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论断的科学根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不能任意地创造历史.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条件即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以及归根到底由此决定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条件.人们既不能任意地选择这些条件,也不能在自己所处的条件下随意地创造历史,而只能首先适应和接受这些条件,以此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这并不是说,人们在现实条件下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适应和接受现存的条件正是为了在此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自觉能动性,积极推动历史前进,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由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实际结果是不同的.
历史上的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他们时代的历史创造者,他们的斗争动摇或摧毁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但由于他们不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不能提出并建立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因此,他们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
无产阶级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在本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不仅能够推翻旧世界,而且能够建设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世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掌握了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而仍然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进入自觉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将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但从实际出发仍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❷ 5.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
你好,这位朋友,其实我觉得所有的文化,都是基于人的理解之上。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如果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们,谢谢!
❸ 如何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获得和享用文化"这句话
要想理解好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获得和享用文化这句话的意思,那你就得要知道,人们都是社会化的,在社会化的生活当中,你既创造了财富,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嗯,物质同时你也获得了财富,获得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这样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❹ 凡是人类创造的都是文化
答案是D,文化的范围很宽广。2、3错在3属于文化,2课本上的并不都是规范人类的文化。
❺ 如何理解“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
有了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与规则,所以形成了文化;而文化的产生,造就了人类发展与创新。
❻ 人类是如何创造文化的
有了社会,文化自然就产生了。最初以部落的形式,抵抗自然灾害,那时候起,就是一种原始文化了
❼ 如何创造文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世界经济创意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然而,中国当下的版权贸易5:1的赤字情况不免让人担忧。大量的复制,鲜有的原创,正动摇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难道,中华民族向来是个没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吗?当然不是!纵观历史,我国的文化瑰宝不胜枚举,《诗经》、《红楼梦》、《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无一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如今,畅销书架上总是陈列着一些国外的流行书籍和有着千篇一律内容的青春美文,影院的滚动大屏幕上总是显示着众多国外大片,各大音乐网站的推荐歌曲也多为流行音乐,还有近几年席卷中国大陆的“哈韩”、“哈日”之风,以及那全民皆知的“山寨”,都在无形中疯狂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当我们为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中国经典名著而欣慰时,永远无法登上前几名宝座的情况却让我们默默悲叹;当我们正为有《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而庆贺时,“名人效应”却将我们推向谷底;当我们正为有浓浓中国风的乐曲而感到欣慰时,变味的唱法让我们叹息不已。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日益衰退吗?当然不能!现在,一些文化人转型为文化商人,他们更多地依赖大投资、大题材、大制作、大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却忽视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并被“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迎来文化创造的“世界末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一份淡泊与宁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淡泊,怎能做出文化;若不宁静,怎能使这文化充满“文化”?我们要戒骄戒躁,勿被那些功名利禄所诱惑,而应一心想着“文化”。一支烟管、一壶茶、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这些便是蒲松龄先生全部的“文化世界”。可是,就在这如此简单、朴实的世界里,他创造出如此经典的《聊斋志异》。我们不妨也向先生学习:作家将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一杯清茶或咖啡作为他们全部的“文化世界”;音乐家将一把乐器、一支笔和一张五线谱纸作为他们全部的“文化世界”;画家将一块画板、一张纸、几支画笔、一盒颜料作为他们的“全部世界”;雕刻家……若是如此,我们所创造的,即使不是惊世之作,也将是充满“文化”的文化!其次,我们应把握文化创造的核心。真正的文化人应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敏锐的文化“嗅觉”,并有着强烈的责热感与使命感。时尚界有“潮流”一次,文化界亦如此。譬如,今天流行魔幻小说,明天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原创”作品,明天流行唯美画风,后天我们就会看到一幅幅换汤不换药的“唯美”画作。此时,真正的文化人应有 “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将那些潮流之风全部挡在门外,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独立创造。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埋头苦干,那也是不可行的。我们还应具备对敏锐的文化“嗅觉”,即敏锐的洞察力。《桃花源记》若只是体现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捕蛇者说》若只是诉说捕蛇者的悲惨遭遇,《促织》若只是讲述成名的起伏经历,它们也便不会流传至今且仍为人们所称颂。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将文章赋予现实意义,使之深刻、耐人寻味。同时,真正的文化人还应具备强烈的责热感和使命感。《南方周末》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这正是因为它有“良知”。它顶着压力,将无数事件背后的真相告知世人,承担了作为报纸的责任;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它就自觉地意识到“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对读者进行兴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这样的报纸才是我们正真的“文化”!我相信,有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有了对文化创造力核心的正确把握,我们必将迎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再一次辉煌!
❽ 人们创造了文化 还是文化创造了人们 我觉得要是文化创造了人们是深层的含义
人创造了文化,又受制于文化,在受制于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在革新文化。这是一个有机能动的过程,不能用只言片语来表达。但一切社会现象变化,都可以归之于人心动欲的结果。
❾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化,举例说明文化有什么作用
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我们想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一点可以从大猩猩专身上证实,文化不是创造属出来的,其本身就是社交,与知识传递,技能传承,逐步演化而成的,只不过由于当下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所需,当然资源分配不均匀是另一回事。文化的作用,传递信息,传承技能,思想,观念等等
❿ 人们创造文化并享受文化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享受着文化,而社会生活中必然有社会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就有可能创造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