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埙的发明人

埙的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10-17 19:49:15

⑴ 谁再黄帝时期发明了八个乐器

应该抄只有六大乐器。据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长笛赋》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六大乐器琴、瑟、簧、埙、钟、磬的最先发明者。
“昔疱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倕之和钟,叔之离磬。”意思说琴是由伏羲最先发明的,瑟是由神农发明的,簧是由女娲发明的,埙是由暴辛发明的,倕发明了钟,叔发明了磬。其中疱羲即伏羲,为远古时代的东夷部落酋长;神农为炎帝,烈山氏、赤帝;女娲为传说中的女神,又传说为伏羲的妹妹;暴辛为周平王时的诸侯;倕,为黄帝时人,又一说为尧帝时人;叔,为舜帝时人。

⑵ 陶埙的起源是什么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有一个小伙子叫做埙,他非常喜欢唱歌,也喜欢吹奏各种乐器。

有一天,埙在街上捡到一个破旧的陶壶,这个陶壶样式非常特别,埙便利用这个陶壶改造成了一件乐器。

埙非常喜欢这个乐器,他觉得这个乐器能抒发自己的情意。埙天天都要吹,凄婉缠绵的乐声如泣如诉地飘呀飘……。

后来,有一个漂亮姑娘叫做张小红,是张员外家的千金小姐。张小红听到了埙动人的乐声,被这悠扬婉转的乐声所感染,她喜欢上埙这个聪明的小伙子。

于是,张小红让父亲请来了这个叫埙的小伙子,张员外见这个小伙子相貌英俊却衣衫褴褛,他心中很不悦,很快叫人把他打发走了。

埙虽然见到了张小红,却被她父亲赶了出去。埙也很喜欢这个漂亮的姑娘,他日思夜想病倒了,口里叫着姑娘的名字离开了人世间。

据说,埙的心却变成了一颗红宝石,一位过路的匠人看见了这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和那个陶壶乐器,于是他就拾起红宝石,镶嵌在陶壶乐器上,将这件破旧的陶壶乐器打造成一个“心”形的饰物,然后摆在集市里卖。

后来,张小红路过集市,她看见这件乐器,马上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她想起了埙,于是就买了下来带回家里。

小红姑娘睹物生情,她又想起了埙,她很是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姑娘的眼泪滴在红心宝石上,这件乐器被姑娘的泪水浸润了以后,忽然碎裂开来。

后来,人们得知了这个故事,为了纪念发明这个乐器的埙,便将它称为埙了。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土类乐器,也是我国古代吹奏乐器之一。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田猎工具。远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人们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埙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最早的埙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了两个音孔,能够吹三个音。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比如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约7000多年的历史。还有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约6000多年历史。

到了夏商周时期,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人们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的陶埙,有3个音孔,能吹4个音。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到了晚商时期,埙发展到5个音孔,能吹6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经有6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5声音阶和7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6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到了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而埙的声音恰恰和谐动听,其音乐功能是显著的。

春秋时期人们认为:

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

这便说明了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淳厚,同古人说话时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在我国先秦时期,埙特别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⑶ 从6000多年前发明的埙,到1928年发明的特雷门琴,人类为什么要发明各种乐器呢

早期是为了配合祭祀,繁衍生息,比如用乐器取悦另一半,后来为了战争,也有为了助兴,陶冶情操之类

⑷ 钹是谁发明的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公认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而自从上古黄帝与蚩尤战于巨鹿之野开始,也就同时开始了中华各民族的融合过程。战争-和平—战争-和平的交替(所谓“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带来的,是中华民族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庞大的进程。
乐器,作为音乐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会伴随着民族的发展和融合而发展和融合。大概从战国时代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融合过程(秦本来就是西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它倒是属于黄河流域的;而北方的燕、南方的楚、东方的吴越……都不是黄河流域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流行的各种乐器现在恐怕都应该算是“我们汉族的民族乐器”了吧?
在中国的古代乐器中,除了“水火”没有成为乐器(现在有了音乐喷泉,似乎“水”也已经进入了乐器行列),金、木(竹)、土(玉)、丝、革都是乐器的制造原料。而且那些乐器应该都可以算是“我们汉族的民族乐器”的。简单罗列一下,例如:
金:钟、锣、钹……
木(竹):笛、箫、笙、竽、梆……
土(玉):埙、罄……
丝:琴、筝……
革(角):鼓、角……
如果把汉末到隋唐之间的第二次中华民族大融合期间形成的乐器也算作“我们汉族的民族乐器”的话,那可就多多了。包括琵琶、胡琴、扬琴、箜篌、横笛、唢呐、木鱼、鼙鼓……
注意看一看,就会发现:上面的“第一批”乐器,其名称往往都是用一个汉字来称谓的;而上面的“第二批”乐器,其名称就都是两个字的了。这些“两个字的乐器”虽然应该都是从周边民族流传进来又经过“汉化”改造而形成的,但其始祖的那些民族,要么连整个民族都已经融合到汉族里了,要么那个民族已经不再能作为那种乐器的代表民族了。所以称这些乐器为“汉族乐器”也已经没有什么不妥。
而再在其后,才有了用三个以上的汉字来称呼的乐器诸如什么“马头琴”、“冬不拉”……这些则肯定不能被认定为什么“汉族乐器”的啦

