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21-10-13 01:48:46

A. 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看图片讲故事~

B.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对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新尚教育英语辅导提倡教师以教学任务为依托,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1. 集中训练。 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后,要求学生快速说出教室里所有学生衣服的颜色;说出所有能想到的动物的名称、所有的家庭成员、所有能想到的水果和食物等等。说得越快表示越流畅,给出的语言信息越多,2. 游戏。 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且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英语,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猜一猜”是新尚教育英语课堂常见的游戏之一,形式有很多。比如,“What’s in the bag?”将学生学习过的事物或卡片放到袋子里,然后让学生猜。要求猜的学生用“Is it a……?”这个句型。另一种叫做“慢动作”。教师将要讲授或复习的单词卡片放在纸袋里,把卡片的一角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往外拉,同时让学生来猜。同样的游戏可以变成“快动作”。3. 新尚教育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兴趣参与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两个学生各持一张写有不同信息的任务卡,并就要求进行对话。

C.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有良好的环境,同回时要养成学生答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进取,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情境,多层面设疑,巧妙地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学生学会提问题。在讲完一节课后,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以便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样让学生有的可学有的可问,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不满意识。不满意识是指不墨守成规,能够打破现状,善于发现事物的缺点,挑出毛病,产生不满,从而导致创造设想的产生。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

D.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E.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长期培养、坚持的结果。平时解题时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性解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这方面的技能。

F. 可以从哪些方面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论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障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状,在阅读教学中具有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运用一定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可以达到训练目的。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训练;障碍;条件;方法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否则就不能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确,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结合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些体会:

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换句话说,是别人没有想过的,你这样想了,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而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但是,多年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甚至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人为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过于偏爱“求同型”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求同思维的训练,甚至让学生死

记硬背教参及习题的所谓标准答案。而求异思维的培养,则往往被看作是离题的、费时的“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学生对教师盲目迷信

小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放心,讲得多;教师不放手,牵得多。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实践的余地,对学生出乎意料地提问不离不踩或不置可否,情急之时还要横加训斥。长此以往,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磨灭殆尽!

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教材是创造性学习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多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比如:《小马过河》是教育学生遇事要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我要的是葫芦》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草船借箭》训练学生运用反向思维解决问题;《跳水》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小虫和大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惊弓之鸟》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判断;《蝙蝠和雷达》体现思维的迁移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三、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提倡独立思考

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提倡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实行教学民主。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

“三个不迷信”包括:不迷信古人、古人说的话好多是对的,但不一定全对;不迷信名家,许多名家很有学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所说的话,不一定每句都正确,也可能有某些不恰当或需要发展和补充的;不迷信老师,老师的学问有限,老师的授课也可能有不正确的。这“三个不迷信”,实际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他们树立勇于超前人,开拓创新的信心。

“三个欢迎”是指:欢迎质疑。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教材是学习的范例,作为学生对于教材,首先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教材之中有什么问题,允许发表意见,这也是为了让学生不迷信,能坚持独立思考。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见解。欢迎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个允许”即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正如一位未来学家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只有培养了学生有主见、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决不盲从于别人,我们的学生才具有了未来人的重要素质。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它不能凭空而产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知识积累的土壤中。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创造,知识不牢,根基不固,何来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这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使他们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那么,又如何积累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应该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阅读一些精美的课文后,把读到的课文的大意摘录下来,逐句逐段地背诵课文。再模仿原文的风格写一篇文章,而后,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一些缺点,就把他改过来。就这样,一篇文章,先是读,后是摘,再是背。几天之后,可以又写,写了又进行比照,发现错误立即改正。靠这一套积累知识的方法是:读、摘、背、写、比,使知识逐渐积累,达到厚积勃发。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1.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大容易受既成理论的影响,不迷信旧理论和旧观点,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够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

(1) 营造氛围,创设求异思维的土壤

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问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有多种答案并存。教师要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推陈出新而不人云亦云。比如上《群鸟学艺》一课时,多年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懂得同一个道理:老鹰、麻雀不好好学习,只有燕子认真学习,才学会了搭窝。然而有一位学生说:“老鹰、麻雀并不是不好好学习,而是它们与燕子生活习性不同,他们需要的是不同特点的窝,所以不必一起学同样的搭窝方法。”面对这富有个性的理解,我们指出这位小朋友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棒!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2)突破陈旧,指导求异思维的方法

“中国画”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在画面上留有空白,这是留给观赏者的思维

空间,激发思考,充分理解“画外之意”。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要多留给学生问题、悬念,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上突现出来。

A.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敢问、敢疑,求异思维就有了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自学质疑的教学方法学习新课,学生自渎自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课文,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通过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评定成绩。

B.恰当选择求异思维的发散点

要让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扩散,关键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注重抓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表达各自的看法。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出现‘千万缕’”?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那怎么说森林被封得严严实实?”还有的提出:“既然千万缕是千万条的意思,为什么课文用“千万缕”?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以教学因素的最佳联系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3)拓展外延,提供求异思维的空间

