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自性创造

自性创造

发布时间:2021-10-13 13:26:45

A. 佛教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这个对初学者一两句话不好解释。您可以看看楞严经、六祖坛经,还有现代大德元音老人关于自性的专著《略论明心见性》。 以下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 这个对初学者一两句话不好解释。您可以看看楞严经、六祖坛经,还有现代大德元音老人关于自性的专著《略论明心见性》。 以下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全部

B. 慧能六祖所说自性是什么意思

元音老人(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 性又是何物呢? 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 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 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 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 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 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于本空处,非如木石无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 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 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 ’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二)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 ’尊者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 ’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即开悟。

又如《金刚经》,世尊于说法之前为什么先插一段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 盖欲启大众无形般若之机,不得不借用六波罗蜜有相之形也。因无体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显般若无相之体。奈我人不识,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无形之妙体,令我人证入般若波罗密也。

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故曰‘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而已。六波罗密之密行,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如是般若放光,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出座请问,乃成就一部《金刚般若》妙经。

(三)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上面说过,心性有如事用与理体。事用虽有形相,可以眼见,但似有实无,以缘起性空故;理体虽无相可见,但似无实有,以性空缘起故。二者相辅相成,离体无相,离相无体,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执著,倒于一边,尚须透过幻起之事相,明见本真的性体。

《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

此在宗下谓之泯绝无寄宗,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 ’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汝道! ’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又如近代之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但皆是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 ’师无语。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何益处? ’罚令跪参。连参三枝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 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 ’答曰:‘开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体也)。’进问曰:‘如何示? ’答曰:‘示出本无(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再问曰:‘如何悟? ’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更问曰:‘如何入? ’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四)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觉禅师云:心性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以从事相说来,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从此不相离背说来,故非异。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事相虽殊,分门别类,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明镜无不现影,无影不为明镜;现影皆从明镜,无镜不能现影。心性亦复如是,性是真空妙体,心是有形相用。故有性体必有相用,无相无从显体。是则相即性,性即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非如顽空,冥顽不灵,死寂无知,落于断灭也。

众生迷头认影,执相造业,故招五浊秽土;诸佛见性遣相,清净无染,故感净土庄严。其真、妄、净、秽虽殊,而现相之性体则一。吾人只须将认影遣镜之误,转换为认镜遣影,则秽土当下即是净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净其土,先净其心。’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也。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

心性相体,看来有异,其实如一,如水之与波,水以湿为体,波以动为相。水性波相,看来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湿性非异。故真见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肉眼亦能彻见真性。以性即相,相即性也。古德云:‘万象丛中独露身! ’又云:‘山河及大地,尽露法王身! ’即指此世界万有皆我性体所显现也。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会,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此在宗下谓之直指心性。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即佛! ’大梅于言下大悟。又如灵训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 ’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训云:‘和尚诚言,某焉敢不信! ’宗云:‘即汝便是! ’训于言下有省。请看,何等果断! 何等便捷! 何等庆快!

(五)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 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坐。亦即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如认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则正堕在圣位法执里。小则生死不了,纵或了得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易生死,以法执即变易生死之障故;大则发狂成魔,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脱语,亦是最初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今如凛觉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便恢复本性,有何修证之可言? 故云不假劬劳、肯綮修证也。但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 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人,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殃祸也。

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所谓嬉笑怒骂、謦颏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 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门,故宗下大德,皆善为人解粘去缚,即令学人放下重担,打开悟门也,如马祖见有人堕在前答‘即心即佛’处,故于有僧更问‘如何是佛’时,又答‘非心非佛! ’临济祖师恐人落在‘赤肉团上无位真人’上,当有僧更问‘如何是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时,托开其僧云:‘无位真人值什么干屎橛? ’又如第四节所述第二则公案,灵训于言下有省时进问云:‘如何保任? ’归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这些例子都很好说明真性是无所住、一物不立的。所以我们要彻底悟真心,既不能著佛求,更不能著神通玄妙!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后人虽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处,但赵州之意在了法见,示人无一法可得、无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至于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说不无痕迹! 如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以故宗下大德说到末后,无法开口,即拂袖归方丈,以示末后也。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者之圭臬! 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 决不可畏难而退! 以一切宗派的门庭设施,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派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矣! 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 故明心见性为了生死之要关,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之智勇与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

