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毕升的其他三项发明是什么
毕升,北宋布衣。北宋歙州人,卒于北宋皇佑四年二月,我国伟大的古代发明家。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
『贰』 毕升发明了什么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产生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事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叁』 我国古代的毕升发明的是什么活字
毕升(约970年—1051年),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肆』 毕升发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件东西,其余三件发明分别是什么
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造纸术:蔡伦发。 指南针:栾大。 火药:孙思邈。
『伍』 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张衡,毕升,黄伯云发明家发明过什么东西
邓稼先是原子弹和氢弹之父,但不是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导弹之父和人造卫星;
张衡发明浑天仪 ;
李四光 预测地震 ;
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黄伯云,粉末冶金专家,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粉末冶金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陆』 毕昇发明了什么
毕昇,中国宋代发明家。首创活字版印刷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也说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
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们从刻制印章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改进,我国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一般先选用梨木、枣木、梓木、黄杨、银杏、皂莱等木料做成版材。
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大大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这时,不仅有政府的“官刻”和“监刻”,民间刻书业也很盛行,遍及全国各地。当时四川、福建、杭州等地最为发达,刻书不但多,而且精致讲究。宋朝以后,出现了铜版雕印和别开生面的彩色套印,这说明雕版印刷技术已经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
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刻一部书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内容很多的巨著,就得花费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宋太祖开宝年间刊印的《大藏经》,5000多卷,13万页,共雕版13万块,存放就要占用许多地方。第三,有错别字不容易修改。
而当时的北宋,刚刚由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走向统一,社会生活相对安定,因而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兴盛,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成就。
文化的繁荣,就必然要求传播工具的先进。而雕版印刷术由于上述原因,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改进印刷技术,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人物就是毕昇。
毕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进入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毕昇到了书坊后,勤学好问,很快学会了雕版。他在学徒过程中,对雕版印刷的每个环节都不放过,努力地学习,对印刷的各个程序,对刻工、印工的技术,都掌握得十分娴熟。几年以后,毕昇终于成为一名熟练的书坊印刷工匠。
毕昇从一名学徒升为印刷工匠以后,很快在书坊里成为一名得力骨干。他负责雕版印书的每道工序,工作十分认真。渐渐地,他发现了雕版印刷的弊病。大约在公元1041年左右,毕昇开始着手制造单个的活字,这项工作整整花费了毕昇8、9年的时间。毕昇首先使用木材作为制造活字的材料。但由于木纹不整齐,吸墨膨胀,字面模糊,不能下次再用等原因失败了。
这次失败,并没有使毕昇灰心,他又试验了好几种材料,可都不适合用来做活字。毕昇受陶罐上边的工艺花纹的启发,开始了制造泥活字的尝试。
毕昇先把胶泥和拌均匀,制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小方块型的泥坯,小泥坯的边角都抹得非常平整。然后在每个小泥坯上工工整整地刻好文字。毕昇把文字的字画刻得凸出来,凸出来的部分,厚薄就像古时候铜钱的边缘一样。泥坯细软,雕刻起来比木头容易多了。刻好后的泥坯稍稍阴干一下,再放到火中去烧硬。
这一次,毕昇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字画清楚、不吸水、坚如牛角、乌黑发亮的胶泥活字。毕昇费了7、8年的心血,制造了上万个泥活字字印。
在制造泥活字的过程中,毕昇非常善于开动脑筋。他考虑到书中常常一页之中有好些重复的字,为了方便印书,每个字他一般都刻制几个泥活字。特别是古书中的“之”、“乎”、“者”、“也”之类的字,用得非常频繁,毕昇就把这些字分别制作成20多个泥活字,这样用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有了一套活字印,还不能马上印刷书,要印书,还首先得把活字制成版。
制造活字版是毕昇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每次印刷前,他都先拿出一块铁板摆好,在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具有粘性的物质,在铁板上面再放一个铁框,然后照着要印的书稿,拣出需要的泥活字,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排在铁框里面。排满整整一框,就成一版。把排好的版拿到火上加热,铁框里面的松脂、蜡等物质遇热熔化,这时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把子印按平,当铁框内的物质冷却凝固后,框里的泥活字都牢牢地粘成一片,而且版面十分平整,最后上墨印刷,就可以得到印刷效果十分好的书籍了。
据说,毕昇用泥活字版印出来的书,“墨若漆光”,非常漂亮。
为了提高印刷效率,毕昇设置了两块铁板,交替着使用。当第一块版在印刷时,就开始用第二块版排字。
毕昇在印书时,有时也遇上一些生僻、不常用的字,他就马上找来一些胶泥,制成小方块泥干坯,再刻好所需的字,拿到草火中一烧,一会儿就做成一个泥活字印。毕昇的方法非常简单,也非常迅速。毕昇还做了很多木架,分成一个一个的格子,专门用来存放不用的泥活字。为了使用时查找起来方便、快速,毕昇把自己制成的泥活字都按字的韵母分成若干类,并按类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一韵部的泥活字都贴上纸,并做上记号。拣字时先看记号,再根据记号查出所需泥活字。
