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的办法是什么
1、对于正在生长的植物,不能大动土壤,可以冲施富含有机质、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的微生物菌剂肥,如果里面含有蓖麻油、地衣芽孢杆菌更好,可以预防根结线虫、消灭有害病菌,为菌肥的效果提高不少。
这个需要大家注意一下,不少单纯的微生物菌剂肥,一定是自带营养由粮食或营养物质丰富的原料组成,这类自带营养生物菌冲施肥,使用后才能更好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具有养地护根,促进植物健康的目地。
2、植物采果后,除了冲施这类菌肥外,一定要深翻断根施入大量的有机肥,补充土壤所需有机质及无机质。
3、为了提高果实上色增甜的效果,建议大家定期喷施对果实上色增甜坐果、促进花芽分化有好处的硼钙叶面肥及高磷钾液体水溶肥,他们到后期交替使用就行。
硼钙叶面肥一定要用有机酸络合的,因为果实在后期一般的元素即使叶面吸收了,果实与果柄长牢后没有有机酸促进是很难进入到果实里面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大家不叶面补硼补钙的原因,但后期硼钙对于果实上色、增甜、防裂也很重要。
高磷钾水溶肥可以满足后期补磷补钾的需求,可促使果实快速增甜上色,而且不含任何激素,更安全。
2. 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土壤结构的类型、特征及改良:
①块状结构体: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走私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适时耙耱,冬季冻土后,辗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掺河沙或炉渣灰来改良.
②片状结构体:水平面排列,水平轴比垂直轴长,界面呈水平薄片状;农田犁耕层、森林的灰化层、园林压实的土壤均属此类.不利于通气透水,造成土壤干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松土施用有机肥,公园街道绿地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可进行透气铺装、种植地被植物或进行必要的围栏保护,结皮和板结的可采取适墒深翻,增施有机肥解决.
③柱状结构体和棱状结构体:沿垂直轴排列,垂直轴大于水平轴,土体直立,结构体大小不一,坚实硬,内部无效孔隙占优势,植物的根系难以介入、通气不良、结构体之间有形成的大裂隙,既漏水又漏肥.
改良方法:通过深翻施肥和深翻种植绿肥.
④团粒结构体:这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结构体土壤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价值.其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累积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温度,并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伸长条件.
3. 团粒结构的措施
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①深耕与施肥、
②正确的土壤耕作、
③合理的轮作制度、
④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⑤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4. 生产实践中采用哪些措施创造团粒结构
不是创造,是改良,一般多用点有机肥配合生物菌肥效果较好
5. 团粒结构的简介
团粒是由多种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醛酸甙、粘粒矿物以及铁、铅的氢氧化物和腐殖质等胶结而成的。总之土壤团粒结构是通过干湿交替、温度变化等物理过程,化学分解和合成等化学过程,高等植物根、土壤动物和菌类的活动等生物过程以及人为耕作等农业措施因素而形成的,其中以人类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影响最大。
6. 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土壤的最佳结构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主要基质。想要搞好种植,植物生长的好坏、产量高低、农产品质量对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物的产量、质量与土壤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壤的结构。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的体系。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所构成。土壤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两部分。液体部分是指土壤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的气体部分是指土壤的空气,它充满在那些没有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
其孔隙分大、中、小三种。
其中,大孔隙叫充气孔隙。大孔隙不宜太多,太多了水分容易跑掉,小孔隙的孔径太小,不利于植物的透气和扎根。
中孔隙也叫持水孔隙,这种孔隙越多越适宜作物的生长,就象我们人体的皮肤一样,保水性、透气性越好就越健康。
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这种结构体表现为团粒间为大孔隙,团粒内为小孔隙,大小孔隙同时存在且比例适当,总孔隙度高,无效孔隙少。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结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1、起着空气走廊的作用
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团粒内部以持水孔隙占绝对优势,这种孔隙状况为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是作物根系的小水库
团粒内的持水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渗入土层中的水分受毛管力的作用,被吸持并保存在持水孔隙中,团粒起到了小水库的作用。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团粒间的孔隙渗入到下部土层。
雨后天晴或干旱季节,表层团粒因失水而收缩,隔断了上下相连的毛管联系,形成了隔离层,减弱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消耗。
平时充气孔隙经常充满空气,持水孔隙经常充满水分,协调了水分和空气间的矛盾。由于水和气协调了,由水、气产生的土壤热容量等热学性质适中,因此土温也能够稳定。
3、是作物生长的小肥料库
团粒内部的持水孔隙水多空气少,既可以保存随水进入团粒的水溶性养分,又适宜于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合成,所以有利于养分的积累,起到保肥的作用。
团粒间的充气孔隙中空气多,适宜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产生的速效养分多,供肥性能良好。所以保肥供肥的矛盾得以协调,团粒的养分状况良好。
4、土质疏松、耕性良好
团粒结构的土壤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宜耕期长,耕作质量好,种子易于发芽出土,根系易于伸展,出苗整齐。
5、维持较高的土壤生物多样性
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大小孔隙同时存在,且比例适当,水气环境多元、物质能量供应多元,这为不同大小体型、好氧厌氧生活习性的动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由于其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肥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着水气、养分供应与积累协调、耕性良好、根系生长良好的特性,是农业丰产稳产的重要保障。因此,它是土壤最理想的结构,其多少,是土壤肥沃的重要标志。
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1、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深耕,正确的土壤耕作
3、合理的轮作制度
4、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5、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7. 速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啊 急啊!!!
