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古代小发明

中国古代小发明

发布时间:2021-10-07 14:47:48

⑴ 在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玩意

现代人聪明还是古人聪明?要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文物建筑来讲,我们还真就未必有古人聪明了。特别是古时候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为了可以更好的生活,还真就发明了不少有趣又实用的物品,堪称民间的奇技淫巧。比如卡尺,墨斗,折叠椅,七巧桌,煤气灶,爬犁,水车,风车等等。的确是一个比一个精巧,一个比一个实用呢。

其实古人发明的各种小玩意儿还有特别多,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每一个都是他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而且很多都被沿用至今。这些奇技淫巧,大可以多多益善嘛。

⑵ 小发明有那些急急急

滑翔机——蜻蜓
潜水艇——河豚
声纳---海豚
在我国,早就有着模仿生物的事例。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们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鸟类在树上营巢,以防御猛兽的伤害;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即见到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发明轮子,做有装成轮子的车。古代庙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门的建造,就其建筑结构来看,颇有点像大象的架势,柱子又圆又粗,仿佛像大象的腿。
我国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于绚丽的天空、翱翔的苍鹰早就有着各种美妙的幻想。根据秦汉时期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发明了风筝,并且应用于军事联络。春秋战国时代,鲁国匠人鲁班,本名公输般,首先开始研制能飞的木鸟;并且他从一种能划破皮肤的带齿的草叶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锯子。据《杜阳杂编》记载,唐朝有个韩志和,“善雕木作鸾、鹤、鸦、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异,以关戾置于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达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却下。”西汉时期,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从高台上飞下来,企图模仿鸟的飞行。以上几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鸟类的扑翼和飞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也是最早的仿生设计活动之一。明代发明的一种火箭武器“神火飞鸦”,也反映了人们向鸟类借鉴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水生动物——鱼类的模仿也卓有成效。通过对水中生活的鱼类的模仿,古人伐木凿船,用木材做成鱼形的船体,仿照鱼的胸鳍和尾鳍制成双桨和单橹,由此取得水上运输的自由。后来随制作水平提高而出现的龙船,多少受到了不少动物外形的影响。古代水战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龙出水”,多少有点模仿动物的意思。以上事例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期的仿生设计活动,为开发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外国的文明史上,大致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在包含了丰富生产知识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人用羽毛和蜡做成翅膀,逃出迷宫;还有泰尔发明了锯子,传说这是从鱼背骨和蛇的腭骨的形状受到启示而创造出来的。十五世纪时,德国的天文学家米勒制造了一只铁苍蝇和一只机械鹰,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一八ОΟ年左右,英国科学家、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凯利,模仿鳟鱼和山鹬的纺锤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凯利还模仿鸟翅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对航空技术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时期,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对鸟的飞行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动物的机器》一书中,介绍了鸟类的体重与翅膀面积的关系。德国人亥姆霍兹也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人们通过对鸟类飞行器官的详细研究和认真的模仿,根据鸟类飞行机构的原理,终于制造了能够载人飞行的滑翔机。
后来,设计师又根据鹤的体态设计出了掘土机的悬臂,在一战期间,人们从毒气战幸存的野猪身上中获得启示,模仿野猪的鼻子设计出了防毒面具。在海洋中浮沉灵活的潜水艇又是运用了哪些原理?虽然我们无据考察潜艇设计师在设计潜艇时是否请教了生物界,但是不难设想,设计师一定懂得鱼鳔是鱼类用来改变身体同水的比重,使之能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器官。青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体育工作者就是认真研究了青蛙在水中的运动姿势,总结出一套既省力、又快速的游泳动作——蛙泳。另外,为潜水员制作的蹼,几乎完全按照青蛙的后肢形状做成,这就大大提高了潜水员在水中的活动能力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真菌、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后来又分离出了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电鱼与伏特电池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 。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电鱼放电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 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些发电器是由许多叫电板或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构成的。由于电鱼的种类不同,所以发电器的形状、位置、电板数都不一样。电鳗的发电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电鳐的发电器形似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中线两侧,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的发电器起源于某种腺体,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约有500万块电板。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产生的电压就很大了。

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电器官”。对电鱼的研究,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等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水母的顺风耳

“燕子低飞行将雨,蝉鸣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沿海渔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早在5亿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这种低等动物有预测风暴的本能,每当风暴来临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难去了。

