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现状
对于经济学界的许多人来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自1970年前后起,指的是对卡尔·门格尔以及早期奥地利学派思想,尤其是经米塞斯和哈耶克发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现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出现在美国,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主要包括默里·N·罗斯巴德(1962年)、伊斯雷尔·何兹纳(Israel
Kirzner,1973年)、杰拉尔德·P·奥德里斯科尔(Gerald
P.O'Driscoll,1977年、1985年)、马里奥·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罗杰·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这一派的目标是突出奥地利学派关于市场是一种过程的解释与主导现代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的不同之处。其结果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词常常被理解为只有部分是准确的(见怀特(White),1979年,第9页),拒不采用现代数学和经济计量技术。而规范经济学则主要因均衡为方向而广泛采用这些技术。现代奥地利学派中的这批经济学家(有时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确自认为早期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和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一样赞赏市场有秩序的结果,但在理解这种结果实际是怎样取得时,又与新古典主义有分歧。正是由于这批学者的努力,早期奥地利学派的许多著作的原文和译文得到再版,在经济学界内外吸引了大批读者。 另外,还有一种与上述看法稍有关系的含义也被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联系起来了。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决策的环境是极不确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拒绝了许多已被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路德维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尔(G.L.S.Shackle)的论著在这方面是奥地利学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主观主义最为忠实的发展。拉赫曼本人的论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顺着这条思想强调了个人选择和市场结果的不确定性。
这种思路意味着,对系统理论研究结论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义持严重的怀疑。因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这一涵义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赞同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的立场联系了起来。鉴于早期奥地利学派以反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而闻名,可以想象,这种联系被许多观察家(尤其是主张继承奥地利经济学派主要传统的学者)认为是一种讽刺,甚或是荒谬的。
② 我的一位老师说让我们了解一下“奥派经济学原理”,请问有哪些书籍是介绍它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Austrian School)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主要书籍有: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维塞尔的《自然价值》(1889),庞巴维克《资本与资本利息》中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此外,庞巴维克的《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③ 奥地利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异同
•相同点
1.两大阵营都主张私有权不可侵犯,都认为私有产权是交易,正义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2.二者都保卫自由资本主义,坚信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定律,认为个人幸福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来自于个人激励行为,相信自由与秩序最终是和谐的。
3.二者都支持自由贸易,自由移民政策和全球化
4.二者都赞同开放资本市场,消费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货币市场。
5.二者都反对对汇率,价格,租金,工资的控制,包括反对最低工资法。
6.二者一般都相信有限政府的意义,主张把政府职能限定于保卫国家,私人财产,有选择的公共事务。
7.二者都赞成私有化,非国有化和放松管制
8.二者都反对企业福利主义和特权。
9.二者都反对中央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
10.二者都相信贫困可以消除,并认为自然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都保卫所有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权利,即保卫所以个人拥有财产,使用财产和交换自己财产的权利(假定这些财产都是通过公正手段获得的)
11.二者都反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干预思想。
12.二者都反对赤字财政,累进制税收和国家福利,主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市场化取向。
13.二者都主张通过市场和产权方法解决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通常认为环保主义者过度夸大了环境危机。
