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代的历史是怎样的
http://ke..com/view/23861.htm
㈡ 汉代的兵器是什么做的,哪国发明的
钢铁。 在战国时代钢铁就渐渐取代青铜武器, 鉴于楼上几位答案不全,我补充下,世界上专最早使用铁器的事中属国,而最早发明铁的是在 “西商” 。 只是那时也没几把铁做的武器全世界也没几把。 所以很多人以为是战国发明的。
补充一句,汉朝以前的工业,中国绝对处于世界顶尖(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M国)。基本你能想到的在那时基本就是中国发明的。
㈢ 汉代的历史是怎样的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代
汉代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随着铁制炊具的发明和使用,汉代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炉灶和砧板的分工,促进和加速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代从建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民休息”,重农业、减劳役、轻税赋,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随之活跃起来,为饮食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 烹饪炊具及餐具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农村的柴灶相似的炉灶,立体长方形,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有太灶跟一个,或者小灶眼1~2个,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北方的灶有挡火墙,灶面富于装饰性。从平面上看,北方多为前方后圆式,南方多为尖尾弧背式。炉子汉代也比较多,有陶炉、铜炉、铁炉,形式不一,形状多样,可用来烤、煮食物。
除了炉灶之外,还出现了面点用工具——蒸笼。在《饼赋》中就有用蒸笼蒸面食诀窍“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的记载,另外,在《齐民要求饼法八十二髓饼法》中也记载了“以髓脂。蜜,合和面,厚五分、广六七寸。便著明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蒸笼和烤炉的出现促进了面点制作的发展。
汉代,进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过渡时期。据出土的文物分析,汉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质量较先秦有明显的提高。这时的餐具有鼎、壶、敦、盒、罐等。西汉晚期,鼎逐渐消失,壶、罐、盆、勺增多,东汉晚期,制瓷技术又有了提高,这时的餐具瓷胎较细,釉色光亮,釉胎结合较紧。
二 红案和白案的发展及技术成绩
(一)红案
1 原料
进人汉朝以后,蔬菜和水果的品种较以前也有所增加,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处曾有出土。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葱、葵、姜、芥、蒜、瓜、纯、紫菜、茄子、萝卜、菘等。张骞通西域以后,开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质等的交流,引进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种,其中有黄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丰富了烹饪原料,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用于烹调的禽畜、乳制品、水产品的品种也有所增加。有史料和考古资料证实在东汉时就出现了豆腐,使豆类和豆制品广泛的应用于烹调中。汉代的调味料除了酒之外,还有盐、酱、葱、姜、蒜、饴、蜜、油等,使菜肴的口味更加丰富多变。汉代铁器的出现,为烹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烹饪技艺
汉代在选料时已注意季节选料,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原料。
菜肴的刀工也比较讲究,出现了多种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通过处理出现了多种形状。菜肴原料的搭配上开始重视颜色、质感、口味、形状以及荤素等方面的结合。
在烹调技法上,新的烹调方法脱颖而出,铁制炊具的出现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花式品种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调方法如烩、炒、消等也广泛的用在汉代的烹调中。在火候上,已经注意调节火力强弱,如以“微火”“缓火”、“逼火”、“急火”用于烹制不同烹饪要求的原料,还注意掌握用火的时间。涌现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袅展及技术成绩
汉代已出现了象蒸笼、石磨、筛、箩等专业的面点制作工具,面点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除了制作工具外,汉代面点在发酵、面团、成形、调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汉代已出现如《四民脍》所载的“入水即烂”的“酒溲饼”,也出现了酸浆和酒酵两种发酵方法。面团也已经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糖面团和用牛羊脂膏调制的油酥面团。面团的成型上已学会用各种手法和模具将面团制成各种美丽的形状。面点的调味技术进步也较快,将调味原料分别掺合到面团中、馅中和烹制的汤汁中,这佯点心的味道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口味也丰富起来,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出现了一大批在烹饪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点。例如:汤饼、胡饼、蒸饼等。
从众多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在汉代已经明显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使得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发展提高比较快。面点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分工明确后,厨师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调工具创造和发现新的烹调方法。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面团的特点种类、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国烹饪技术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㈣ 汉调发明在汉朝吗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指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汉内族传统戏曲剧容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1]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2]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
汉剧(16张)
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民国元年( 1912 年),定名为汉剧。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汉剧流动演出队。1962年建立了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等。[4-5]
㈤ 在汉朝是谁发明什么
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华佗发明的 麻沸散
蔡伦 发明的造纸术
另外指南车 好象也是汉朝发明的具体我也忘记了
㈥ 汉代的纸是如何造出来的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请楼主采纳!
