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创造学思想录
创造学思想录
教学目标:
1、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述鲁班创造的故事):
鲁班是我国的土木工匠们的祖师。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供应不上,他心里非常焦急。一天,天刚亮,鲁班在干活时,一不小心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了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种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拉树,真是锋利极了。这就是锯的发明。
二、字词教学:
俨然:形容很像。 优雅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三、阅读课文,逐个分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道理。
(一)放松
1、理解分析: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的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2、举例: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
②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
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④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创造。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
(二)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理解分析:
叙述了一个打破常规获得成功的例子。“一筹莫展”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开“高尔丁死结”的窘态。而亚历山大却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因循守旧和创造是对立的。死结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没有创造意识。
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创造”二字的真谛。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死结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打开,既然上帝跟我们开个玩笑,那么,就必须采取超乎寻常的非凡手段。亚历山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造就自己的规则”,“规则”是规律、法则的意思。“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法则,是个性化的,但必须是科学的。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逐个分析:
(三)多问几个假若
1、理解分析: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用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离奇的问题都是奇思异想,这种奇异的想像表明了人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多问“假若”是为了寻找新的途径,奇思异想就是要不灶规则,如果遵守规则就不需要想像力,而没有想像力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
2、举例: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
现代高能物理在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有结构以后,196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说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
(四)使用你的想像力
1、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讲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
第一句话是讲幼年时的想像力。第二句话是引用人们的话,从反面说。第三句话是引用名人名言,从正面说。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想像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想”。“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没能保持艺术家的灵性?“长大成人”是不是就一定会丧失想像力?
2、举例: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答案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这是惟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
(五)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理解分析:
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问题,就可能有所发现,走出新路。文中的“第一个”就是勇敢创造者,面对前人没有尝试的事物,有人发挥了想像力,打破了规矩,取得了成功。
(六)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理解分析:
这一段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文中的“箱子”的意思就是文中所说的“ 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也就是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然后举例证明,启发人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七)看到画面之外
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机遇,要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
文中的农民没有想到这条铁路将会给他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市场,更没想到这条铁路将把他拖入竞争。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八)顺其自然
1、理解分析:
这一段也是来自生活中的感悟。“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2、举例:
我国古代有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专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顺其自然。
我国古代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揠苗助长”。
二、了解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板书:
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使用你的想像力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长大后呢?)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一个锯末—燃料等)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 (火车-广阔市场)
顺其自然 (道路自然形成)
Ⅱ 《创造学思想录》64则
创造学思想录
罗吉尔·冯·奥赫 (美国)
1.放松
人们对重大的事情态度严肃,但事事都板着脸孔则无此必要。猴子完全可以作出一副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表情,但是猴子之所以看上去严肃,是因为它觉得痒痒。
2.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按照古代寓言书的记载,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
3.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如果动物变得比人的智慧还要高,会怎么怎么样?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车速限制分别做成蓝色、红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怎样呢?如果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呢?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4.使用你的想象力
