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四大发明的出现和传播有什麼重大意义
先说纸吧,105年,蔡伦将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加工成了新的书写材料---纸,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入欧洲,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传播到欧洲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了文化载体。再说说指南针,最初叫做“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些重要的作用,对航海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然后我们在说说火药,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的长期实践有关,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其它的就不废话了,直接说影响:1:改变了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2: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能力;3: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为资产阶级打垮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最后说说印刷术,最初为雕版印刷术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欧洲,推动了欧洲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欧洲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出现准备了条件,补充一点:印刷术是由波斯传入西方的。
课本资料+课堂笔记+纯手机手打。
2. 《梦溪笔谈》是有关_____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活板》就是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______
《梦溪笔谈》是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
《活板》就是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
3. 中国四大发明和四大名著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
活字印刷术: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 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指南针:
早在战国时已有关于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指示方向的记载。至宋代,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技术有了重大进展。《梦溪笔谈》中说,当时以看风水、看病为业的方士最先把指南勺和指南鱼磨制成了灵敏度更高的磁针,并放在以八卦和天干地支分度的罗盘上,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宋朝航海者首先将指南针装到了船上,到宋后半期,海船上已普遍装有原始的罗盘导航“针盘”。这是世界海运史上空前的进步,标志着人类从此获得了在海洋中全天候、远距离航行的能力,对发展海上交通、推进世界各地人民的交往起了巨大的作用。与中国在海路上贸易来往频繁的阿拉伯人,于十二世纪八十年代在其船上装置了指南针。宋末元初,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认识进而在船上安装了指南针,由此,近代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远航与地理大发现都成为了可能。
四大名著:
吴承恩的西游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
施耐庵的水浒传
西游记: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动物,护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经的故事,所已也带了一些童话的趣味。这些动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为了护送取经者,周旋在神魔之间。作者吴承恩笔下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在荒谬之中却显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有猴子的灵巧与顽皮,法术高强,擅降妖伏魔,而猪八戒有猪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时常出丑,制造了很多的笑料。由於取经人必须要通过八十一个难关,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这些妖魔鬼怪的挑战,才能够完成取经的任务,这也象徵著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当中,必须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西游记够受到古今读者的喜爱,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读者除了可以从中享受到喜剧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体会。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水浒传: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红楼梦: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网络全书。
4. 中国的四大发明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早多少年
中国四大发明
我国西汉时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现存最早的纸为西汉初期的甘肃天水放马滩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在几个世纪以后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过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开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纪元。后传至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改变了欧洲当时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已有指南针,又叫罗盘针,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经波斯和阿拉伯传到西方,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火药配方的记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元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附言:很难得有人多中国的古代发明还这么有兴趣想知道比其他国家早多少年。不过,那毕竟是过去的辉煌,以后的一切还要靠我们呢。顺便告诉你我国一些其他的优秀发明。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创造了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春秋时期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公元前613年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领导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多年;他发现地磁偏角比欧洲早5个世纪。
元朝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历法《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举其约数,故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有“采风”制度,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占《诗经》大部分篇幅的“风”,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据《史记》等书记载,此书系孔子所删定,近人多疑其说。《诗经》里有些诗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情况,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毛诗”为古文诗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界有互相辩争的风气。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大的变革,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非常尖锐。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当时争论的问题有: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参加论争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庄子、杨朱、许行、李悝、吴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邹衍等,他们或者著书立说,或者从事教育活动,或者进行政治改革,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反映了各自不同阶级和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观点。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张为:“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厚葬;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来做国君和各级官吏。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是,孟子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提出“人定胜天”,即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庄子。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他的思想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甚至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必然胜于过去。人们应该按照现行政治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于古代的传统。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来代替世袭的贵族。他还主张“法治”,认为法律应向全国公布,强调用严刑厉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他的学说被秦始皇所采用,后来成为秦统一后许多政治措施的理论依据。