㈦ 四大发明中,出现于汉代的有几项
汉代的是:指来南针,造纸源术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
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火药是中国汉族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印刷术: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㈧ 汉代,人们发明了那些车
汉代,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好玩儿的车,有鹿车、 记里鼓车、辎车、斧车、栈车、轩车、轺车等等。
1.轺车是由一匹马拉的双辕车,一般可乘坐两人, 车厢四面空敞,有根杆子支撑伞盖。轺,是遥 远的意思,因为坐车时可四方远望,故称轺车。
2.鹿车也就是独轮车,因窄小仅 能容下一只鹿大小的货物,所 以被称作“鹿车”。人们推着 独轮车可以走过狭窄的道路。
3.牛车是魏晋时期达官贵人们喜欢乘坐的一种车。它比马车慢很多,安逸舒适。
4.轩车的结构基本与轺车类似,只是车厢两侧较高。人坐在车中, 因两侧遮挡无法看见左右的事物,只能看见前后的景物。
5.栈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卷篷的篷车,是一种简单的民间用车。
6.辎车多为汉代妇女乘坐。最大特点是 车厢与车盖连接,车厢两侧开窗,后 方开门,车厢内可坐卧休息。车厢分 为前、后两部分,一路上,驾车的人 坐前面,乘车的人坐后面。
7.斧车是由一匹马拉的双辕车,因车厢中间 竖起一柄大型斧钺 (yu-)而得名。车身较轻, 又被称为轻车。汉代的斧车,属于仪仗车。
8.记里鼓车是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车上有一面鼓,两个木人,通常车走过一里的路程,两个木人同时击鼓一次。人们记住木人击鼓的次数, 就可以算出走过的里程。
查看更多《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网络绘本》(5册)
㈨ 汉代艺术是如何传达出鲜明的"民族味"的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大为敏感和忌讳,亲自导演了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
秦王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燔灭文章,坑杀儒生,加上刑法统治,使文学在这个时期留下的值得一提的东西太少。现在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仅有少数不多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之类的应用文字,吕不韦组织编著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比较有文学意义的作品。但这两部(篇)作品从创作时间上讲,仍在公元前221年之前,属先秦作品。真正的秦王朝的有文学意味的作品,从目前保存的资料看,除去李斯的刻石作品,已无留存。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也久已失传。
西汉承秦建制,许多方面继承秦的作法,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汉初吸取秦朝的经验教训,采取简约宽松的政策。汉立国之初,朝中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对百姓生活极少干涉,并大量搜罗文献,允许多家学说并行。
汉初君臣,皆起于楚地。建国以后,他们对楚歌、楚声也多所偏爱。因此,楚辞在汉初得到极大的流行。“秦焚烧《诗》、《书》……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之长登帝位,其风遂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汉初的政论散文家有贾谊和晁错,其中贾谊的《过秦论》、《陈政事疏》等文章很著名,文学性也较强。汉初之辞赋主要继承骚体传统,并开始向新体赋转化。汉初的骚体赋作者因为缺少屈原那样的果敢精神,其赋作也往往强为呻吟,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故而辞赋由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转向铺张扬历,宣扬统治阶级的华贵生活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责斥变为温和的讽劝。
赋体的变化也必然成就一些实践这种体裁的诗人作家,贾谊是汉初骚体赋作的唯一优秀作家。
西汉的经济力量雄厚,疆域广阔,汉代文学呈现出八方荟萃、气度恢宏的文化主流气象。如汉之乐府,就广泛采集代、赵、秦、楚各地的歌谣,以“观风俗、知薄厚”。同时武帝大规模扩大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为文学的发展引进了民间的文化营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此举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汉武帝时的诗人、辞赋家和文章家其眼光和胸襟也大为开放,或写下了“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史著,或以赋家之心,包举宇宙,总揽人物,大开大合,成就气象万千之辞赋。
《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从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五种体例构成。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是《史记》中最具文学价值的部分。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还是在文章自身的结构及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个阶段的大赋兼综南北、融绘古今,描绘千秋帝业,是汉赋的鼎盛时期。