不同点
•第一,方法论上的区别。奥地利学派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著作为圭臬,在经济分析中主张演绎的,主观的,定性的和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为圭臬,主张历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和他的追随者主张理论需要得到经验的检验,如果经验的结果于理论相矛盾,那么就要抛弃理论或修改理论。米塞斯反对这种历史方法,主张极端的演绎之推论。按照米塞斯和他的继承者穆瑞。罗斯伯德以及伊斯雷尔。柯兹纳的观点,经济学应当建立在“不言而喻的公理”的基础上,历史(经验数据)不可能对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尽管对理论怀有某种疑问,但经验数据充其量只能用来说明这种疑问。•第二,关于市场经济中政府恰当作用观点的区别。如何界定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问题,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政府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控制“市场失效”的必要性? 奥地利学派一贯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而芝加哥学派从长期来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有人说,两大学派都是“反 ZF主义的”,但是,奥地利学派更加显现了它的“反 ZF主义的”)借助强大的竞争参与者的力量,亚当。斯密的自然自由秩序足以打破垄断,还是针对垄断问题,政府必须实施反垄断法呢?奥地利学派一直主张自然主义和不干涉主义。相反,以亨利,西蒙斯为代表的第一代芝加哥学派明显持干预主义观点,他们主张通过干预,打破大公司垄断和其他形式的垄断。以乔治。斯蒂格勒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最初支持西蒙斯的干预主义,但是,最终改弦更张,赞成斯密的信仰,主张依靠竞争的力量和不干预主义。
④ 朱海就的学术成果
已经发表论文30多篇,钟情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已出版《市场的本质:人类行为的视内角与方法》、《企业网络的经容济分析》等多部著作,并有《奥地利学派:市场秩序与企业家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与企业家才能》以及《米塞斯传》等多部独立翻译的译著将要出版。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战略管理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gegic Management and Globalization,SMG)访问学者,师从中心主任Nicolai,J.Foss教授。
⑤ 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经济主张上有何不同
相同点
1.两大阵营都主张私有权不可侵犯,都认为私有产权是交易,正义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2.二者都保卫自由资本主义,坚信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定律,认为个人幸福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来自于个人激励行为,相信自由与秩序最终是和谐的。
3.二者都支持自由贸易,自由移民政策和全球化
4.二者都赞同开放资本市场,消费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货币市场。
5.二者都反对对汇率,价格,租金,工资的控制,包括反对最低工资法。
6.二者一般都相信有限政府的意义,主张把政府职能限定于保卫国家,私人财产,有选择的公共事务。
7.二者都赞成私有化,非国有化和放松管制
8.二者都反对企业福利主义和特权。
9.二者都反对中央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
10.二者都相信贫困可以消除,并认为自然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都保卫所有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权利,即保卫所以个人拥有财产,使用财产和交换自己财产的权利(假定这些财产都是通过公正手段获得的)
11.二者都反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干预思想。
12.二者都反对赤字财政,累进制税收和国家福利,主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市场化取向。
13.二者都主张通过市场和产权方法解决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通常认为环保主义者过度夸大了环境危机。
不同点
•第一,方法论上的区别。奥地利学派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著作为圭臬,在经济分析中主张演绎的,主观的,定性的和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为圭臬,主张历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和他的追随者主张理论需要得到经验的检验,如果经验的结果于理论相矛盾,那么就要抛弃理论或修改理论。米塞斯反对这种历史方法,主张极端的演绎之推论。按照米塞斯和他的继承者穆瑞。罗斯伯德以及伊斯雷尔。柯兹纳的观点,经济学应当建立在“不言而喻的公理”的基础上,历史(经验数据)不可能对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尽管对理论怀有某种疑问,但经验数据充其量只能用来说明这种疑问。•第二,关于市场经济中政府恰当作用观点的区别。如何界定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问题,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政府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控制“市场失效”的必要性? 奥地利学派一贯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而芝加哥学派从长期来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有人说,两大学派都是“反 ZF主义的”,但是,奥地利学派更加显现了它的“反 ZF主义的”)借助强大的竞争参与者的力量,亚当。斯密的自然自由秩序足以打破垄断,还是针对垄断问题,政府必须实施反垄断法呢?奥地利学派一直主张自然主义和不干涉主义。相反,以亨利,西蒙斯为代表的第一代芝加哥学派明显持干预主义观点,他们主张通过干预,打破大公司垄断和其他形式的垄断。以乔治。斯蒂格勒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最初支持西蒙斯的干预主义,但是,最终改弦更张,赞成斯密的信仰,主张依靠竞争的力量和不干预主义。
