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由谁发明的
毕升
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
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
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
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
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
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
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
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
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
方便。
② 活字印刷是谁发明的
争论中呢。别说德国谷登堡,韩国还有争着的呢。
有一种说法:
活字印刷术,中学历史课本上都说是北宋人毕升发明的,可惜这伟大发明随着毕升本人一起被扔进了棺材,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几乎没有采用过。从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采用的还是雕版印刷,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泥活字从技术上根本就不过关,否则的话,难以解释为什么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采用。对印刷业产生革命性推动作用的,不是毕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并且,根本没有证据表明德国人古登堡是采用了毕升提出的技术方案才解决了制作金属活字的难题。实际上,是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促进了信息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又有人说:
宋代发明家毕升(?-约1051)首创活字版印刷术。据沈括著《梦溪笔谈》载:毕升在宋代庆历年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样印刷。此外,毕升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毕升的发明比欧洲早400多年。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为人类创造文明史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少数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在印刷术问题上不愿承认中国人的历史贡献,总认为德国人谷登堡为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谷登堡何许人也?谷登堡(,?-1468)德国人,铅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年轻时曾学金工。后从事金属活字的铸造和金属活字版印刷的研究,并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场。1450年前后用所制活字字模浇铸铅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等书,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还根据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械以代替手工刷印。显然,谷登堡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数西方人固执地认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可能是认为他发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机的缘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荒谬的。
为什么少数西方人只承认谷登堡为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呢?是因为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记载,但由于当时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传于世,以致后来有人怀疑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首创。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证明,这些西方人的观点是错误的。2000年1月初,中国历史学家宣布,中国新近发现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术的确源自中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夏学专家史金波教授介绍,这批活字印刷品出现于俄罗斯收藏的中国黑水城文献,以及中国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国专家学者在对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时期的世俗文献和佛经进行整理研究时获得这一重大发现。史金波教授说:“西夏(1038-1227)是与宋王朝同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问世,说明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中原地区发明不久,就很快传播到了西部地区。”这位历史学家同时透露,史学界还发现由中国敦煌出土、现流失于海外的近千枚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实物。回鹘也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块字活字,而回鹘活字则是一种包括了词、词缀和字母活字在内的混合型活字。从使用活字印刷的时间上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不久,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西夏和回鹘在十二世纪中叶和十三世纪也相继使用活字印刷,而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纪中叶。这就说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是怎样由东向西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访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
姚 雪
编者按: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这一事实,不仅长期让国人引以为豪,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然而尽管如此,印刷术的起源之争,仍未停止过。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例,近年来,韩国就一直在这方面有不同观点,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雪采访了一直密切关注此事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先生,并将访谈作了详细记录。本刊现将记录全文发表如下。