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代的统一繁荣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视域,使山川风物可以走到他们的笔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但是,汉家独尊儒术,大兴经学,使生动活泼的《诗三百》变为“诗经学”。伦理化、政治化了的“诗三百”其文学意义则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汉代士人常要凭借解经之功得官职,他们不象先秦士人那样可以用外交、军事等手段为君主夺取霸权,士的地位及主体人格在这个阶段降到很低的位置。一些赋家也更多地表现出宫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提一些建议和批评。因而汉文人的赋作大多是“润色鸿业,劝百讽一”的作品。宣帝时辞赋也盛极一时,王褒、刘向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作者。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开始托古改制,然而改制并没有成功。王莽在学术上提倡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被立为官学。扬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经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复古特色,但行文流于艰深。其杂文《解嘲》与东方朔《答客难》前呼后应,倒是很有现实意义。
王莽的新朝在农民起义中结束。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称光武帝。他加强皇帝集权,缓和社会矛盾,大兴学校,严格选举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刘秀借着图谶的帮助当上了天子。东汉的经学,也就走上了神学的道路。东汉初期的士人因此缺乏怀疑精神。建制以来,光武、明帝、章帝三代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很好。自和帝后,高层权力结构不够稳定,但洛阳首都的经济繁荣却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东都的兴起,对汉代文人眼界的开阔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的。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诸赋中可以领略到。然而两汉的易代也让一些士人对正宗思想产生了怀疑。从桓谭的《新论》到王充的《论衡》,正是显示了一条由“非圣无法”到“离经叛道”的思想转变的过程。
东汉后期的权力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出现了几个年少登极的小皇帝,这些小皇帝往往为外戚和宦官控制,而由他们独断专权,封建统治的管理网络被破坏了,仕进无门的文人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周游郡国,逐渐也形成了一些文人集团。随着豪门强臣权势的壮大,士人集团意识的强化,社会上危机四伏。
士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轻视与皇权关系紧密的儒学。桓、灵之世,士人与一部分正直的官僚结合,形成了一定的“清议”力量,一时影响很大,后来引起宦官的恐惧,终于酿成了两次“党锢之祸”。但这也标志着从东汉到魏晋,开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自由的局面。
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代表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但从东汉初年以来,桓谭、王充、张衡等人都不断地产生一些反谶纬的科学思想。王充的《论衡》,举起“疾虚妄”的旗帜,对神学迷信进行有力的批判,表现了唯物主义的精神。由于西汉以来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东汉开始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贾谊、司马相如等散文家和辞赋家都被视为文章家。同时不少文士“以文章显”,《后汉书》在《儒林传》之外,特立《文苑传》,更具体地反映了文章家和经学家在这个时期的分化。
在《史记》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著作,班固《汉书》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依《史记》体例,“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反映西汉一朝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政论文继西汉的传统,以王符的《潜夫论》、崔宴的《政论》,仲长统《昌言》为最著名。
东汉赋不如西汉赋兴盛,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影响下的班固的《两都赋》具有恢宏的篇制。张衡《两京赋》在夸张铺叙中引入针砭现实的议论,《归田赋》则突破了旧传统,抒发了抑郁的感情。桓灵之世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也是很著名的赋作。