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单粒——复粒——微团粒——团粒。其形成原因是:
1、复粒形成的微观机制
1)粘团说:由粘粒定向排列和静电引力形成的直径小于5µm的土体。
片状粘粒相互缔合而成,缔合方式“面-面”“面-边”“边-边”,砂粒、粉砂粒可通过粘团有机胶体参与团粒形成。
内生粘团:晶格相连不易分开 重叠粘团:土片可分开
稳定性:高岭石、R2O3、绿泥石多,形成粘团稳定,有机质多,增强粘团稳定性。
2)等电凝聚说:粘粒、有机质带负电荷多,但也带少量正电荷 ,土壤微域内正负电荷点相互凝聚,未参与的剩余正负电荷可进一步复合。
2、团粒形成的过程
二个步骤:第一多级团聚过程,第二切割造型过程
1)粘结团聚过程
第一、凝聚作用:
第二、无机物的粘结作用
CaCO3 、CaSO4.H2O 、无定形硅酸H2SiO3 、Fe2O3.nH2O Al2O3.nH2O 、粘粒本身
Fe2O3.nH2O 、 Al2O3.nH2O胶结遇水不分散,其它易分散。
第三、有机质的胶结作用: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形成团聚体具有水稳性、力稳性。
物质有:木质素、蛋白质、真菌、细菌菌丝、多糖、脂肪、蜡质、腐殖物质。
第四、蚯蚓和其它小动物:蚯蚓排泄物 蚂蚁楼子
2)切割过程
A)根系的切割:根系的切割挤压。
B)干湿交替:干缩湿胀,水膜拉力,淹水爆破作用。
C)冻融交替:结冰体积增大9%,缓慢结冰,挤压团聚,融冻后土壤疏松。
D)耕作:两面性。
8. 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措施有
1、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
精耕细作使表皮土壤松散,虽然形成的团粒是水不稳性的,但也会起到调节土壤孔性的作用。连续施用有机肥料,可促进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并且团粒的团聚程度较高,各种孔隙分布合理,土壤肥料得以保持和提高。
2、合理轮作倒茬
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或豆科作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都能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粮食作物与绿肥轮作、水旱轮作等等都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3、合理灌溉、适时耕耘
大水漫灌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灌后要适时中耕松土,防止板结。适时耕耘,充分发挥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大量水不稳定性的团粒,调节土壤结构性。
4、施用石灰及石膏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不仅能降低土壤的酸碱度,而且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5、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根据团粒结构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残体、泥炭、褐煤等为原料,从中提取腐殖酸、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作为土壤团聚体的胶结物质,或模拟天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人工合成高分子胶结材料。
土壤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黏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因为单粒问形成小孔隙、团聚体间形成大孔隙,所以与单粒结构相比较,其总孔隙度较大。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则保持通气,团粒结构土壤能保证植物根的良好生长,
9. 在农业生产中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土壤中团粒结构的含量
采取下列措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增施有机肥。增施羊栏粪、兔子粪、圈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人粪尿、河湖泥、沼渣、沼液等有机肥,都可以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秸秆还田。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沤肥效果更好。目前,主要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但在秸秆还田时,应适量增施氮肥,提高土壤的碳氮比,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肥。 在给果树深翻施肥时,填埋落叶、杂草、病僵果等,与农田里进行秸秆还田的作用是一致的。
3、粮肥轮作、间作,用地养地相结合。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实行粮肥轮作、间作制度,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了的腐殖质。
4、栽培绿肥。栽培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主要绿肥品种有紫花苜蓿、绿豆、田菁等。
5、行间覆草(果园盖草)。夏季在果树或农作物的行间覆盖20厘米厚的杂草或农作物秸秆,既可以抗旱保墒,又可以防除杂草,秸秆腐烂后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果园生草。在果树的行间种植三叶草、鼠尾草、紫花苜蓿等专用牧草或实行自然生草,待杂草长到30厘米左右进行刈割,覆盖于树盘或行间,腐烂后也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10. 什么是土壤的团粒结构为什么说土壤的团粒结构是土壤良好的结构
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团粒结构中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
因为单粒间形成小孔隙、团聚体间形成大孔隙,所以与单粒结构相比较,其总孔隙度较大。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则保持通气,团粒结构土壤能保证植物根的良好生长,适于作物栽培。团粒是由多种微生物分泌的多糖醛酸甙、粘粒矿物以及铁、铅的氢氧化物和腐殖质等胶结而成的。总之土壤团粒结构是通过干湿交替、温度变化等物理过程,化学分解和合成等化学过程,高等植物根、土壤动物和菌类的活动等生物过程以及人为耕作等农业措施因素而形成的,其中以人类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影响最大。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① 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②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③ 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④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