姚:肖教授您好,听说您2002年6月再次访问了韩国,并参观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馆。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最新情况么?
肖:2002年6月,韩国济州岛耽罗大学第二次请我讲旅游文化课。6月12日,我访问了位于清州市的古印刷博物馆。1992年3月17日,清州市整修兴德寺旧貌,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兴德寺就是韩国的金属活字本——《 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 》(以下简称《直指》)的刊出地。现在这个博物馆是2000年6月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以后扩建开放的,主要陈列室有印刷文化室、印刷工具室、《直指》金属活字工房模拟馆等。尤其是金属活字工房模拟馆引人注目,这里以几组蜡像来展示活字印刷的步骤,从烧蜡、制模、排字到印刷、装订等,每道工序大概有3~4个蜡像,和真人一样大小,每组中都有一个是活动的,以头、手的动作来演示具体操作,口中还念念有词,用韩语进行解说。这个博物馆正在举办”古活字印刷特别展”,展出了来自韩国各地的大量的活字。在博物馆入口的醒目位置,摆放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证书和2001年6月11日国际咨询会的照片,还有与会者的签名。《直指》在该会议上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这次我还看到了一些平时不轻易展出的展品,并且拍摄了整个参观过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一方面,整个博物馆从规模、设计到宣传,都是下了大力气的,展品也很丰富,可见韩国对这段历史非常重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印刷史研究者,我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历史上,韩国对活字印刷尤其是金属活字是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在整个展览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却被不公正地抹杀了。许多关键的技术环节用的就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的毕升的方法和王桢在《造活字印书法》中以及金简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序》中所用的工艺流程,十分明显,然而却均不加以说明。只讲韩国金属活字发明最早,对印刷术贡献最大,不仅有违历史的真实,而且对一部《直指》进行了超大规模宣传,在时间和投入上可以说异乎寻常。这些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引发更深一层思考,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姚:您说的超大规模宣传包括哪些方面?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肖:韩国对印刷术发明权的宣传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最上一层是争取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认定在高丽王朝隅王3年(1377)兴德寺刊出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即《直指》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我特意看了该馆展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的照片和签名,发现其中没有中国人。这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刻意回避,否则它申请世界遗产必然会面对来自我国学者的质疑。
第二层次是对韩国内外的学术界和知识界。他们在举办其他学科国际会议时,也组织与会人员参观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向外国学者宣传韩国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第三层次是各种媒体和形式的宣传。“直指”二字的标志常常醒目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当地的建筑物上,在韩国不同文本的旅游手册及宣传品上也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点。
第四层次是广大韩国国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印刷术的发明及金属活字本《直指》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金大中总统亲自参加了该馆的活动,与此相关的清州市和发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庆州市更是将印刷术作为本地的重要卖点和旅游资源,比如在清州就有“直指路”、“直指桥”,清州古印刷博物馆馆长指着对面的建筑还给我讲了下一步扩建的宏伟计划。活字印刷已经成为该城市的一个金字招牌。2001年11月,清州古印刷博物馆被韩国的文化观光部选定为韩国最优秀的博物馆。除了古印刷博物馆外,与其邻近的还有清州国立博物馆及几个民俗博物馆,都有关于《直指》和韩国活字印刷方面的陈列。2000年9月,韩国政府投入100亿韩元举办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宣传 《直指》和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吹他们是金属活字的最早发明者。现在他们又投入50多亿韩元,准备筹办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这样前后相继投入相当于人民币1.2亿元的资金,这还不包括1997年到2002年每年召开的国际会议的费用。当你看到2000年9月22日到10月22日当地历时一个月的活动节目表和有关画册,就会感到我所用的词汇并不过分。
第五个层次是对少年儿童和对教育界的宣传。在参观博物馆时,有一位馆员自豪地说,《直指》已经写入他们的小学教科书了,这让我感到心头一震。于是,后来在韩国的几天里,我所有空闲的时间都在书店里寻找他们的教科书,尽管我不认识韩文,但我熟悉有关图片。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他们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社会》课本中,找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全方位地宣传,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对本国国民,还是对外国人,如果他们对印刷术历史没有深入研究,很容易被这样强大的宣传所蒙蔽,留下错误的印象,忽略中国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方面的真正功绩。我更加感到匡正视听、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必要性。
姚:对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如何的呢?
