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文轩的语言特色
干净利落 生动形象
B. 曹文轩在儿童文学创作上有什么主张
以孩子的视角写小说,写出让孩子踮脚才能看得懂的小说
C. 有没有真正的文学爱好者知道曹文轩的作品《弓》的创作特色呢。很急很急~~~
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红葫芦》、《水下有座城》、《弓》、《城边有家小酒店》、《痴鸡》等作品。这些作品文笔优雅自然,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充分展示了青少年的成长感悟和哲理思考。这些作品呈现出曹文轩一贯的美学风格,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和情理交融的美好意境,能为少年读者的心智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祝你好运!
D.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曹文轩认为自己的新作《大王书》在众多儿童幻想作品中是一个破局和转向。当接到曹文轩递过来的签名新书《大王书》(第一部《黄琉璃》)时,我随口问了一句:“写了这么多年给孩子看的书,您有什么深刻感触?”“写这种书,很养人。”曹文轩不假思索地回答,后面跟着一串笑声。4月的一个下午,在郑州新市区的托斯卡纳意大利主题餐厅,曹文轩从他最近的新书《大王书》谈起,渐次说起自己儿童文学的创作历程和观念。我不是一个合格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历来认为我不是一个特别合格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谈到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时,曹文轩上来就道出一个让人略生诧异的观点。曹文轩认为自己不完全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因为首先我还有一大批作品是纯粹意义的传统文学作品。再者我认为文学与门类无关,我只是写了一些小孩也能看的作品。所以有人问我是不是写纯粹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也不是很在意。只要小孩喜欢看就可以了,至于说它究竟是什么则无关紧要。”所以,就有他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看。而有意思的是,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大人看了之后要他们的孩子看。在学校,则是老师看了之后再推荐给自己的学生看,学生们看了就互相传播开来。“这就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一样,其他人的作品往往是孩子喜欢看了,老师再去找来看。我的作品的流传过程正好相反。”曹文轩对自己作品在接受中的这个特别现象颇显得意。因为他同时跨越的是两代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文轩可以忽略自己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我写的都是往事曹文轩的作品,像《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多以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为主,而对当下儿童的生活鲜有涉及。“在我下去做演讲的时候,就有孩子问我,‘曹老师,你怎么没有写我们今天的孩子的生活?’”曹文轩回忆说。对于这个问题,曹文轩认为这是成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在作祟。他强调,“因为一些人认为,一部作品对现实的关注体现在对当今事物的关注”,这些观念也进而灌输到孩子们那里。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现实主义就是写当前发生的事情,这是错的。“现实主义和写昨天还是今天毫无关系,所以现实主义与是否写现实是没有关系的,现实主义不等于现实”。所以,在曹文轩那里,过往的生活并没有贬值。“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没有等级的区别,没有理由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的生活更有价值。”当记者问现今的孩子能否读懂过去年代的生活时,曹文轩自信地说:“我听好多家长跟我反馈,他们的孩子看《青铜葵花》看得泪汪汪的。”曹文轩接着又深究了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应看到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基本人性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能读《红楼梦》,还能欣赏鲁迅作品的原因。”作品背后鲁迅的身影鲁迅是对曹文轩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历程中受到哪些作家的影响时,曹文轩谈到:“现在,在我的作品中,可能已经看不到鲁迅留下的痕迹了。能看出来的是,有一点点沈从文的东西,有一点点川端康成的东西。其实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还是鲁迅。因为小时候我没有什么书好看,我看到最好的书就是鲁迅的作品。当然我在今天创作时,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不能明显得看到鲁迅的痕迹,但他一直作为一个巨大有力的身影矗立在我作品的背后。”在谈到鲁迅对其作品具体方面的影响时,曹文轩觉得,虽然他的作品优美,但是作品里的忧伤,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在意、语言的讲究等,都和鲁迅有关。“鲁迅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精神的,同时给我对文学以及对艺术性的一些理解,甚至我从鲁迅那里学到了一些小说的写作技法。比如鲁迅的白描功夫非常好,如果说我的作品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特点的话,那么我也是比较喜欢或者说擅长白描的”。曹文轩同时也谈了他与鲁迅的区别,“我们的差别是,鲁迅用冷峻的眼光打量的是社会阴暗、人性的冷酷;而我以我的方式描绘的是光明与鲜亮,这个跟时代有关系,也和我的成长有关”。不可或缺的自然风景描写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点,曹文轩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甚至有打上自己作品特色商标的冲动。