C. 自性生万法什么生自性 自性是上帝吗创造一切是无极吗生太极、两仪、万物 恳请分析。

自性是指慧根,比方说,你看到了一法,你我只能衍化出一法,但是慧根高人的可以衍化出千法,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可以衍化出万法的地步。

D. 在佛教中是谁创造了一切又是怎么样创造的自性是什么

没有谁创造,都是缘起。
自性无法用语言说,必须自己现量去证。

E. 请问禅宗中核心概念“自性”指的是什么

善问,

此事“唯证乃知”,而未悟凡夫却可以熏习“自性”的种种体性,种种功德;大乘诸经,处处弘扬;难以言说。末学不昧浅陋,略举如下:

“自性”,是指有情众生本自具足的“真心”,经论之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实际、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我、心、阿赖耶识、唯我、唯心......几十种名称皆是同一物。以下举《心经》、“六祖见性偈”略说:

一 .《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自性的一部分体性:
“不生不灭”:是说自性从来没有出生过,因而永不坏灭;我们知道,凡有生者,必然断灭;世间万法,莫不如此;唯有自性有此体性;因而往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也是成佛之本。愚迷不知此义,以能见闻觉知之“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心”等等为往来三世之主体,以此妄心不灭;是为“常见外道”;或是以为真心妄心皆是虚妄,则死后一切断灭,无有前身,亦无后世;是为“断见外道”

“不垢不净”:是说自性“本来自在清净”,却能含藏无始劫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若是断除一切污染种子,则究竟成佛。比如墨水,水性无二,净染有别。其次,若含藏业种之心有生灭,则无始劫以来所作业因即随此心断灭而断灭,“如是因,如是果”即成虚妄;必有一永不坏灭之心携带业种,才可能在因缘聚会时现起而受报;愚迷不知此义而责难:“既是污染,云何名为真心?”

“不增不减”:是说自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切众生之自性与诸佛无二无别,不因修行而有所增加,亦不因任何恶法而减少。但是,所含藏之业种却有差别,悟后实修,一一断除污染业种,却不损自性本身一分一毫。

二 .六祖见性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包含了自性的一部分体性和功能:

“本自清净”,如上“不净不垢”义,自性本身不可能污染,所含业种才是污染。
“本不生灭”,同于《心经》“不生不灭”义,若有生灭,则是虚妄;不名“真实”“实相”。
“本自具足”,是说自性非修而得,本来自在,本来圆满;前无今有谓之“得”,自性无始劫以来就存在,所以不可名为“得”;所以《金刚经》云:“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心经》云:“无智亦无得”。愚迷不知此意,以为“得法”,其实凡能“得”之法,必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偈)。无所得法,才是“诸法实相”。依此无所得法,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无动摇”,是说自性“如如不动”,远离见闻觉知,永不触六尘外境;你入地狱他不会悲伤,你生天界他也不会欢喜;只是默默地储存着你无始以来的一切善不善业种。
“能生万法”:山河大地器世间是由众生“共业所造”,是自性的功能;其次,能见闻觉知的种种心,也是由此自性出生。六祖明心见性后,如实现观此真心的微妙,故有此言。

如上种种义,凡夫常常熏习,如理思维,则功不唐捐:
一是可以鉴别说法者所说是否如法,初具“拣择眼”,不为恶知识之“玄奥高深”所笼罩;
二是可以在自以为悟,或是自以为将悟之时,鉴别所悟之心是真是妄。
三是在自性之中,种下善根,即便今生不悟,未来际因缘聚会时,种子现起,即得开悟;如六祖所说“普雨皆成萌”;
四是熏习大乘妙义,可得无量福德资粮,未来际则为“利根人”,为开悟明心打下基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禅宗历代真悟祖师。