肖:这里有一些重要事实需要澄清。一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韩国学者认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一种思想,没有在实践中使用,毕升制造活字后便将其收藏起来,束之高阁。而事实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活字印刷的步骤记载的非常清楚,还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说明它有过实践。关于这些活字的收藏,则是“升死后,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也就是说是在毕升死后,这些活字才被沈括的侄儿们收藏起来,在此之前,已经有过许多印本,认为它没有在实践中成功是站不住脚的。从年代上说,沈括和毕升是同时代的人,并且亲眼见到过这些活字,也增加了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另一个有力论据是,最近在我国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些地方的活字印刷术是沈括在1080年知延州的时候传过去的。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其位置正和西夏交界,如今从宁夏的银川、贺兰山,一直到甘肃敦煌、新疆西域一线上,发现十几处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不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传播。韩国的活字印刷也是由我国传去的,从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实物和模型都可以看出采用蜜蜡固定找平活字,也就是毕升发明的松脂蜡法。他们沿用着毕升法,却同时否定贬低毕升的发明,这是不明智的。这就引出第二个必须强调的论点,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一点不容置疑。大量文献和事实材料证明,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已经得到了世界的承认。韩国《直指》刊出的时间是1377年,相当于我国明代洪武十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我国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里面引用的文献和实物,有宋代的,也有元代的,都早于韩国的1377年。仅举一例,如元代王祯的《农书》里附的《造活字印书法》写道:“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它的意思是把锡字用铁条穿成行,排在字盘里,然后用界条隔开来印书,这就把当时锡活字的铸造方法讲得很清楚了。据潘吉星等学者考证,这里的“近世”指的是“元以前的南宋。事实上,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最迟应该在南宋,也就是12~13世纪,这早于韩国。三是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的成就该如何恰当评价的问题。在历史上,韩国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做过贡献,特别在金属活字方面。在大约相当于我国明代初年的李朝太宗3年(1403),设立了专门从事金属活字铸造及印刷的机构铸字所,前后大概铸有几百万金属活字,目前尚有大量的活字印本存世,这一点在清州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对此我们应给予肯定。但就活字印刷术这一重大发明而言,其原理是最重要的,它出于毕升的发明,这一点有着充分的论据支持,是必须予以承认的。而采用何种材料制作活字则是多样的,木、铜、锡、铁等都是材料上的扩展和应用。所以,对于历史应该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要不恰当地用一些“最早”、“最大”等字眼来夸大其辞。
姚:中韩两国究竟哪国发明金属活字更早,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上有哪些不同呢?
肖:在韩期间我与几位韩国学者心平气和地交换过看法。可以说各持己见,也有不少启发。金属活字包括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两国都以铜活字为最早。从时间上看,韩国最早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的记录为1234~1241年之间。中国关于铜活字起源时间的记载更多,有五代、宋、元、明四种说法。明代已被大量文献和实物证明是铜活字发展的成熟时期,不必讨论。我在2000年提交的论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以及2001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一书中都详细列举了前三说的根据。
“五代说”的根据是,元岳浚在《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曾与二十三种版本的“九经三传”相比勘,其中提到五代后晋“天福铜版”。明杨守陈也提及“魏有《太和石经》,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张秀民等学者据此认为是整块铜刻板。也有学者指出九部经书有四十余万字,刻成铜版,工程巨大,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五代后晋,刻铜版印刷九经在经济实力上难以负担,只有用铜活字摆印才有可能,但其年代为公元936~943年,比毕升还要早100年,原文过简,缺少旁证,不便肯定,留待研究。
“宋代说”的文献依据有三条、旁证两条:一是宋孙奭《圆梦秘策》序文,有“用不敢私,镌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1036)四月上浣休休老人孙奭叙於《圆梦秘策》之端”。这里的“镌金”以镌刻铜活字的可能性为最大。
二是清蔡澄《鸡窗丛话》:“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贺圣鼐在其《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中认为此书范即宋代的活字版。《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一书中还提到清张延济藏有监官翟惠铜版,长方形,反文,厚半寸,背无文字,其面中凿山水形,左旁凿“掌典”二字一行,右旁凿“专知翟惠监官”一行。
三是孙从添《藏书记要》称“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
旁证之一是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复制了一图版“金代之金属活字版”,并引《金泥石屑》一书的说明文字:“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魏志刚先生在《关于我国金属活字版(公元1148年)记述与物证》一文中也复制了这一图版,并指出“皇统为金熙宗完颜禀的年号,使用此年号时间为公元1141~1149年,戊辰为1148年。由于此图中的多个图版高低不平,两边文字排列歪斜,明显地是活字排版”,末题“皇统戊辰岁次十一月日 记平阳府李稀造”可以清楚看出字距较大,互不交叉,字形歪斜,字列不正,浓淡不一等活字版的特点。
