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建立佛教
首先要说明佛教是什么(正信佛教)
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有言有行而且能得到证明的教育,根据这种教育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然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经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因受文化水准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为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内容。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乔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3遍,乔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释迦牟尼创教时最关心的,是解决人生的苦难问题,而不是某些不切实际的抽象理论问题。所以,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而展开。这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B. 释迦牟尼是怎么发明佛教的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圆满觉悟生命实相真谛,进而圆满引导众生觉悟获得生老病死苦海六道轮回。后世学佛圣众弟子牢记佛的教诲,依据佛的教义教诲汇集成经典,使佛的教义教诲得以广播流传,即是佛教的起源。因此,佛教是于佛的出现为大事原由,众生善心善行自发而成。
C. 释迦摩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立佛教呢
为生老病死.和众生的离苦得乐......寻求最终的解脱之道... 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佛经上说,他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就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
D.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
释迦牟尼放弃六年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E.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但是之前为什么还有佛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我们说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这是对的。但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唯一的佛,其所创立的佛教也不是永恒存在。从佛陀灭度那天到最终消失,佛经记载总共约一万二千年。下一尊佛是弥勒佛,换算成我们的时间的话,大约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将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那么对于那个时代的众生来说,佛教就是弥勒佛创立的。同理,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亦复如是。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尊佛所创立的佛教,其内容都是相同的,因为佛是彻底证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者,诸佛所证,佛佛道同,无二无别。
F. 释迦牟尼是怎么样以特异功能示人创建佛教的
世尊以三事教化。云何为三?所谓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训诲教化。
彼云何名为神足教化?尔时,世尊或作若干形,还合为一,或不现,或现。石壁皆过,无所罣碍。或出地,或入地,犹如流水,无所触碍。或结跏趺坐,满虚空中,如鸟飞空,无有罣碍。亦如大火山,烟出无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如是,世尊现神足。
彼云何名为言教教化?尔时,世尊教诸比丘:“当舍是、置是,当近是、远是,当念是、去是,当观是、不观是。彼云何当修是、不修是者?当修七觉意,灭三结。彼云何当观、当不观者?当观三结、沙门善:所谓出要乐、无恚乐、无怒乐。彼云何不观?所谓三沙门苦。云何为三?所谓欲观、恚观、怒观。彼云何念?云何不念?尔时,当念苦谛,当念集谛,当念尽谛,当念道谛:莫念邪谛:有常见、无常见,有边见、无边见,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来命终、如来不命终,有终、有不终,亦不有终、亦不无终。莫作是念。”
彼云何名为训诲教化?复次,当作是去、不应作是去,作是来、不应作是来。默然作是言说:“当持如是衣、不应持如是衣,应如是入村、不应如是入村。”是谓名为训诲教化。
望善思以上经文,切不可心生乱想。
G.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是什么
佛教哲学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学说,但是从整体上看,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学的有三种学说。它们是:释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学说、龙树的大乘中观派学说、无著的大乘瑜珈行派学说。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力图把人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的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即讨论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人生命运、道德行为等等问题。但是,在讨论人生问题的同时,他也不可能不涉及宇宙方面的问题,如万物的起源、世界的形态等等。所以,释迦牟尼的哲学是以讨论人生为主,也包括宇宙起源、世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诸法无我说等。
龙树是中观派理论的创始人,亦是大乘佛教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不仅对印度佛教,而且对世界佛教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朝鲜和日本的许多佛教派别都曾受到龙树思想的影响。龙树的主要理论有:缘起性空说、八不说和二谛中观说。
瑜珈行派由于强调瑜珈修行的重要性,而得此名。该派的出现比中观派要晚一些,其学说大约在公元4~5世纪成为佛教的主流思想,那时正是印度笈多王朝的兴盛时期。无著是瑜珈行派理论的奠基人。瑜珈行派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万法唯识”说、三行说等。
瑜珈行派的思想不仅对印度,而且对世界佛教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H. 释迦摩尼是如何创立佛教的
孔子经常观察生活,得出很多智慧,就教导门徒学习智慧,他们把他整理为书,成为一些有智慧的人生知识,有些人把他发挥为修孔庙,就成了宗教,大学生考试以前去拜孔子,就成了迷信加拜偶像。
老子得到一些启示,像写地球引力一样写了很多哲学的东西,后人学习可能没什么收获,也有人拿去变成法术,别人发现地球引力做了些飞机之类的东西出来,有些人学习道德经变成了中医大师,有些人拿去算命就成了些灵媒,有些人拿去做成了宗教,把老子当作一个神供在庙里,然后人去拜了就迷信加拜偶像,却从灵界获得一些法术的力量,但有人吹嘘这些法术让人活几百年,千万别信,好些炼金中毒死的他们都忽略了。
佛陀得到启示,看见一些灵界的现象,然后往来于灵界,把那些能力强一些的灵界力量定义为佛,然后后边的人还分出次序来,佛啊,菩萨啊,罗汉啊。。。有些人并不管佛陀说什么,直接搞些庙出来放个泥巴的金人在那里,然后去烧香拜佛,这个就迷信并拜偶像了。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知道庙里鬼魂多,更多人却以为去庙里拜拜可以得到鬼魂保护,却忽略那些拜了以后被鬼附的范本。
后边这些力量看起来都比人类高,说的却相互不一样,有的还教导人彼此仇恨,有的教导人舍弃爱,情愿看见一个狗死了哭几天却不知道照顾生病的邻居,更有买了蛇来放到公园里以为自己给宇宙多大贡献一样,网友无奈地说,好歹告诉我们是那个公园,我一年内不去哪里好吗?我老妈以前信佛,家里发现一大群蟑螂,她说是招财的,结果那些所谓招财的小强大部分死于化武,不知道有多少佛教朋友心疼了。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不心疼蟑螂,我心疼你们的心疼
I. 都说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我想了解起源究竟是怎么回事
佛祖是。
二十九岁出家修行(这时还是其个人的修行探索)。
三十五岁成佛(这时才有了佛教)。八十岁取灭度。
-----------------------------------
《增一阿含经》(节选)
。
尔时。世尊告曰。我初学道时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学。
-----------------------------------
《增一阿含经》(节选)
。
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J. 为什么释迦摩尼要创建佛教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切诸佛出现在某一个世界里,都离不开「因缘」,都是为这一桩大事。
《法华经》说,「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简单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纯正、真实,绝对没有错误;广大无边,是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们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
佛出现世间的目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而已;可是众生必须具有想恢复的意念,佛才能帮助。若众生没有这个意念,不想恢复,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