各派的学说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争辩,同时又互相影响,使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来中国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少而好学,20岁后游踪几遍全国。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三年后,他继父职为太史令,得读政府所藏“石室金匮之书”。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着手撰写《史记》。五年后,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狱,处以宫刑。狱中仍继续从事写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书令。汉时中书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为耻,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终于完成我国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书》,后人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合计130篇。52万余字。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正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中心,描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写人物和事件。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辑,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重要领域。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的传记,也兼记少数民族,以及与我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并包括作者的自叙。上述五种体例中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例相互配合,这种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范例。《史记》内容丰富,记事详实(其间也有某些失实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和阶级斗争的真实状况。如详述了陈胜起义的经过,正确地肯定了汉灭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孙胜列入世家,与历代王侯勋臣同列。《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司马迁首创的传记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史学史上的《二十四史》,总共有3259卷,虽在名目、门类上有所变衍,但都有“纪”和“传”,绝无例外地沿袭《史记》体例。《史记》不仅是部历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由于司马迁在历史学、文学上的杰出贡献,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国封建社会系列正史合称。清乾隆时,《明史》定稿,诏刊廿二史,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两种,一为武英殿本。清末以来各种翻刻本大体以此为根据。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较早刻本影印,原书刻误多据殿本修改,但亦有误改之处。对二十四史简要介绍如下:
《史记》如前述。
《汉书》,东汉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创始于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班彪死后,其子班固整理补充,撰成本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本书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百官公卿表》叙述秦汉官制沿革,并排比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简明扼要。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纪传体东汉史。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叙事喜以类相从,新立的类传有《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烈女传》等,大部分专传也以类盯从,往往不论年代先后。本书汇集一代史事,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国志》,西晋孙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经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130卷。纪传体晋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写了宣帝、武帝两纪和陆机、王羲之两传后论,故旧本亦题“御撰”。本书增立“载记”。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等十四国,皆入“载记”,仅前凉、西凉入列传。本书词藻绮丽,多记异闻,对史料的鉴别取舍,不甚注意,这是本书的缺点,但以诸家晋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100卷。纪传体宋史。本书选录诏令章奏等文件甚多,虽嫌冗长,却保存了若干资料。入志内容,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之缺,惜门类不全(如无食货、艺文等志)。
《南齐书》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故名,南朝梁萧子显撰。60卷,今本亡失序录一卷。纪传体南齐史。有志无表,各志亦不全,《食货》《刑法》《艺文》均缺。本书保留较多的原始资料,对文学、思想、科学的情况也有所反映。
《梁书》,唐姚思廉撰。56卷。纪传体南朝梁代史。本书是现存梁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续、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文化、医药方面的史料。但全书无表志。
《陈书》,唐姚思廉撰。36卷。纪传体南朝陈代史。全书无表无志,与所撰《梁书》相同。
《魏书》,北齐魏收撰。130卷。纪传体北魏史。受命修撰的虽有多人,实由魏收独立完成。魏收从北齐统治者立场出发,以魏和东魏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晋为僭伪,凡刘陪、石勒及宋、齐、梁、陈都入外国传。本书中的《释老志》《官氏志》《食货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北齐书》,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的《南齐书》区别。唐李百药撰。50卷。纪传体北齐史。无表志。作者多采用王劭《齐志》,文笔生动,并保留当时口语。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纪传体北周史,无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补入,已非原来面目。
《隋书》,唐魏徵等撰。85卷。纪传体隋代史。内容历叙梁陈齐周的典章制度,详于隋代。基中《经籍志》创立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当中书籍分类的标准。本书对隋朝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有所揭露,并显示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十志如《食货》《地理》《天文》《经籍》等,综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南史》,唐李延寿撰。80卷。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纪传体,无表志。
《旧唐书》,原书《唐书》,因与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区别,故称。本书保存唐代史料,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即多据本书。
《新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225卷。纪传体通史。本书在史料上对《旧唐书》有所补充,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并增撰各表,又专立《藩镇传》记述沿革,皆可供参考。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区别,故称。150卷。纪传体五代史。分梁、唐、晋、汉、周五书,故原称《梁唐晋汉周书》。此书文献,故纪传多首尾完备,事实较详。
《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宋欧阳。74卷。纪传体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本书间采小笔记,以补旧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价值。
《宋史》,元脱脱领衔,欧阳玄等编撰。496卷。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辽史》,元脱脱等撰。116卷。纪传体辽代史。
《金史》,元脱脱等撰。135卷。纪传体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纪传体元代史。保存了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332卷。纪传体明代史。本书取材颇富,历经三次订正,有一定史料价值。
5. 四大发明的传播有何重大意义
纸是很普通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读书、写信、绘画、记笔记、写文章,那一件也离不开纸。
有了纸,人类的各种知识才能保存下来,才能传播开去。有了纸,人类的文化科学事业才能迅速地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在解放后后开办了很多造纸厂,用机器大量制造各种各样的纸张,供我们使用。在许多少年朋友看来,纸好象没有什么希奇。
可是你知道吗,人类的文化史,有漫长的一个时期不是写在纸上,因为那时候人们不会造纸。造纸的方法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努几花了无数的心血才发明出来的。
纸的发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龙骨”的故事
在纸产生以前,人类早就会写字了。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我国的文字起源于六千年前。
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有个半坡村。六千年前,有一个原始氏族公社在这里生活。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半坡村氏挨公社的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纹,还刻着简单的符号。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可以说是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
可见在纸发明以前, 我国的文字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到了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铸在或者刻在青铜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一直保存到现在,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
除了青铜器,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写在什么上面呢?这里,我们先讲一个“龙骨”的故事。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个人叫王懿荣,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医生给他开了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所谓龙骨,实际是古代动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药买了回来,王懿荣打开一看,发现有的“龙骨”上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这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后来又有一些学者对这些”龙骨”发生了兴趣,他们经过搜集研究,方才知道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殷商时代留下来的甲骨,离开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了。
这片“龙骨”,实际上是刻着卜辞的龟甲
甲骨是什么东西呢?
