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艺术创造论读后感
我给你写个简版的,估计你也没看过。然后你大概扩充一下就好1000字应该不难。
艺术创造论,主要讲解了自工业革命之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其中根据文艺复兴以及艺术领域带来的灵感,改变了很多行业。
这里的艺术灵感指2方面,一方面是显示色彩,另一方面是非现实主义思想。
显示色彩带来的创新是基础性的,非现实色彩带来的是富有挑战性的,绝对创新性的。
大概就是这些内容。
㈡ 科学与艺术李政道读后感
科学与艺术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在北京开幕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艺术作品展.展览会上陈列的艺术品有相当一部份是科学家与艺术家合作的成果,它把人们带进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殿堂,使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领略科学世界的瑰丽多彩.在这些作品中,科学得到艺术的表达,艺术因有了科学的内容而更具活力、更加绚丽.这次展览会上所展览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予示着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即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天地的诞生.
从创造性思维的层面看来,文艺与科学是不可分割的,这的确“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教授深入研究他的这一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认为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并具体指出:“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显然,这里已涉及到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法则.尤其从“意识或潜意识”层面来探讨情感的作用及变化,作为认识艺术思维特征的逻辑起点,这比单纯的社会学方法和反映论的认识论观点,更有说服力,也更加符合文艺创作的实际。由人类创造才能的共性本质所决定,这直接联系于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动态科学观。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李政道教授认为: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的创造就越深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如果不考虑任何历史价值和道德判断的话,这种理性概括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但似乎还不够全面。
㈢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摘录:
人类的一切快乐都发自生物性的快乐。这观念绝对科学化。这一点我必须加以说明,以免被人误解,人类的一切快乐都属于感觉的快乐。我相信精神主义者一定会误解我的意思:精神主义者所以和唯物主义者永远会有误解,就是因为他们的语气不同,或对同一句话抱着不同的见解。但是我们在这个获取快乐的问题上,难道也要被精神主义者所欺蒙而去跟着承认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吗?让我们马上承认并加以限制,说精神上的舒适是有赖乎内分泌腺的正常动作。
在我看来,快乐问题大半是消化问题。我很想直说快乐问题大抵即大便问题,为保护我的人格和颜面起见,我得用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做我的护身符。这位大学校长过去对每年的新生演说时,总是要讲句极有智慧的话:“我要你们记住两件事:读《圣经》和使大便通畅。”他能说出这种话来,也可想见他是个多么贤明,多么和蔼的老人家啊!一个人大便通畅,就觉快乐,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
我们的肉体总有一日会死去的,所以我们的肉体和精神之间只有极薄的隔膜,同时,在精神的世界里,要欣赏它最优美的情感与精神之美,只有用我们的感官才能胜任愉快。触觉、听觉和视觉各方面,是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的。我们大都会失掉享受人生正面欢乐的能力。原因是我们感官的敏感性减退,和我们不尽量去运用这些感官。
读后感:
一切快乐都发自生物性的欢乐。多么绝妙的观点。是的,可爱的肉身才是感受快乐最真切而唯一的途径,不存在道德与不道德,不用刻意抬高精神的快乐,也别刻意贬低肉体的欢愉。打开眼、耳、口、鼻、触感,才能打开心。有了感官的敏锐度,才能让简单快乐的信号传到我们的脑袋瓜中。所以,爱肉身吧,让它去蓝天下,碧草中,闻闻泥土香气,感受食物的鲜美,用音乐宠溺双耳,不要觉得这是对肉身的骄纵,它也不是堕落,或是对精神快乐的违逆,因为没有肉体感官的欢愉,也难以有精神的欢愉。就比如,我熬夜完成了一幅手绘,我的欢愉是这种全心投入的过程,甚至胜过完成手绘后的欢愉。你可以说这是精神的欢愉,因为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的脑袋感到开心。但这快乐何尝不是因为通过我的手,那只拿着彩铅在纸上来回飞舞的右手,它不是孤独的舞者,它挽着“身体”流线硬挺却舞姿玄妙的恋人——彩铅,我何尝不是因为顺了这对亲密恋人于纸上滑翔飞舞的愿,才使我的脑袋瓜感到欢愉?还有我的双耳,欢畅地享受这对恋人“沙沙”的舞步声,而我的双眼,看着那舞步下渐次开出一朵朵烂漫的花。没有我的手、眼、耳,我在这漫漫夜色里何来如此沸腾的血液?由此见,快乐本不该分精神与肉体,快乐就是纯粹的感官性的快乐!
