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梵创造型怎么退卡

梵创造型怎么退卡

发布时间:2021-10-07 13:54:21

Ⅰ 昆虫多样性受什么因素影响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详尽地介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应注意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
本章的“角色扮演”是一个新的栏目,这一栏目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和发扬民主思想的一个好的载体,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来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本章的“课外实践”栏目“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是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能形成爱鸟的情感,又能获得一定的技能,教师应把这一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策略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宣传片供学生上课时观看,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语言效果,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此,本章的教学策略可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灵活多变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个方面是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据;第二个方面是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图片及文字说明.建议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上.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列举我国还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并指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教材列举了4个具体事例,分别从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这样做避免了空泛说教,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注重于事例本身,而应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有这些行为,自觉地宣传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在这里教师应强调依法保护.只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动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大象、与野猪、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争地的现象常有发生.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是以白头叶猴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以这个事例开展活动,而是以这个事例为模本,结合当地某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为例进行辩论和协商活动.这样做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形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为了保证角色扮演活动的成功,课前应组织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必要的背景资料,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独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
本章的技能训练有两层意思:一是训练学生根据鸟类的足形推测其栖息环境和种类;二是提醒学生,要爱护鸟类,要与违法捕杀野生鸟类的行为作斗争.
本章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过分局限于教材,可灵活补充身边正在发生的或新闻媒体正在报道的鲜活事例.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调动学生举办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图片展,也可举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板画活动,使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3.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对当地某种亟待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书面文字,向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或当地新闻媒体反映.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1.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同时由于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灭绝.
2.是非法武装盗猎分子对藏羚羊疯狂的捕杀造成的.
3.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大大促进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水葫芦的疯长,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5.除以上因素外,还有大气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技能训练
执法人员判断该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是根据该餐馆垃圾桶中鸟的足与家禽的足有明显的不同,野生鸟类的足有尖锐的钩曲或细长的腿.
从几种鸟足的形态来看:左图所示的足,粗大有力,爪锐利而钩曲,是猛禽类的足.猫头鹰、苍鹰和秃鹫等都属于猛禽类.它们以捕食小动物为食,以树栖生活为主,也有的生活在岩洞中.中图所示的足,短而健壮,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趾端有尖利的勾爪,适于攀缘,是攀禽类的足.啄木鸟、杜鹃等都属于攀禽类.它们以昆虫为食,以树栖生活为主.右图所示的足,趾间少蹼,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是涉禽类的足.丹顶鹤、白鹭等都属于涉禽类.它们以水中鱼、虾及水生小动物为食,适于在近水浅滩或沼泽地中行走.
练习
2.鼠、蚊、蝇等有害动物由于繁殖力强,对人类和部分动物有害,但他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尽管这些动物对人类直接有害,但不应该完全消灭它们,而应该是控制其发展,使之维持在一定数量.
四、背景资料
鸟类的几大生态类群
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生态类群,主要有鸣禽类、游禽类、走禽类、鹑鸡类、猛禽类、攀禽类、涉禽类(后三种见参考答案中“技能训练”部分).
鸣禽类 鸣禽类的足短而细,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鸣禽类大都善于鸣啭,巧于营巢.常见的种类有家燕、画眉、黄鹂、百灵等.
游禽类 游禽类的足短,趾间有蹼,善于游泳.游禽类通常在水上或近水处生活.常见的种类有豆雁、天鹅、鸬鹚和鸳鸯等.
走禽类 走禽类的足趾减少.翼退化,胸骨上没有龙骨突,善于行走.走禽类是体型最大的鸟类类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沙漠和草原地带.常见的种类有鸵鸟、鸸鹋等.
鹑鸡类 鹑鸡类的后肢中型而强健,趾端有钩爪,善走,不善飞,常以爪拨土觅食.常见的种类有鸡、鹌鹑和环颈雉等.褐马鸡和绿孔雀等珍稀鸟类也属于鹑鸡类.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等,都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例如,过去北大荒(东北的沼泽湿地)曾出现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已随着大规模的农垦而消失.我国的脊椎动物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濒危或灭绝的物种,约占全部濒危或灭绝的物种的67%.
栖息地缩小和破坏已成为我国一些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为保护濒危物种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大面积的已开发地区所包围,成为“生态孤岛”.由于森林采伐迹地、居民生活区或其他的人类生产活动区的隔绝,使被保护动物在保护区内部的必要迁移受到限制,受到保护的物种在其分布区内被分割在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例如,我国珍贵濒危动物大熊猫的保护就受到栖息地破坏的严重威胁.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滥捕乱杀和滥采乱伐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到灭顶之灾.
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报道,我国199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39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090万吨,烟尘1 452万吨,工业粉尘1 32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 034万吨,酸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不少河流和湖泊由于遭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减少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引入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大米草是60年代从美国引进到福建的一种植物,当时认为它有保护海堤、做饲料和燃料的用途.由于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极强,很快遍布9 338 hm2海滩,致使鱼虾及贝类等水产品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霞浦县200多种生物濒于绝迹.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深层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学知识,没有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真实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在占有、管理和分配上的不均衡等.总之,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等.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 146个,约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8.8%.到2000年初,我国已经有1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长白山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简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都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接壤,保护区的中心是以长白山天池为主的火山群.长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图门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在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是景观独特、举世难寻的动植物“博物馆”.
