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民们怎么做出大米的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耕种方式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蘖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删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删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Ⅱ 中国插秧机的发明者是谁
原江苏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插秧机课题主持人、第一架水稻插秧机发明者——(非营养钵的)活苗移植机创始人、现年83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杨国。
Ⅲ 求购背式插秧机,这个机器是谁发明的有知道的吗
我想买一台背式插秧机
Ⅳ 秧马这种水稻插秧工具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秧马,旧时中国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
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当时,在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秧马使用。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宋代苏轼《秧马歌序》:“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宋楼寿《耕织图.插秧》诗:“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韵》:“木龙漫吼江头月,秧马犹沉屋角烟。”木龙,指龙骨水车。清陆士仪《思辨录》:“按秧马制甚有理,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
Ⅳ 宋朝是发明了插秧农具" "还出现了__翻车
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
Ⅵ 插秧机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原江苏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插秧机课题主持人、第一架水稻插秧机发明者
——(非营养钵的)活苗移植机创始人、
现年83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杨国。
Ⅶ 南宋时期发明了“秧马”用于插秧、减轻劳动程度、那么“秧马”是怎么用的、偶很想知道、
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时发明,尚无定论。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骑坐其腹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当时,在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秧马使用。元代以后,继续不绝,各种式样的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宋苏轼《秧马歌序》:“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宋楼寿《耕织图.插秧》诗:“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韵》:“木龙漫吼江头月,秧马犹沉屋角烟。”木龙,指龙骨水车。清陆士仪《思辨录》:“按秧马制甚有理,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
Ⅷ 种了2000亩水稻,请问插秧机、直播机、抛秧机,该如何选择
规模化种植水稻的农户,目前播种水稻的有插秧机、水稻直播机、水稻抛秧机三种机器。三种机器都有优势也有缺点,如果要让用户选择,的确是难以取舍的,所以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如果是种了2000亩水稻,笔者认为这三类机器都可以考虑,但一定要从中选择最适合的一种,当然要准确的选择就要搞清楚这三种机器各有什么优缺点。
以下笔者就以农机经销商的 身份详细的介绍三种机器,希望能为你购买决策提供帮助。
四、三种水稻播种机械优缺点综合比较和产品选购建议表:机插秧、直播、有序抛秧机主要指标对比
笔者把插秧机、直播机、有序抛秧机三种机器和三种种植方式的优劣势集中在上面的表中,用户在选择产品时可以综合比较,从而决定具体该购买什么样的机器。
关于三种机器的选购,笔者提供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1、规模化种植优先选择插秧机和直播机
目前看,国内能达到2000亩种植规模水平的,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直播机都可以满足需求,水稻插秧机最好选择高速乘坐式,以及高速乘坐式里的8行机。
2、优先选择成熟的产品,密切关注抛秧机的发展
插秧机和直播机都是很成熟的产品,尤其是插秧机,在国内推广了近三十年,农机和农艺都很成熟,所以建议优先选择,其次才是水稻直播机。
3、重点关注直播无人飞机
这是新产品,但笔者认为其后期的发展速度和价值要远远高于地面机械水稻插秧机、直播机和抛秧机,直播无人飞机的最大优势是效率,目前直播无人飞机已经有撒播、精量直播、条播三种机型,后期有望取代大部分地面播种机械。
Ⅸ 何谓抛秧技术来历、技术优缺点