回到孩童般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吧,你就能打开感官,获得快乐!
㈣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中的想象活动有什么不同
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他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千古流传,代代传诵。记得小时候,南国秋夜,一张竹椅,一把蒲扇,虫鸣遍野,银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诵着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小诗的内容,我已熟知,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它,咏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呢?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醉如痴地反复地阅读它呢?这是由于诗的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除了内容,语言上也有足以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你信上说,你特别喜欢含蓄的诗。含蓄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处:当诗歌表现一些重大和热烈的题材,明快而激昂的调子容易收到效果。而当诗用来传达心灵隐秘的声音,含蓄在这里将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欣赏方面,你当然可以有偏爱。但是,我建议你可把欣赏的范围弄得宽广些,各种各样的诗都不拒绝阅读。这样,你就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诗歌的素养,而宽广的兴趣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㈤ 谢冕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读后感
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他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千古流传,代代传诵。记得小时候,南国秋夜,一张竹椅,一把蒲扇,虫鸣遍野,银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诵着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小诗的内容,我已熟知,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它,咏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呢?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醉如痴地反复地阅读它呢?这是由于诗的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除了内容,语言上也有足以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
你信上说,你特别喜欢含蓄的诗。含蓄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处:当诗歌表现一些重大和热烈的题材,明快而激昂的调子容易收到效果。而当诗用来传达心灵隐秘的声音,含蓄在这里将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欣赏方面,你当然可以有偏爱。但是,我建议你可把欣赏的范围弄得宽广些,各种各样的诗都不拒绝阅读。这样,你就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诗歌的素养,而宽广的兴趣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㈥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读后感
这个是我复制的 你看看行不?是精精晶晶 的答案
单元提示》:质疑 思辨 瑰怪
《人生的境界》(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觉解 功利 禅宗 出世 入世
《人是什么》(当代哲学家赵鑫珊):伫立 万古恒新 循环不息 抱怨 挑剔 耕耘 无所事事 安谧 格格不入 朝气蓬勃 光风霁月 生无所息 赋予 往事历历 风雨不蚀 根深蒂固 孤独寂寞 难以言传 慰藉 追溯 崇奉 憧憬 俟 干瘪 热泪盈眶 斜晖 瞻望 烟霭 伉俪之情 溘然长逝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蹉跎岁月 暮霭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代作家鲍鹏山):无所适从 目不暇接 福祉 消受 手足无措 手舞足蹈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惊魂甫定 朝暾夕月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槁项黄馘 杠杆天下 澄澈秋水 不系之舟 颠沛以之 聚讼不已 辘辘饥肠 清波
《孔孟》(当代历史学家):形影相随 至圣 亚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悠闲 赞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警惕 斩钉截铁 毫不迟疑 痛哭流涕 礼尚往来 拜访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各自为政 篡位 谲诈 克己复礼 恢复 热忱 改弦更张 草菅人命 独一无二
