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创造审美产品。写一篇散文,画一幅画,弹一支曲子,都是审专美创造。文属学和艺术都具有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往往妙语连珠,读来使人神清气爽。欣赏艺术作品则令人荡气回肠。这都是审美过程,心灵的激荡中体现着个体的审美创造。
此外,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体味鸟语花香的世界,欣赏山川河岳,再做一篇游记,便是审美创造了。
㈡ 在文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有哪两种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创造。各种艺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结果则形成“胸中之竹”,它是在“眼中之竹”这一感性表象基础上诞生的审美意象,所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便指此时在郑板桥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竹子的意象。“意象,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意中之象,是有意之象,是意造之象,不是表象,不是纯粹的感性映象,但它又不是概念,保留着感性映象的特点。意象,这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是具象化了的理性映象”,而“只有当意象是审美的,并且审美意象得到物质表现,才成为艺术形象”。
② “胸中之竹”是审美意象,把这个意象之“竹”加以物态化,成为具有审美性的“手中之竹”,艺术形象便诞生了。换句话说,艺术形象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是物态化了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审美意象是最重要的根源,它是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也是艺术审美创造的核心。艺术的审美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完美表现人的内心意象的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审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乃是探索艺术审美创造问题的前提。
(二)审美意象的特性
审美意象是包含主体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1.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是审美主体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审美属性的一种把握;它依赖于审美对象本身的感性特征,一旦脱离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外貌(如竹子的形状、颜色、体态等),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美或丑)也就无从为主体所认识。当然,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的把握、判断,仅仅有主体的感知还不够,还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只是这种主体理性层面上的理解与思维并不表现为概念或逻辑的判断、推理,而表现为主体对由感知所获得的对象表象的直接领悟,表现为内含在感性之中的理性因素。因此,审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体现着感知与理解、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主体特殊心理活动。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创造主体总是首先着眼于那些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随着创造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抛弃其中的偶然因素,把鲜明地反映了对象审美特性的材料保存下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完成艺术的审美构思,然后不断用新的感性材料来进行补充和丰富,进而把具有共性、概括性或抽象概念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
2.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谓“思与境偕”、“情景交融”,说的就是审美意象中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关系:“景”或“境”不是生活里的实际景物,而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想意造之境,它与主体审美情感相结合,形成为审美意象。
“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③。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审美情感既是创造的动力,也是审美意象的深厚内涵。鲁迅便强调:“创作须情感”④。列·托尔斯泰也说:“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⑤。尽管艺术门类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主体情感的意象化和物态化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创造主体总是把他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凝聚在所生成的审美意象之中。而把审美情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现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则是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伟大艺术和平庸艺术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审美意象中,情感不但支配着意象运动,推动着意象的生成,甚至还用“移情”或“拟人”方法去改变意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当然,审美情感必须源于创造主体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才会有真实感,才可能达到“真知灼见”。由这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便成为艺术形象的真正内容。
㈢ 审美创造和审美观念的关系
就像洲际导弹和测量船一样
㈣ 论述审美创造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
(一)艺术形象产生于审美意象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回创造。各种艺答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①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
㈤ 庄子审美创造理论指的是什么_
庄子形成复"心斋""坐忘"这样"无所待制"的境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他想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功名利禄,这种消极的避世观念必然导致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这种境界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叶朗先生指出"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审美主体的发现)."
㈥ 审美再创造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来创造活源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与水平接受(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等。此外,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和伊塞尔都强调,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却遭到了忽视与遗忘,因此他们提出应当重写文学史,在他们看来,文学史应当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读者接受作品与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姚斯指出,应当从作家、作品和读者“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学史,研究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见的原因,将文学史变成文学效果的历史。
㈦ 审美的内涵与特点是啥啊
1、在优美这种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活、心灵的共鸣,并且,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和优美不同,它体现的是人生存在实践的另一种样态。首先,如果优美体现的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境界的话,那么,崇高则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其次,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它揭示的是生存的深层意义,是理性的人,在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后,对无限性的追索和超越。总之,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
㈧ 什么是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抄,指人袭在审美中能动创造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的创造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新审美意象、新艺术形象的能力,表现于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概括力、想象力、审美意象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意象、意境创造力、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评价的分析综合力等方面。
㈨ 怎样理解审美欣赏是一种创造
审美欣赏一般由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决定,创造则是在洞悉客版体的基础上,受权非理性支配下产生的能动性欣赏活动。审美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即审美欣赏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客体做出创造性的解释,更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视角更好把握理解客体,增强客体的感染力。无论何种审美欣赏,我们都不能凭空捏造,在客观的基础上能动的反应客体特征,身处其中,在主观意愿的支配下慧眼识美。简言之,审美欣赏本身就是一次来料加工客体形象的创造活动。(本团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劳驾采纳,谢谢支持!)
观察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注意到全部的细节,我们通过注意到细节而想像出没注意到的或者不存在的细节,比如只有5个调的素描苹果,却能让人感受到像真苹果一样圆滑有无数的过渡,有无数个小面组成了一个球体,但它其实只有5个调,5个不同明度的块面。别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想像创造出来的。
㈩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又称抄艺术欣袭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收、接纳、扬弃。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