水稻抛秧技术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6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水稻育苗移栽技术。它是采用钵体育苗盘或纸筒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相互易于分散的水稻秧苗,或采用常规育秧方法育出秧苗后手工掰块分秧,然后将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均匀撒抛在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栽培法。它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传统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和秧田、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 我国在60年代就开展了常规稻小苗人工掰块抛秧试验,70年代至80年代的初期, 在引进日本抛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抛秧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通过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这项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应用于生产。1993年10月, 国家科委将“抛秧稻增产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抛秧稻的迅速发展,示范面积和应用范围逐年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高,并由开始的北方的一季稻逐步发展到南方稻区一季稻、双季早、晚稻以及再生稻等,单产也已达到每公顷9000千克以上。 1. 抛秧栽培的优越性 (1) 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 抛秧稻采用软盘育苗, 整地方便,抛秧容易,与常规栽插方式相比,一般抛秧稻每公顷可省工22.5~37.5个,工效提高5~8倍, 提早插秧季节。一般软盘旱育抛栽每个劳力1天可抛栽0.4~0.47公顷, 缩短了栽秧时间, 抢住了插秧季节。 (2) 有利于稳产、高产 抛秧栽培水稻可缩短返青期,促早生快发,尤其是低位分蘖增多,提早成熟,有利于高产、稳产。据湖南湘乡市农技中心测产,早稻抛植栽培每公顷产量7605千克, 比手工插植增加稻谷301.5千克, 晚稻抛植每公顷产量7980千克, 比手工插植增加稻谷495千克。 (3) 省种、省专用种田,且有利于集约化育秧。抛秧栽培的秧田与本田比一般为1∶30~50, 且秧苗成秧率高,每公顷晚稻大田可省杂交稻种7.5~11.25千克, 晚稻省杂交稻种7.5千克,早、晚稻各省90%的秧田。 (4) 节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据湖南湘乡农技中心91~93年双季稻试验, 每公顷大田省地膜、拱架等成本150元, 省早晚稻种子60元、育秧肥料45元, 扣除育秧盘折旧费105元、双季稻可省成本150元, 加上增产的效益、节省秧田的费用810元。推广一公顷双季稻抛植栽培可净增值960元左右。 2. 抛栽水稻的生育特点 抛秧栽培无需手工一蔸一蔸地插秧, 而是经历一种由抛到落的过程,抛栽小苗带土、秧根入土浅,田间无行株距规格,抛后秧苗姿态不一,有直立,有平躺。因此与移栽稻相比,秧苗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 (1) 秧苗活蔸快, 没有明显的返青期。据观察,一般中小苗抛栽,抛后1天露白根, 2天基本扎根, 3天长新叶; (2) 分蘖发生早、节位低、数量多,但成穗率稍低。水稻抛植栽培,茎节入泥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数增加,最高茎蘖数明显高于手插秧。据对杂交晚稻汕优64测定, 抛植比插植分蘖节位低2-3个, 最高茎蘖数比手插增加30%左右。 (3) 根系发达。抛栽的秧苗伤根少,植伤轻,入土浅,发根比手插秧早。抛后由于新叶不断发生,分蘖增多,具有发根能力的茎节数迅速增多,发根力增加,根量迅速扩大,且横向分布均匀。据观察,杂交晚稻威优64抛后3天, 抛植比手植的单株白根多5.2条, 分蘖盛期总根多31.6%, 白根数多27.3%。 (4) 叶面积大, 水稻抛栽后, 前期出叶速度快, 总叶片数多,后期绿叶数多。此外,叶片张角大,株型较松散,田间通风透光性好。抛秧稻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较大,据江苏淮阴测定,抛植汕优63最大叶面积指数比手插稻高12.45%, 成熟时生物产量高10.89%。 (5) 单位面积穗数多, 穗型偏小, 穗型不够整齐。据测定,抛植汕优63下层穗占14.1%~19.8%, 较手插多2.7%~5.9%, 穗数比手插高14.6%。每穗实粒数107.5粒, 比手插少5.1粒, 结实率与空秕率与手插相当。抛秧稻产量比手插稻高10.3%。 参考文献: http://ke..com/view/156498.htm
Ⅹ 中国第一台插秧机的出现时间
世界上第一台插秧机诞生在我国。
1952年11月,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南京农机化所前身)成立由蒋耀等人组成的水稻插秧机研究组,我国有组织的插秧机研究正式拉开序幕。
1956年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研制出人拉单行铁木结构插秧机,同年又研制出畜力4行梳齿分秧滚动式插秧机,命名为“华东号插秧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成型的水稻插秧机。
该插秧机的诞生对于世界插秧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开创了横向往复式移送秧技术原理,并一直沿用至今;开创了梳齿式纵拉分秧、滚动插秧的分插原理,成为当代纵向切块取秧、回转式插秧分插原理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我国插秧机技术不断发展完善。1967年11月,南京农机化所牵头研制的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通过鉴定,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推广,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981年5月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