第二单元 文艺学论文
单元提示:融会贯通 阐述 阐释 质疑 举一反三 考察 火候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当代学者、作家吴组缃):搜集 翰藻 领域 虚构 植根于 脉络 文意枯索 粗糙 意蕴 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鉴戒 扼杀 崇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去粗存精 孤迥 神龙见首不见尾 一鳞半爪 口吻 夔 胄 逼真 累赘 摇曳 洗练
《谈中国诗》(当代作家、学者钱钟书):鉴别力 居高临远 纯粹 精髓 腐化 简陋 羡妒 颦蹙 深挚 雄厚 卓然 自成风会 洋溢 容许 归宿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核心 不懈 羞窘 掩饰 邂逅 婀娜 缱绻 含蓄 隐喻 抽搐 古董 陶醉 诅咒 精练 际遇 羁旅 潜移默化 晦涩 费解 蝙蝠 愉悦
第三单元 鲁迅与《阿Q正传》
单元提示:画廊 大名鼎鼎 聚焦 亮相 振聋发聩 激荡 穿越时空 内涵 风趣幽默
《阿Q正传》(鲁迅):名正言顺 上谕 僭越 手舞足蹈 确凿 颊 荒唐 著之竹帛 帖子 国粹 抱歉 籍贯 端绪 渺茫 行状 间或 舂米 忙碌 瘦骨伶仃 鄙薄 不足贵 口讷 虫豸 自轻自贱 心满意足 兴高采烈 诧异 擎 热剌剌 孀 口碑 托庇 醉醺醺 轻蔑 出言无状 跄跄踉踉 奚落 无可适从 深恶痛绝 气忿 同仇敌忾 蛊惑 忐忑 一无挂碍 寻短 不图 祓除 缢鬼 赊欠 蹊跷 怒目而视 不足齿数 势均力敌 文童落第 视若草芥 赧然 凛然 悚然 欣然 敬而远之 结怨 河埠头 茶坊酒肆 素不相能 殊不知 怃然 错愕 咸与维新 投机 检点 捣乱 茂才 羡慕 揪 渊源 初隽秀才 拗断 生辰八字 侮蔑 怦怦心跳 羲皇 逾垣 里应外合 栅栏 惩一儆百 窘急 喝采 咀嚼 非特 遗老(启蒙 隔膜 孤寂)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王富仁):
败落 变故 困顿 幕僚 馈赠 侮辱 勾当 筹措 富国强兵 欺凌 歧视 若无其事 筹办 复辟 沉滞 喷发 檄文 凄厉 怜悯 冷漠 郁积 扭曲 挣扎 深恶痛绝 阻碍 引人入胜 魅力 微妙 入木三分 觉察 细致入微 潜藏 逶迤 彷徨 冷峻 温馨 孤傲不羁 蜿蜒 千姿百态 迷离恍惚 奇诡 奇葩 禁锢 掺杂 驰骋纵横 温柔敦厚 不容抹杀 交融 女娲 狭隘 脊梁 保障 奴颜媚骨
第四单元 西方现代小说
《变形记》(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穹形 偌大 熟悉 镀金 忧郁 晦气 泛泛之交 战栗 痴痴呆呆 缘故 一股脑儿 重听 训斥 诊断 好吃懒做 黏性 休憩 遗憾 下颚 全神贯注 清脆 如梦初醒 缝隙 挪动 呼啸 蓬乱 隐匿 犹豫不定 服兵役 冥顽不化 兢兢业业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精疲力竭 踅 灼伤 天长日久 无暇顾及 驾驭 支撑 为期不远 遏制 谦恭 强劲 不耐烦 瞅 晕头转向 繁琐 血流如注 薄暮 昏厥 瘸 崩溃 筹措 念念不忘 疲惫不堪 沉寂 积攒 微不足道 迄今为止 羞赧 食不甘味 纵横交错 精神涣散 惊诧不已 皱褶 告诫 哑然无语 拯救 无可奈何 濒临 泄露天机 蜷缩 细腻 小心翼翼 乱蓬蓬 耽搁 追逐
㈦ 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800左右读后感
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
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他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千古流传,代代传诵。记得小时候,南国秋夜,一张竹椅,一把蒲扇,
遍野,银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诵着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
。”这首小诗的内容,我已熟知,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它,咏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呢?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醉如痴地反复地阅读它呢?这是由于诗的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除了内容,语言上也有足以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
你信上说,你特别喜欢含蓄的诗。含蓄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处:当诗歌表现一些重大和热烈的题材,明快而激昂的调子容易收到效果。而当诗用来传达心灵
的声音,含蓄在这里将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欣赏方面,你当然可以有偏爱。但是,我建议你可把欣赏的范围弄得宽广些,各种各样的诗都不拒绝阅读。这样,你就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诗歌的素养,而宽广的兴趣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㈧ 艺术作品观后感
城市工商业繁荣的礼赞