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象力。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5.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
6.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每一种文化、工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7.看到画面之外
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8.顺其自然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Ⅲ 老师让我们讲创造学思想录里的看到画面之外,请帮我找一些有关的论据和其他的讲课素材
(七)看到画面之外 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机遇,要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 文中的农民没有想到这条铁路将会给他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市场,更没想到这条铁路将把他拖入竞争。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了解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板书: 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高尔丁死结)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使用你的想像力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长大后呢?)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一个锯末—燃料等)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 (火车-广阔市场) 顺其自然 (道路自然形成)
7)《看到画面之外》 这一段讲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即创造性思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文段先记叙了依荷华州一位农民,他看见新建成的铁路,想到的只是铁轨和火车。接着通过议论点明,这条铁路不仅仅只意味着铁轨和火车,而且将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这一点,这个农民没有看出来。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即透过“画面”的表层进一步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根据事物间的联系,或是逐层深入,或是横向开拓,看到“画面”背后更深刻的东西。这种“逐层深入”“横向开拓”的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深刻性和广阔性,奥赫把它形象地称为“看到画面之外”。
第三题:《看到画面之外》中的农民的思维局限,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思想狭隘,眼光短浅,归根到底,缺少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Ⅳ 创造学结课论文
创新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我把学会表达和交流看得很重,认为这也是最基本的“基础”。因为现代社会无论做成一件什么事,都要与人合作,与人共事,就要组织。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使大家明白,并同心协力一起去做。北大总结过一位优秀博士生的经验,他毕业后一年多就被中科院研究所聘为正研究员,不久又被国外大学聘为教授,是很出色的。他在学习中不但求知如渴,而且善于学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请教人、与人打交道,动员了很多人为完成自己的任务出力。这是很聪明的。这里,一要有好态度,真诚虚心,不怕丢面子;二要有交流技能。很多中国学生这方面表现比较差,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好不了多少。在学校里组织交叉学科项目是很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科、行业的人不愿交流,不善交流,“语言”不通,互相看不起。我这里所说的“语言”,是指“行语”。比方学物理的叫光的“偏振”,学地质的叫“偏光”,学物理的就会看不起学地质的,说是“概念不清”。对学者,这是最大的“帽子”,其实是语言不通。不同专业的人思维方法、治学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这也可说是文化不同。要做好跨学科合作,就要大家学会“跨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打破人的思维定势,促进创新。
21世纪是国际化的世纪,要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没有外语能力不行。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外语了。我觉得,学外语还是取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只会一种语言,就只能用一种方法思考。用不同语言思维,脑子里的活动区也不同。北大有一位老院士,去世前脑子患病,用汉语不会说话了,却还能用英语表达意思。可见汉语和英语在脑子里是两个不同区域操作的。用双语教学出来的孩子比较聪明,其道理可能就在这里。前一段时间听说美国学生不想学外语,有的学校也不重视外语,认为用英语就可走遍天下。我就想,美国人大概就要衰落了,因为他博采各种文明的优势要丢失了。但是,美国人还是很聪明的。最近,美国高教协会对美国大学生提出要求,强调要掌握英语和第二种语言,要学会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看来美国非常重视这种优势。
我还把数学和计算机工具看成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数学不仅是处理数量关系的科学,而且是使任何学科和思维精密化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21世纪数学将会渗透到各种学科。而计算机更是信息化时代的必要工具,不会计算机等于文盲。
以上是说创新的基本基础。这些基础不打好,谈不上创新。
其次,要学会创新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面。现在有很多“创造学”、“创新学”方面的书籍,在讨论创新思维问题;还有许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脑功能开发问题。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会有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开设一些这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关思维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总觉得,培养正确思维最主要还是靠思维的实践。知道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名词,让学生有些思维科学意识,自觉地运用这类思维方式去思维当然很好。而根本的还是要从各学科科学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体探索科学规律的实例中来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并且以解决各学科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正确思维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要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选择合适与否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就至关重要。要是当年居里夫人去从事理论研究,杨振宁去搞实验,大概他们不会有后来这样的伟大成就。做科研,选题恰当就是成功的一半。选择并非易事,起码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及弱点有清醒的认识;“知彼”就是对被选择的对象有明白的了解,还要对社会、国家发展的走势有大致的认识。选择适当就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而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广泛选择的自由和条件。“学分制”就是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次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多次”是因为“学会选择”有个过程,允许失误。在学校里失误还可补救,到社会上,一次失误就无法挽回了,学校是选择的实习场所。学校还要提供导师给以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选择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很有影响。