⑥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后期发展
汉斯·迈耶1932年撰文批评“功能价格理论”,并提倡使用“遗传因果”方法。这篇文章早就表明了在怎样理解经济学理论方面,奥地利学派与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别。在此文中,迈耶批评价格均衡理论没有解释导致市场价格的行为“顺序”。要理解这一顺序,就必须理解构成这一顺序的行为的最初原因。根据米塞斯和哈耶克后来撰写的论著,有理由认为迈耶当时是一言中的,道出了奥地利学派思想中重要和与众不同的含义。但是,在本世纪20年代,奥地利学者本身(和研究他们著作的人,如L·罗宾斯)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看来,发生在两次大战间隔时期的那次著名论战,即关于中央计划经济中经济计算可能性的争论,帮助哈耶克和米塞斯阐发了这一当时被忽略了的含义。仔细阅读一下这次论战的文献就会发现,米塞斯和哈耶克也是在回击他们的论敌——“主流”均衡派的论点时,阐明了奥地利学派在理解市场时强调过程、学习和发现(拉维(Lavie),1985年)。
米塞斯曾说过,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由于中央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奥斯卡·兰格(OskarLange)和另一些学者反驳说,价格不一定仅指市场价格;由中央政府公布的被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经营者作为“参数”的非市场价格(就和企业理论中生产者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和产品市场上把价格作为参数一样),也可以指导经济计算。在驳斥这种说法时,哈耶克阐发了他对竞争性市场过程的解释,提出竞争性市场过程是利用分散信息的发现过程(见哈耶克,1949年,第2、4、5、7、8、9章)。在同一时期,米塞斯提出了基本相同的市场过程特征(他没有像哈耶克那样强调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了在开放的不稳定的世界中企业家的行为(参见米塞斯,1940年和1949年)。根据米塞斯—哈耶克对市场过程理论的发展(并且承认这些发展揭示了早期奥地利学派传统理论中隐含的思想。见:柯兹纳(Kirzner),1985年,及贾菲,1976年),我们有理由在马克卢普提出的奥地利学派传统观点后面再加上下述几条:(7)市场(和竞争)是学习和发现过程;(8)个人决策是在不稳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此处认定有关选择机会也是决策的一部分)。上述两个观点在奥地利学派的传统中得到了发展,并成为由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述而引起的对奥地利学派传统学说再度重视的中心问题。在近几十年中,美国学者再度重视该学派的传统学说。
⑦ 什么是企业家 怎样才是企业家
对于企业家的定义和描述可以分成4种:
1、制度经济学派的“技术结构阶层”;制度经济学派从“技术决定论”出发,
制度经济学派从“技术决定论”出发,认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决定社会权力转移和社会制度演进,在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在资本主义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当储蓄超过投资时,资本的决定力下降,步入后资本主义时代(现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变成“专门知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理论知识成为社会核心,成为决策的依靠,这时权力也从资本家转向“技术阶层”,技术阶层是指科技人员、管理阶层。美国经济学家小阿尔佛雷德·钱得勒称这是“经理革命”;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研究从公元900-1700的西方经济史,提出制度的产生是源于交易成本的节约,企业制度的设计成为经济学界的焦点。同一时期,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使我们可以从产权决定角度研究企业和企业家,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希望从产权关系下解决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监督等问题;根据产权理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家的角色就是资产的代理人,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家”这个词16世纪出现在法语中,即指挥军事远征的人。18世纪法国人用这个词定义其它种类冒险活动的人。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1815年,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次将企业家列入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尽管萨伊忽略了资本形成的创造性和责任心——企业家精神重要的两翼。
2、熊彼特的“创新功能说”;
1942年“创新主义经济学之父”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使“企业家”这一独特的生产力要素成为最重要要素。熊比特指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企业家被称为“创新的灵魂”。
