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授奖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3)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在候选人所完成的产品、工艺、材料公开之前,前人所没有的,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时,一般应出具获得发明专利的证明,如果没有获得发明专利,应当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统称国家奖励办)认定的科技信息部门进行文献检索和查新,以确认一项技术是否符合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条件,文献应该检索到该技术的公开时间。 界定或者确定公开时间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除技术鉴定外,还有专利申请、产品鉴定、产品或者技术公开销售使用、主要技术内容公开发表等。如果一项技术同时存在着上述几种公开方式,那么,确定发明权的公开时间应以最早的时间为准。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而言。 先进性是指在推荐评审时,其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先进性要求一项发明不但是新的、前人没有的,还要求它具有技术优越性,从而具有竞争力和实用价值。创造性是指发明的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创造性要求一项发明不是简单的前人所没有,必须和已有同类技术有本质的差异,有质的飞跃和突破。先进性和创造性主要是与先进的同类技术进行全面比较。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实践检验证明技术确是成熟、实用的,而且已经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该条件要求发明不但是先进的,还应当具有实用价值,并已较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推荐参加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的技术发明,应该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取得良好的实用效果。产品、材料至少应已批量生产和应用,对工艺要求至少经过中试或相当于中试以上规模的生产实施。
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奖励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抄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评审,对候选人所做出的技术发明,从难易复杂程度、技术思路新颖程度、技术创新程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推广应用程度、已获经济或者社会效益及发展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据此决定授奖等级。
基本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❸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人选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如下:
1、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建议授奖项目目录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pshzr.htm
2、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建议授奖项目(通用项目)目录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pshfm.htm
3、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建议授奖项目(通用项目)目录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pshjb.htm
❹ 2000至201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有哪些人
截止2017年1月,共有27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❺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颁发给了谁
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说法,材料越轻结构工作效能越高。目前国际通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显著提高装备性能,但加工过程极易产生损伤,制约其广泛应用。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团队,表彰其发明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难题,将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技术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
经过10多年攻关,团队研发出13台套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数控加工工艺装备,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关键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唯一装备,实现了从无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损伤数字化加工的跨越。成果已在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企业应用,突破了某新型航天装备舱段、某飞行器筒段、某系列直升机旋翼、某重型飞机调节板、大型客机机身筒段试验件、高铁车身试验件等关键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难题,打破国外封锁。
❻ 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及简介
■新闻人物
李振声科技成果
新华社电李振声生于1931年,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曾担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李振声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曾荣获陕西省和全国劳动模范。
李振声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上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累计推广700余万亩。
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1995年,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人物逸闻
跨入科学之门初衷竟为“糊口”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一粒麦种让他声名大振。这样一位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活了几亿中国人的大科学家,当年步入科学之门的初衷竟是为了糊口。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虽然家境贫寒,但重视教育的父母一直供他念书,先私塾,后学堂。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营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提供食宿”四个字吸引了李振声。于是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
忆及当年,李振声说:“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1956年,李振声从北京中科院来到陕西杨凌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走上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之路,一走就是50年。当时正赶上西北小麦产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李振声说:“当时我就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小偃6号的成功,让李振声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
谈到这些,李振声只是淡淡的一句:“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大会快讯
李振声捐出50万奖金
据新华社电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振声27日说,计划将这次获得的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为学生成才助一臂之力。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
3位工人农民上榜
据新华社电 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名单上,3名普通工人和农民榜上有名,摘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的繁荣发展,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加强对不同层次,特别是基层工人、农民科技创新的激励,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工人农民科技创新评审组,在保证国家科技奖励条件标准和水平的基础上,对工人、农民科技创新成果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❼ 什么是“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简介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
❽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哪一年开始的
2006年度初评通过项目目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从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性质来讲,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
授奖条件
(1)技术创新性突出;(2)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3)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候选人条件
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应当是具备下列条件的项目主要完成人:(1)提出并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2)在解决关键的技术和疑难问题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要贡献;(3)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做出创造性贡献;(4)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候选人按贡献大小排序,并在限额内产生。如果在项目完成中仅从事协调和组织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
候选单位条件
国家科技进步奖候选单位应当是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并对该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如果只是提供资金,不能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列为获奖候选单位。政府部门一般不应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单位。但对于技术开发类中推广应用先进成果和高新产业化的项目,政府部门如作为组织者、实施者又确有实质性重大作用的除外。
等级标准
国家科技进步奖设一、二两个奖励等级。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授奖等级根据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总体技术水平、已获经济或者社会效益、潜在应用前景、转化推广程度、对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时,对不同项目类型,各有侧重。重大工程类项目应突出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强调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的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总体技术水平,以及对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的作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