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数控加工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是为了什么而发明的
是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明的,因为机械加工速度缓慢和精度差而想象出的,有了数控给机械加工带来方便。精度比人工操作精确
② 数控技术创造发明指导生产成就的技术总结
数控技术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必不可 少的基础,并上升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十 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课程的重要性在于不仅 要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师 基本素质形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顺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数控技术课程建设显示出 了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各方 面积极探索,稳步实施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改革成果 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数控编程及数控原理为 核心,以 cad/cam 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基本出 发点,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创新教 育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贯 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 创新制作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 个模块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 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工程教育本质是实 践、实际、实干、实绩、实效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理 论教学结束后,进行 1 周的集中实习,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遵循由 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程序,运用分散在课外的 实践和集中周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 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 养。 三、改革考试办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考核方面进行改革,除实行试卷库考核外,加强综合实践 应用能力的考核。考试改革分为闭卷、开卷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 式。闭卷主要考核数控基本理论知识;开卷考试分为工艺设计与编 程、机床操作与创新制作。工艺设计与编程主要考查学生工艺分析 能力、程序编制及优化能力。机床操作与创新制作主要考查学生实 践操作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践操作要求。 四、编写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为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手段的变化,相应地对原有的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补充、重 组,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五、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是高 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组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改革,围绕改革的总体思路,课程组按照优化培养过程的总 体教学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制定了符合教学要求的课程建设方案, 《数控技术教学大纲》 、 《数控技术考试大纲》 、 《数控实习大纲》 、 《数 控实习计划》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实践 教学体系模块和创新教学体系模块。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 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强多媒体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挂图和模型静态、分散的教学手段,自主开发 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传统数控技术中教师难讲解、学生难理解的内 容以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有效地扩大教学信息 量,以便适应学时压缩和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2.建立数控仿真加工和现场加工演示系统 课堂上需要老师用语言描述数控编程到实际加工的动态过程,教 师表达困难,学生更难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了三维动画及 自动编程软件动态模拟加工路径,并拍摄和收集了各类先进数控加 工影片,链接到教学课件中,使学生更全面直观的了解数控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效果生动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式教学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教学方法,从讲 课到实验、实习、自习、作业、讨论、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实行启 发式、讨论式教学。 七、深入开展教学法研讨,积极撰写教改论文 承担本课程的教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以求的学 习态度,课程组多次召开教学法研讨会,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 解,深入讨论教改方案及思路,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各类教学文件。 八、收集了大量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反馈意见 教学改革成果已在两届学生中应用,课程或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 学生写心得体会,发放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改革的调查表,利用网 络评教系统,广泛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要求,为教学改革 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果。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反映,教改效果良好。 九、学科的综合建设成效 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在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文件建设、教学 制度完善等综合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 阶。 十、今后的构想 数控技术学科,已随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切 入点,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单纯的知识堆 砌,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课程的出路在于如何合理的保留基础, 加强融合,积极外延。特别是如何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知识 为依托,能力培养为主体,素质教育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 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在各方面的支持关心和课程组成员的努力 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课程组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 对外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丰富网上资源,继续加大数控培训力度, 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实用人才。
③ 世界上第一台数控车床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哪个国家
车床又称机床,使用车床的工人称为“车工”,在机械加工行业中车床被认为是所有设备的工作“母机”。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以圆柱体为主,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铣床和钻床等旋转加工的机械都是从车床引伸出来的。在我国香港等地也有人叫旋床。[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52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1955年用于制造航空零件的数控铣床正式问世!以后其他一些工业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相继开始开发,研制和应用数控机床。
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于1958年,由清华大学研制最早的样机!1966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台用直线——圆弧插补的晶体管数控系统。1970年初研制成功集成电路数控系统!