熊比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经济发展是动态的,是对现存的均衡状况的改变。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人口、欲望状态、经济和生产组织的变化这些被称为“生产扩张的外部因素”,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才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才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就是说,创新是增长的灵魂,创新是公司成长迅速的原因。特别是在今天,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进步,创新精神十足的小公司发展超过传统的大公司,美国小企业局的统计表明,新公司创造的新产品比大企业多250%。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认为,新公司每一美元研究与发展费用所获得的创新利润是大企业的4倍,新公司创新进入市场平均是2.2年,而大企业是3.1年。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创新,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使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催生婆或者是走出困境的领路人。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巨额亏损,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艾科卡走马上任,一举扭亏为盈。同样的企业、同样的员工,仅仅是企业领导人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似乎在用实践说明企业家的真正价值。
3、卡森的“企业家判断(Entrepreneurial judgement)说”;
卡森(Casson.Mark)对企业家和企业家职能的界定。卡森认为,企业家的功能是企业家判断(Entreprenurial judgement ),企业家就是专为稀缺资源协调做出判断的人。在企业家功能上,除肯定熊彼特的“创新功能”外,提出:1、套利功能;2、创造市场的功能。企业家通过中介和内部化两种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改进交易制度,促使市场的形成。
4、我国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家定义,是将经营者如厂长经理(Manager)当成企业家(Entrepreneur)。
中国企业主要是国企的改革历程,发现国企经营者的选择用过了委任、任命、承包等企业制度,均未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学者认为中国企业根本就是“企业家缺位”,经营者只是“国家的干部”;更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经营者选择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我们的经营者平均经营能力不会比总人口的平均能力高多少,我国国企亏损面达40%以上,除了其它因素外,经营者的选择不当是最大的问题,以国企的经营者为例,没有经营者的进出机制、淘汰机制,经营者队伍仍然维持在一种令人难以满意的水平。
综合几种分类:权威人士得出以下比较准确的定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发展线索都与企业家密切相关,企业家所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本,是最重要、最稀缺的社会资源.从企业家的特征、职能及其职能的实现来探索分析,有可能得到理论与实践上协调一致的企业家定义答案.企业家的特征是指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本质属性,企业家的职能是由企业家市场职能、资源职能、管理职能、创新职能为主体的职能体系.企业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具备企业家本质特征,在一定环境条件约束下,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家职能,并取得显著成就的经营者.
⑧ 什么才叫企业家
怎么样才叫企业家?
何为企业家(Entrepreneur),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企业理论开创者之一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最先对企业家作了定义:“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率较高、产量更大的领域的人是企业家”。美国经济学家黑尔斯的定义是,“所谓企业家,即那些能够抓住经济生活中的机遇,或能够对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机会作出反应,通过创新为其本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发生变化的人。”
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企业家们总是以自己的创造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创造出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效用,给企业的生产过程指明方向,是生产要素组织化。”
奥地利学派的柯兹纳,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指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
英国经济学家彭罗斯,把企业家的意义进行了提升:“企业家的事业心和对风险的态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企业家的事业心包含承担风险的意志,探索避免风险的热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把对利润的追求当成自己的伟大使命”。美国学者奈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认为,所谓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决策并必须自己承担决策全部后果的人。他明确指出,企业家必然是“工商企业主”,而不是负责日常决策、领取薪水的经理。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卡森,在《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中对企业家定义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企业家就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日本学者Uiroshi Mannari认为,企业家是指“占有或取得企业资产并承担经营风险、从事市场交易的主体。”