⑸ 埙发明于何时何地有什么历史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从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现了埙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陶埙在历史上的出现很早,而且为数不少,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埙只有一个吹孔,经过了很长时间,埙体上才出现了音孔。如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的管形一音孔埙,距今有六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二音孔埙,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鱼形四音孔陶埙,这一时期在陶埙下端已出现带有悬挂装饰物的小孔,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出土的骨制纺锤形六音孔陶埙,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埙从一孔演变到六孔经历了约三千年,即新石器时代到殷代。埙自商代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个音孔的水平上。陶埙的形状逐渐定形,从笔管形、珠形、帽形、鬼脸形、动物形转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解放后诸多专家对古埙经过了多年的研制,在古埙的基础上研制出八孔陶埙、九孔陶埙、十孔陶埙等。使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乐器重新回到乐坛上,扩展了埙的音域,增大了埙的音量,可以任意转调等。

《世本》有"辛公造埙"之论。《拾遗记卷》载“庖牺灼土为埙”陶埙为庖牺氏所发明,其说难以考据。埙都为陶制,用泥土捏制成形,凉干后再用火烧成。在制作的材料上也有出现过:骨、象牙、木等。我国古代把乐器分为: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八音,其埙为“土”的代表性乐器,是一种音色柔合的旋律乐器。在整个乐队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音、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奇迷失,将以金石以同恭,启笙、竽而启批极。”《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伯氏吹箎”的文字记载。在西汉时期曾出现过木制埙,“笙以木刻其本而不匏,埙亦木为之”。到宋时,木质埙逐渐盛行,并大有用木埙代替陶埙之势,故统治者认为:有违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埙一直为皇都九五至尊独享。以作雅乐之用。埙的演奏大到宫廷庆典、祠宗庙、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乐(相当于现在的室内乐),无处不在,可见其在中华民族古代音乐史的地位。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陶埙乐器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音色具有神秘、空灵,沧桑的特点尤如天籁之音,有非常显鲜明的古朴风格,使人产生强烈的返朴意识。以致近年来深受现代人的喜欢,涌现出大批学习、演奏、研究陶埙的爱好者、专家,使埙这一中国文化瑰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⑹ 陶笛是谁发明的

陶笛的鼻祖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埙发展演变而来的 目前市面的12孔潜艇式陶笛是根据意大利陶笛发展演变的

⑺ 古代乐器的埙是什么乐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埙,是一种开口吹奏乐器。发明埙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叫“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在一根绳子的一头拴上石头,依靠绳子的离心力击打猎物。事实上,有些石头是自然中空,在飞舞过程中产生鸣响,启发了先民制作出了原始的埙。现存最早的埙是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

⑻ “埙”最早出现于什么朝代

埙是古人技法乐器,管乐器里边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国6700多年以前出现的古乐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该种乐器,那时候是将其用做打猎用的集合人的像号角一样的工具。当时只有一个一个小3度的孔,后来就发展到当做乐器来使用。商代的时候埙已经发展到五孔,该五孔以后就成为一种正式的乐器使用,但是由于五孔再也没有发展,明清时代埙就失传了。

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 盛行于宫廷。《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于埙从明代起就失传于民间,所以对二十多年前的现代人来说,相当多的人对埙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为之惊叹,从此"中国魔笛"便成为埙的别称。从此开始引起民乐学术专家和民间艺人们的关注。

阴占中是陕西蒲城县平鹿乡的乡村音乐教师。十多年来因为喜爱古埙的音色,痴迷于埙文化的他,在自己家里设了一个手工作坊专门从事埙的研究与制作,成为陕西民间的小有名气的专业制埙人。

在这条遗留着古代文化韵味的古街上,埙已经变成了旅游商品跟陶质工艺品。但作为乐器,这些出自制陶艺人手中的埙,还不能够被称为乐器。它们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阶,不论是在音域、音色还是工艺制作上都不够规范。

阅读全文

与埙的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