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氧气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774年8月1日,是一个阳光灿烂、适于试验的日子。普利斯特里在一个大玻璃瓶底放了厚厚一层黄色的粉末——水银灰(即氧化汞),把透镜聚集的阳光投射到水银灰上。光照在粉末上形成了耀眼的光点。普利斯特里细心地观察,突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粉末微微地颤动、腾跃,似乎有人在向它们吹风。数分钟过后,在这个地方出现小水银珠。这可是意外的收获!
“看来,光是燃素!也许燃素留在玻璃容器中了?”普利斯特里点燃干木条,将它放入玻璃瓶内,想去点燃燃素。气体燃着了,而且燃烧得更旺,光焰更亮!他迅速地取出小木条,扑灭了火焰,把它再次伸入玻璃瓶内时,冒烟的木条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他把这个实验又做了一次,并用排水集气法搜集产生的气体。通过研究,他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以极强的火焰燃烧;老鼠在瓶中存活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两倍。他并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动十分轻松舒畅。其实,他搜集到的气体就是氧气。普利斯特里是第一位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的科学家。但是,由于他笃信燃素说,于是推断这种气体必然含有极少的燃素或不含燃素,称它为“脱燃素空气”。
普利斯特里正准备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家舍尔伯恩勋爵邀他陪同到欧洲旅行。
到法国巴黎后,普利斯特里立即访问了法兰西科学院。在那里,他向科学家们讲述了自己对气体的研究。在巴黎期间,他还会见了拉瓦锡,在他的实验室进行了学术交流。
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揭示了他刚刚发现的秘密,并向他表演了制取这种新空气的方法。拉瓦锡立即着手研究了它,并由此创立了新的氧气燃烧理论,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因而使“燃素说”彻底破产,使化学生发生了一场革命,开创了化学发展的新纪元。
普利斯特里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为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氧气之外,他还于1772年发现了二氧化氮,1773年发现氨,1774年发现二氧化硫。由于普利斯特里在化学方面的贡献,1782年,他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里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
Ⅱ 氧气是谁发现的呢
由“火空气”到氧气的发现
18世纪的最大化学家是拉瓦锡。其实在这一名称后面,还有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
舍勒是一名卓越的药剂师,他一生秉持“研究化学,造福人类”的信条,作出了许多贡献。但是由于他发表的时间晚于别人,许多工作被同时代的人在他后面做出而先于他发表,因此丧失了优先权。
不过,现在的人们认识到了他的巨大贡献,人们在化学史的发展中也牢记了他的名字。
从古代起,人们就认为空气是一种气体,“气体”一词是赫尔蒙特发明的,因为从他开始,发现自然界中的气体是多种多样的。
1772年,普利斯特列发表了论文“对各种空气的观察”,记载了很多气体。
1774年,普利斯特列发现,空气里加热水银可以得到一种物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氧化汞”。当时普利斯特列称之为矿灰。
普利斯特列把矿灰放在集气装置中加热,想看看有没有气体生成,结果真的收集到了一种新的气体,这种气体不溶于水,但是可以助燃。后来他偶然吸入这种空气,感到十分舒服。当时,普利斯特列曾经开玩笑地说:“这种气体会不会成为消费品而被人抢购呢?迄今为止,这种能使精神振作、疲劳缓解的气体只有老鼠和我本人吸过。”
普利斯特列发现的就是氧气,不过他仍然信奉燃素说,所以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脱燃素空气”。普利斯特列到死,都不相信拉瓦锡的氧化理论。
舍勒于1742年生于瑞典的波美拉尼亚,现今德国的一部分。
他14岁起,便做了学徒,所幸的是,他是在药房里工作,因此成为了一名药剂师。借这个工作的便利,舍勒一生发现了许多化学物质。
在实验中,舍勒发现空气不是一种气体。他认识到了两种成分,其中的一种不助燃,他称为不吸引燃素。另外一种助燃,他称这种助燃的空气为火空气。
舍勒也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他发现的“火空气”就是氧气。
但他的有关著作在1775年送出印刷时,出版商没有及时付印,结果晚了两年。而这时大家都知道普利斯特列发现了“脱燃素空气”。
舍勒只活了44岁。他研究化学,首先是从兴趣出发,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造福世界。
在32岁时,他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招聘为院士。很多科研机构、大学都请他去教学或做顾问,许以高薪和令人羡慕的职位,但是舍勒都婉言谢绝了。
他只愿意继续研究,在平凡的小镇上做一名平凡的药剂师。在药剂试制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多种酸。
1782年,他制得了游离状态的氢氰酸,后来又发现了磷酸、钼酸、砷酸、五倍子酸、乳酸、重石酸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脂类品种发现,如醋酸酯、盐酸酯、硝酸酯、苯甲酸酯。
1768年,舍勒发现了对现代人类的生活有很大影响的氯化银的分解。他把硝酸银与盐酸混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当氯化银在阳光下的时候,变成黑色。
这一原理就是广泛的摄影所采用的化学方法,可以冲像洗像。
1774年,舍勒发现二氧化锰与盐酸可以反应,结果两者相遇冒出了气味难闻的黄绿色气体,刺激性极其强烈。舍勒发现了这种气体的性质:有漂白作用和腐蚀金属的作用,并微溶于水,而且毒性很大。
这正是一种新元素。可惜舍勒没能正确地揭示出来这一现象,因为他相信燃素说,结果失去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
舍勒做出过许多发现,但是由于他的认识有失误,对许多新事物视而不见,结果失去众多的机会。例如氧气,他虽然发现了,也没能够准确解释出其本质,错误的旧有观念束缚了他的研究,这在科学史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警示。
舍勒是为化学事业献身的,他研制出新的药品,总要尝一尝。长期以来,他便因慢性中毒而过早去世了。
他依然是人们所尊敬的探寻者。
Ⅲ 氧气的发现者是谁,那国人
拉瓦锡 法国
用加热氧化汞制取的
Ⅳ 最早制得氧气的人是谁
拉瓦锡是第一个提取出了氧气的人.氧气本来就存在于空气中,所以,拉瓦锡并没有制造出氧气.