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

源头活水。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识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课内外结合可分为“课前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课前,教师布

置学生收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课中联系的时候,学生便会急于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之后,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多种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获得求异思维的源泉。

2.反向思维的训练

反向性是逆向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要由顺向思维向反向思维转变,其本质就是要加强思维反向性的训练,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避免考虑问题的呆板性,使思维更活跃,更深刻。

(1) 挖掘教材反向因素,以退为进

有的课文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反向探索。如教《跳水》一文,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文结尾的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出发,向前一步步寻找船长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并从中领悟到船长果断、机智的品质。有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来一个急转弯,以退为进,如在学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后,提出问题:如果董存瑞没有把暗堡炸掉,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将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隆化的敌人将耀武扬威一段时间,人民还会继续受苦受难……这样,在训练了学生反向思维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董存瑞英勇壮举的伟大。

(2) 针对学生思维特点,以反衬正

因阅历和能力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思考问题往往思路狭窄,不善于周密地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取点,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拓宽思路,以反衬正。教学《刘胡兰》时,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出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斗争的高贵品质?”学生回答:“敌人用收买、威胁、毒打、恐吓的手段,她都不动摇。”显然,学生局限在“不动摇”上了。这时,教师反问:“如果刘胡兰动摇了,说出其他共产党员的名字,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结合影视、书籍中看到的情景,畅所欲言,并深深体会到:刘胡兰是为了其他共产党员的安全,为了革命的胜利,也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才选择了牺牲的。

(3)活化语言训练形式,由练导思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语言训练点,通过训练形式反向性的活化,激活思路,由练导思,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如《奇异的琥珀》一课,可设计“如果没有……没有……也没有……就……”的句式,让学生从所需要条件的相反角度去考虑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又如《跳水》一文,设计“孩子之所以得救,是因为……”“船长之所以命令孩子跳水,是因为……”“如果不是风平浪静,就……”等句式,让学生说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及条件。这些练习看似为形式上的反向,却在练习中无形地引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反向性,进行了反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3.创造性想象训练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了《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后,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小白兔的话以后,小灰兔会怎样做呢?”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续编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可以叫做《小灰兔变了》《小灰兔送菜》……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想象中去,续出了丰富多彩、充满童趣的故事:“转年,小灰兔的白菜获得大丰收,它把小白兔和老山羊请来,吃了一顿丰盛的白菜宴,还欢乐地跳舞。走的时候,它还送给小白兔和老山羊一车大白菜。”类似的想象练习,不仅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2)引导迁移,发展想象

建高楼,不能只打个地基;积累了知识,懂得了思考,还必须懂得运用。从甲处学来运用到乙处去,这就是迁移,迁移本身就是发明创造的演练,很多创造有时就是在迁移中实现的。科学家把生物科学的知识迁移于国防科学、医疗科学,便创造了“生物仿生学”。文学家把科学知识迁移于小说、故事、童话创作,便创造了“科幻小说”“科学故事”“科学童话”。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掌握了语法学知识,便把它迁移来分析《红楼梦》,对一百多万字的《红楼梦》,王力先生作了逐词逐句的分析,从而又丰富了他的语法学著作。

在阅读教学中,迁移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中的迁移训练,就是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使之双双得到提高。在这里面,想象充当了重要角色。语文教学中的迁移训练,很大程度上也可说是想象力的训练。对于想象、想象力,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造能力中不可缺少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良好途径,它可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将以往的学习经验移植到本课中,想象出内容完整、充实的情节。

(3)大胆创新、再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需要以唤起表象和联想作基础,但又不是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的新形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在阅读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学完课文后问学生:知道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上了狐狸的当。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变聪明了。你们好好想想,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有学生说,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嘴巴张开,肉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又飞到树上。有学生说,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多么好听的歌声!狐狸忍不住走回来。乌鸦唱完了歌,问到:“再唱一首好不好?”“好!”狐狸这一说,肉就掉到地上。乌鸦马上把肉叼走了。还有学生说,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只听见乌鸦大叫一声:“不好!这块肉有毒!”狐狸马上害怕了,马上把肉甩掉了,乌鸦把肉叼走了。这个片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即时创造出了几种“乌鸦”的形象。它们一方面是学生从课文语句中获得丰富的表象,另一方面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原先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表象,按特定的目标,进行了新的组合,构建成新的生活形象。在这种积极的思维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又如,在讲授写景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作者在写兴安岭的岭、林这几节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感情的笔触,描绘另外一幅幅风格各异的具有诗意的图画。请你细细品读,然后将你脑海里展现的画面叙述出来,并给每个画面拟定一个题目。学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必须借助创造性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维,一个问题寻求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突破常规提出新解,另辟蹊径进行速解。将以上几种方法交叉组合,综合运用,互为补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的聪明智慧才能更有效地超常规的发挥出来。

G.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诱发创造兴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
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
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

阅读全文

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