第四,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只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提“提出问题的能力”。我曾经挖苦地说,这是“仆从教育”而不是“主人数育”。主人提出问题,仆从去解决就是了。科学创新首先就要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提问题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关键,这个问题一解决,一大批问题就迎刃而解,从而推动科学的大步前进;二要提得恰当、及时,已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到了可以解决的时候。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自然和社会问题,却根本不能去解决,就不能算科学,只是诗人浪漫的想象。所以,学校要创造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环境。我们这辈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处在“勇于接受任务,拼命完成任务”的环境中,却自己从来不提出任务。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这种缺陷。摆在当代中国青年面前的是要发扬首创精神,就不能光听别人安排了。
Ⅳ 你看过哪些关于创造学的书籍,请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有何创造性想法
创造学思想录
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象力版。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权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Ⅵ 创造学思想录,详细点
《创造学思想录》 共64条,本文节选其中8条,原书为出版于1989年的《Creative Whack Pack 》。后来由张开逊介绍到中国。罗吉尔·冯·奥赫(或译罗迦·费·因格)1,美国思维科学学者。(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课文所选的8则,是《创造学思想录》的核心部分。
(1)期待阻力
(2)卖、卖、卖(3)指定最后期限(4)坚持(5)从错误中学习(6)轻轻挠挠你的后背(7)不满意(8)谋求支持(9)雄狮在你心中(10)除掉一切借口
(11)让某些事情处在危险之中(12)马上去做(13)别傲慢(14)相信自己(15)用现成的好办法(16)为它而战(17)你自信你具有创造力(18)画一张目标计划图(19)马上采取行动(20)解决该解决的问题
(21)问蠢话(22)注意真正的真理(23)检查你选择的时机(24)宰杀圣牛(25)放松(26)倾听预感(27)展开你的冒险肌(28)屠龙(29)不要堕入观念的爱河(30)顺其自然
(31)歇一小会儿(32)作出决定(33)看积极方面(34)再想想还有哪些不完美之处(35)组合多种概念(36)作比较(37)改名字(38)把你的观念反过来(39)想象别人怎么做(40)设想你自己就是方案
(41)像孩子一样想(42)再干点什么(43)多问几个假若(44)不妨疯疯癫癫(45)打破常规(46)造就你的规则(47)看、听、尝、感觉、闻味(48)倾听你的梦(49)看大自然(50)看过去
(51)听机会的敲门声
(52)盯着明显之处(53)使用你的想象力(54)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55)在你的脑袋上拍一巴掌(56)巡视其他的地方(57)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58)借思想(59)寻求第二种正确答案
(60)变化问题
(61)看到画面之外
(62)期待意料之外的东西(63)使用无规则的联想(64)找出模式
Ⅶ 创造学,设计一个小发明.然后写实验报告
本项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1—1992)
这一学年,做了三项准备工作。
1.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实验的蓝图,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了问题(如前所述),确定了课题,选定了自然实验方法,也做出了消除无关变量干扰的规定,进行了前测。进而,对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1)创造能力
创造是指人类运用脑力与体力生产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社会活动。所谓创造能力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顺利完成创造任务的本领,亦即个性心理特征。
创造能力可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相对于全人类来说的首创性,称为人类首创性;相对于某一人类个体来说的前所未有的首创性,称为个体首创性。中小学生的首创性大多属于后一层次。创造能力是多因素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发明、创作和创造性组织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
这里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学业任务的本领,亦即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地说,学习能力高低与学习成绩好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本项实验以社会公认、易于量化的学习成绩代作学习能力指标。
(3)同步增长
这里的同步增长是同步超常增长的简称,是指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相互促进、大幅度共同提高的创造教育的客观效果。量化指标是:实验班与对比班相比,创造能力测试成绩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中考、高考平均总分超出5分。
2.培训师资
实验的自变量均须通过教师达于学生身上,而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实验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培训师资成为实验成败的关键。培训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以创造学为基本内容的一般培训;第二步是依据不同的实验任务而分别进行的特殊培训;第三步是上岗前的演练性培训;第四步是在实验开始后针对具体问题的培训。
3.出版教材
高中实验班需用的创造学理论教材和配套的电教片,早已出版。1993年,我们又出版了《中小学生创造智慧超常增长训练》一书。这样,初高中实验班都需要用的训练教材也有了。
(二)实验阶段(1992—1995)
1992年夏天,在初一和高一确定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基础条件是均衡的,实验三年,师资力量也保持均衡。前测之后,实验开始。在三年实验期间,三大实验主体,操作六大系统,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实验。
1.校长操作的决策指挥系统
以校长为首,建立创造教育的决策指挥系统,工作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1)校长带头,转变观念。校长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创造教育学等有关理论,分析传统教育弊端和现实表现,转变教育观念。
(2)培训师资,明确目标。在转变观念基础上,使教师明确: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共同目标。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认真落实。
(3)组织实施,注重激励。以追求实效为出发点,制定规划或条例,对创造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评价等问题,尤其是奖励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大家共同遵守。
(4)及时反馈,开展研讨。创造教育一经实施,就要及时反馈。出现缺点和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遇到疑难问题,走出去,请进来,向专家、学者求教。
(5)鼓励科研,多出成果。鼓励教师参加创造教育科研,并为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创设各种各样的良好条件。其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要造就教育家型的校长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