甲骨就是乌龟的腹甲;骨就是兽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当时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刻在申村上面,所以称做甲骨文。
这些带字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安阳是殷商后期的京城。当地的农民在地里挖到了这些东西,就当做“龙骨”,卖给了药店。这就是“龙骨”的来历。
最初出土的甲骨并不很多,后来考古学家确定它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珍贵资料,就在安阳等地大规模发掘。几十年来,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经发现约十余万片。
那么,当时的人为什么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来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猎啦,放牧啦,甚至有什么疾病灾害啦,都要“占卜”一下,予测自己的运气好不好。甲骨就是是他们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时候,他们先用铜钻在甲骨的一面钻一个孔,再用火烧灼钻孔的以方。甲骨经火一烧灼,另外一面就出现了纵横的裂纹,他们就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占卜以后,他们常常就把结果刻在这块甲骨上。
当时,占卜的事情实在大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记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动和殷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后的西周也有甲骨文。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又挖出了一万五千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时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们获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量历史资料。这种甲骨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用来“写”字的一种“纸”。
印刷术有多么重要,你也许没有想过吧?
我们每天上学,书包里都要带几本书,这些书是印刷出来的。我们每天还要看报纸,这些报纸也是印刷出来的。如果没有印刷术,这些书籍、报纸都要靠人们用手抄,那我们大家一天到晚都得忙着抄书抄报,就够麻烦的了!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报纸根本谈不上,书籍也只能靠抄写来流传。前面说到的居延出土的汉简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不都是一笔一笔地写上去的吗?后来纸发明了,要想读书,还只有向人借来抄写。一部书即使字数不多,比方说,只有几万字吧,一天抄几千字,也得花费好多天;如果是几十万字的书,那就得花费很多时间了。
用手抄书,不但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抄来抄去,容易出错。所以,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传布非常缓慢,人们想得到一本书,真是非常艰难。
印刷术发明以后,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本书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出几百本几千本来,既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又可以减少或避免错误。书印得多了,就容易普及,还容易易保存,不致于失传。在很早的时候,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南针,是一个圆形的小罗盘,罗盘中装着一根小针。这根小针中间粗,两头尖,能够在盘中来回旋转。不管把盘子怎样转动,小针总是一头指向南方,另一头指向北方。因为指南针和罗盘结合在一起,通常把它们叫罗盘针。
指南针虽然是个小小的东西,用处却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勘察啦,勘察啦,都离不开指南针。
指南针——从“吸铁石”说起
指南针是磁铁做成的。磁铁能吸铁,通常称为“吸铁石”,古代称为“慈石”因为它一碰到铁就吸住,好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人们才称它为“磁石”。
每块磁铁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极,另一头叫N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地球北极的是S极,靠近地球南极的是N极。我们知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它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向南方。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的特性做成的,那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发现磁铁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候,我国已经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就发现了磁铁,并且知道它能够吸铁。
我国古书《管子》上有这样的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铜金”就是一种铁矿。《管子》这部书产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这说明我国最迟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知道磁石能够吸铁了。
秦朝时候,还有这样有趣的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陕西咸阳造了一个很大的阿房宫,阿房宫中有一个磁石门,完全用磁铁造成。如果有谁带着铁器想去行刺,只要经过那里,磁石门就会把这个人吸住。
另外,根据古书记载,汉武帝时候,胶东有个栾大,献给汉武帝一种斗棋。这种棋子一放到棋盘上,就会互相碰击,自动斗起来。汉武帝看了非常惊奇。原来来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击,只是汉武帝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每逢重大的节日,我们常常放爆竹,放焰火,表示庆祝。爆竹劈劈拍拍,响个不停,焰火五色缤纷,绚烂多采,使节日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爆竹和焰火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呢?
它们就是用火药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是我国人民。
我国发明的火药,现在叫做黑色火药,也叫做褐色火药,通常称“黑火药”或者“黑药”。黑色火药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样东西研成粉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做成的。硝石、硫黄和木炭的比例,一般是75:10:15。
火药这东西,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爱“生气”。人们只要用火一点,它马上就燃烧起来,燃烧以后,它产生的气体突然比它原来的体积扩大上千倍,所以有强烈的爆炸能力。
火药不但可以做爆竹、焰火,还有更大的用处。我们制造枪弹和炮弹,开矿,开山,筑路,修渠等,也都要用火药。火药在我们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作用很大,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我国古代发明的黑色火药是一种低级炸药,它的爆炸能力和自动燃烧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近代的高级炸药。近代的高级炸药是用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等做的,和黑色火药并不相同,可是它们都是从我国古代的黑色火药发展来的。
这里,我们就来讲一讲我国古代发明火药的经过。
着“火”的“药”
先从火药的名字讲起吧。火药为什么叫“火药“呢?