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存着1 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哺乳动物,28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和1 000多种昆虫.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盛产五味子等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濒临灭绝的东北虎以及紫貂、水獭、黑熊等.
1961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面积达190 000 hm2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因断层陷落而成.面积为4 635 km2,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中有5个小岛,其中以鸟岛最为著名.鸟岛面积只有0.27 km2,岛上生活着许多鸟,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等10多种鸟类,尤其以前4种最多,约占全岛鸟群总数的70%.有人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只鸟在岛上繁殖育雏.人若登上鸟岛,铺天盖地而来的鸟群会使人产生无立足之地的感觉.
鸟岛主要由卵石和沙砾构成,土层瘠薄,再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冬长夏短,多风少雨,干燥寒冷,日夜温差大,只有少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盖在地表.吸引成千上万只鸟来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丰富的鱼类资源.生活在鸟岛上的鸟类,大都以湖中丰富的鱼类为食.青海湖中的鱼类主要是湟鱼.每年春季,鸟群便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来,它们各自选择舒适的地方,筑巢安家,求偶产卵,孵育幼雏.深秋时节,它们又各自带着子女离岛南飞,度过寒冬.
潘文石教授与白头叶猴的研究
教材中有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为了顺利开展这项活动,下面介绍有关白头叶猴及其保护的一些背景资料.
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种,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白头叶猴的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缘,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中.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白头叶猴产于我国广西崇左、扶绥一带.分布狭窄,数量稀少,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外还没有活体和标本.白头叶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很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而且具有复杂的社会形态.因此,科学家认为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我国的另一特有种——大熊猫.
最早对白头叶猴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研究权威.因为他对动物的社会行为课题一直很感兴趣,希望研究一种与人类更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于是选择白头叶猴作为研究对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头叶猴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栖息地减少及偷猎者的双重打击,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在野外只剩下约700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开展保护行动是当务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领科研小组对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繁殖组群等进行观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向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宣传环保知识,并用自己节省下来的财物帮助当地农民改善做饭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在秦岭研究大熊猫时相比,他这次更注重寻找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刚开始研究白头叶猴时,住在简陋废弃的兵营里,从没洗过澡,顿顿方便面,每天只是进山看猴子,这引起当时的县委书记的注意,他请这些学者进城吃饭和洗澡.于是,潘教授认识了许多当地领导,有机会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讲保护白头叶猴和它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讲“生态旅游”对保护白头叶猴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意义.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议,县里关闭了一座采石场.次年又关闭了另一座采石场.后来那里成为白头叶猴一个7口之家的领地.
潘教授走访与白头叶猴比邻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时发现,当地村民喝的是混浊的池塘水.池塘里还有水牛在洗澡,村里许多人肝肿大,青年人想参军都不合格.他把问题反映给了县领导.县政府拨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进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村民们不再偷猎了,有的还教育外来的偷猎者.有一次,三个当地农民在山里救出一只被铁夹子夹住的白头叶猴,他们把受伤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包扎以后猴子被送回大自然,农民们没要一分钱.这些都使学者们认识到,帮助当地老百姓就是帮助白头叶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请一对美国朋友访问崇左,并参观了附近的巴兰屯村简陋的小学校,为这所学校争取到了2.5万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国接受了5万美元的保罗·盖地野生动物保护奖,不久又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福特汽车环保奖.他决定把钱用于在雷寨和巴兰屯两村推广使用沼气.他说:“沼气能代替木材为农民提供燃料,这样,农民能放弃砍伐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报.如今,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根本的改变,偷猎动物的行为已基本得到扼制,烧山垦荒毁林的传统生产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县政府已于2001年3月投入200多万元把兵营改建成了白头叶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医学部也在崇左建起了医疗站.医疗站对所有人开放——所有这些努力的回报都将是白头叶猴的福音.
经过几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组欣喜地发现到2001年6月为止,广西崇左县境内的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内,白头叶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只增加到212只.潘文石的梦想——“把当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与世界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旅游产业,以求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成为现实.世界上惟一的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将于2002年在广西崇左县建立.这个生态公园,总面积约24 km2,总投资3 000万元左右,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白头叶猴种群,总共有18群约240只.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下面是《名录(第一批)》中一级保护植物的内容.
光叶蕨、玉龙蕨、水韭属(所有种)、巨柏、苏铁属(所有种)、银杏、百山祖冷杉、梵净山冷杉、元宝山冷杉、资源冷杉(大院冷杉)、银杉、巧家五针松、长白松、台湾穗花杉、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属(所有种)、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伯乐树(钟萼木)、膝柄木、萼翅藤、革苞菊、东京龙脑香、狭叶坡垒、坡垒、多毛坡垒、望天树、貉藻、瑶山苣苔、单座苣苔、报春苣苔、辐花苣苔、华山新麦草、银缕梅、长蕊木兰、单性木兰、落叶木莲、华盖木、峨眉拟单性木兰、藤枣、莼菜、珙桐、光叶珙桐、云南蓝果树、合柱金莲木、独叶草、异形玉叶金花、掌叶木.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今为止,已有160多个国家批准,接受或核准了该公约.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这一有意义的日子,更为认真履行公约,唤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这天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后改为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这一天里,世界各国都举行大规模的各种纪念活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公约,是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是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和公平地分享遗传资源所创效益的庄重承诺.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积极行动,认真履行,一起为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加入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是最先批准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于1993年底就编制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于1998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Ⅱ 昆虫物种的多样性与环境有什么的关系

