间,他担任临时心理诊所主任,处理了约 100 个个案,这一经历让他感到,单靠IQ 来了解儿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认为对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鉴别方式。
1924 年,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师从 E.铁钦纳攻读博士学位,还曾与L.瑟斯顿、C.斯皮尔曼、赫尔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过交往,并曾听过K.达伦巴哈的课程。1926 年,他和露丝(Ruth S. Burke)结婚,后育有一女成为工业心理学家。1927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任职,除了 1941 年曾在圣安娜陆军航空基地负责对机组人员进行选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77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
1987年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多种。主要著作有:《统计学》(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
《创造性才能》(1985)等。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论,他否认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内容),产生知识(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5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 4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 6 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 4×6×5=120 种基本能力构成。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 70 多个智力因素。
他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结构,1971年,他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属图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 5×5×6=150 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1983 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 5 项变为 6 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种。吉尔福特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七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七角形的交互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虽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论却提出创造能力的研究和创造性测验,这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线索。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7-1979 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等。著作与论文共计 400 多种。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吉尔福特认为,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并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然后,他们又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枣围绕上述指标来培养发散思维(按吉尔福特的理论,这也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培养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吉尔福特和托伦斯等人的贡献是不应抹杀的。 测试目的:考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
测试题型:开放题型。
吉尔福特
吉尔福特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认为,发散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故发散思维的测量,实质上就是创造能力的测量。他与同事创编了一套测验题,共有14个部分。其中前10个要求言语反应,后4个为图形内容的非言语测验。这套量表年龄适用范围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词语流畅性测验(DSU):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单词,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观念流畅性测验(DMU):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属于某种特殊类别的事物,如半圆结构的物体。答案可能有:拱形桥、降落伞、泳帽……
(3)联想流畅性测验(DMR):要求被试列举某一词的近义词,例如承担。答案可能为:担负、承受、承当……
(4)表达流畅性测验(DMS):要求被试写出具有4个词的一句话,这4个词的词头都指定某一个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测验(DMC):要求被试列举出某种物体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砖头。答案可能有:当作板凳、打狗、磨镰刀、写字……
(6)比喻解释测验(DMS):要求被试填充意义相似的几个句子,如这个妇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经度过了最动人的时光,……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岁月。再比如解释沧海一粟、一箭双雕等。
(7)效用测验(DMU):要求被试尽可能列举出某一件东西的用途,如空罐头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圆饼、养蚯蚓等。
(8)故事命题测验(DMU,DMT):要求被试写出一个短故事情节的所有合适的标题。例如:冬天到了,一个百货商店的新售货员忙着销售手套,但他忘记了手套应该配对出售,结果商店最剩下100只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货员、100只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后果推断测验(DMO,DMT):要求被试列举某种假设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么会发生什么结果?答案可能有:旅游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职业象征测验(DMI):要求被试根据某一个称呼列举出它代表或象征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灯泡,答案可能有: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工、电工……
(11)绘图测验(DFU):要求被试把某一个简单图形复杂化,组成尽可能多的可辨认的物体。
(12)装饰测验(DFI):要求被试在普通物体的轮廓上尽可能多地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来。
(13)组成对象测验(DFS):要求被试利用一套简单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画出指定的事物。在画物体时,可以重复使用任何一个图形,也可以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图形或线条。
(14) 火柴问题(DFI):移动特定数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数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说明:每回答出一个答案得1分,分数越高,说明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六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六角形的交工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吉尔福特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肆』 原始创造力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 , 1897—1987)提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
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4)创造力研究者吉尔福特认为扩展阅读
关于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2、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吉尔福特

『伍』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特征:

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的。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与动物的思维的最本质区别。除语言外还有表象和动作。

思维过程:

1.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属性的分析实现的。

2.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3.抽象:在头脑中抽象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级概括(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思维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中介不同分

直觉动作思维: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分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有方向,范围,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公式解答)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即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

每个概念都包含1.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2.外延:概念的范围。两个方面。

概念途径分:

1.日常概念(模糊或前科学概念):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忽略了本质特征。

2.科学概念(明确概念):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个人则主要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

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1.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反馈的影响。

自赫尔后,最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基本模式: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人工概念有很大的人为性质,有人指出不能把它的研究全部应用到人类自然语言概念形成上,又有了概念形成的样例理论(罗施):认为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确定,头脑中的自然概念不是一个或几个关键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