尽管如此众多的企业家定义给人不确定感,但其共同性还是鲜明的,那就是企业家既敢于创新又勇于承担风险;企业家既能创办企业,又能经营好企业。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当大多数人提到企业家时,趋向于把企业家与小企业联系在一起。其实并非所有的小企业管理者都是企业家,许多小企业管理者并不进行创新,相当多的小企业管理者,不过是许多大型组织中保守的、循规蹈矩的缩影。企业家同样可能存在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型组织中。GE的杰克·韦尔奇,就是大型组织卓越企业家的典范。
⑨ 论述题:请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题目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是个很深刻的问题。要谈谈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实质是什么?笔者经过参阅了一些资料,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传统的看法
黄仁宇先生在与李约瑟共同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十几年里曾对研究资本主义的诸多作者有过一个综述:“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还有一类注重自然经济之蜕变为金融经济。”
事实上,黄仁宇持有的是一种整体演变的看法。即“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db2e60100c5b9.html) - 谈谈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一)_岁月留痕_新浪博客
黄仁宇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隐含着“企业家与资本家职能的分离”)。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隐含着“信息的自由流动”)。“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Is-real Kirtzner)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呢?还是欧洲人文化传统与扩张精神产生的独特结果呢?对于这个问题,余英时认为在欧洲资本主义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里,确实先有了一场连续不断的,指向资本主义的精神运动。当然,我们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考查。例如黄仁字和李约瑟对威尼斯城邦民主与信贷扩张,低地尼德兰的市民自治与贸易管理,到后来英国限制王权和金融发展的案例研究,以及他们对英国法庭法律变迁的研究。所以,政治,法律,这些“上层建筑”的演变是伴随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发展”的。政治事件与精神运动的关系(例如“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十四到十七世纪间极其错综复杂。从宏观上说,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应当同时“伴随”着一个精神过程,我们无法证明哪一个为主,哪一个为辅。但是从微观上说,人的精神导向总会随着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即摆脱物质生产的束缚)而越来越占据主要的方面。只不过现代精神仍受约束于“传统”,而传统的精神是从原始物质生产状态脱胎而来的。所以我们才观察到两个过程(精神的和物质的)相“伴随”的现象。
在“传统的看法”里,马克思和韦伯代表了两个几乎完全相反的看法,以致帕森斯(TalcottParsons)坚持认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为了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而写的。我假定双方的观点已经为读者熟知。这里要讨论的不是他们的观点,而是他们的观点或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概念可以从具体历史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程度。
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观念与他对“欧洲理性”的理解有关。他著名的观点是,商业行为,甚至大规模商业行为,在中国和印度都一直存在并早于欧洲。但那不是资本主义,因为那里缺少一种“理性”,缺少一种依赖于精确计量的法律,会计,契约,雇佣关系,政治活动等等的有理性目标的社会组织。他定义“资本主义”为“用企业的方法实现人的需求”并且这种企业必须是“使用资本主义簿记方式的理性的资本主义企业”。韦伯大量地使用“系统地”这个词,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理性地和系统地追逐利润的态度”。他并且把一切“资本主义”分类成四:(1)非理性的,政治的资本主义。(2)非理性的,工业的资本主义。(3)理性的,政治的资本主义。(4)理性的,工业的资本主义。只有西欧的资本主义才属于第(4)类。因此“资本主义”(同样地,“社会主义”)做为理性的社会组织和政治运动在西方以外的社会中并不存在。
虽然韦伯也强调理性地雇佣和组织“自由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但他并没有象马克思那样把“雇佣劳动”看成是“理解资本主义的轴心”。韦伯这种强调精神过程的“资本主义”概念于是很难从西欧社会具体的历史中抽象出来。
马克思的研究几乎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微观基础”的研究。他的深刻性在与他同时代经济学家的比较中立刻显现出来。例如同时代人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种看法在学术上纳入一个很流行和著名的学派,我们不妨按黄仁宇的分类称之为“金融的资本主义学派”。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acquisitive capitalism)。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所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比韦伯的有更大的普适性。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价值”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解不同使其他经济学家被马克思视为“庸俗”。我在《经济研究》中曾详细阐述了以奥地利学派为首的主观价值理论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解。按照门格尔和熊比特的理解,企业家或追逐“利润”的人对于“剩余价值”的创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正是他们发现了价值的“剩余”,正是他们的“企业家才能”使自由劳动得以组织起来,去获取“剩余价值”。如果说这是“剥削”,那么可以认为“剥削有功”。