④ 数控机床是谁发明的。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开始研究数控机床,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实验室成功版
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权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1908年,穿孔的金属薄片互换式数据载体问世;19世纪末,以纸为数据载体并具有辅助功能的控制系统被发明;1938年,香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数据快速运算和传输,奠定了现代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的基础。数控技术是与机床控制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成为世界机械工业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
⑤ 压铸技术与CNC技术有什么区别
两码事,压铸是将熔化的有色金属压射进制作好的模具型腔里,冷却后,形成一个个成品。CNC是一种数控加工方法,完全不是一回事,要说有关系的话,那就是现在的压铸模具或者塑料模具的型腔基本上都是采用CNC技术加工出来的,其优点是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⑥ 世界上第一台数控车床是谁发明的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明
⑦ 数控机床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数控机床是由美国发明家约翰·帕森斯上个世纪发明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已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其中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装备和手段,具有无限放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目前,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仍处于发展阶段。
美国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由于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当今美国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于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⑧ 压铸机的发展简史
压铸的起源众说不一,但据文献报导,最初用于压铸铅字。早在1822年,威廉姆?乔奇(Willam Church)博士曾制造一台日产1.2~2万铅字的铸造机,已显示出这种工艺方法的生产潜力。1849年斯图吉斯(J.J.Sturgiss)设计并制造成第一台手动活塞式热室压铸机,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权。1885年默根瑟勒(Mersen-thaler)研究了以前的专利,发明了印字压铸机,开始只用于生产低熔点的铅、锡合金铸字,到19世纪60年代用于锌合金压铸零件生产。压铸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还只是上世纪初,应用于现金出纳机、留声机和自行车的产品生产中。1904年英国的法兰克林(H.H.Franklin)公司开始用压铸方法生产汽车的连杆轴承,开创了压铸零件在汽车工业中应用的先例。1905年多勒(H.H.Doehler)研制成功用于工业生产的压铸机、压铸锌、锡、铜合金铸件。随后瓦格纳(Wagner)设计了鹅颈式气压压铸机,用于生产铝合金铸件。
捷克工程师约瑟夫?波拉克(Jesef Pfolak)设计了冷压室压铸机,由于贮存熔融合金的坩锅与压射室分离,可显著地提高压射力,使之更适合工业生产的要求,克服了气压热压室压铸机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压铸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铝、镁、铜等合金均可采用压铸生产。由于整个压铸过程都是在压铸机上完成,因此,随着对压铸件的质量、产量和扩大应用的需求,已对压铸设备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新型压铸机的出现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又促进压铸生产更加迅速地发展。例如,为了消除压铸件内部的气孔、缩孔、缩松,改善铸件的质量,出现了双冲头(或称精、速、密)压铸;为了压铸带有镶嵌件的铸件及实现真空压铸,出现了水平分型的全立式压铸机;为了提高压射速度和实现瞬时增加压射力以便对熔融合金进行有效地增压,以提高铸件的致密度,而发展了三级压射系统的压铸机。又如,在压铸生产过程中,除装备自动浇注、自动取件及自动润滑机构外,还安装成套测试仪器,对压铸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它们是压射力、压射速度的显示监控装置和合型力自动控制装置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
近40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汽车、摩托车以及家用电器等工业的发展,又从节能、节省原材料诸方面出发,压铸技术已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压铸生产不仅在有色合金铸造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已成为现代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国家由于依靠技术进步促使铸件薄壁化、轻量化,因而导致以往用铸件产量评价一个国家铸造技术发展水平的观念改变为用技术进步的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铸造水平的重要依据。例如我国的较好的压铸机品牌就有“力劲、伊之密、宝洋”等...
⑨ 压铸的历史
1838年,为了制造活字印刷的模具,人们发明了压铸设备。第一个与压铸有关的专利颁布于1849年,它是一种小型的,用来生产印刷机铅字的手动机器。1885年奥托·默根特勒(Otto Mergenthaler)发明了Linotype排字机,这种机器能够将一整行文字压铸成一个单独的铅字,它给印刷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在印刷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后,传统的手压字模已经被压铸取代。1900年左右,铸字排版进入市场使得印刷业自动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因此有的时候在报社内能看见十多台压铸机。随着消费产品的不断增长,奥托的发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人们可以利用压铸大批量地制造零部件产品。1966年,通用动力发明了精速密压铸工艺,这种工艺有时也被称作双冲头压铸。
⑩ 压铸机分为哪几种呢
压铸机由于压铸合金的不同,在基本上可分成二大类,即冷室机及热室机。 冷室机适合铜、镁、铝等高温合金之压铸,而热室机则应用于锌、锡、铅等 低温合金的压铸。锌合金不但可利用热室机亦可用冷室机压铸。高温合金何以不用热室法压铸,乃甲热室机之柱塞(plunger)系浸渍于机械之熔锅(Machine pot)中,柱塞之铁元素会污染合金之成份,是故高温合金皆用冷室机压铸。压铸机就是在压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属液压射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开模后得到固体金属铸件的一系列工业铸造机械,最初用于压铸铅字。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汽车、摩托车以及家用电器等工业的发展,又从节能、节省原材料诸方面出发,压铸技术已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压铸机的分类方法很多,按使用范围分为通用压铸机和专用压铸机;按锁模力大小分为小型机(≤4 000 kN)、中型机(4 000 kN~10 000 kN)和大型机(≥10 000 kN)。
通常,主要按机器结构和压射室(以下简称压室)的位置及其工作条件加以分类。压铸的起源众说不一,但据文献报导,最初用于压铸铅字。早在1822年,威廉姆乔奇(Willam Church)博士曾制造一台日产1.2~2万铅字的铸造机,已显示出这种工艺方法的生产潜力。1849年斯图吉斯(J.J.Sturgiss)设计并制造成第一台手动活塞式热室压铸机,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权。1885年默根瑟勒(Mersen-thaler)研究了以前的专利,发明了印字压铸机,开始只用于生产低熔点的铅、锡合金铸字,到19世纪60年代用于锌合金压铸零件生产。压铸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还只是上世纪初,应用于现金出纳机、留声机和自行车的产品生产中。1904年英国的法兰克林(H.H.Franklin)公司开始用压铸方法生产汽车的连杆轴承,开创了压铸零件在汽车工业中应用的先例。1905年多勒(H.H.Doehler)研制成功用于工业生产的压铸机、压铸锌、锡、铜合金铸件。随后瓦格纳(Wagner)设计了鹅颈式气压压铸机,用于生产铝合金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