旁证之二是北宋庆历年间,宋朝政府曾“发内府金,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可见这时已有用铜版印刷钞票的事情了,可参见《辞源》铜版条。
“元代说”的根据有二。
一是元代黄溍(1277~1357)《金华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北溪延公塔铭》载:元“英宗皇帝以禅师先朝旧德,每入见,必赐座,访以道要。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原为岁字,从蔡美彪文改),将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屑金书藏经,虑前贤撰集之书或有伪滥,复命之删定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元英宗命智延“校勘三藏”,然后“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发现藏经“或有伪滥”,复改命先行“删定”。有的学者认为:镂板“三藏”,工程浩大,英宗只当了三年皇帝(1320~1323),便被御史大夫铁失所杀,元朝政局陷入混乱,英宗的计划实际并未实现。但这条资料仍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正如蔡美彪先生所说:“足见‘镂铜为版’的事在当时已经是可能的,并且还一定有过这样事实的经验。如果真的要印行藏经之类的大部分书籍,就很有可能使用这种比较方便的铜活字印刷。”另外,杨绳信先生的《中国版刻综录》也认为“镂铜为版”是“铜活字”。这就是说,在元代中期,我国已经可以“镂铜为版”,铜活字的发明时间当会更早。
二是元代王祯《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锡活字是铸造的,而不是在锡上直接刻字。既是铸造,那么一定要经过刻字模、熔锡、修整等工序。锡字能用铁丝穿成行,想必是每个锡字上有小孔。把它们穿好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隔开来印书。但是,由于锡活字吸水性差,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以致难于使墨,印刷效果不好,这种新的印书方法未能久行。王祯所述“铸字”、“易行印书”技艺及其“不能久行”的原因,是如此具体而明晰,说明其作绝非凭空而论,无据而谈,而是用锡活字印书实际情况的记述。关于“铸锡作字”的时间,潘吉星等学者经过认真考辨,认为王祯这里所说的“近世”是指“元以前的南宋”,(12~13世纪),而不是元朝,因为谈到宋元之际或元初时,他已用‘今’或‘今世’的词了。事实上他所列举的印刷史四个发展阶段是:1)五代(10世纪)雕版印刷→2)北宋至南宋(11~12世纪)的泥活字印刷→3)“近世”或南宋(12~13世纪)的金属活字→4)“今”或宋元之际至元初(13世纪)经改进的木活字印刷。由此可以看到,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最迟应在南宋(12~13世纪),而不是元初(13~14世纪)。以上两条元代文献的时间都带有上溯性,均可作为宋代说的旁证。年代范围应不晚于1234年。对王祯的这段话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不能久行”说明它还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其不能久行的真正原因,并非简单的“难于使墨,率多印坏”,也并非现在韩国学者推测的是由于“中国用水墨,韩国用油墨”,而是由于和当时发达的雕版印刷术相比,它的效率实在太低。
金属活字印刷的低效,在古代中韩两国是相同的,韩国甚至比中国更甚。据朝鲜《世宗实录》记载,韩国在1403年至1420年之间使用的金属活字“癸未字”由于“才印数叶,字便松动”,因而一天的印刷数量不超过10个印刷页。到1420年经过改革后出现的“庚子字”,其一天的印刷数量也仅20余页,被韩国人奉为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其一天的印刷数量也才40余页。
由此可见,金属活字在中国不能久行,是由于在中国具体的印刷环境中,其印刷效率相对低下造成的。而相同甚至更低的印刷效率,在韩国的印刷环境中却能不以为少,坚持印下来。 (ID:382)
在印刷方法上,中国很早便脱离了捶拓式方法,进化为“刷印”,在印刷的用力方向上,脱离了捶拓式的上下纵向方式,而进化为左右横向方式。(由于碑石为竖向长方形,因而上下纵向捶拓效率高;书版为横向长方形,因而横向刷印效率高。)但在韩国,最原始的捶拓技术(打印)及上下纵向印刷方式一直被使用着,而这种方式恰恰适用于金属活字印刷。(金属活字“难于使墨”,通过“打印”可加以解决;而王祯在《造活字印刷法》中特别强调活字印刷时要“竖直刷之,不可横刷”,也即这种上下纵向印刷方式适用于活字印刷。)
姚:我觉得活字印刷技术原理更重要,至于是泥、木、还是金属,包括铜、铁、锡、铅是第二位的。
肖:我非常赞成你的这一见解,许多学者也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包括多数韩国学者都承认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升,他创造的原理和印刷实践带有开创性,其后任何工匠和技术人员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加以探索和尝试,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做出各自的贡献。
韩国学者徐有榘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与也,视镂版用力省,而程功速,后世其法寝备,或用木造,或用铅造,或用铜造,我东尤尚之。”可知朝鲜半岛的活版技术 确实源于毕升之法,而且在材料上推出更多的数量和品种如陶活字、瓢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高丽朝有关铸字印成二十八本《详定礼文》和《南明证道歌》的史料证明1239~1241年前,半岛已有铜活字印书活动。其时相当于中国南宋末理宗端平至淳佑年间。进入朝鲜李太宗三年(1403,相当于明永乐元年),政府置“铸字所”,金属活字印刷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从15世纪到19世纪,先后铸造了“不下三十副”金属活字,印刷了为数众多的儒经和佛典,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贡献,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仅据一本1377年(明洪武十年)的《直指》就认定其为“金属活字最古老的书籍”,进而把出版之书的清州兴德寺遗址认定为“世界上首先使用金属活字之地”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有金属活字的印刷活动。王祯提到的1298年以前锡活字难道就不是金属活字吗,何况上文所列的文献和实物都早于明初洪武年间。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包括金属活字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说起活字印刷,有几个技术关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中的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但内涵相当丰富,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包括刻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效率,以及印版下落。这不仅增加了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可看出毕沈两家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就在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展览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技术环节的应用。他们称之为“蜜蜡法”。