整体演变的看法固然是一种学者态度,但是要“学以致用”就不那么方便了。大凡“整体”一定难以脱离历史去看。那么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观念如何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呢?我们研究一个观念是否可以从它由以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抽象出来,目的在于把这一观念应用到其他的历史过程中去。对于“资本主义”这一极其重要历史观念的抽象,是由哈耶克最后完成的。
二、“扩展程序的看法”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db2e60100c5bc.html) - 谈谈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二)_岁月留痕_新浪博客
在芝加哥大学,哈耶克并不真正属于芝加哥学派,因为他任教于“社会思想委员会”而非经济系。但是如同奈特与芝加哥学派的关系一样,哈耶克显然是芝加哥传统的原流之一。
哈耶克晚年最后一本书《致命的自负》第一句话是:“本书论证那个我们文明由以发生并赖以生存的东西,精确地说只能够被描述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该秩序通常被有些误导地称为资本主义。”我在这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哈耶克“扩展秩序”的意义。那是因为“经济发展”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历史过程本来就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重合。《致命的自负》讲的是道德问题,道德传统的意义,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和理性狂妄自负的危险。和马克思一样,哈耶克的目光曾勘察了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从这一历程中,他得以抽象出“扩展秩序”做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马克思看见“雇佣劳动”的地方,哈耶克看到的是“扩展秩序”。
资本主义应当被称为“扩展秩序”。从扩展秩序的概念看,把它叫做“资本主义”确实是有些误导了。那是因为按照前述“传统的看法”,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总是围绕着“资本”的种种性质(社会史的,金融的,雇佣劳动的)。在哈耶克看来,“资本”只是人类合作的秩序由以扩展的手段之一,它甚至不是必须的。例如,资本雇佣劳动的情形在知识社会和人力资本的时代不会成为人类合作的主要方式。哈耶克的后三个命题合起来说就是,扩展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以私有产权为运作基础的,而私有产权的道德基础则是由传统提供的,理性试图对传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造,那只表明“科学主义”在哲学上的谬误和理性的“致命的自负”。应当指出,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概念是对“资本主义’仅为历史过程的一个抽象。它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历史过程。事实上,哈耶克认为“扩展秩序”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
以往叫做“资本主义”的东西,应当正名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它的基本要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就存在着:财产权利,市场和交易,道德意识。所需要的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创造性,和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一样,蕴涵于无数文化实践者的创新努力,取决于大众拥有的创新自由。
三、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詹姆逊是当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基本范围,但他也承认,与古典资本主义相比,今天的资本主义已出现了新的特征。
他具体归纳出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三个新的特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db2e60100c5bd.html) - 谈谈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三)_岁月留痕_新浪博客
其一,“商品化”。他说:“日益强化的政治与经济的文化意义,并不是这些领域倾向于分裂与差异的结果,而是商品化本身越来越普遍和彻底的结果,这种商品化现在完全有能力将大片文化区域殖民化,而这些文化区域一直阻挡着普遍的商品化,一直确实与这种商品化的逻辑基本上处于相对峙和相矛盾的状态。今天,文化基本上已变成了商业,这一事实所造成的后果是,过去通常被视为经济和商业的东西也变成了文化,对所谓的‘理想社会’和消费主义的各种诊断必须无视这一特征。”他认为,“商品化”已严重到足以吞没大片文化领域的程度,这一方面使文化已成了商业,另一方面则使先前被视为经济和商业的东西也变成了文化。所以,当今的经济和商业的东西已有了文化意义。他强调,经济与商业的东西具有文化意义并不是其出现分裂的结果,而是商品化的结果。
其二,“消费主义”。他说:“至于消费主义,许多人可能指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人类社会越过消费主义的经历是必要的,假如这样做是为了选择一些与其宗旨根本不同的东西的话。但是,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区来说,消费主义的嗜好在客观上不再具有这样的功用。可能的情况似乎是,20世纪60年代激进理论的下述预言:资本主义由于不断滋生其体系所不可能加以满足的新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如今在新的世界体系的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应验。”詹姆逊不同意人们对目前盛行的消费主义的作用的评价。他强调,消费主义在客观上已失去这种正面效应。他赞赏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的激进理论对消费主义的批评。