F. 佛说的自性是什么啊,我怎么理解不了

“缘分”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经典解释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下面整理四种对缘的不同解释仅供参考。 一: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的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感情也如云,万千变化,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感情的事如云聚云散,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风。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缘分难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属,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确的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一念之间。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彼此惜缘。 二:世上有了咖啡,也就有了咖啡伴侣。没冲的咖啡,特别的苦;咖啡伴侣,也没什么味道,远不如它那白花花的样子诱人。可把咖啡和咖啡伴侣掺和在一起,用水轻轻地勾兑居然是那么的香醇。男人原来就是咖啡,男人也可以是咖啡伴侣,两个人搅和在一起就有了故事。冲得好了,完全融合在一起,就会散发出香味;搭配得出了问题,总有些东西漂在上面,不好看,喝起来也略带着点儿苦味。爱情就是个杯子,能让两个男人重新活一回。不过这个杯子也没配小勺,谁都不可能非把两个人搅和在一起,别人看着着急也没有办法。只能靠相互的融合力,让这本来平淡的生活散出香味来。一首诗曾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把两个人放进爱情的杯子要靠缘分的话,那能够让两个人融合到一起的水,就叫“宽容”。对于没有勺子搅拌的咖啡来说,这似乎决定了最后的味道。愿你我的融合,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佛早就说过: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理由,不必为此感到惊讶! 三:缘分是世间男女情爱的开端,从不相识到相识相知,让人觉得象是冥冥中的注定,美好而直扣心扉。因一个缘字,让世间多少男女为之癫狂。但也有时有缘却没份,这种情况最让人心伤。还有有份无缘的,无缘无份的。当然,有缘有分是最好的结局,诸君该珍惜。茫茫人海中两人从相遇,相识,相知,或是相亲相爱,这就是缘分,缘分无需等待,缘分是人争取的,是人创造的,只有懂得努力创造缘分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缘分来的时候,抓得住它,珍惜它呢!缘分是美丽的,缘分和爱情一样,是个古老的话题,同时缘分也需要精心呵护的,缘分不是诗,但它比诗更美丽,缘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浓。爱是不分距离不分地域的,在缘分的天空里,缘分并不是永远都不会远逝的,珍惜你的缘分,善待你的爱情。莫等失去空遗恨。其实缘分有着两个定义,如果你觉得缘分是天注定的,那么你的一生只是命运的安排!另一种缘分就是你自己的安排了,如果你只等着缘分的到来的话,不去追求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知道自己喜欢那就是你的缘分,如果你不去追求那你会可能得到吗?所以缘分是要靠自己的,30%是天注定,70%是自己追求得来的! 四:缘分是人平等精神的体现,它要求有缘人地撇开地位、等级、学历、财富等世俗观念,超然物外地共同创造美好的精神境界。伯牙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在朝官员,子期则是砍柴为生的樵夫,两人地位差别悬殊,但他们以音乐为媒,情投意合,挚友终身,成为千古佳话。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早年与一位钟表匠很投缘,他无论是做职员还是当议员,直到高居总统宝座,都没有中断与这位挚友的联系,其缘分在他执政中成为体恤民情,关注社会,关爱民众的感情资源。 因缘而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诗化的缘分,尤其值得珍惜。缘分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它总是想超脱凡尘,维系自己情有独钟的精神境界,但它又不得不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世俗偏见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是很剧烈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遭到毁灭性的精神打击。梅克夫人因资助柴珂夫斯基遭到家人的围攻和折磨,最后在了精神病院;柴珂夫斯基在临终前不停喊着梅克夫人的名字,在一声“冤家”的最后悲叹中结束了自己生命。陆游和唐婉情缘相投,是举世公认的,但旧婚姻道德观使他们不能终身相依,唐婉在年轻美貌时就悲苦离开了人间,陆游人生七十六年,写了许多怀念唐婉的诗篇,临终之际也梦留沈园,遗恨人寰。由此,我想呵护来之不易的缘分,对我们的情感生活很重要。我们可以穷困潦倒,但我们有了遮蔽苦寒风雨的情缘,我们一样能获得生活的勇气,一样能有精神的乐土。 佛教对“缘”的说法也有许多种类,在佛经里面把缘分为: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与缘相关的教理还有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佛学中最为常见简单的说法是指事物的相涉关系就是缘,常与因并称“因缘”。前不久参加活动一位网友问道什么是缘?我当下即兴发挥说:“缘就是交际”,虽然没有和佛教学术高僧大德进行交流是否正确,但是根据我对佛学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经历来看,交际就是缘最本质的东西,而交际是离不开缘作为桥梁,所谓广结善缘,众缘和合。大量的佛学资料并没有明确给缘下定义,因为缘是在交际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好的则是善缘,坏的则是恶缘,不离不弃则是增上缘。

