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用的创新技法有哪些
1.组合法。2.移植法。3.联想法。4.设问法。5.列举法。6.灵感法。7.头脑风暴法。8.综摄法。
『贰』 如何激发创新的六种方法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这里罗列的,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时记录下来一些创新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其实,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
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问自己
如果不问许多“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为了避免这个常犯的错误,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中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3.经常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巴不得尽快地加以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你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作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一旦它们进入到交流领域之中,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这样做,使你有机会更仔细更充分地去审视、探索和品味,去发现它们真正的实用价值。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发明家和普通人其实是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
煮饭时,他们希望省去擦洗锅底的烦恼,于是便有了不粘锅的涂料。
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改进现状的愿望。
5.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新力,也无法使人脱离困境。
有人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没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也会迎刃而解。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才会如愿以偿。
另外,创新与创造的能力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创新与创造的最佳年龄是在25岁至40岁之间,这是一个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黄金时代。
美国学者莱曼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人的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年龄和成就,他的结论是:一个人25岁至40岁是事业成功的最佳年龄。
而另一位学者麦尔斯则认为:在18岁至49岁这个年龄段,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几乎都处于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较和判断能力,这对于创新与创造是非常有利的。
一个权威机构曾做过一次统计,发现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间做出过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的1243位科学家和发明家,获得成就的最佳年龄,也是在20多岁至40多岁之间。
创造与创新有个最佳年龄段,并不等于排斥人们在其他年龄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扎特5岁时就发现了三度音程,并据此谱写了小步舞曲。而摩尔根发表基因遗传理论时,却已是60岁的老人了。一些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50岁以后的智力水平甚至高于他们生活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每天都不能丢弃创新思维的理念!
『叁』 创新技法有哪些
寻异、综合、分解、折中、换元、重组、移植、逆寻8种思维
『肆』 创造技法的种类有哪些
1:智力激励法
2:设问法
3:联想组合法
4:类比法
5:列举法
6:形态分析法
7:系统提问法
『伍』 几种常用的创造技法
随着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方法的不断研究,人们产生了一种设想,是否能把那些创造过程中令人感到神秘、原为个人所特有的想法,变成对每人都适用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专门研究产生创新构思的方法技巧”的创造技法。自美国的奥斯本发明第一种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又称脑轰法)以来,四十多年中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几百种创造技法。这些创造技法主要运用于生产实践和高等院校。对于校学生来说,进行一种或多种创造技法的训练,可以锻炼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因而也能使他们发明、制造一些小生产品。但是,单靠学习创造技法还不能使创造力产生持久、稳定和普遍迁移的效果。因为影响创造思维的另外一个的重要因素是个人有无广博的知识基础。所以说,创造技法的学习训练是可行的,但他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辅助性的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我们有选择地挑选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几种创造技法,以供参考。1、智力激励法这种技法,主要通过一种规定的会议,让参加的人员互相启发,极力彼此间的连锁性反应,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会议的具体组织方法是:参加会议的人数不超过十人,会议时间掌握在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每次会议的议题明确,每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设想。会议还必须做出几项规定,如不允许私下交谈,以免干扰别人的思维生活;任何人不能批评别人或作出判断性结论;各种设想应一律记录下来等等。智力激励法由于能使每个人充分利用别人的设想来激发自己的灵感,或者结合几根人的设想产生新的设想,所以,要比单独思考更加容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设想。在辅导小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时,我们可以适当地、灵活地运用这种创造技法。在讨论时,可以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时间定为二十分钟。会议形式可以是谈话式,也可以先写在卡片上,在互相交谈,互相启发。但指导原则是统一的,即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限制,造成紧张的气氛,使参加者的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以利于“爆出”新的设想来。2、检查一览表法为了打破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技法要求人们把应该考虑的各个要点编成一个表格,然后按表格内列的要点逐一考虑,这种就能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上海《少年报》曾把这种创造技法和我国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提炼为十二个“聪明的办法”。这是二个办法通过实例介绍,再引申到具体方法的介绍,对小学生的创造发明很有启发。这十二个办法是:①“加一加”办法:美国人威廉看到他的朋友在用铅笔画画,铅笔的一端绑着一块橡皮,他从中得到启发,终于发明了橡皮头铅笔。现在的戴帽子的风雪大衣、带闪光灯的照相机、收录两用的录音机都是两样东西的有机组合。