其三,“全球化”、“信息化”。他说:“在某种理论的层面上可以说,诸如结构性失业、金融投机、失控的资本流动、理想社会这些当下的紧迫问题,就它们都缺乏实质性内容,都比较抽象(与在另一个时代使用的‘异化’这一术语相区别)而言,是深深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再次涉及全球化、信息化这一主题时,我们将面临辩证法反论的一面。当建立新的世界网络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可能性,所伴随的是今天世界体系中自主性的丧失,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获自己的独立性,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市场相抗衡、相割裂、相对抗时,难于克服的困境就会出现。知识分子不可能凭着自己的想像就能找到一条捷径。正是现实中结构性矛盾产生着对新的可能性的期望:我们至少能够通过黑格尔所说的‘否定的角度’,通过关注能被指望产生新的东西的那些地方,来把握这一现存的困境。”詹姆逊的这段文字有些晦涩,但只要仔细阅读其意思还是清楚的。他论述了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内容、实质、危害。他清楚地指出,“全球化”、“信息化”是与结构性失业、金融投机、失控的资本流动联系在一起的,建立世界网络是建立在民族自主权的丧失的基础上的。
他在讲到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时说道:“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确实是新的资本主义‘后现代’阶段的主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愿从知识上和政治上去分析这些发展。惟有从世界体系本身的角度,才能理解具体化的理论与经济学家的危机理论和新的结构性失业是一致的,而后者与金融投机、大众文化的后现代性一样都是同一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发展起一种新颖的国际政治实践,它许诺在新世界体系中维持民族国家的独立性,并找到一种办法,从衰落的劳工运动和急速的资本转移中吸取力量。”詹姆逊在这里不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担负起分析“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使命,而且描述了此后所必然产生的前景。
由于觉得“资本主义”对我来说是个比较深刻的问题,我暂且从上述“传统的看法”“扩展程序的看法”和“资本主义的新特征”来拼凑一些我对资本主义的粗浅认识。要想有更深刻的认识,还有待于我不断地阅读大量的关于“资本主义”的书籍,并作深入的思考
⑩ 企业家理论的企业家
何为企业家(Entrepreneur),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企业理论开创者之一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最先对企业家作了定义:“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率较高、产量更大的领域的人是企业家”。美国经济学家黑尔斯的定义是,“所谓企业家,即那些能够抓住经济生活中的机遇,或能够对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机会作出反应,通过创新为其本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发生变化的人。”
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企业家们总是以自己的创造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创造出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效用,给企业的生产过程指明方向,是生产要素组织化。”
奥地利学派的柯兹纳,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指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
英国经济学家彭罗斯,把企业家的意义进行了提升:“企业家的事业心和对风险的态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企业家的事业心包含承担风险的意志,探索避免风险的热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把对利润的追求当成自己的伟大使命”。美国学者奈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认为,所谓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决策并必须自己承担决策全部后果的人。他明确指出,企业家必然是“工商企业主”,而不是负责日常决策、领取薪水的经理。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卡森,在《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中对企业家定义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企业家就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日本学者Uiroshi Mannari认为,企业家是指“占有或取得企业资产并承担经营风险、从事市场交易的主体。”
尽管如此众多的企业家定义给人不确定感,但其共同性还是鲜明的,那就是企业家既敢于创新又勇于承担风险;企业家既能创办企业,又能经营好企业。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当大多数人提到企业家时,趋向于把企业家与小企业联系在一起。其实并非所有的小企业管理者都是企业家,许多小企业管理者并不进行创新,相当多的小企业管理者,不过是许多大型组织中保守的、循规蹈矩的缩影。企业家同样可能存在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型组织中。GE的杰克·韦尔奇,就是大型组织卓越企业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