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教育埋葬了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的例子
作家杨大侠(HeroYang)指出应试教育弊端:把小小年纪的徒弟变成练武机器,就成了师父们的教育行为,并且还将所做的一切都冠以爱的理由。其实,这样的爱不是有智慧的爱。
㈡ 都说中国的教育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在心理学上有依据吗
创造力就是基于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除了需要知识,还需要创造的主观积极性。我认为中国教育存在这些问题扼杀创造积极性:(1)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听话”的孩子,家长以威权让孩子遵命而不解释为什么,从来都反对孩子异想天开,从不肯定孩子的创新,口头禅是:这是不成熟的想法;(2)应试教育下一切以分数为最高目标,灌输标准答案世界观——没有质疑、没有发散;(3)绝对顺从教育尤以“政治”这门奇葩课程为甚,里面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到处都是却不容任何人质疑——用孩子实现政治目的,内幕很可怕不细说;(4)没有、也不给孩子灌输积极的人生观——什么是自我实现,什么是幸福——总说好好读书以后赚很多钱,总问分数多少收入多少而不问是否开心。畸形的价值观,让中国企业总喜欢耍小聪明占小便宜而不是光明正大创造价值。完全同意——尽管不是故意的,但中国教育毁掉一代又一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除了教育,还有诸如社会不公平、法制不健等问题都会毁灭创新。当然还是有很多学生长大后能发挥所长,但我见到更多是创造力被消磨干净的年轻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远弱于发达国家,教育问题居首。
满意请采纳
㈢ 中国教育失去创造力了吗创造力缺失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来,创新一直是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创新的时代,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就要找到中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方法出路。
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很多老师忘了,教育活动是让学生理解原理,“记住就能过关” 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失去创造力。应通过招生制度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让教育活动回归其本来目的。
学业负担阻碍创新伪命题
讲到创新,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诺贝尔奖,这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心病”。截止到2014年,日本拿了20个诺贝尔奖,今年又有人得奖。巴基斯坦也拿过一次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的获奖数量和中国相同。这确实很让中国人着急,大家都在追问:中国的教育是哪里出了问题?
某些专家认为,中国孩子创造力低,是因为负担太重,怎么可能有创造力?这种负担是高考导致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减负”,要改革高考。
但是,“减负”解决不了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孩子学得多我们应该高兴,怎么成为了负担?实际上,学业负担是一个虚假的问题。知识多了不可能是创造力减弱的原因。
中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不一样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有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学习方式不一样。中国的孩子认为笔记太重要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如果这样学,大学何必上四年呢? 美国学生似乎不认真,不但不认真记,还不断地举手,说教授,这个地方我跟你理解得不一样啊。
课后的情况截然相反。美国的老师,每堂课上完都要给学生开一百多条书目,里面既有论文又有专著。我当时发现,很少中国孩子在图书馆里看书,中国孩子告诉我,我们不去看书,看那个干嘛,考试又不考那个。
谈到中国人对于美国学生的印象,美国学生反问到:谁告诉你美国人不认真学习啊?我们不认真学毕不了业,不认真学找不着工作!所以只有一条路,拼命学。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发现,学习目标不一样。中国孩子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考试过关,答辩过关,不管我以后能做什么。美国公司雇主可不在乎这一套,他们只有一个标准,能帮我挣钱,我就聘用你。中国孩子学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美国人却在学习中不断讨论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要怎么用。
多元课程与开放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创新力
慢慢的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很多创造力高的孩子,他们中小学都来自非公立学校,如私立学校,特许学校,教会学校等。当我们看到私立学校的课程的时候,我们震惊了。我下载了一份普通私立高中的课表,用A4纸打印下来,竟然一共印了111页。
微积分这门课,中国80年代下放到高中,因为太难曾被取消过一段时间,现在拿回来,又被学生抱怨太难。这是因为学校让班上每个学生都学微积分,它就难,只让班上的数学尖子去学,它就简单。美国高中一些数学天才在高中阶段就可以继续学大学的数学课程,高中老师不能教,就送学生去旁边的大学去学,将来去任何一所美国大学,这个学分有效,不用再修了。
一个美国私立高中,会开地球与空间科学这门课。美国的高科技实力绝对不是“减负”减来的,能造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是靠美国人从小拼命学来的。思科微软证书是我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毕业要考的证书,美国高中生就可以考。
这些课程给了孩子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完全开放的教育支持。什么是开放,就是上不封顶,而且给学生丰富的选择。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将那些有应试科目之外的天赋的孩子排除在外,我们能说中国教育是公平的吗?