原来,在蓝色的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 (频率为每秒8—13次),总是风暴来临的前奏曲。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小小的水母却很敏感。仿生学家发现,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仿生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⑶ 中国古代民间都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明”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古人的智慧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在以前这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依旧能够做出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香炉。香炉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记载了,就是一个圆形的小球,里面装有香薰,一般也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使用,而且可以起到助眠安神的作用。

其实,这样的发明在古代数不胜数,而且有很多的小发明都已经失传已久了,当时古代能够如此繁荣其实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所以很多人都会突发奇想的去解决问题,而现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十分方便,但是同样也阻断了我们创造的积极性。毕竟生来就有前辈帮我们给安顿好了,根本不需要我们动脑筋。

但是这其实也在给世人警醒,明明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向先祖先辈们学习,然后研究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东西,这样人类才不至于会被灭绝。

⑷ 古代的小发明故事有哪些

鲁班发明锯子 张衡地动仪

⑸ 古代中国因为哪一个不起眼的小发明,才得以领先世界

古代中国人在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众多的新事物,这些发明成为今天许多领域的技术基础。

大约公元前200年,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独轮车。

第一,选用瓷土作原料,不再使用普通黏土。瓷土是长石充分分解风化的产物,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同时含有钾、钠和钙的氧化物,而铁和钛的氧化物含量很少,烧成的器皿洁白细密。

第二,烧结温度高。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已经发明使炉温达到1300℃以上的燃烧控制技术。在1200℃以上的瓷窑里,瓷土中的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和二氧化硅,能够形成大量熔化的玻璃状透明物质,填满坯料中瓷土颗粒间隙,形成半透明的牢固烧结体。瓷器的吸水率极低,比陶器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薄壁瓷器可以达到厚壁陶器的承载强度与承受撞击的能力,大大减轻了器皿的重量。

第三,为瓷坯穿上一件透明的外衣——瓷釉。瓷釉是一种像玻璃一样透明的物质,薄薄的釉紧紧地附着在瓷坯表面,几乎不改变器物的结构和造型,却使本来已经十分致密的瓷质变得更加光滑美丽,具有极好的手感和视觉效果,而且使器皿便于洗涤保持清洁。那些具有极高化学稳定性的瓷釉不会与食物发生化学反应。

通过控制窑炉的燃烧气氛,古代中国发明家还能够让同一种釉料在烧成之后呈现不同的色彩。例如,釉料含有铜的氧化物,在窑炉缺氧环境中燃烧,大量一氧化碳会使它变成氧化亚铜,一价铜离子呈红色,烧出的是穿红“衣服”的瓷器;当氧气供应充分的时候,铜的氧化物不会被还原,二价铜离子呈美丽的蓝绿色;如果交替变化炉中的气氛,瓷器表面就会出现红蓝相间的梦幻色彩。由于这种气氛变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重复,在炉窑中烧出来的瓷器每件都不一样。鉴赏家把这种奇妙的工艺过程称为“窑变”,一些“窑变”瓷器成为稀世珍品。

⑹ 中国有哪些了不起的小发明

多看少动花街狂奔辅导员愤怒横峰街道急您所急

⑺ 古人的一个小发明有效发挥了马匹的力量,这是个什么样的发明

马是人类的忠实伙伴,它们气力大,行走快,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马匹,就要将马和马车连接在一起,还要保证马能自如地行走、出力。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总结:

通常认为,颈圈挽具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就是把一只颈圈套在马颈下部,完全解放了马的呼吸通道,使马的牵引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为了配合颈圈挽具的使用,我国古人还发明了车前横木,使颈圈挽具上的挽绳可以直接套在车前横木上,马颈受力更加均匀。这样一来,马力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马作为生产力,大大促进了人们生产效率的提高。

⑻ 我国历史上的哪些小发明,大大改变了世界

中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创造了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中国发明家,就不可能存在。这些中国发明中的许多发明由于其有用性和价值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下面列出了10项改变世界的中国发明。

10.造纸术

纸发明于西汉202年至公元9年。这功劳归于汉廷官员蔡伦。他用韧皮纤维、渔网、大麻叶子和旧破布制作了一张纸。到了3世纪,纸被广泛用于书写,到了6世纪,纸被用作卫生纸。中国不断创新纸的使用方法,宋朝是第一个印制纸币的政府。政府将发行纸币,可以在其他城市兑换硬币。