我国隋朝的马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
其它,如舍勒和普利斯特列也发现了氧气.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发现了氧气,反而与空气混为一谈,从根本上错误.另外,他们发现氧气也比马和晚.
Ⅳ 人类在什么时候发现氧的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定律。从严格意义上讲,发现氧元素的为瑞典化学家舍勒,而确定氧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Ⅵ 医学氧气是哪一年发明的
三角往西,冀康医院西300米左右路北,那开了很多年了,老板很和气,二氧化碳,氩气,氮气,乙炔都有我就经常去那灌,他们的电话是1伍1.00叁扒.柒贰77
Ⅶ 新氧的创始人是谁
金星,男,1979年6月13日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CEO。
Ⅷ 氧气是谁最早发现的
卡尔·威尔海姆·舍勒发现了氧气。
1772年,舍勒对空气进行研究后,他首先认识到氧气是空气的一种重要成分。他用硫磺和铁粉混合,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掉钟罩中空气中的氧气而制得氮气,当时他称它为“浊气”或“用过的空气”,或能使人死亡的气体。
经过思索,舍勒明白了,原来当时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元素的观点是错误的。他猜想:空气是两种不同物质的混合,一种是浊气,能使人死亡的空气;一种是能使人活命的空气,能帮助燃烧,在燃烧中消失。于是,舍勒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实验。
1773年,他把硝石(KNO3)装进曲颈瓶,瓶口系一个排完空气的猪膀胱,再把曲颈瓶放到火炉上去烧。硝石融化时分解,放出一种气体,很快把猪膀胱充满了,这种气体正是那种能活命的气体,即现在所知道的氧气。
(8)氧的发明人扩展阅读:
一、氧气主要用途
冶炼工艺: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降低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而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炼钢过程所需的温度。
二、化学工业
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再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
三、国防工业
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炸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氧气
Ⅸ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是哪个国家的人
1100多年前的一个叫马和(音)的中国人发现.他在一本叫做<平龙认>的著作里所谓"阴气'就是氧气.该书成于”至德元年”.但由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用过”至德”这个年号,所以马和的真正生活年代也就无从考证了,但不管他生活在哪个年代,这个时间都远远早于拉瓦锡,他也是氧气的发现者,为氧气命名的人。
所以说发现的人是-----中国人。B。
Ⅹ 第一个发现氧并制得氧的人
你好
这个问题属于说是谁就是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你看看下面的话,自己判断,我认为是拉瓦锡,因为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并不认为他们的到的是新气体。并且氧气也是有拉瓦锡命名的。
人类的科学发现,常常是经历了一段艰辛、曲折的摸索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1733—1804)又进行燃烧的实验,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得到一种新的气体,这种气体既能助燃,又能支持人的呼吸。事实上,普利斯特列已经得到了氧气,但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气体。普利斯特列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错误地认为,这种新气体是“无燃素的空气”。
在普利斯特列之前,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加热硝酸盐的过程中,也曾得到这种气体,并发现这种气体能使点燃的蜡烛更加激烈燃烧。事实上,舍勒先于普利斯特列也独立地获得了氧气,但可惜,舍勒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是“火气”,燃烧正是燃素与火气的结合。
就这样,由于“燃素说”的束缚,在本来已经得到氧气的情况下,还是没有发现氧气。
与此同时,拉瓦锡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大胆地提出这样的假设:金属锻烧,并不是放出燃素,而是与空气相结合而成新的化合物。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就一定能从这种锻烧后的金属灰烬中再将那部分空气析出。拉瓦锡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反复做了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理想的物质。当然,这主要是实验条件的限制。正当拉瓦锡一筹莫展的时候,1774年普利斯特列访问了巴黎。在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向拉瓦锡介绍了他关于氧化汞加热实验的全部情况。这使拉瓦锡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拉瓦锡沿着普利斯特列的思路,反复进行了一系列较为精确的定量实验,最后终于找到了他所要寻找的那种纯净的空气,当时他把这种纯净的空气命名为“氧气”。就这样,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终于由拉瓦锡宣告了氧气的发现,从而推翻了长期统治化学领域的“燃素说”,同时,也结束了氧气发现过程中的蒙难史。氧气的发现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拉瓦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我叙述了空气从物质中释放出来以及空气与物质结合的全部历史后,这些(解释上的)不同就会充分显示出来。这个目的的重要性促使我全面地从事这一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注定要在物理学和化学上引起一次革命。”发现氧气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发现者必须具有革命批判的锐气,冲破传统“燃素说”的迷雾,才能见到真理的曙光。所以说,伴随着氧气的发现,必然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