“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谈到当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其他文学作品中,自然风景描写流失严重的现象,对为什么今天很多作品中并没有太多的风景描写,曹文轩谈了自己的看法:“风景描写最能体现写作功夫,若把自然风景描写得不落俗套,而且把它与作品的情调、氛围和人物的情境融为一体,这是很难的。我小时候曾抄写过大量的描写自然风景的片段,这对我今天的写作受益匪浅,从中得到的恩惠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当年的这些植入,我今天的作品绝对不会如此有特色。自然世界如此浩瀚,它自身构成的是一本奥义书。自然风光是自然世界,也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让小孩去读那些没有风景的作品是非常糟糕的。”当下文学深刻向度的流弊由文学作品中风景描写的流失的话题,进而延伸到文学的评价标准上。曹文轩认为,当下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单一,中国古典性的标准缺失严重,存在文学创作对文学性和艺术性强调不够的现象。“我们今天强调的的是一部作品内容与思想的深刻。深刻几乎成为或者已经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向度。而这个向度是西方文化给予的,不是我们文化中自古发展而得来的。比如,我们的价值体系是雅趣、意境等,我们的古人始终非常讲究艺术形式,思想深刻不是我们的标准”。“同时,深刻还隐藏着一个不成逻辑的逻辑关系,它没有建立在美之上,而是建立在丑和恶之上。今天的作品喜欢写恶,就是因为以深刻为标准。而丑和深刻之间形成了这样的逻辑推论”。曹文轩为当下文学评价标准的单一、古典与传统话语的缺失而深表遗憾。他希望当下文学能继承古典的东西,让文学评价标准更具文学关怀和人文意识。让幻想充满文学色彩曹文轩的近作《大王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颇有不同于以往儿童文学作品优美风格的趋向。曹文轩的解释是“从小桥流水的《草房子》、温馨的《青铜葵花》到恢弘磅礴、金戈铁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甚至暴力的《大王书》,似乎看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之前我曾写过幻想类的作品《根鸟》,还有另外几个短篇也是这样。其实,《大王书》和《草房子》还是在同一个美学平台上。”面对目前国内幻想类儿童作品的层出不穷,《大王书》的出现试图重张“幻想文学”的概念。在曹文轩看来,目前的幻想文学,讲究幻想,但文学性注意得不够,整个幻想文学的格局不完善,有一些是不错的,但大部分幻想文学的文学性不够。“我是一个特别极端化强调文学性的人。所以,我认为幻想也必须放在文学性的框架里来说。如果只有幻想,这不是我的追求,也不是我的选择。可以有只写幻想的作品,但我所喜欢的是幻想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我主张幻想必须建立在文学的框架中,我现在要写的不是一部幻想作品,而是一部幻想文学作品。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个新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曹文轩认为自己的新作《大王书》在众多儿童幻想作品中是一个破局和转向。在创作《大王书》时,曹文轩力图寻找到“原初幻想”,传达出它的魅力。“我认为幻想是有品质差异的,有好幻想、坏幻想,幻想有价值高低之分。而人类的真正幻想是在初民时代,我在写《大王书》时,通过人类学专家的研究与考古,认真体会先民式的幻想和体验”。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不断探索,曹文轩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写这种书很养人,会很感动;我觉得一个人,能经常感动,是保持优良生命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曹文轩一语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最深刻的感触。
E. 曹文轩的写作特点
曹文轩作品的句子普遍较长,长句子较多。具有诗化散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长句造成一种从容、舒展的感觉,在同一段落、章节和文本中出现较多的长句,自然使作品显得厚重。他的小说的句子主要是陈述句,表明他的小说偏重于描绘、叙述,语调相对平稳,较多使用省略号,表明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叙述的含蓄性。
不仅一下子开启了一个思绪苍茫的回忆空间,而且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曹文轩小说多描写性段落,减缓了叙事的速度,也使文本显得繁丰、厚重。曹文轩小说总体上属于一种典型的写实性的文本,黏着性较为明显,因而显得明白晓畅,但又不是那种真正明白如话的通俗性文本。
作者在恰当地保持黏着性的同时又拉开句子间的距离,在叙事的纵向上留出适当的想象空间,以便读者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将它们连贯起来。
曹文轩主旨思想:关注孩子
曹文轩深知孩子心理承受力弱,他一直认为苦难从古至今都存在,未来也必然会存在,而人们是不可能完全剔除它。与其抱怨、仇恨、不知所措,不如去锤炼自己泰然自若的风范仪态。
孩子的这种风范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他人的关心呵护、善良包容,只有感受、得到过充分的爱的孩子才知道怎样去爱他人,这种以善启善、用善触发善的思想是曹文轩作品给人们的启示。
曹文轩以心贴心的做了孩子的代言人,说出孩子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想要却不知怎么去要的情感。
这些孩子们是幸运和愉悦的,因为有人可以理解他们、 帮助他们,这比让他们锦衣玉食要实惠得多,因为人们在填饱肚子之后就更加向往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了,不只是孩子,成人更是如此。对孤独中的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无论上面论及的孤独、落寞还是天真、追求,归根结底,表现的是曹文轩小说对于“美”与“善”的召唤和颂扬。
他认为当今的儿童不易被感动,在于作家没有写出让孩子感动的作品,而对美与善的永恒价值的探讨会让孩子们慢慢被感动,在人类所要探讨的永恒价值的问题上,用浓郁的诗味语言和人道主义情怀体贴复杂的人性心理,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俯视苍生的悲悯情怀;
但人们也注意到,他对于丑同样不排拒,这个丑不只是外在生理的残缺、面容的丑陋,还有人性之丑。