但马丁等人对成人所做的脸谱分类实验否定了该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新观点: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样例和类别信息。当一个刺激,并且需要迅速判断这个刺激是否属于某个类别时,就要用到样例信息。在严格地从逻辑上进行证明时,需要依靠类别信息概念的定义、关键特征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对自然语言概念获得也适用。儿童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的。最初只把它当作一个样例来理解,生活中依据这个例证来进行类比,提出自己的假设。经过生活正反方面的反馈,最终从大量例证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获得了某个概念。

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人的很多认识是用逻辑量词表达的。三段论推理中,也根据命题中逻辑量词将命题分:

1.全称肯定命题,即包含“所有…”的命题。

2.全称否定命题,包含“没有…”的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包含“某些…”

4.特称否定命题,包含“某些…不…”。

武德沃斯和塞尔斯提出:人们进行三段论推理使用的是气氛探索法。使用逻辑量词(有,没,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使用气氛假说方法,被试可在80%以上的三段论问题上获得正确答案。

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斯滕伯格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语言—表象整合模式: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识加工,从而推论合乎逻辑的结论。

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证实倾向

沃森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过程中,人们有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实的倾向。

问题: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问题空间: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是问题空间。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一个问题可分:

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特征:

1.目标指向性:明确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称为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目标指向性活动是靠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策略方法:

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认知性操作也称算子(也就是问题解决)

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依赖经验,准确性上有及算法式但效率提高。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第四条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直至问题解决。

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③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问题表征方式: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干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总想办法去利用。

3.功能固着性: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心向或心理定势。

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想像特征:

1.新颖性:想像不是回忆,不是对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

2.形象性:想像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表象,而不是词或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创造、发明、想像、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者实物的心理活动。

特征:

1.敏感性: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3.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4.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5.再定义性: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6.洞察性: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

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创造力:一种能力。创造性:一种倾向。

对创造力和创造性的评估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要求个体对一个具体的要求给出几个反应,认为观念流畅性是创造过程的关键万分。

同类测验中最著名的是:

吉尔福特: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1960)测量的是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理论中与发散思维有关的内容。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其测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对言语或图形刺激给出多个反应。分三套:1.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记分。2.图画测验:除以上三方面,还对精致性记分。3.声音和词的测验:只记独特性得分。

为消除被试的紧张情绪,托兰斯把测验称作“活动”,用游戏形式组织起来,最适合儿童的特点。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通过比较高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是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创造性人格特征:智力属于中上等,并不一定超常;观察、感受力敏锐;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致性;怀疑;持久性;智力的游戏性;幽默感;独立;自信。

3.环境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行为会使内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最具有创造性。创造本身也可产生动机。

社会和人类学家更多把创造活动看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政治环境会对相应群体的创造表现产生影响。某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成年人的创造表现,如战争。

创造性思维训练: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会聚、信息收集、记忆、信息的组织、分析、从现有知识中得出新信息、整合信息、评论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主要是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国内学者:

1.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

2.直觉思维训练: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想象等进行。

3.形象思维训练: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中各种事物,通过发展表象系统来实现。

『陆』 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是哪位心理学家的

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机敏其实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体现,而且天生是一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后天的引导和智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通常来说创造性思维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存在。那么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又要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第一要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是我们对于新异事物产生好奇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常说的求知欲便是好奇心的升华,是我们对获得知识的一种渴望。一般,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越小的学生对于事物知之甚少,求知欲就会越强烈。于此,老师不仅仅是要悉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更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时常地面临疑难使得学生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的兴趣,强化他们的一些有益兴趣,不断地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区观察世界,获取知识。

第二要点:适时改变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们的学生现阶段还是面临着应试教育,大背景是无法去随意改变的,可是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地不以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比如说我们应当坚决地摒弃分数论教育评定方式,转换涂鸦式的教育为灵活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要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去思考,去锻炼思考能力,不要一味地灌输。

第三要点:积极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指导。老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空间,让他们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不过呢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策略,也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例如说运用类比推理、原型启发方法,探索新事物;利用你逆向求索,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摆脱思维盲区。

『柒』 举例说明离散与综合创造思维法,置换与组合创造思维法,求同与求异创造思维法(500字左右)