环境会决定物种的进化方向的,如果一个环境很丰富,资源很多,所以说那里的昆虫也会很多的

Ⅲ 梵宫的后期发展

灵山三期位于灵山胜境景区东侧,工程以灵山梵宫为核心,南向太湖,依次分布着梵宫广场、香水海、曼飞龙塔、五印坛城等佛教文化景观建筑。以石材等坚固耐久的材料为主材建造的灵山梵宫,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面宽150米,进深180米,梵宫依山势进退而建,层层推进。梵宫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从南往北,依次分布着门厅、廊厅、塔厅和圣坛。东西两侧则为佛教餐饮区和会议区。灵山梵宫建筑形式突破传统,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纵观灵山三期,景观布局庄严和谐,建筑外形气势恢弘,既体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相融合,带给观者前所未有的心灵感受和难以忘怀的文化体验。
作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会址,整个建筑依山而建,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总建筑面积达七万余平米。作为东方佛教艺术荟萃载体的灵山梵宫堪称是东方的“卢浮宫”。梵宫内珍宝荟萃,光彩四溢,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气息。整个廊厅为楠木雕刻而成,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楠木厅,仰望天顶,可以看到色彩变幻、精细雕刻的藻井。在廊厅的最深处,您将会看到灵山梵宫的镇馆之宝——七彩琉璃的华藏世界。穿越廊厅,十二幅巨幅油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缓缓道出佛教的渊源。梵宫中最宏伟神圣的地方莫过于圣坛,三维立体的舞台,上方是高度达30米的巨大穹顶,千余盏利用LED技术处理的,金光灿灿的莲花灯瞬间开启,刹那间千万盏明灯拱聚的圣坛,仿佛星光灿烂的天穹,仰望中,恍若置身浩瀚的宇宙之中,绮丽而唯美。由林兆华、何训田等组成的国内顶尖团队导演排练的,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的大型情境演出《觉悟之路》就在此上演,以最完美的声、光、电三种形式,为梵宫创造的又一惊世之作。

