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核动力发明人

核动力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10-13 00:57:06

A. 我们的原子能是怎么发明

通过...我也不太清楚

B. 核武器是谁发明的

是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论,奥本海默研制成功
,但也有说德国回着手研究的更早些,美国从答中获得了不少技术,最终是美国先做出了原子弹。
中国是自行研制成功的。前苏联也是,所以说不上是谁发明的。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人预言出一种威力巨大的毁灭性武器将在200年间产生。
原子弹之父是美国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原子弹是指使用铀或钚为核心,利用核裂变的原理制造的炸弹。使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主要原料,利用核聚变的原理制造的炸弹叫氢弹。
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中子弹统称为原子武器,又叫核子武器或者叫核弹。
在二战中,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进行原子弹研究,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奥本海默具体负责进行研制,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后人后来称他为原子弹之父,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全美国只有7个人知道,罗斯福总统脑溢血突然逝世后,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后,才知道美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可以关注下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探索发现》的《世纪战争》正在播出美国研究原子弹的详细过程,你可以看一下。

C. 我国原子弹发明的时间,发明者,意义

中国原子弹研制故事

方针
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毛主席决定,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这就是说, 如果有人进攻我们,我们要有办法对付他。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也要有办法回击他。所以,中央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
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要靠自己研制,同时,要争取外援 。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封锁我们,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想争取苏联给我们一些援助。但是,有一条界线,只是争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也就是说,搞原子弹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国自己的。你来援助我可以,我欢迎你、感谢你,但是,你不能与我共同拥有,共同使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大问题。所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你不要和我一起来共同管这个单位,管这个事情。这就是中央当时搞原子弹的方针,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任务
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原子弹和氢弹是二机部负责,导弹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毛主席对原子弹研制有一个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中国科学院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的“大力协同”和“三家拧成一股绳”的精神,主要承担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性的科学和技术任务,包括理论分析、科学试验、方案设计、研制以至批量制造所需的各种特殊新型材料、元件、仪器、设备等。至于人造卫星,则从构思到建议,都是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先后两次上马(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罗瑞卿为秘书长具体领导这项工作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后,在国防科委的统一组织下,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抓总,并负责研制卫星本体,七机部负责运载工具,科学院和四机部共同负责地面测控系统。
科学院对党中央下达的“两弹一星”任务非常重视,并由裴丽生副院长具体抓“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实。为了便于工作,在每一个研究所都安排几个拔尖的中年科学家作学术秘书,通过他们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再找其他科学家谈工作。中国科学院为了落实“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把管理机构分为两个口:一个是计划局,管不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一个是新技术局,管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
新技术局管的单位虽然不及计划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参加“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三分之二。谷羽是新技术局局长,宋政是副局长,陆绶观是处长,帮助谷羽工作。谷羽是胡乔木同志的夫人,乔木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住中南海。谷羽很热心、活跃、能干。她对国家计委和中央各部比较熟悉,去谈工作,互相支援、协作,很方便。有时候毛主席向她问起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有关情况,还可以向毛主席当面反映。
新技术局除了项目所需的经费、器材优先得到保证以外,还有很多非标准设备可以安排到各产业部门协助加工制造。研究室、实验基地用的非标准设备,由科学院研究所设计,由各有关产业部门按时制成,保证质量,按时交付使用。由国防科委统一管这方面的工作,派军代表驻厂监督,提出设计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员驻厂监督。
自力更生为主,就是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展科研。当时研究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些分散在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和其他部门的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争取外援为辅,主要是苏联答应帮助我们在北京某地建一个7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这个反应堆全部归中国科学院管。此外,在另一个地方建一个浓缩铀工厂,造原子弹的关键原料是浓缩铀。