F. 对曹文轩的作品评价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他在《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中一再地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
带着水乡童年记忆的北大教授曹文轩,有着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用他的话表述是,“学术使我获得了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需要的一份静穆而神圣的理性。而创作是我在进行学术研究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必要的点石成金的感悟和做人所必需的情趣”。他的文学创作与理论话语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他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学术背景使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了更为深厚的基石,他成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群里一颗耀眼的星。
纵观曹文轩的作品,从文学作品集《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到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却又无一不是在“与往事干杯”。有评论家将之称为儿童文学,但似乎并不恰切,当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永恒的文学情感与美学价值时,它所感动的不仅是儿童,而可能是我们所有的人。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这里有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这些内容在童年情怀的关照下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
G. 曹文轩小说特点
以生活为素材,对苦难、对真情、对美好人性的细腻描写和咏叹宛如一股温暖清澈的春水,将湿润和纯净着每一个读者的眼睛、心灵,牵引着我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
H. 曹文轩的创作特色
曹文轩的创作特色是:
书写、探讨苦难是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标志性主题,他的作品在及时行乐、不顾后果的当今社会可以说是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这是相反方向的思考,他对苦难给予了肯定和独特的诠释。
但是他描写的苦难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惧怕苦难或者博取同情,而是把人生置于苦难的场景中,在这样一个极端和特殊的场景中使得人的良善的一面发挥地淋漓尽致。
曹文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命体会捕捉、创设着场景,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不可预料的自然或人为的灾害、人性邪恶力量的爆发、内心难以控制的负面情绪、暴力严苛的政治背景等等。
(8)曹文轩儿童文学创造特色扩展阅读:
曹文轩认为,一个作家很容易因为作品过分风格化,导致写作只能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经营。
“因为批评家和读者,他在不知不觉中框定了自己的写作,将自己固定了下来,将一个广阔的生活领域舍弃了。”曹文轩说。
曹文轩坦言,“其实我早就转身了”,从2015年创作《火印》开始,他把目光渐渐从“油麻地”转移,突破文学故乡“油麻地”边界,试图在城市文学领域,开辟新的版图。
I. 曹文轩的文学地位,在儿童文学中的贡献。《根鸟》的意义
曹文轩的最新力作,一部美丽浪漫如同神话、充满情调的少年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少年根鸟的成长史,也是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阅读:虽然一部作品要经过多年的考验才足以称得上经典,但我们坚持认为这部代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最高水平的小说“堪称经典”《根鸟》的故事与它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少年小说,又都是带有浓重传说色彩的寓言故事。
曹文轩在讲述根鸟的故事时,更像是一位诗人,那种专门在部落中讲述英雄故事的盲人诗人。他用叙事诗似的美丽词句,带着潜藏不露的激情,讲着一个看来流传已久的故事,故事里的少年英雄不知生活在哪个时代,但他与我们是那么相似,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我们自己。
根鸟,生活在菊坡,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村庄。他与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在很久以前神秘地出走了。
十四岁的那一天,他独自一人到树林里打猎,这是他的第一回,他必须证明自己已经是一名猎人了。可是整个上午过去,他一只麻雀也没打着。黄昏渐近,蓝如湖水的天上,飞来了一只鹰——白色的鹰。
少年从未见过,甚至也从未听说过鹰是白色的。那鹰不但样子特别,而且有一种令人震慑的高贵气质,少年的心完全被它牵引了。可是鹰不是他的猎物,他必须继续打猎,哪怕打到一只小兔子也行。
天色渐暗,几乎完全失望的少年,终于发现了一只在岩石上蹲着的兔子。少年像一个真正的猎人那样瞄准了它。可白鹰再一次如幽灵一般从天而降,把兔子吓跑,挑衅般地站在少年猎人的枪口前。气急败坏的少年扣动了扳机。
垂死的白鹰用目光把少年召唤,他来到了白鹰的身边。在鹰的腿上有一个布条,布条上竟然写着字: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采花,掉在了峡谷里。也许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消息告诉人们。它一直就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
拿着这个布条,少年寻遍了菊坡周边所有的村庄、城镇和山谷,没有人听说有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也没有一个见过、哪怕听说过白色的鹰。可倔犟的少年绝不放弃。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少年的痴傻,父亲也摇头叹息:“这孩子,死心眼!”