Ⅳ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Ⅳ 植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创意说明谁有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详尽地介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应注意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

本章的“角色扮演”是一个新的栏目,这一栏目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和发扬民主思想的一个好的载体,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来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本章的“课外实践”栏目“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是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能形成爱鸟的情感,又能获得一定的技能,教师应把这一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策略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宣传片供学生上课时观看,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语言效果,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此,本章的教学策略可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灵活多变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个方面是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据;第二个方面是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图片及文字说明。建议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上。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列举我国还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并指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教材列举了4个具体事例,分别从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这样做避免了空泛说教,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注重于事例本身,而应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有这些行为,自觉地宣传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在这里教师应强调依法保护。只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动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大象、与野猪、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争地的现象常有发生。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是以白头叶猴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以这个事例开展活动,而是以这个事例为模本,结合当地某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为例进行辩论和协商活动。这样做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形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为了保证角色扮演活动的成功,课前应组织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必要的背景资料,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独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

本章的技能训练有两层意思:一是训练学生根据鸟类的足形推测其栖息环境和种类;二是提醒学生,要爱护鸟类,要与违法捕杀野生鸟类的行为作斗争。

本章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过分局限于教材,可灵活补充身边正在发生的或新闻媒体正在报道的鲜活事例。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调动学生举办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图片展,也可举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板画活动,使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3.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对当地某种亟待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书面文字,向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或当地新闻媒体反映。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1.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同时由于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灭绝。

2.是非法武装盗猎分子对藏羚羊疯狂的捕杀造成的。

3.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大大促进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水葫芦的疯长,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5.除以上因素外,还有大气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技能训练

执法人员判断该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是根据该餐馆垃圾桶中鸟的足与家禽的足有明显的不同,野生鸟类的足有尖锐的钩曲或细长的腿。

从几种鸟足的形态来看:左图所示的足,粗大有力,爪锐利而钩曲,是猛禽类的足。猫头鹰、苍鹰和秃鹫等都属于猛禽类。它们以捕食小动物为食,以树栖生活为主,也有的生活在岩洞中。中图所示的足,短而健壮,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趾端有尖利的勾爪,适于攀缘,是攀禽类的足。啄木鸟、杜鹃等都属于攀禽类。它们以昆虫为食,以树栖生活为主。右图所示的足,趾间少蹼,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是涉禽类的足。丹顶鹤、白鹭等都属于涉禽类。它们以水中鱼、虾及水生小动物为食,适于在近水浅滩或沼泽地中行走。

练习

2.鼠、蚊、蝇等有害动物由于繁殖力强,对人类和部分动物有害,但他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尽管这些动物对人类直接有害,但不应该完全消灭它们,而应该是控制其发展,使之维持在一定数量。

四、背景资料

鸟类的几大生态类群

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生态类群,主要有鸣禽类、游禽类、走禽类、鹑鸡类、猛禽类、攀禽类、涉禽类(后三种见参考答案中“技能训练”部分)。

鸣禽类 鸣禽类的足短而细,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鸣禽类大都善于鸣啭,巧于营巢。常见的种类有家燕、画眉、黄鹂、百灵等。

