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10-16 09:11:44

㈠ 因特网的最早发明人是谁

互联网是谁发明的

大多数网站的域名都有“www”标识,它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缩写。10年前,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的方式,在互联网中引入了直观的图形界面,取代了抽象难懂的命令格式,从而使“上网”不再是专业人员的“特权”,互联网因此得以迅速普及,数以亿计的人能够方便地使用上了浩瀚的网络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伯纳斯·李并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公开了他的发明成果,从而使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发展。为了表彰伯纳斯·李的贡献,英国王室日前册封他为爵士。

伯纳斯·李1990年开发出最早的浏览器,那时万维网的应用似乎只有浏览器一个工具。而现在,各种网络工具早已蓬勃兴起,互联网已经从最初“连接世界的电子网络全书”的理念,向以音乐、视频以及亲朋好友之间轻松交流为主的全新娱乐工具转变,使用浏览器以外的工具访问互联网的人正逐渐增多。

当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带宽的不断提高,有了宽带连接,开发音乐和视频等娱乐性工具就变成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伯纳斯·李并没有忽视这一潮流,他正在积极地进行新的研究。比如,进一步提高现有Web速度;开发新一代搜索引擎,使其更具智能化,并能理解用户的模糊要求……此外,伯纳斯·李还在致力于语音浏览器的开发,其目的是为了让视觉障碍者也能方便地上网。

万维网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它的发明人初衷。伯纳斯·李,这位48岁的IT英雄,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他一再解释自己并不是发明了互联网,只是发现了一种更为便利的利用原有资源的方法。面对爵士头衔,他说:“虽然觉得这件事有点奇怪,但我还是感到非常荣幸。令人高兴的是,荣誉也偏爱那些碰巧解决了某一问题、比如互联网问题的普通人。”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被业界称为“因特网之父”。
因特网的原理也是有了将近30年的历史,最早是美国的两个网,一个是科技教育网,一个是国防网。后来,因为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也搞军转民,就将这个技术应用到民用上去,产生了因特网。因特网技术本身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因特网的大量使用比蜂窝移动通信更短,只有五六年的历史。
1994年,在阿根廷召开首次世界电信发展会议,当时国际电联请美国副总统戈尔去做主题演讲,戈尔讲,1993年美国已经提了NII,就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在提出GII,就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当时他举的内容就是因特网,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向全世界推荐因特网,作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到现在发展也是非常之快,一共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最早,因特网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美国人,现在别的国家发展也很快,现在美国大概占了1/3左右。全世界已经有了5亿的用户。除此之外,还有雷达、导航、定位、各种传感器等技术也发展很快,当然这里边大量是军用的。现在最新的一些战斗机、导弹大量应用这些技术

http://hi..com/%BB%B6%C0%D6%B9%C8/blog/item/def05366a55c0024ab184c33.html

㈡ 是谁发明了因特网

蒂姆·伯纳斯-李 博纳斯-李被认为是是世界互联网的发明者。博纳斯.李于1990年在欧洲核研究所任职期间发明了互联网,互联网络使得数以亿计的人能够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博纳斯.李并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向公众公开了他的发明成果,从而使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博纳斯.李的发明,也就没有今天的「WWW」网址。因特网可能还只是少数几个计算机专家的特有领域。
麻烦采纳,谢谢!

㈢ internet什么时候发明的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的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 。

㈣ 因特网起源于什么时间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㈤ 谁发明了因特网哪个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㈥ 因特网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INTERNET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他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本身。

来历
[编辑本段]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过去
[编辑本段]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现在
[编辑本段]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当局者却试图封锁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连接,其封锁网络技术超过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