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作了网络全书式的描绘,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杰作,它是一幅真实描绘汴京――12世纪时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商业繁荣景象的巨幅画卷.从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出画的精美细致,人物的传神和自然景观的协调之美,突出作者作画的功底之深,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城门上竟没有一个守城的士兵,虹桥上设满各种各样的小摊,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虽是初春季节,春寒料峭,却有人穿着简陋,衣不蔽体,辛苦地搬运着沉重的物品,同时又有人穿着绫罗绸缎,手里拿着扇子,在街道上悠闲散步,从中可看出当时社会两极分化天上人间般的生活. (潘娇)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敷色,在画法上属青绿山水,这幅画风格十分华丽,山水画古往今来不计其数,但我觉得这幅画给人的感受有实有虚,梦幻一般,对于山水所采用的颜色处理也非常得当,在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画面之下,有明有暗的阴影光线处理,比例恰当的山水房屋树木,让人有身临其境却又觉得意境虚幻如梦境一般,由今人看来,仿佛是隐居山中的万家,开遍灯火,照彻整个画面如蓬莱仙岛.值得注意的是,画家王希孟作这幅画时才18岁,但笔法却已相当老练,特别是其对于色彩的把握力,更让人看出他高超的画技,笔法大胆,是其年轻的象征,入笔细致,可看出他作画的认真态度,但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用色和明暗处理.
(戴辰冰)
南宋杨无咎的«四梅图卷之一»是一幅很有韵味的梅花图,古人云: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果;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作者把古人的审美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其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梅曲、欹、疏的三大特点,他用苍劲有力的笔锋描绘梅的枝干,让人感受到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韧无畏,不惧严寒的气度,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梅花纤柔的姿态,突显梅花可人的另一面,这样刚柔结合,使梅花富有拟人气息.洁白的花瓣令人感受到梅花的纯洁静谧,与潇洒不羁的枝条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梅花的情态.这样一幅梅花图使人更能体悟到梅花不凡的气质,给人以无限启迪,梅花的精神确实震撼人的心灵,难怪古代画家喜爱以梅花为题材来作画,梅花独一无二的特点在杨无咎的画笔之下展露无遗. (施士超)
文同的«墨竹图»线条组合交错,变幻丰富,作用是通过墨竹的形象表现,发挥出笔墨的长处,将竹子的君子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墨色有深有淡,并且处理得十分得当,粗粗观看,人一种纷繁零乱却又错落有致的感觉,细致端详,又不乏细腻之处,竹枝看似弯曲却透着昂扬的生气,体现出坚忍不拔的品性,而竹叶的线条颇为紧凑,更加强了它品性的体现.图中画的是整棵竹的一部分,却没有把它的源头画出来,给人若即若离之感,它既重了形,更突出了神,平凡之中见高贵,见画如见人,文同此画堪称是花鸟画中极品. (朱明捷)
«江山如此多娇»是由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而创作的,作品以绘画形象再现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磅礴气象,这幅画还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具体指导,经过改动后使作品的气度、尺度与宏伟的大会堂建筑取得和谐,此画给人磅礴伟岸的气势,一种蒸蒸日上之感,站在山顶,俯览群峰,阔大无尽,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人民终于站起来当家作主,整个国家有着一颗奋发向上、团结的心,中国的土地是广阔富饶的,画中显示的中国大地具有容纳万物的气度,表现出更为宏观的现代意识、时代气息. (黄海涛)
徐渭其人
明代画家徐渭一生多劫,怀才不遇,可谓境遇诸多不顺,但他的画作在画史上的影响却是颇深的,以«墨葡萄»为例,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山水作品,图中所画的葡萄姿态各异,深浅不一,颇具层次感.葡萄藤虽柔亦韧,似乎也从一定方面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固我.再看画中那首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寒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犹其是颈联,说出作者的辛酸与悲哀.怀揣一身才学抱负却无处施展,这是何其不幸啊!书中另一幅徐渭的画像,从他的眉眼中一股淡定之气即扑面而来,但从稍带忧郁的眼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是不如意的,没有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大器晚成的欣慰快然,有的只是一种看透世事凄凉,人情冷暖的疲惫之态,哀莫大于心死,徐渭一生的悲也多,苦也多,而独独少乐.”天不仁兮降乱世,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一个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人生,正如徐渭啊!