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此后,直到清末,辞赋尽管发生过许多变化,如有大赋、小赋、骈赋、律赋等,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终存在。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还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箴、铭、吊文等等,汉代在文学上的特点是文学地位的提高和汉赋的兴盛,文学在汉代普遍受到重视,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御史大夫倪宽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名儒学者,更不用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家。作品的数量与先秦相比可谓惊人。
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时的辞赋创作的情况。
东汉乐府继承西汉的传统,也采集民间声乐与歌谣,现存汉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的作品。东汉末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乐歌。东汉乐府民歌中的诗歌有四言的旧形式,也出现了五言的新形式,五言诗是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在文人中流行的。班固作《咏史》诗,单纯咏事,少有寄托,是文人五言诗的雏型诗作。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说明文人五言诗的写作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今存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诗体成熟,思想富于张力。《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大概产生于东汉顺帝至献帝之间。这些短诗发泄诗人的愁苦和愤怒,时代的纷乱,家园的残败,生死的难以预料,生活的奔波与分离,是贯穿诗歌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以“比兴”的手法,本色的语言,创造了“怨而不怒”的含蓄风格,成为“温柔敦厚”一派诗风的源头。汉代形成的这种诗体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唐以后又与七言诗并列,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基本样式,并且,七言诗也是在汉代就开始孕育的,只是尚未成熟。
近人刘师培讲:“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指出了汉代文学的特点。事实上,文体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内容的变化,作为文学形式的文体自然也要有所变化。
㈩ 汉代工艺的特色都是如何
汉代漆器的艺术特点
一、 漆器的胎质及制法
漆器主要有木胎和夹胎两种。也有少数为竹胎。木胎的制法有轮旋、割削和剜凿、卷制3种,不同器形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夹胎是先用木头或泥土制成器型,作为内模,然后用多层麻布或缯帛附于内模上,逐层涂漆,干实以后,去掉内模,便剩下麻布或缯帛的夹胎,这便是所谓“脱胎法”。
二、花纹和装饰
漆器上施花纹,有下列几种方法:
1.漆绘: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种颜料描绘于已经涂漆的器物上,色泽光亮,不易脱落,大多数漆器的花纹都用此法绘描。
2.油彩:用油汁(可能是桐油)调颜料,绘描于已涂漆的器物上,所绘花纹因油脂年久老化,易于脱落。
3.针刻: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4.金银箔贴: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现了类似“金银平脱”的效果。纹样的特点是细致而流利。
5. 堆漆装饰法:长沙发现的西汉大墓漆棺上的花纹,都是用浓稠的厚颜料堆起,玉壁上的涡纹和花纹上的边线,都是用特制的工具将厚颜料挤出作为钩边线和涡纹,高出一层显出浮雕效果,“识纹隐起”系属堆漆技法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在两千年前就创造出这种堆漆的表现技法,说明汉代的漆艺已极精妙。
西汉中期以后,流行在盘、樽、盒、奁等器物的口沿上镶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杯的双耳上镶镀金的铜壳,这便是所谓“银口黄耳”或“器”。有些漆器如樽、奁和盒的盖上常附有镀金的铜饰,有时还镶嵌水晶或玻璃珠。
汉代漆器的纹样以流云纹、旋涡纹、变形蟠蠡纹、菱格纹和飞禽走兽辟邪为主,色彩多为红黑二色相间,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绘,强烈大方。人物画多一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为当时的题材,有的描绘神仙或飞廉,并配以鸟兽在流云中奔驰之状。线条流动,有如行云驾雾遨游太空。这类题材与汉代墓室,享堂的画像石、壁画、画像砖之类的题材大致相似。它同样是一种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西汉前期的漆器,花纹富丽而繁复;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少数漆器的花纹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为主的故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