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他创制的泥活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副活字。德国人谷登堡在毕昇泥活字的基础上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要比毕昇整整晚枷多年。活字印刷术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化的又一重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骄傲。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优点:速度快、印书经济合算、书籍质量好、可减轻劳动强度。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虽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由于毕昇是一个普通的工匠,地位卑微。书坊主人也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毕昇发明出来的泥活字印刷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他耗尽心血制作的一套活字也没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毕昇积劳成疾,郁闷而逝,临终前嘱托家人妥善保管他的泥活字。
毕昇去世几十年后,他精心制作的泥活字传到了大学者沈括手中,沈括将其视为珍品,仔细地收藏起来。并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地记录了毕昇发明印刷术的经过。
泥活字印书,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这种技术却由于后人一直不断地仿效,得到继续发展。活字的材料也不断进步,由泥活字、木活字一类的非金属活字,逐渐过渡到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一类的金属活字。
从元朝开始,直到清朝,不断有人仿照毕昇的方法,制造泥活字。
毕昇曾尝试用木材来做活字,结果失败了,才改用了胶泥来制造活字。元初科学家王祯成功地制作木活字,他花了两年的时间自己设计并指导工匠用梨木、枣木制作了3万多个木活字,并印了《旌德县志》一书。为了推广木活字印刷,王祯把他制作木活字的方法写成一本《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的后面,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方法。王祯的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很快传到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后来,印刷术传到了欧洲。西方人继承并完善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德国人古登堡创造并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很快由德国传到世界各国。
17、18世纪,欧洲在经历工业革命后,把机器应用于印刷行业,铅活字印刷走向了机械化,从而西方告别了印刷技术的手工时代。到19世纪,这些技术又传入我国,很快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
当今世界,虽然照相排版印刷工艺日益广泛应用,但传统的铅版仍通行世界各地。这种印刷工艺自15世纪发明以来就成为世界上最基本、最常用的印刷方式。究其根源,其基础奠定人正是我国的毕昇,其基本原理与毕昇的泥活字原理完全相同。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播扬四海,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柒』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什么是毕升发明的
毕升发复明了活字印刷术,制它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毕升,北宋布衣。北宋歙州人,卒于北宋皇佑四年二月,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
『捌』 元朝毕升生发明了什么
是宋代的毕升,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制。
毕升(约971年—1051年),一作升,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玖』 毕升发明了什么东西
活字印刷术
毕升(也作毕升,约970年—1051年),中国古代发明家,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汉族,湖北黄冈英山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拾』 毕升简介,毕升是什么朝代的人,毕升发明了什么
北宋布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升(约971年—1051年),一作升,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雕版印刷术”。
毕升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活字印刷术。
(10)发明家毕昻发明了什么扩展阅读: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
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1100~1103年)活字本。
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后人在毕升的胶泥活字术基础上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在清代,木活字技术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木活字本盛行。
乾隆年间印制《英武殿聚珍版丛书》一书时,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
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万~200万个。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也传到了国外,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
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古腾堡用活字印《古腾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400年。
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10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19世纪传入澳大利亚。
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古腾堡所发明的铅字,实际上同时含有铅、锡与锑。因为活字合金含有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加上使用麻烦以及工艺上的不足。
在电脑排版流行以后,逐渐消声匿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毕升于1051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