人生一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愿这悲苦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好生安息,再不为”笔底明珠无处卖”而苦恼. (张婧尔)
满怀希望,憧憬未来――«一篮春色卖遍人间»
构图:主人公卖花女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在主人公双眼眺望的方向留白,满怀希望,寓意深刻.
造型:卖花女衣着朴素,扎着长长的麻花辫,手提一篮春意盎然的鲜花,目光炯炯有神,望着前方,以侧脸示人,脸型轮廓清晰明了.
选题: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位普通的卖花小女孩的形象,贴切再现百姓生活,真实却又不失艺术地表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渴望幸福的生活.
色彩:全画以水墨勾勒,但并没有太多水的朦胧处理,以墨色为主,而一篮红色的鲜花则是全画最突出的一部分,深深抓住读者自己的眼睛,令人回味.墨色流畅,干湿浓淡自然,以完全松弛的线条描绘出衣服的褶皱,人物脸型,而头发用了大量的深墨色,并留出空白表现发质的反光,这一技法在过去的人物画法中不曾运用,传统中见创新.
意境:全画通过一位在生活底层的普通小女孩卖花的景象,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普通百姓在期盼新中国成立,早日安定繁荣的美好愿望.而画中小女孩那满怀鲜花,眺望远方的深邃表情也似乎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幸福之花必将撒遍人间. (顾昱)
(清)郑燮«兰竹石图»
作者自题”――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兰竹之势与石之势交相辉映,一零一整,一柔一刚,将兰竹之韧,石之坚互相衬托着表现出来,兰竹因有石而愈发浑厚,再加上浓淡墨色的相互映衬将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兰竹”弥缝其间”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给人清高脱俗的感觉,宁静而惬意.我觉得这幅作品蛮淡雅,看着蛮舒服的,又因兰竹坚韧的品性,顽强的特质,两者结合在一起,使整幅画带上了高洁的色彩,让人折服.我喜欢其中兰竹的笔法,运用笔峰转换画出叶片的正面侧面,用浓淡的墨色画出兰竹的层次与疏密,每一张叶片都似乎带上鲜明的柔韧个性而置于一块儿,又很整体,既散而又”整”. (曹黎)
(清)郑燮«兰竹石图»
这幅作品整体清逸雅洁,超凡脱俗,恰倒好处地体现了兰草高洁的品性与生于峭壁而难求,画家以书法线条勾勒兰叶,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准确表现了兰叶的纤长,又以笔锋的顿挫,线条的粗细表现兰叶偃仰反侧的姿态.兰叶错落有致,繁复交错的姿态不给人以杂乱之感,是因为画家画出的兰叶片片不同,又依山势而生,感觉自然清新,画家所画山石,以较粗的线条,写意手法画就,与兰叶的精致形成对比.画家有以浓墨表现兰叶,淡墨和次淡墨表现兰花与山石,虚实得当,主次分明,突出兰草的雅致姿态,并在画面右下部较为空白的部分题诗数行,既弥补了画面空白,又平衡了整个画幅,使画面更觉清俊脱俗.画家以兰草来表达自身高洁与傲然的品性,抒发自身不恋官禄的性格. (张思婕)
苏州拙政园
