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领先世界的发明有哪些,每一个都超脱时代
有石油井、牛痘、水地雷、研究出燧发枪在碰水情况下也能使用的技术,这些都是领先于时代的。
一、石油井
石油与天然气这俩“小玩意”都静悄悄的呆在地下深处,要想把它们搞出来为人所用,就得专门挖一个通道,这个通道现在我们称之为井。而这个石油井,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根本就不是外国人搞出来的,可见古人的大脑是多么的聪明,也不知道他们用什么工具,挖得出这么深的坑,但是凭借他们的智慧,石油井就这么被他们给搞出来了,这时期的石油井,外国人根本不知道是啥玩意。
四、水地雷
这个东西被发明出来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在当时没有大力研究,但是明朝的时候确实有人做出来了。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国际社会,都不知道水地雷是个啥玩意。
2. 王朝“大明”是怎么得来的大明的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大明的灭亡可能是领导人的失误吧,不过那时候当一个领导人也挺不容易的。
3. 大明历史上哪位皇帝创造了文字
明太祖洪武帝鉴于“空印案”的后果所以才创造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帝王历史上这一创举 几乎没人可以且没人可以复制
4. 明朝有哪些科技发明
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挟岛内战国局面之余威悍然侵略朝鲜。明朝组织远征军入朝参战,血战7年获得全胜。此战役明朝已经不复往日辉煌,实力已经在走下坡路,可是依然在朝鲜以数万之众,凭大炮巨舟之利重挫刚结束战国时代久经战阵实力处于颠峰的日本(详细情况可参看《龙战三千里》一书)。在1604年明朝以50艘战船为后盾,和荷兰殖民军东方舰队指挥官韦麻郎谈判,将其逼退。1622年明军在广宁大败,袁崇焕单剑出关,努尔哈赤兵抵山海关,明朝无力应付荷兰在福建沿海的骚扰,可是荷兰殖民者在凡是有明朝驻军的地方就没能讨到好!1623年明朝官员南居益在澎湖,采用海面上用火船阵,陆地上用堡篮阵,与拥有当时最先进火器的荷兰殖民者血战半年,迫使其在明军的监视下拆除经营两年的澎湖要塞,灰溜溜扬帆而去。1633年10月22日,明军在料罗湾大战中击溃荷兰和中国海盗刘香的联军。此后明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荷兰人不敢骚扰中国沿海为止。1639年不服气的荷兰人卷土重来以九艘巨舰骚扰中国沿海,多次击败明朝小舰队,最后被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派人以火药筒泅水攻击,一连焚烧5艘。使得荷兰殖民者最终认输,不敢在海上和明军对垒。崇祯这位明朝末代皇帝没有将一寸国土丢给西洋人。
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一败再败,先败英法,后败日本,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几千年积攒的黄金白银的家底赔个精光···
《天工开物》在清朝曾一度“销声匿迹”说明了什么?
文:于成玉
众所周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其字长良,系江西奉新县人。生于万历15年(1587)。万历43年(1615),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于崇祯7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笔者按:教谕即管理教育的官职)。其间,宋应星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10年(1637)刊行,明朝灭亡后弃官回乡,终身再未出任,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约1661)去世。
《天工开物》全书分上、中、下3卷,又细分做18卷。内容十分丰富,并有123幅精美生动的插图。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了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书详细地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和大量确切的数据,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
然而,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在说到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此人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便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由此可见,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天工开物》已经彻底从中国“销声匿迹”了,连知道这本书名字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里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图书馆去查阅,竟然发现这本书还有英、俄、德、日、法等国的翻译本,而且法国还有全译本。据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以致将它深藏于皇帝文库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后来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明朝的最初原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了。由此可见,清朝的文字狱有多么“兴旺发达”啊!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保守民族,当国家出现危机时,中国是有改革决心的,中国各朝不乏变革者。由于满清是异族统治,满族在人口上又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在政治上才非常保守,满族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压倒一切”,由于近代我们因为满清的保守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所以我们自己也认为中国人非常保守。其实大陆国家因为面临外侵压力比岛国更大、更直接,民族性格一般更开放,需要变革时也会更彻底。满清统治者最大的压力来自国内,害怕“反清复明”,因此面临外侮它考虑问题自然偏向。就是外国军舰开过来它考虑的还是国内问题——会不会影响它在中国的通知根基!!如果是明朝统治者,它所考虑的问题自然就要单纯的多,变革所需承担的压力也会比满清更少。
明朝末年的郑芝龙(郑成功他父亲)集团就是被朝廷招安的海盗集团。当时垄断了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个超级海上势力,拥有大量的舰船和武装人员。与之能抗衡的只有荷兰人和海盗刘香的联合力量。在历次明朝和荷兰人的交战中郑芝龙集团都是海上主力。在明朝打败荷兰人后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东亚制海权,凡是航行的船只都要花钱买明朝郑芝龙的令旗(通行证)。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即使被汉族农民起义推翻,另立新朝,让郑芝龙类似的海上势力集团存在,中国就不会被世界文明所抛弃。再惨也不会落到满清最后任人宰割的地步。最次也是当时的土耳其的翻版,做二流强国。