创造性思维概述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在思维的类别中,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所以,训练良好的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意义颇大。综合各方面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物质外壳,也是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枣特别是抽象思维枣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所以应该通过多读、多写、多讲来提高语言能力,从而增强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个创造过程就是对原有知识、信息进行加工、重组、改造,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组合形式的过程。“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对刺激作出快速、变通、新奇的反应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的。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黑格尔说得好:“单凭心血来潮并不济事,单靠存心要创作的意愿也召唤不出灵感来。谁要是胸中本来没有什么内容在鼓动……不管他有多大才能,他也决不能凭由这种意愿就可以抓住一个美好的意思或是产生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来。”因此,充足的知识积累,为思维和创造提供丰富的素材,是必要的。只是应该注意不要单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学要致用。

再者,研究表明,创造性高的人不仅与创造性低的人在人格特征上有区别,而且与单纯智力高的人也有差异,从而显示出其独特的人格特征。美国学者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归纳提出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征:“独立性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受到一种魁力,而且,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艺术上的审美感和幽默感……他们的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所以,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人格。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证发散思维的本质。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原型启发法
鲁班爬山时,手不小心被一种丝茅草割破,疼痛之余,他惊诧柔弱的小草竟如此锋利,他怀着浓厚的兴趣研究、琢磨小草的构造,终于找到了秘密所在:草叶边缘的毛刺就是“利器”。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一下铁片,岂不可以断木如泥?锯子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

人们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飞机机翼;通过对骗幅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具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所以,多多留心你身边的一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文字等等,都可能成为富有启发性的原型,为你开启创造的源泉,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稽核问题表法(checklisttechnioue)
即主体按照稽核问题表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探求自己所需要解决问题的新观念,实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下面介绍两种有名的稽核问题表:

奥斯本的稽核问题表。该表包括七十五个激励思维活动的问题,按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九组问题:

第一,有无新的用途?是否有新的使用方式?可否改变现有使用方式?

第二,有无类似的东酉?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否模仿.?能否超过?

第三,可增加些什么?可附加些什么?可否增加使用时间?可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可否提高性能?可否增加新成分?可否加倍?可否扩大若干倍?可否放大?可否夸大?

第四,可否减少些什么?可否密集、压缩、浓缩、聚束?可否微型化?可否缩短、变窄、去掉、分割、减轻?可否变成流线型?

第五,可否改变功能、颜色、形状、运动、气味。音响、外形、外观?是否还有其他改变的可能性?

第六,可否代替?用什么代替?还有什么别的排列?别的成分?别的材料?别的过程?别的能源?别的颜色?别的音响?别的照明?

第七,可否变换?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模式?可否变换布置顺序?可否变换操作工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可否变换速度或频率?可否变换工作规范?

第八,可否颠倒?可否颠倒正负?可否颠倒正反?可否头尾颠倒?可否上下颠倒?可否颠倒位置?可否颠倒作用?

第九,可否重新组合?可否尝试混合、合成。配合、协调、配套?可否把物体组合?把目的组合?把特性组合?把观念组合?

上述问题对于任何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适用的。

较为简明的一种稽核问题表是美国陆军提出“SWIH“法。即解决问题时,有六个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内容可以考虑:
(1)为什么(Why)?(2)什么(What)?

(3)谁(Who)?(4)何时(When)?

(5)何处(Where)?(6)怎样(How)?

比如要建一所实验室,就可以按“SWIH“法进行论证:

(1)为什么要建?(2)做什么用?

(3)谁使用?(4)何时使用?

(5)在什么地方建?(6)怎样建?

这些主要是从用途方面考虑的,如果从建设角度考虑,则应论证如下问题:

(l)为什么要建?(2)做什么用?

(3)谁来建?(4)何时建?

(5)在什么地方建?(6)怎样建?

显然,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论证的内容有所不同,因而,利用“SWIH“法要因事制宜,灵活变通,方能奏效.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它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有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排除评论性批判,对提出观念的评论要在以后进行。

第二、鼓励“自由想象“。提出的观念越荒唐,可能越有价值。

第三、要求提出一定数量的观念。提出的观念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观念。

第四、探索研究组合与改进观念。除了与会者本人提出的设想以外,要求与会者指出,按照他们的想法怎样做才能将几个观念综合起来,推出另一个新观念;或者要求与会者借题发挥,改进他人提出的观念。

这里有一个课堂游戏,大家可以窥其一斑:

组长:我们的任务是砸核桃,要求多、快、好,大家有什么办法?

甲:平常在家里用牙磕,用手或榔头砸,用钳子夹,用门掩。

组长:几个核桃用这种办法行,但核桃多怎么办?

