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天干地之法是黄帝所发明的

天干地之法是黄帝所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10-17 12:06:40

A. 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相传黄帝时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B. 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不可考矣

C. 天干地支是谁发明的,与12生肖有联系吗

是谁发明的我不知道,但我找到了一些资料,你看看吧
它不光能计数,还代表着事物形态的发展,有象形通假的意思在里面
如:甲--——象征着种子在甲胄中
乙、的形态如种子刚刚孕育出的小苗
丙、破土而出
丁、长成
戊、很茂盛了
己、停止生长了
庚、老了
辛、……
壬、妊娠之妊
癸、终结…………

呵呵,有些已记不太全的了,只是这个意思。

找些下面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参考资料:http://www..com/s?ie=gb2312&bs=%C8%CB%B9%A4%D4%F6%D3%EA&sr=&z=&wd=%CC%EC%B8%C9%B5%D8%D6%A7&ct=0&cl=3&f=8

D.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谁

据说,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
起先,天干仅是用来记日,因为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地支用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颐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拱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睑,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又被渐渐引进到了记年、记月和记时。这样,干支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一整套体系就在实践过程中,渐次地形成了。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它们依次从头结合到底一个循环,通称“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以上“六十甲子”,每个单位都可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时。比如以日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农历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末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顺次推知为庚子、辛丑……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为戊戌、丁酉……。这样六十甲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至无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混乱,夏历、殷历和周历同时并存。三种历法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改用夏历建亥之月的十月为一年的开头。此后直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用太阳历,才正式确定以夏历建寅之月的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头。打这以后的二千年间,除了王莽、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历,唐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历,一般都以夏历的寅月作为一年的起始。
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主要是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宋表小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哺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跌(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哺时”。除此之外,其余留下的八个时间俗称,多半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宋表示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子时的划分,因为上半时辰在夜半前,所以属上一天,下半时辰在夜半后,所以属下一天。

E. 天干地支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一些学者从我国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这本书说道,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F. 天干地支的由来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天干、地支为何物?】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 、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天干寓意】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地支寓意】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干支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资料来源网络)

G. 干支纪年法是如何纪年的是何人发明的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在所有的纪年历法里面时间最长,最早可达上古时期。干支其实是一个总称即天干和地支。把天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下来,正好一周就是六十,然后也是一周一周地排,循环下去,然后就把这个叫做干支表。每一个干支表的起点就是立春。

干支纪年法到底是谁发明的,无法考据。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干支纪年的出现时间,但是却无法从已知的资料里面得知发明者。干支纪年法,可以和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一个历法并列。干支纪年法其实遵循的就是宇宙上一些天体运动规律,也算是我国现在使用的阳历和阴历的结合。干支纪年法的使用时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H.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仑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他主张干支应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在《饮冰室合集》中,从字形和读音上揭示彼此间的联系,以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按梁氏的观点,
中国古代干支纪法的发明,似乎与腓尼基的二十二字母有关联。
然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人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人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尽管,郭、梁的说法影响较大,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着《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于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彤成六十日广个循环的纪日法。
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法,究竟是谁发明的?最早出现于何时?看来这个谜并没有完全解开。

I. 天干地支 是谁发明的

干支纪年来据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源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阅读全文

与天干地之法是黄帝所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