G. 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常用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7)自性创造扩展阅读:

二种自性“假说自性”与“离言自性”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意谓,将“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结合起来的智慧及其把握的境界,是最高的“真实”,任何现象(事相)都是“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的统一。

此中“假说自性”全称“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实指在世间语言概念和见闻觉知意义上种种有自性、有差别的被公认为真实不虚的事物,如色声香味、地水火风,以及有为、无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认是“有”。

所谓“离言自性”,亦名“胜义自性”、“法性”。意谓“一切法假立自相”,“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中意谓,“假说自性”是“假”,但假说必依“事”而起,如“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

据此,名言乃依事、法而起,无事、法则无名言,但名言不能完全诠表事法,若执以为实,即成“假说自性”;若如实认识假说所依的事、法,而排除言诠的执著,即是“离言自性”。

H. 谁创造了不生不灭的自性

你自己。放下你的贪嗔痴慢疑。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看到自性了。

I.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还是共有一个自性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这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的这个”自性“实质是”分别妄想“,而共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其本质不是生、住、异、灭的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而是无妄想颠倒、无爱憎取舍的清净心,无执着分别、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之心。

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以此看来“自性”是“别它”的。

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看来每个人的自性是相同的,但不能说是共有。

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

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

自性本具,即使众生在迷,亦具足本不生灭的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可惜众生把生灭的虚妄境界当作是真的,跟随这些境界因缘生起“我所见、所闻、所爱、所憎、所有、所失……”。

种种妄想心、执着心、生灭心,更将这些妄想心、执着心、生灭心的作用(色、受、想、行、识)当做自己,就迷失了自性。这就是所谓的“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9)自性创造扩展阅读

圆成实自性,教义名词。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译,亦作“圆成实性”、“圆成实相”、“第一义谛”、“成性”等。“三自性”之一。

或称“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义谛”、“最胜义”。“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断绝虚妄。

所谓“圆成实自性”意谓于因缘生起的现象(依他起)不执为实有自身规定性的意识(即我、法等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即能显现(二空所显)出不受语言概念限制的本来面貌(真如)。

此本来面貌,其实就是“唯识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实无谬的性质,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够达到解脱,并引发种种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认识境界。

在广义上,“圣智”亦属“圆成实”。《瑜伽师地论》卷七三从正面定义:“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

《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八谓,此“圆成实”的存在是可以证成的,“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又《摄大乘论释》卷四用遍计所执“无性”之性,“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别遍计所执决定非有”,即此“无性之性”说为“圆成实相”。

据此,“圆成实”乃是说明“二空”,并用以认识对象本质的一种道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空见”,实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无二边之执著,得到真正解脱,而自在无碍。参见“三自性”、“三无性”。

阅读全文

与自性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