王祯对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现在发现的实物告诉我们,在王祯以前的宋和西夏以及与王祯同时的回鹘地区都有木活字本流传。王祯虽不是木活字的发明者,但还是对活字技术做出过独特的贡献。《造活字印书法》,中明确写道: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这种用竹片界行夹紧活字的排版法后来也传到韩国,为之所用。朝鲜李太宗三年政府置“铸字所”初期的金属活字以及民间排印家谱还是沿用“蜜蜡法”。世宗以后才逐渐改用王祯的“竹片界行夹紧法”。遗憾的是这些关键之处在展览中根本不提,如果说整个展览都不讲外国,只展示韩国的活字,我也不强求。可为什么直到最后,甚至在德国谷登堡之后才出现中国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图片?这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既然展览的是活字印刷,为什么不提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和改进者毕升和王祯?这能说是尊重历史吗?
姚:和韩国这样大规模的宣传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似乎显得有些沉默?您觉得作为印刷术的发明国,我国应该做些什么努力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呢?
肖:像我前面谈的,韩国对于活字印刷是做过贡献的,但是他们的这些成就与我国古代对活字印刷的贡献相比,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尤其在发明权这一关键问题上。他们这样大做文章,由上到下几个层次在努力,并且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对印刷史的研究、宣传、重视程度都应该大大加强。在研究方面,我们早在几年前就申报了几个与印刷术发明有关的课题,原以为世界印刷大会之前可以批下来,可是到现在已经3年过去了,经费、人员、组织等等方面都还没有到位。我们印刷博物馆的陈列和宣传就比不上韩国,投资也少。对我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这一历史事实,有些人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必要再下力气宣传。许多国家都发行过印有谷登堡头像的邮票,收集起来不下几十种,而有关毕升的邮票,我国却连一枚都没有设计发行,有识之士呼吁多年也不见动静。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可小觑。因此,捍卫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不仅仅是让学习和研究者知道,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发明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③ 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毕白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专刷技术。
毕白升用属胶泥做战一个个四方长柱体,在一面刻上单字,然后用火烧硬,这便是一个个活字。印书时,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用火在铁板下烧,使松香和蜡熔化,另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压一压,把字压平。撤去火以后,待松香和蜡凝固,一块活字版便制成了,只要在字上涂墨即可印刷。毕白升发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印刷术不断推出,但毕白升发明的那种古老的印刷术无疑为它们奠定了基础。
④ 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费工、费时,又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平民(普通百姓)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的过程: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活字印刷术及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及对世界的贡献:
(1).活字印刷术发明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2).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两项考古发现:
(1).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2).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一幅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这就是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同时也说明:宋元时期,我国已有套色印刷技术。
⑤ 谁发明了印刷术 最早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 “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候,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诊视。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
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大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拓石,只是着墨部位正好与拓石相反。由于用这种印刷方法印刷出来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别,难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纳求赖发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过地图。到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此方法复制名画,印有价证券,使凹版印刷术逐渐地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现代胶版印刷与照相凹版印刷:胶版的画线具有亲油性,可吸附油墨;湿滚筒供应水分的非画线部分则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来印在胶质布卷筒上,再转印在纸面上的。此即为胶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铜上有经腐蚀而产生的凹洞可制作画线,由凹洞的容积来决定画线的浓淡。先将滚筒涂上油墨,再用刮刀刮过,只留下凹洞的油墨,当压过时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纸上了。