9.指南针

2000年前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指南针司南。指南针是中国最重要的航海发明之一,但它最初是用于另一个目的。司南是用磁石制成的。当磁石悬浮在地面上时,它自然指向磁极第一个指南针有两部分,一个勺子和一个碟片。勺子是用磁石做成的,所以它在碟片上平衡得很好。在所有中国发明中,这一发明对航行和旅行的影响最大。

8.酒精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享受着酒精的苦味。专家们发现的陶瓷花瓶碎片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被发现用于酿酒。这些罐子是在嘉湖发现的。公元前7000年酿酒师用大米、水果和蜂蜜酿造酒精。酒精不仅用于娱乐,而且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精神饮料。

7.茶

传说中一个叫神农的人在公元前2737年发现了茶叶。然而茶直到唐代才开始流行,唐代持续了618到907年。现存最古老的茶树已经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茶最初被用作一种药用饮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味道变得很受欢迎。很难说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甚至可能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经喝过了。中国著名哲学家老子把茶形容为“液态泡沫的玉石”,并认为它是制造长生不老药所必需的成分之一。

6.瓷

就像这个清单上的许多物品一样,瓷器是在汉代发明的。第一件瓷器是浙江制造的。隋唐时期,陶瓷种类繁多。直到公元852年,一个外国人见过瓷器此后世界上才出名。一位名叫苏莱曼的阿拉伯旅行者写道:“他们在中国有一种非常精细的粘土,用它来制作透明如玻璃的花瓶;透过它们可以看到水。花瓶是粘土做的。“唐朝时,中国人开始向伊斯兰国出口。它在那里变得非常流行。

5.地震仪

中国人发明了第一台地震仪。名为地动仪,它是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在中心有一个大铜瓮。瓮上有八条龙。当地震发生时,龙的嘴巴会张开,一个球会掉出来。这个球会落入一只铜蟾蜍的嘴里,蟾蜍放在下面发出很大的声响。这声音提醒人们发生了地震。有八条龙的原因是指向四面八方,北、东、南、西、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例如,如果西部发生地震,面向西部的龙会张开嘴巴。这是中国最令人惊奇和独特的发明之一。

⑼ 中国古代一项小发明,为何改变了古代骑兵战争方式

马镫的发明的确改变、增强了古时候骑兵的作战方式,它的作用就是在马腹两侧和马鞍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使骑兵在马上奔跑或者作战时能支撑、稳定身体,同时解放双手增强作战能力。

最初的时候,人们骑马是没有马鞍和马镫的,只是骑在马的裸背上。骑马人必须双手牢牢抓住马的鬃毛或是紧紧搂住马的脖子,这样才不会被马甩出去。后来就有人发明了马鞍,马鞍的出现虽然也有帮助人在骑马是稳定身形的作用,但是依旧解放不了双手。


试想一下,骑兵在打仗时,没有马鞍和马镫就等于没有战斗力了,双手都用来抓紧缰绳防止自己不掉下去,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果骑兵有了马鞍,可以稍稍稳定身形,但由于双脚没有着力点,这样就还需要一只手抓紧缰绳,这样一来战斗力减半。但,再加上马镫就不一样了,骑兵在作战时,不需要双手时刻抓着缰绳。脚踩在马镫上稳定身形,双手可以用武器去战斗,而且作战时身体有了着力点,对爆发式战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马镫的发明改变骑兵的作战方式、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而马镫的作用就是用来稳固骑兵的身形的。

⑽ 中国古代的时候,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古有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名扬世界,现有淘宝,微信,也被称为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但古人其实还有很多的发明都是没有公开过的,而且史料都鲜有记载,很多都没有流传至今,甚至早已失传。但今天小编带你看的就是这五件古人的小发明,到现在更是没人能进行还原,可见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

第一件是慈禧太后夏天最喜欢的一件物件,俗称象牙席。原材料都是纯象牙打造的,可想而知这得有多奢侈,而且都是纯手工打磨,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智慧。睡到上面,可以保持绝对清凉,而且蚊子都不来,在雍正时期,早已把它列入禁品,但慈禧为了个人享受,还是完整的打造了一副。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小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