故事
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铀-235。毛主席找到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当时是地质部部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毛主席问:“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用的铀矿石? ”李四光说:“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要从矿石里把这千分之几的铀提出来,再浓缩成为原子弹的原料,最重要的是要搞浓缩铀工厂。
为了搞原子弹,中央专门成立了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他比我大四、五岁,我叫他宋大哥。我们在安徽一起工作过几个月,那是在百万大军过长江的时候,中央决定成立安徽省委,他当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我当省政府副主席。
我到科学院工作后的一天,宋大哥打电话说要到我家拜访我。我说:“你不要来,我去,你是大哥呀。”他说:“不行。我一定去你那儿!”因为搞原子弹,自力更生为主,主要靠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为了工作的方便,中央决定把这个所整建制交给二机部,但是对外还叫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名义上由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由于研制原子弹的任务繁重,科研力量不够,于是对任务作了分解,除了原子能所承担较大一块任务外,很多重要任务还要由科学院的各研究所来承担。当然,二机部也找中央各部来承担一些任务。不过,那时中央各部的研究机构刚刚建立不久,科技力量不强,有的能承担,有的承担不了,任务还是落在科学院肩上。原子能所整建制转到二机部后,骨干力量还不够,还要科学院支持,我们又从其他所调给他们一批科技骨干。
科学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关村,是当时中关村建筑最好的楼。原子能所交给二机部以后,由苏联援助建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原子能所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人迁到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当时科学院搞原子能的有两个姓杨的科学家:一个杨承宗,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一个杨澄中,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他俩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为了区别,我们叫他们“法杨”、“英杨”。“法杨”是搞放射化学的,当时放射化学很关键。我们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杨承宗等一批科学家调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去(“英杨”杨澄中留在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负责配合原子能所工作)。原子能所的另外一部分人留在中关村搞理论工作。原子能所交给二机部后,我给他们打招呼说,以后科学院开会你们就不要来了,你们到二机部开会去。他们党委书记、所长却每次都要参加科学院的会,因为我们当时研究科学政策、科学家政策、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很多,他们非常愿意听,一定要参加我们的会。当时,科学院很有吸引力。还有从大学调去的化学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机部。
搞原子弹,最重要的问题是浓缩铀的提炼问题,矿石里能提出的天然铀,同位素235含量只有千分之几。此外铀的提炼也很重要。所以,化学方面的科研任务很重。当时科学院有四个最知名的化学研究所都有优秀科学家担任所长,号称“四大家族”:一个是上海有机所庄长恭老先生;一个是长春应化所的吴学周先生;还有北京化学所的柳大纲先生。此外,大连化学物理所也是非常强的,那里有张大煜先生。我对三强说,科学院几个化学所承担你的任务, 哪个所能够承担什么任务你都清楚,让哪个所承担什么任务你提出来,我们安排,都选最好的人为你做工作。
当时上海有机所只有研究力量没有生产力量,不能够提供产品。我到科学院以后,让各所建立小工厂,上海市委还送给我们若干小厂,给研究所当实验工厂。而且,还选最好的老师傅。我从铁道部吕正操部长那里请来了许多老工人,很不错。我说你铁道部有几千人的机车车辆厂,选一批最好的工人老师傅,来支援科学院吧,我们各个研究所里也搞附属工厂。我们需要的仪器设备不自己搞不行。要建立研究室,要研制设备。有的买得到,有的买不到,要自己做。另外,还有很多非标准设备,科研人员设计图纸,让工厂做才行。所以,我们从铁道部选了不少老师傅。我在北京中关村专门召开老工人会,我说你们是金手艺,手是金的,能做出好多好东西!老工人听了非常高兴。另外,从部队技术兵种的复员兵中,挑选了数千名有技术的战士当工人,他们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退专家。当时受影响最大的是浓缩铀厂,关键材料苏联不给了,整个厂就停顿了。最紧迫的关键技术问题有三个:
此外,原子弹爆炸试验数据的采集,科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那个试验主要是在空旷无人的地方进行,可以试验它的破坏力,针对各种建筑物、各种生物,包括铁笼子里面的猴子、兔子等等。因为原子弹有放射性,看它们受放射性的危害程度有多大。中国科学院有好多所,都派人到基地参加试验了。