那末,如果在某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加厚些、或者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②“减一减”办法:较少时间或次数、减轻一些或省略些什么,会有什么结果?如明信片就减少了贴邮票这道手续,公交月票就减少了买票次数。③“扩一扩”办法:把一件东西放大、扩展,会怎么样?投影电视、照片放大技术,不就是扩一扩吗?④“缩一缩”办法:把这件东西压缩一下,将会产生什么效果?如压缩饼干就是一种战备粮食,袖珍字典很受大家欢迎,缩小热水瓶的体积就成了保温杯。⑤“变一变”办法: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改变一下次序怎么样?现在的牙膏,加入了各种配方,有桔味、留兰香味、薄荷味、中草药味等,很受人们欢迎;写作文时,改变叙述的次序,用倒叙、插叙、插叙等方法,效果是否会好一些呢?⑥“改一改”办法:考虑一下这件东西在使用时,是不是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和麻烦,需要加以改进呢?例如,雨伞太长,携带不便——那就改为折叠式的;以前的闹钟,只会铃声大作,现在改为发出音乐声提醒大家注意,听起来要舒服多了。⑦“联一联”办法:某些事物的结果,与它的起因于何联系,从中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例如,有块甘蔗田的产量比其他的高出百分之五十。原来,在栽种甘蔗前一个月,有些含硅酸钙的水泥曾洒在这块天地里。经过研究,硅酸钙能使这些酸性土壤得到改良,所以甘蔗获得丰收。⑧“学一学”办法: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呢?如鲁班被茅草拉破手,从而模仿发明了锯子;人们已经模仿生物创造发明了许多东西。⑨“代一代”办法:这个办法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用一些东西来代替另一些东西呢?例如,用塑料代替金属做瓶盖,成本又低又不会生锈。⑩“搬一搬”办法:把一些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用得上吗?把电视机的拉杆天线搬到教师手中,不就成了一根可以调节长度的教棒吗?⑾“反一反”办法: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办法,把一件东西、一个事物的位置或顺序颠倒一下考虑,会有什么结果?例如,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别的科学家证明“电流能够产生磁”现象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了“磁也可以转变为电”的证明,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台发电机。⑿“定一定”办法: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需要规定些什么?为了知道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科学家给声音的大小作了规定,即声音的大小单位叫做“分贝”;为了维护城市的交通安全,人们发明了交通信号灯。3、缺点列举法这是日本的鬼冢喜八郎创造的。这种技法就是通过对某个事物的具体缺点的列举,然后再想方设法加以克服。这样就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了。目前,我国小学生的许多小发明都收到了这方法的启示。这种技法要求对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吹毛求疵”,找到它的缺点,然后运用新的技法加以改革。例如,“多用升降篮球架”的发明者,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在隆冬季节上体育课时发现:操场上只有一个篮球架,全班几十个同学在排队投篮,她想:一节体育课每人只能轮上几次,多数的时间是站在等待,天气寒冷,人不动就更冷,如果能有几个篮球架那该多好!再说,篮球架是固定的,不管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都嫌不方便。因此,一个由多架篮球圈,能上下调节的新式篮球架的设想产生了。经过家中落地风扇的启发和其他资料的提示,她终于发明了“多用升降篮球架”。运用缺点列举法的关键是,寻找出生活中感到不便或有缺点的事物,即发现了需要,然后通过对其他事物的联想、借鉴、启发,最后找出解决俄的办法来。第三届世界琴少年科技发明奖获得者,我国的茅嘉凌同学也是由于发现奶奶在高处晒衣服十分不方便后,才发明了高空穿绳器的。4、希望点列举法 这种创造技法是一种主动进攻的技法。例如,人们希望烧饭能自动控制,结果就有人发明了“电饭锅”;人们希望能随意控制电视节目,结果就有人发明了“遥控电视机”。这种技法是根据发明者的意愿而提出的各种设想。它不同于缺点列举法,因为缺点列举法是不离开物体的原型的。例如,人们希望有一种不用纽扣的穿着方便的衣服,那么,钮扣的圆形就不能使用了,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用尼龙的静电摩擦作用作搭扣的衣服。希望点列举法这种技法的训练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动脑筋的创造精神。具体的做法是:召开希望点列举会议,参加人数五至十个人,会议的议题是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如“怎样的书包最理想”,“怎样的城市使你满意”,“怎样的学校最合心意”等等都可以。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列举出各种希望点,为了技法与会者产生更多的希望,可将个人提出的希望点公布在黑板上,以产生更多的连锁反应。会议时间为半至一个小时。会后再将各种希望点整理出来,经过研究,制定出今后改革的具体方案。
『陆』 何谓6m法则,为什么说他是创造技法之母
“奥斯本6M法则” ,是世界创造学之父———美国的奥斯本提出的。基本思路是 ,通过发问6个May(可以) ,来获取创造创新之捷径。
奥斯本创新法则(6M法则):
一是改变。即改变功能、颜色、形状、气味和其他。
二是增加。即增加尺寸、强度和新的特征。
三是减少。即做好减轻、减薄、减短、减去过多功能,至少是一时用不上的功能。
四是替代。即用其他材料、零部件、能源、色彩来取而代之。
五是颠倒。即对现有设计来一个上下、左右、里外、正反、前后的颠倒,甚至目标与手段的颠倒
六是重组。即零部件、材料方案、财务等重新组合。包括叠加、复合、化合、混合、综合等等。
按照这一法则,通过简单的改变、增加、减少、替代、颠倒、组合.便能有效激发企业积极创新产品,适应消费、扩大产品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是不多见的.大多数商品都会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即使某种商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也会很快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
(6)六种创造技法扩展阅读
奥斯本检核表法
1、检核表
检核表即“检查一览表”或“检查明细表”。检核表的作用是为对照检查提供依据,还可以起到启发思路的作用。
2、检核表法
亚历克斯·奥斯本是美国创新技法和创新过程之父。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提出了世界第一个创新发明技法“智力激励法”。1941年出版世界上的第一部创新学专著《创造性想象》,提出了奥斯本检核表法,此书的销量4亿册超过《圣经》。
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
检核表法有利于提高发现创新的成功率:创新发明最大敌人是思维的惰性。大部分人思维总是自觉和不自觉沿着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事物,对问题不敏感,即使看出了事物的缺陷和毛病,也懒于去进一步思索不爱动脑筋,不进行积极的思维,因而难以有所创新。
因为检核表法的设计特点之一是多向思维,用多条提示引导你去发散思考。如奥斯本创造的检核表法中有九个问题,就好像有九个人从九个角度帮助你思考。你可以把九个思考点都试一试,也可以从中挑选一、两条集中精力深思。
检核表法使人们突破了不愿提问或不善提问的心理障碍,在进行逐项检核时,强迫人们思维扩展,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开拓了创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了发现创新的成功率。
『柒』 有多少种创造技法,具体有哪些创造技法
http://kyc.jxufe.cn/ccx/ccx/c4/c41.htm
这里有详细介专绍属
『捌』 创造技法是什么的总和
创造方法,创造经验,创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