未来
[编辑本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㈦ 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因特网的发明和应用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因特网如同一张蜘蛛网,即使一部分网线中断,整个网络仍完好无损。它的首次通信,即数据包交换,是1969年在美国南加州两个实验室的计算机之间进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垒的工具,使人们廉价地获取各种知识成为可能。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100年前,人们要给异地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依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电脑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遥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于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现实生活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预计2005年可达到7.65亿,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联成为一个“地球村”,全世界正在为此构筑一个“数字地球”。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曾经下过一个重要论断:“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系统的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的时代。”

1968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一种设想: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网络系统,类似蜘蛛网,它的特点应该是没有中心,一旦战争爆发,一部分网络被破坏,其他网络可以照常工作。为此,美国国防部在其下属的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成立一个专家小组,专门研究这个所谓的“蜘蛛网”系统。研究人员把若干小型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当时把这一组计算机称作信息处理器,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统,在局部系统遇到破坏的情况下,整个系统照常运转。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国防部就建起了一个计算机网络的雏形——ARPA网。ARPA网由4个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3个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另一个设在内华达州。尽管ARPA网还处在研究阶段,但是由于它运作顺利,很快在学术界传开了,人们纷纷要求加入ARPA网。

1972年,研究人员首次运用ARPA网发送电子邮件,便获得成功,这标志着网络开始与通信相结合。进入8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从美国传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门和大学的范围,然而它的商业潜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国的注意。

把时间拉回到1955年,美国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阿尔伯特·戈尔在美国国会提出一个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州际高速公路法案”。戈尔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国中部地区正在从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制造经济。一个高效州际系统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资输送给更多的人,从而加速经济发展,使制造商和消费者均能受益。这个法案的提出,为后来建立和发展因特网(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舆论基础。

36年后的1991年,老戈尔的儿子国会议员阿尔·戈尔向政府提出,资助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法案,他把这个项目昵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当年的11月签署了这一法案。可以说,美国从此才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阿尔·戈尔担任副总统。他们执政的第一年,便成立了由戈尔主持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同时以政府的命令,发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命令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硬件、软件、技能的综合,它使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计算机和业务机构的联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对这个项目作了发展规划,其长期目标是:用15年到2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的、最终是全世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即因特网。

因特网的发展比预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

㈧ 因特网的起源时间是什么时候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因特网现状 进入90年代,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节奏,伴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因特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两亿多用户接入因特网。我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之后,已形成4个主要干道进入因特网,它们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目前,中国联通和铁路信息网也正在加入其中。 因为因特网起源于美国,最初网上几乎全都是英文信息,随着中国的加入,为华人服务的中文网站出现了,大量中文网站的涌现最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走进因特网的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去年底,我国上网用户达到210万,与1998年7月公布的数据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数半年内就增加了接近一倍。如果互联网用户继续以半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会出现怎样的前景呢?据有关专家保守预测,到2000年,我国上网用户将达到400万至500万;到2010年,将达到2.8亿;甚至有专家大胆预测到2000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就会达到1000万。 人们从因特网上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因特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因特网的新时代,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定义因特网现在所谓的因特网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化的大网络,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每一个上网者来探索和寻求。(

㈨ 因特网是哪个公司发明的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FS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90年代初期,随着WWW的发展,Internet逐渐走向民用。由于WWW良好的界面大大简化了Internet操作的难度,使得用户的数量急剧增加,许多政府机构、商业公司意识到 Internet具有巨大的潜力,于是纷纷大量加入Internet。这样Internet上的点数量大大增长,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如今Internet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WWW浏览、电子邮件等方式,人们可以及时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Internet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通讯方式,可以说Internet是继电报、电话发明以来人类通讯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㈩ 网络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

博纳来斯-李被认为是是自世界互联网的发明者。博纳斯.李于1990年在欧洲核研究所任职期间发明了互联网,互联网络使得数以亿计的人能够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博纳斯.李并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向公众公开了他的发明成果,从而使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博纳斯.李的发明,也就没有今天的「WWW」网址。因特网可能还只是少数几个计算机专家的特有领域。
芬兰技术基金会奖励他1百万欧元(120万美元)作为他为互联网作出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