把它同“火”联系起来,这很好懂,因为它特别容易着火,有强烈的爆炸能力。
但是,它为什么又同“药”联系在一起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从黑色火药的三种成分——硫黄、硝石和木炭讲起。
硫黄是一种矿物。大约在西汉年间,我国湖南发现了丰富的硫黄矿。以后,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陆续发现了硫黄矿。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硫黄的记载。
硝石也是一种矿物,出产在四川、甘肃一带。在华北各地,许多低温的地方,如墙根上,常常长着硝的细微白色结晶,叫做“墙霜”。在古代,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来源。硝石在古代名称很多,有的人称它烟硝或火硝,因为它能发烟发火;有的人称它为苦硝,因为它有苦味;有的人称它为地霜,因为它出产在地上,颜色如霜。我国西汉时候有一部《神农本草经》,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硝石就是其中的一种。可见硝石大约也是西汉时候发现的。
木炭是非常普通的东西,在古代,人们砍了树木,把它烧成木炭,拿来做燃料。它出现的年代,当然比硫黄和硝石早得多。
这三样东西,除了木炭,当时都是做药用的。
由于硫黄和硝石都是医病的药,又因为这两样东西和木炭台在一起会发火,因此大家就把这三样东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药”。它的意思就是“着火的药”,或者“发火的药”。
“火药”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6. 中国四大发明的来历
造 纸 早在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东汉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火 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冶炼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接触和熟悉了许多矿物的性能,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能炼出长生不老的药来,也有人想从矿物中炼出金银来。虽然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或金银,但是炼丹工匠们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硝石、硫磺与含碳物质在一起加热后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次次爆炸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制,将会制成会爆炸的火药。
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根据资料可以推断,火药发明的时间应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于这种火药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飞火”,即火箭。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出现了许多火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铳、突火枪、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时,出现了利用齿轮控制的触发性地雷与线香控制的定时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时,火药传到欧洲,引起了武器制造业和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对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指南针
中国早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时期,人们在寻找铁矿时就发现了磁铁,并知道了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利用磁铁制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制成勺状,使用时将它放置在一个光滑、水平的底盘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其转动;当它停止时,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则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钢针,制出磁针。这种经过磁化了的钢针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针了(由于磁针轴受地球磁极的影响,而且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有个11度多的交角,磁针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实际上是地球磁极的南北方向)。指南针的制做方法各种各样,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线悬在空中。但较为精确的指南针,是把磁针装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所以,指南针又叫做罗盘针。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后来的海船上,都装有指南针。12世纪末,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
7.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些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万事万物的原有状态,其波及范围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区,而是整个世界;其影响所及不是一时一世,而是持续千百年之久。
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什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可不是中国人的自吹自擂,因为世界史学界一致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欧洲之后,给欧洲人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类的整个进程。对此,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他少说了一项。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产生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宣扬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一个是火药,火药是我们发明的。火药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带来了我们的礼花,带来了我们的鞭炮。到今天为止火药在我们的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这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用中国的火药烧了中国的圆明园。帝国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强大威力的洋枪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进攻,任凭他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我们不得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指南针,我们的郑和用指南针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军世界的先河。他们是传教士,中国人历来是善良的,我们下西洋不是为了掠夺,不是为了抢劫。但是我们的发明一旦被他们所使用,他们就造出了新的、更加灵巧的指南针,闯入我们的领海,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把大批的鸦片潜入到我们的民族之中,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东亚病夫”。
我们的印刷术,印刷术和造纸术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传到了欧洲以后,几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会,中华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确实是受益匪浅的。他们的科技发达了,文艺复兴了,但是今天我们的造纸术又如何呢?我们的印刷术又如何呢?我们公司有一位对印刷比较精通的副总经理,他每天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国最好的印刷机叫“海德宝”,是我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是现在最好的印刷机是“海德宝”,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纸张是人家的,便宜、质量好。要什么纸?要二八铜版。要什么的?要进口的。纸张是我们发明的,但最好的机器都在人家手里,我们需要花多少钱?甚至现在连最好的油墨也是进口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实惠的又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创新,也往往因为不能精益求精,发展迟缓,错过了时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大规模的产业化失之交臂。比如说中国人早就发明了阴阳八卦,但是没有由此引申发明出二进制技术法,计算机是由外国人发明的。郑和提出的“冷不自生”,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创造性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在1800年之后,由一个德国人正式提出来的。从冷的物体传入热的物体,不能无偿发生,我们没有得到规律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