一天夜里,一个大峡谷出现在少年的梦里:
一个长满了百合花的峡谷。百合花静静地开放着,它们不疯不闹,也无鲜艳的颜色,仿佛它们开放着,也就是开放着,全无一点别的心思。几只白色的鹰在峡谷里盘旋着。一个女孩出现在一棵银杏树下,她说她叫紫烟。女孩双眼里流出哀惋的声音:救救我!
秋天在菊坡走完最后一步时,大峡谷的梦再次出现在少年的梦里。
被梦唤醒的少年根鸟离开了菊坡。父亲说:这是天意。
少年根鸟就这样以梦为马踏上了征程。你或许会有些疑惑,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这个少年“唤醒”而使他踏上漫漫征程的呢?曹文轩用根鸟父亲的嘴说:“天意”。这个词在整个故事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种传说式的解释。还有人用别的方式解释过,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用词来比喻人生经历的三种境界时,第一境用的是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被使命感唤醒之后的气概,酬躇满志,也有一丝悲壮。
征途上磨难重重。初涉人世的少年,遇到的第一重磨难,是没有人相信和理解。根鸟满怀热诚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几乎所有人都把他看作痴傻,只能引来嘲讽和哄笑。别有用心的人还会利用这个故事欺骗他。这个少年渐渐学会把故事深藏在自己的心底。不过少年人并不完全孤独,他在路上遇见了为家族寻梦的中年人板金,也知道了没有梦才是最可怕的噩梦。
还有一重磨难是生存本身。寻梦,首先必须能够生存。板金教会他,在必要时甚至要用乞讨来生存,为了梦想,其他的一切,只能不在意。不过少年根鸟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来生存。可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专门靠占有别人的生命而获得生存。根鸟因为善良和太容易相信别人,被拐骗到一个鬼谷中。那是一场真正的生存磨难。经历此劫后的根鸟渐渐成熟。
也有一重磨难其实很迷人,那是安逸的现实,美丽的温柔乡。路经鱼米之乡的米溪时,根鸟被富庶的米店老板一家相中,他与美丽的秋蔓两情相悦,只要他愿意留下来,甜蜜的生活触手可及。可是梦境仍在继续,父亲在梦中再次将他掌醒。在一个恬静的清晨,告别了米溪,他再次毅然前行。
在所有的磨难中,最为可怕的,是你自己的心。少年根鸟可以克服苦难,拒绝安逸,却不能轻易摆脱心魔的纠缠。在进入一个名叫莺店的小城时,少年的心中变得空空荡荡。他开始闲逛、看戏、酗酒、赌博,痴迷于唱戏的女孩金枝。他开始恨白鹰,恨大峡谷,恨那个名叫紫烟的姑娘。他恨自己的梦,恨自己为追寻梦所做的一切。然而逝去的一切已不复存在。少年人自甘沉沦。
金枝和板金挽救了他。金枝对根鸟说:你快离开吧。我觉得那个大峡谷也许真是有的。板金在临终前告诉根鸟,虽然自己没能找到梦,但自己的儿子还会继续去寻找的。
终于有一天,一群白鹰将骑着白马的少年引进了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当无数只白鹰在长空下优美无比地盘旋时,久久地仰望着它们的根鸟,突然两眼一阵发黑,从马上滚落到百合花的花丛里。
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
“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饱经磨难后,才能体会这一刹那的百感交集。
《根鸟》的故事,是讲给少年人听的成长故事,也是讲给每一个大人听的。真正好的成长故事,并不特别属于某一个时代,它属于所有的时代。
J. 谁知道 曹文轩小说的特色啊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1]。他在《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中一再地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2]。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