乙:应该把核桃按大小分类,各类核桃分别放在压力机上砸。

丙:可以把核桃粘上粉末一类的东酉,使它们成为一般大的圆球,在压力机上砸,用不着分类。(发展了上一个观念)

丁:粘上粉末可能带磁性,在压力机上砸压后,或者在粉碎机上粉碎后,由于磁场作用,核桃壳可能脱掉,只剩下核桃仁。(发展了上一个观念,并应用了物理效应)

组长:很好!大家再想想用什么样的力才能把核桃砸开,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这些力。

甲:应该加一个集中的挤压力。用某种东西冲击核桃,就能产生这种力,或者相反,用核桃冲击某种东西。

乙:可以用气枪往墙壁上射核桃,比如说可以用射软木塞的儿童气枪射。

丙:当核桃落地时,可以利用地球引力产生力。

丁:核桃壳很硬,应该先用溶剂加工,使它fi〕软化、溶解……或者使它们变得很脆。经过冷冻就可以变脆。

组长:动物是怎么解决这一任务的,比如鸟?

甲:鸟儿用嘴啄……或者飞得高高的,把核桃扔在硬地上。我们应该把核桃装在容器里,从高处往硬的地方扔,比如说在气球上、直升飞机上、电梯上往水泥板上扔,然后把摔碎的核桃拾起来。(类比)

乙:可以把核桃放在液体容器里,借助水力冲击把核桃破开。(物理效应)

组长:是否可用发现法如认同、反向……解决问题呢?

丙:应该从里面把核桃破开,把核桃钻个小孔,往里面打气加压。(反向)

丁:可以把核桃放在空气室里,往里打气加压,然后使空气室里压力锐减,内部压力就会使核桃破裂,因为内部压力不可能很快减少。(发展了上一个观念)或者可以急剧增加和减少空气室压

力,这时核桃壳会承受交变负荷。

戊:我是核桃,是核桃仁。从核桃壳内部,我用手脚对它施加压力,外壳就会破裂。(认同)应该不让外壳长,只让核桃仁长,就会把外壳顶破。(理想结果)为此,例如可以照射……外壳。

乙:我也是核桃。我用手抓住树枝,当成熟时就撒手掉在硬地上摔破。应该把核桃种在悬崖峭壁上,或种在陡坡上,它们掉下来就掉破。

甲:应该掘口深井,井底放一块钢板,在核桃与深井之间开几道沟槽。核桃从树上掉下来,顺着沟槽滚到井里,摔在钢板上就会摔破。

结果,仅用十分钟就收集了四十个观念,经专家组评价,从中得出参考解决方案。

『捌』 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

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

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时 , 对创造力所涉及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 指出训练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

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并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

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8)创造力研究者吉尔福特认为扩展阅读

发散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2、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玖』 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的4P理论包含哪几个内容

创造力的4P理论:从四个角度来界定创造力的操作定义,分别是:人格( person)、产品(proct)、过程(process)和环境(press/environment),一般称之为创造力的“4P”。

这里也会采用这四个角度来介绍创造力的测量。另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常常会以儿童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来评判儿童的创造力,需要指出的是创造力测验只是鉴定儿童创造力的方式之一,每一项考试都存在它自身的局限,必须搜集更多关于儿童的信息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9)创造力研究者吉尔福特认为扩展阅读

创造力测验对创造性产品的外部评估,它主要是由专家对创造性产品进行评估。很多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创造力研究的基础是对创造性产品的分析,判断出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产品与众不同。一般都是将专家的一致意见作为创造力评估的一种方式,同时将产品的原创性、新颖程度和想象力等作为评估创造为产品的标准。

在使用专家评估的方式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研究:一种是研究者给专家们一些评判准则来评估创造力;另一种是让专家们根据自己对于创造力理论的理解来评判。

前一种研究类型中存在着研究者如何选择评判标准的问题,而对于后一种研究类型,选择不同的专家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影响了测量的信度。

阿玛比利研究出了《一致性评估技术》。这种方式强调专家们是根据创造力的实际定义而不是精细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它有效避免了标准的问题,成为评估创造性产品中最广泛使用的方式。此外,针对产品的测验还有《创造性产品语义学量表》、《学生产品评价表》等。

『拾』 斯腾伯格与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性人格要素有哪些

斯腾伯格认为的创造性人格的要素:①对含糊的容忍②愿意克服障碍③愿意让自己内的观念不断发容展④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⑤有适度的冒险精神⑥期望被人认可⑦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性人格的要素:①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②旺盛的求知欲③强烈的好奇心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⑥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⑦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⑧意志品质出众

阅读全文

与创造力研究者吉尔福特认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