游禽类 游禽类的足短,趾间有蹼,善于游泳。游禽类通常在水上或近水处生活。常见的种类有豆雁、天鹅、鸬鹚和鸳鸯等。

走禽类 走禽类的足趾减少。翼退化,胸骨上没有龙骨突,善于行走。走禽类是体型最大的鸟类类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沙漠和草原地带。常见的种类有鸵鸟、鸸鹋等。

鹑鸡类 鹑鸡类的后肢中型而强健,趾端有钩爪,善走,不善飞,常以爪拨土觅食。常见的种类有鸡、鹌鹑和环颈雉等。褐马鸡和绿孔雀等珍稀鸟类也属于鹑鸡类。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等,都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例如,过去北大荒(东北的沼泽湿地)曾出现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已随着大规模的农垦而消失。我国的脊椎动物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濒危或灭绝的物种,约占全部濒危或灭绝的物种的67%。

栖息地缩小和破坏已成为我国一些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为保护濒危物种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大面积的已开发地区所包围,成为“生态孤岛”。由于森林采伐迹地、居民生活区或其他的人类生产活动区的隔绝,使被保护动物在保护区内部的必要迁移受到限制,受到保护的物种在其分布区内被分割在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例如,我国珍贵濒危动物大熊猫的保护就受到栖息地破坏的严重威胁。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滥捕乱杀和滥采乱伐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到灭顶之灾。

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报道,我国199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39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090万吨,烟尘1 452万吨,工业粉尘1 32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 034万吨,酸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不少河流和湖泊由于遭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减少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引入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大米草是60年代从美国引进到福建的一种植物,当时认为它有保护海堤、做饲料和燃料的用途。由于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极强,很快遍布9 338 hm2海滩,致使鱼虾及贝类等水产品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霞浦县200多种生物濒于绝迹。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深层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学知识,没有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真实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在占有、管理和分配上的不均衡等。总之,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等。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 146个,约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8.8%。到2000年初,我国已经有1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长白山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简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都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接壤,保护区的中心是以长白山天池为主的火山群。长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图门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在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是景观独特、举世难寻的动植物“博物馆”。

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存着1 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哺乳动物,28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和1 000多种昆虫。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盛产五味子等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濒临灭绝的东北虎以及紫貂、水獭、黑熊等。

1961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面积达190 000 hm2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因断层陷落而成。面积为4 635 km2,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中有5个小岛,其中以鸟岛最为著名。鸟岛面积只有0.27 km2,岛上生活着许多鸟,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等10多种鸟类,尤其以前4种最多,约占全岛鸟群总数的70%。有人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只鸟在岛上繁殖育雏。人若登上鸟岛,铺天盖地而来的鸟群会使人产生无立足之地的感觉。

鸟岛主要由卵石和沙砾构成,土层瘠薄,再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冬长夏短,多风少雨,干燥寒冷,日夜温差大,只有少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盖在地表。吸引成千上万只鸟来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丰富的鱼类资源。生活在鸟岛上的鸟类,大都以湖中丰富的鱼类为食。青海湖中的鱼类主要是湟鱼。每年春季,鸟群便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来,它们各自选择舒适的地方,筑巢安家,求偶产卵,孵育幼雏。深秋时节,它们又各自带着子女离岛南飞,度过寒冬。

潘文石教授与白头叶猴的研究

教材中有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为了顺利开展这项活动,下面介绍有关白头叶猴及其保护的一些背景资料。

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种,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白头叶猴的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缘,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中。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白头叶猴产于我国广西崇左、扶绥一带。分布狭窄,数量稀少,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外还没有活体和标本。白头叶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很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而且具有复杂的社会形态。因此,科学家认为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我国的另一特有种——大熊猫。