㈣ 中国教育方式淹没了我们的创造力
“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高考、升学率为教学的最高尺度。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我们没有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能力,更没有足够的质疑与思辨的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被培养成“顺民”,被当成背书机器。我们从这种教育中获得的除了一纸成绩单外,就是呆板的思维方式和顺良的道德与政治情操。
㈤ 为什么中国教育出来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少之又少
网友一:
1.事实是,就算我们的教育没有创造出你们想象中那么多的创造性人才,我们目前也可以过得很好。我们“借鉴”别人的就可以过得很好,为什么不要?你说“借鉴”是不耻不思进取的,错!“借鉴”本身就是思进去的表现。
2.教育能不能产生创造性人才?能肯定是能的,只不过这个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来看会更好,因为前者可能过分夸大了教育对创造性培养的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反过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化”出那么多的创造性人才-----以教育培养的形式体现,那是因为这个社会还没有一个需要迫切孕育“创造性人才”需求的大环境。
网友二:
我认为这与教育方式和社会形态有关,应试教育让很多优秀的学习者最终变为考试的奴隶与机器,为了学习而学习,已经背离了初衷,而现在大部分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都是以学历为前提,所以,我们专注于局限的科目考试,而忽略了其他才艺和创造的可能性,导致现在具有创造性的人少之又少。
从小就没有人会推崇你除了学习考试之外的任何一件事,你踢足球,别人会认为你玩物丧志,你喜欢音乐,别人会觉得你是个坏小孩,只有本本分分学习、考试、晋升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欣赏,所以,这种意识造就我们从小就认为创造性与我们无关,那是不正确的事,不应该去涉猎的领域。
网友三:
从小学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等级制、成人化的处世思维。所以从小就学会了讨老师(上级)喜欢为目的。
从教育内容来看,每一项知识的传授演变成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仰行为,即教师永远是对的,教师的言行不容置疑,从不能怀疑知识的正确性。老师不可能犯错,如果老师犯错也不能提及而是要视而不见,从尊重知识转变为尊重老师。例行的考试题只准备有一种答案,没有变通和改变、超越的可能,只要记住答案就能及格、听老师的话就能得三好学生。
网友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知半解而又假装博学的人是不是太多了呢?也即是说,数量确实有不少,然而质量低劣者也确实大有人在。在中国,这两三年里自称大学的机构,有如西式菜和咖啡一样一窝蜂似地冒出来了,酒吧和西餐馆到处都是。然而,在这种大学里都是怎样开展教育的呢?这种大学的毕业生,也即在这类大学里接受了教育的学生们,许多人都是一知半解而并未真正成熟。”这段话是100年前,一位伟大的中国人对当时的评价。100年过去了,中国好像没有变化。
网友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已不在仅仅因为温饱的问题而局限于必须要付出某种劳动力才能换来生存的前提,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更是给了现在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视野,让我们开始像精神领域的富足而迈进,而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宝贵的能力,那就是创造力。
没有创造力,我们不会发明飞机和电话,创造力是生活进步的重要能力,它能让我们精神世界更加富足,生活更加自由和不被束缚,所以,现在的孩子,我认为应该
网友六:
或许我们不是缺少创造性人才,只是对于身边“惊为天人”的存在太过熟视无睹。我们喜欢争先,总拿自己不好的领域去和发达国家发展了几十年的领域比较,然后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诚然,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就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说,创造性人才确实不够多,但们也要看到中国近几年来取得的进步与成长,多一些自信,也多一些耐心。
㈥ 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吗>
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多种的,各有利弊。
应试教育给部分孩子一个光明版的将来,但一定程度权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对另一部分更适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能够更全面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包括创造力,但有时候却让孩子败在高考这个门槛前。个人比较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保证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还是能通过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
㈦ 中国的教育真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了么
这个不能说没有,但是只要是教育,肯定会扼杀创造力的,无论多自由的教育环境都一样。。
所以国外教育机构基本都不提倡过早进行教育,一般建议幼儿园以玩乐为主,初小基本不做书本教育,只有到了十一二岁才开始基础教育。。。
而我国的家长是急不可耐的把小孩送去读书,巴不得一出生马上就能上小学。。。
㈧ 现在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力和天性,教出来的孩子是那么的死板 就像个机器人
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是目前来看这是比较适合中国的,只有这种方法能普遍提高中国人的文化素质
㈨ 为甚么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力
因为中国教育是以过去为参照,以分数定英雄,没有创造性。
㈩ 为什么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撰文称,未来中国的GDP将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国,但创新能力可能很难与美国匹敌。因为创新需要思想竞争与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释一个人口四倍于美国的国家(假设中国人才也应是美国的四倍)没有很高的技术突破?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体制及基础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在思想竞争方面大大滞后于美国。
中国人的高智商是公认的,但中国孩子却被普遍认为想象力、创造力缺乏。几年前,一个国际教育评估组对21个国家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想象力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每年,中国学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但获得的一致评价却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贫乏”。
绝不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天生就弱,这个结果是中国家长和学校联手提供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学校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标准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好孩子”、“优秀孩子”都以好成绩为导向,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外界认可,内在兴趣和动机都很弱。中国采用“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这些都使中国孩子的创造潜能被过早地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