苏州的拙政园属于私家园林,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拙政园与其他私家园林一样,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拙政园则将这一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园内幽冷的小湖,怪石嶙峋的假山,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古朴典雅的建筑,置身其中,无不让人感到自己就是那退归山林的官吏或富商,就是这悠悠园林的主人,在午后淡淡的阳光中,悠闲地品茗,兴致来时,挥毫泼墨,享受着”不下堂莛,坐穷泉壑”的乐趣,追求清雅幽静,闲云野鹤般的乐趣.园内曲折变化的古朴长廊,错落有致的假山清池,婆娑树影中若隐若现的亭台轩榭,以及那将无限情趣隐藏于有限视野中的园洞门\屏风,无不体现园林主人淡泊名利,豁然旷达的情趣.(俞震)
江南私家园林一般多为小巧精致,追求细腻而富变化,«园治»中写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便是根据园林本身地基和地形的不同特点,对构成园景的各种建筑或山石或草木做一个合理的安排,以达到”精而合宜”;而”借”,更为精粹,”巧而得体”,园林主人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在这依傍家宅的美景中,享受”不下堂莛,坐穷泉壑”的乐趣,不失清净淡雅.
如我漫步在这小巧玲珑的园子中,不禁会和北京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来个对比,那种宏伟的气派,皇家气息,固然能让人一惊,可这江南特有的细腻宁静之感也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在这烟雨弥漫的江南矗立一座气派的皇家园林,那必然会有一点不和谐之感,所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那一份感觉必然要由这私家园林独有的韵味来衬托.而那些建造园子的文人们,一定是体会到这种韵味儿,再也不忍将那皇家的气派硬扣到江南这块细腻精致的土地上.如是我,我也一样.(谢茉晗)
展子虔«游春图»是人们公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作品.整幅画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呈现水,相对而言两岸的山与树显得十分渺小,尤其是人,或立或骑或乘舟渡江,星星点点地都身着白衣点缀其中.陆地上的树大都还未长出叶子,原本一幅萧条的景象,云雾缭绕下的山却让人感到了一丝丝律动的意味,再加上人的点缀,原本平淡亢沉的画面顿时活泼了起来.
放眼望去,滔滔江水忘情地流着,沉睡一冬的青山绿水又慢慢恢复了从前的节奏,即便数枝横七竖八地扎得人心生疼,那潺潺流水依旧能抚平根根突兀,远处的山与水与天相连,一派广阔豪迈的景象,疲倦的冬装褪去,又是一种旷达、释然的意境.
近处的几根桃树正绽放着粉色的桃花,远处山间的房屋若隐若现,骑行者沿着江边蜿蜒前行,似要把这春意带入深山.
故冬已去而春正开. (柳灵颖)
«踏歌图»马远
这是一幅表现民俗的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追求单纯与精练,山石画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简洁有力.我想,这是一幅令人眼前一亮的画,回顾画史,皇家画师用奢华的笔法绘出一幅又一幅纸醉金迷的画供皇家消遣,他们的文化是百姓不敢承受的,他们的文化不能代表画史,而俯视民间,他们的作品虽然反映着底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却显得平面了些,而«踏歌图»就象是霹雳一样,”大斧劈皴”的画法劈平了混沌的平面,给人新鲜自由的呼吸.