凸版印刷术——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图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涂墨,然后覆纸、加压,油墨就从印版上转印到纸面上。
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公元1445年,德国人约翰·古腾堡制成了铅活字和木制印刷机械。当时,中国和朝鲜早已出现了铅活字,但夏天腾堡不仅使用铅、锡、锑来制做活字,而且还制做了铸字的模具,因此制做的活字比较精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进,他还创造了压力印刷机和研制了专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腾堡的一系列创造发明,从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奠基人,他所创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
在古腾堡创造了凸版印刷术后,西欧亦有人仍在不断地为提高印刷技术而努力,先后创造和完善了纸型铅版、橡皮凸版等复制版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质量、印量和印速。
平板印刷术——平板印刷术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为石版、胶版和珂罗版。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印刷的图文和非印刷的空白处同处在一个平面上,用眼看上去没有高低之分。印刷时,利用油水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图文部抗油亲水而排墨,通过挤压转印到承印物的表面。
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后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逊纳菲尔德发明的。他在印刷乐谱时,发现表面有微孔的石板涂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涂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据这种现象,他发现了油水相拒的原理,从而发明了石版印刷术,并曾著有《石版印刷术》一书流传于世。
胶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平版印刷技术。1817年,逊纳费尔德用薄锌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并采用了圆压筒的印刷方式,解决了石版技术不易套准的缺点。1905年,美国人鲁培尔又在逊纳费尔德的平版印刷机上加装了一个橡皮滚筒,使得印版上的图文经过橡胶滚筒再转印到纸面上,印版和纸张之间不产生直接接触,创造了一种间接平版印刷方法。
珂罗版也是一种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国人海尔巴托于1869年发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这种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来制版,能最精确的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美术作品以及古版书籍。
由于平版印刷术,特别是胶版印刷方法与其它类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艺简单、磨损小、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设备的配合以及制版逐步科学化和印刷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该印刷方法获得不断发展,从而成为今天印刷业的主流。
⑥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由谁发明的
>毕升
⑦ 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北宋。
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这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的生产工艺是: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需要时单独捡出。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7)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和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
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书籍及时有效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⑧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的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毕昇用胶泥做战一个个四方长柱体,在一面刻上单字,然后用火烧硬,这便是一个个活字。印书时,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用火在铁板下烧,使松香和蜡熔化,另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压一压,把字压平。撤去火以后,待松香和蜡凝固,一块活字版便制成了,只要在字上涂墨即可印刷。毕昇发明的印刷方法,和今天的印刷方法相比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成活字、排版和印刷,都是相同的。
今天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印刷术不断推出,但毕昇发明的那种古老的印刷术无疑为它们奠定了基础。
⑨ 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是哪个朝代的,叫什么名字
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的毕升。
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
(9)最早的活字印刷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活字印刷优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⑩ 活字印刷是谁发明的
宋代发明家毕升(?-约1051)首创活字版印刷术。据沈括著《梦溪笔谈》载:毕升在宋代庆历年间专,属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样印刷。此外,毕升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毕升的发明比欧洲早400多年。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为人类创造文明史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