5. 明朝发明了什么东西明朝信仰什么宗教
明代开始搞八股,及其不重视理工科,如果想了解明代的科技进展,推荐你看看著名数学家、音乐学家和诗人朱载堉的生平,他算得上是孤独的天才。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这样点评: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个平均律数字的创建人”,其“著作曾经得到很高的评价”。[5]李约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宗教方面朱元璋是相当推崇道教的,但也不会因此而给与道教更多的权力。明朝政府也一贯地尊崇孔圣人,对佛教也没有歧视态度。总得来说,爱信什么信什么。
6. 明朝时期,有哪些发明领先于世界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因此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伟大发明。而这些发明当中也有许多发明是领先于世界的,而其中明朝最伟大的5项发明,每一项发明都领先于世界。
而我国的历史文化当中,明朝的科研成果是非常的丰富,在明朝的时候他的科技发展已经领先了世界,并且在当时中西方交流是非常频繁的,因此明朝的科技完全可以吸收外来的部分先进技术,因此明朝出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
正是因为明王朝大力发展科技,才使得我国古代能够出现许许多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并且这些科技发明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 大明什么会被称为是中国衰亡的起点,明朝的海盗究竟是什么人
这篇文章写出来,也许会受到很多喜欢明朝网友的指责和谩骂,但我还是决定写出来。当很多人保持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把大清骂得一无是处时,他首先内心深处都已经树立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汉人才可以正统。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不是满人,任何少数民族掌握帝权都会受到谩骂和指责的。为何唐朝能被后人称为天国王朝,除了他军事上的强大之外,他更伟大的之处在于包容和吸纳。而清朝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延续下来的封建帝王制度,同样是人,同样是万恶的旧社会,只不过换了一个种族来统治,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其实在朱元璋死后,他的那些制度因为太过僵硬和死板,并没有得到他后代的太多支持和拥护,那根本就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完全是一种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在万年年间,朝廷为了自身的利益居然颁布了海禁。这样一来,不但把别人锁在了门外,也把自己给封死在了房子之内,一个不能与外面正常交流的民族,注定会被世界所边缘化的。而明朝所谓的海盗和倭寇,真正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朝廷因为海禁严重损害了沿海一部分渔民的利益,这种以行政手段与民争利的政策,彻底打破了原来沿海百姓和朝廷的平衡。为了生存和利益,他们就违令出海,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走私。面对这种大规模的民间走私行为,朝廷颁布的指令不就成了一张废纸了吗?于是朝廷就下令逮捕并严惩那些走私的人,这就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于是一场民间与朝廷的对抗便在于沿海地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
8. 明朝历史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元末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到元顺帝时期,暴发了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汤和的邀请信,思量再三,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先后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历经97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朝统治。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以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绊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权,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中叶孝宗弘治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羁绊和控制,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弘治中兴”。 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至隆庆年间徐阶,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罢海禁,册封俺达等人,史称隆庆新政。到万历朝时,在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再度中兴。此时期海内清平,又先后平定甘肃,贵州叛乱,并为援救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史称万历中兴。 此时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因为连年灾害,明廷因财政破产,无力镇抚,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同年清军入关。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几个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明朝疆域 宣德时期
疆域
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期约57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
年号简表
编辑本段明朝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编辑本段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现在故宫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明朝皇帝御图集(13张)
明开平王常遇春像(1张)
明神宗万历皇帝(1张)
明延平王郑成功(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