徜徉于画中,我闻到了山间独特的芳草气息,也隐约听到远山传来的踏歌声,感到山的伟岸沉稳,水的灵动秀美,石的刚硬不阿,画家对山石的轮廓画得如此清晰了然,以至于我都可以感觉到山石中孕育着的那些美好的品质. (王莉娜)
«踏歌图»马远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对景色大胆剪裁,山石画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简洁有力.我认为这幅山水,笔锋刚劲有力,浑然天成,山好似用斧子劈过一样,树也笔直刚毅,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这正是马远之画的独特之处.再看山下那一片空白,这样独特的剪裁,既画出了山的悠远淡泊之意韵,也颇有新意和视觉美感.山水充满画家的情感,笔锋的刚劲是画家一生不得志,对中庸、腐败朝廷的悲愤之情,男子气概跃然纸上,而山下的留白,暗喻朝廷对江山统治的留有空白,画出当时的社会状态.这幅画是画家情绪、生活、社会的真实表现,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乏创新之举,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识价值.我看到一位借画抒情的老者,把自己的人生壮情全寄托在一纸山水之中,刚劲的笔锋,突破常规的剪裁像要打破时代的束缚,是画家一腔悲情的体现. (尹诚敏)
«踏歌图»马远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3幅画与同时代的绘画作品有一种”格格不入”的基调,画面笔法苍劲,远处矗立着突兀的山石,似有危机之感,近处有牧童在放牧嬉戏,又展现祥和安宁的生活风俗,也许是寄予的希望,画面简单却又让人看后记忆犹新,树木、山峰,以及蜿蜒的山路,均是苍劲稀疏的几笔,并无太多的柔和与琐碎,画中有力的笔法中隐约显示出画家的坚毅性格.在南宋,人民处于动乱中,统治者腐败无能,画家以这硬朗笔调勇于向平庸挑战,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恨,为国家命运担忧,由此可见画家崇高的忧国爱国情感与大胆坚韧的品性.从这一幅山水画中,我可以感受到画家试图冲破时代的桎锆,渴望挥洒自我个性,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具备创新的技巧,更源于向人展示的是绘画人本身的品行与情操,情感,这使静止的画面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而被提到更高的境界. (张舒苡)
«踏歌图»马远
这幅画给人大气广阔的感受,画中运用浓墨淡墨勾勒出远近前后的层次,并用刚劲的笔锋画出山的棱角,使山凹凸有致,松树上的松针栩栩如生.又渲染了远山和隐藏在山中的松树,若隐若现,效果逼真,浓墨画就的几块大石给人沉重透不过气的感受.此画在表现各种物体形态上也有许多出彩之处,松树和山都用了下粗上尖的笔法,格外挺拔,又给人无限遐想空间,同时山中的房子也有优美的形态,露出几扇窗,露出一个屋顶,都给人森林深处,神秘难测的感觉,画中的树干形态也是蜿蜒曲折的,却苍劲有力.
此画在构图上由下往上,由重到轻,由深到浅,给人地下天上的感受,山中的景物排放错落高低有致,很有视觉想象.
这幅画营造了一种山林深处的意境,我以为这幅画在层次处理,用墨及营造山林气氛上做得很好,只是画面底下偏重,略有不足. (孔祥祥)
«踏歌图»马远
这是表现民俗风情的山水画,笔法写实,画中嬉戏的孩童栩栩如生,近处山石、竹枝,远处山峰、松柏映衬之下,全然不失写意的潇洒自在.这样一种笔法上的写实和思想情趣上的写意,把画的清新活泼和大气磅礴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出来.
画面的山石画法运用了大斧劈皴,用干焦的墨色熨透出了山石皱瘦而峰起的态势,给深山老石以一种不近尘世的清高之感,似乎深入云霄而临人之上,豪迈逼人而具洒然风度.这样老迈而刚劲的山石与近处活泼清丽的孩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给山石以生机,山石给孩子以庇佑和关怀,似乎这样的孩子生来就该属于这样的自然,这样的自然生来就该润养这样的生命.
画面近景远景之间采用了似若烟岚的空白,手法类似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此拉开前景与远景的空间距离,更让人感受远山摄人的雄浑高峻,这样的空白也给人一种时间上的辽远感,似乎远山伫立在那里而从未摇过,让人领悟天地恒昌,感受山水永存,若不是隐现松柏间的一角阁楼,真让人以为这是深山仙境一景. (陈斯扬)
~~~~~~~~~~~~~~~~~~~~~~~~~~~~~~~~~~~~~~~~~~~~~~~~~~~~~~~~~~~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㈨ 读后感160字以上210字以下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