D. 原子能的开发创始人是谁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互换关系,是利用原子能的基础
如果说有创始人的话,就是他了

E. 核电站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俄罗斯的奥布宁斯克(Obninsk)核电站,现在已成为俄罗斯的一座博物馆和科技馆,日前完成了全部燃料的卸载工作。
随着最后一批乏燃料元件从俄罗斯奥布宁斯克科学城的”Atom Mirny”(和平原子能)反应堆中卸载完成,标志着这座反应堆退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的完成。
高放射性的乏燃料经过特殊包装,在这座电站的老员工到场关注下,从反应堆厂房中运出送往专门设施进行中间贮存。这一作业是在这座堆投运54周年的前一天——2008年6月26日进行的。
这座电功率为5000千瓦的水冷式石墨慢化原型堆,于1954年6月27日投入运行,配备的是一台二手的蒸汽轮机。这台核电机组为苏联时期建立的进行核研究的秘密科学城奥布宁斯克提供电力。
Atom Mirny是世界上第一座通过常规输电网供应电力的动力堆。在它之前的美国EBR-1号核电机组,电功率为100千瓦,于1951年(未通过电网)直接点亮灯泡。此外,在第一座全规模核电站投运之前,英国的Calder Hall动力堆,电功率为5万千瓦,于1956年并网。之后,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美国的希平港(Shippingport)核电站,电功率为6万千瓦,于1957年下半年投入运行。
Atom Mirny于2002年4月29日关停,之后在接受全时监督的情况下,部分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反应堆厂房本身不会完全拆除。虽然这座设施规模很小,但是它已被全世界公认为人类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时刻。

F. 原子弹是谁发明的呢

在军史界都认为,美国在1945年7月试爆的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但是,近年来,有专家根据解密不久的有关档案,认为苏联才是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国。1938年,斯大林知德国正在试制原子弹,便下令在西伯利亚荒原中设置原子弹实验基地。1943年9月,他收到基地急电:将于9月10日在一个无人岛上爆发第一颗原子弹。


受这场研究热潮的影响,同时代的苏联也积极投身其中。1922年,苏联物理学家赫洛宾等人从镭矿中提炼出了镭。1935年,库尔恰托夫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原子的异构性,1930~1941年,谢苗诺夫创立了核裂变链式反应理论,为此他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哈里顿和泽里多维奇从理论上证明了铀235链式裂变的可能性。1940年,弗廖罗夫和彼扎克发现了铀核自裂变现象。此外,苏联科学家柴伦科夫、塔姆,弗兰克由于其在1934~1937年的核研究而获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8年获诺奖的皮卡察及1962年获诺奖的朗道也是基于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早期的研究成果

G. 核电站什么时候发明的

要是说核电站理论的话,那就追溯到爱因斯坦了,你要是说世界第一座核电站的话是1954年苏联人完成的。

H. 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杭州湾口岸,第一期工程发电能力为30万千瓦。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原子核在发生变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发电的电站,其最主要的设备是反应堆。堆的冷却剂把裂变的能量(热能)带出来,在一个庞大的蒸气发生器里将热能传给水,产生高温蒸气,而自己再被循环送回反应堆中,这叫一回路系统,又叫核供气系统。蒸发器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气则去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叫二回路系统,又叫发电机系统。

秦山核电站分成一回路系统、二回路系统、三回路系统等三个独立的回路系统进行工作。其中,第二回路系统用过的蒸气排入冷凝器后,用第三回路系统循环冷却的海水将排气的余热带走,排气重新凝成水,再用冷凝水泵把它输送回蒸气发生器,重新受热变成蒸气,如此循环不息。

秦山核电站有完备的安防设施,安全可靠,它的经济效益相当高,按设计计算,秦山核电站每年只消耗十几吨低浓度的核燃料。如果烧煤,每年则需要100多万吨,平均每天消耗几千吨。此外,它的维护费用也比火电站低得多。

秦山核电站1985年3月开始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到1989年2月,一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将于1991年6月并网发电,从而结束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I. 第一艘核潜艇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是由美国科学家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称为“核潜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舰艇用原子能反应堆也就是后来潜艇上广为使用的"舰载压水反应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国海军和政府建议制造核动力潜艇。1951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制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议。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开始首次试航。首次试航即显示了核潜艇的优越性,人们听不到常规潜艇那种轰隆隆的噪声,艇上操作人员甚至觉察不出与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别,它84小时潜航了1300千米,这个航程超过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规潜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鹦鹉螺”号和几艘常规潜艇一起参加反潜舰队演习,反潜舰队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在演习中,常规潜艇常常被发现,而核潜艇则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由于核潜艇的续航力大,用不着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袭击。到1957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了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之后,美国宣布以后将不在制造常规动力潜艇。此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求采纳

阅读全文

与核动力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