最早对白头叶猴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研究权威。因为他对动物的社会行为课题一直很感兴趣,希望研究一种与人类更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于是选择白头叶猴作为研究对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头叶猴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栖息地减少及偷猎者的双重打击,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在野外只剩下约700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开展保护行动是当务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领科研小组对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繁殖组群等进行观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向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宣传环保知识,并用自己节省下来的财物帮助当地农民改善做饭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在秦岭研究大熊猫时相比,他这次更注重寻找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刚开始研究白头叶猴时,住在简陋废弃的兵营里,从没洗过澡,顿顿方便面,每天只是进山看猴子,这引起当时的县委书记的注意,他请这些学者进城吃饭和洗澡。于是,潘教授认识了许多当地领导,有机会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讲保护白头叶猴和它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讲“生态旅游”对保护白头叶猴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意义。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议,县里关闭了一座采石场。次年又关闭了另一座采石场。后来那里成为白头叶猴一个7口之家的领地。

潘教授走访与白头叶猴比邻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时发现,当地村民喝的是混浊的池塘水。池塘里还有水牛在洗澡,村里许多人肝肿大,青年人想参军都不合格。他把问题反映给了县领导。县政府拨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进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村民们不再偷猎了,有的还教育外来的偷猎者。有一次,三个当地农民在山里救出一只被铁夹子夹住的白头叶猴,他们把受伤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包扎以后,猴子被送回大自然,农民们没要一分钱。这些都使学者们认识到,帮助当地老百姓就是帮助白头叶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请一对美国朋友访问崇左,并参观了附近的巴兰屯村简陋的小学校,为这所学校争取到了2.5万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国接受了5万美元的保罗·盖地野生动物保护奖,不久又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福特汽车环保奖。他决定把钱用于在雷寨和巴兰屯两村推广使用沼气。他说:“沼气能代替木材为农民提供燃料,这样,农民能放弃砍伐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报。如今,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根本的改变,偷猎动物的行为已基本得到扼制,烧山垦荒毁林的传统生产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县政府已于2001年3月投入200多万元把兵营改建成了白头叶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医学部也在崇左建起了医疗站。医疗站对所有人开放——所有这些努力的回报都将是白头叶猴的福音。

经过几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组欣喜地发现到2001年6月为止,广西崇左县境内的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内,白头叶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只增加到212只。潘文石的梦想——“把当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与世界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旅游产业,以求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成为现实。世界上惟一的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将于2002年在广西崇左县建立。这个生态公园,总面积约24 km2,总投资3 000万元左右,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白头叶猴种群,总共有18群约240只。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下面是《名录(第一批)》中一级保护植物的内容。

光叶蕨、玉龙蕨、水韭属(所有种)、巨柏、苏铁属(所有种)、银杏、百山祖冷杉、梵净山冷杉、元宝山冷杉、资源冷杉(大院冷杉)、银杉、巧家五针松、长白松、台湾穗花杉、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属(所有种)、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伯乐树(钟萼木)、膝柄木、萼翅藤、革苞菊、东京龙脑香、狭叶坡垒、坡垒、多毛坡垒、望天树、貉藻、瑶山苣苔、单座苣苔、报春苣苔、辐花苣苔、华山新麦草、银缕梅、长蕊木兰、单性木兰、落叶木莲、华盖木、峨眉拟单性木兰、藤枣、莼菜、珙桐、光叶珙桐、云南蓝果树、合柱金莲木、独叶草、异形玉叶金花、掌叶木。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今为止,已有160多个国家批准,接受或核准了该公约。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这一有意义的日子,更为认真履行公约,唤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这天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后改为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这一天里,世界各国都举行大规模的各种纪念活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公约,是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是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和公平地分享遗传资源所创效益的庄重承诺。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积极行动,认真履行,一起为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加入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是最先批准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于1993年底就编制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于1998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Ⅵ 找十个议论文题目(或是任务驱动型),要求有意义,新颖。

一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 (参考: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二 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③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维和能量态在共同的空间行为下,艺术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尤其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甚至不乏一些伪艺术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作的一系列的艺术的艺术)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从而进一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偶然的、兴奋的。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一份子。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一提到“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只被人称作行家,匠人,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之说,这样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这是生理上的问题,是医生要解决的,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记得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画家史国良在一次聚会中其中有位风格怪异的女画家(听说还很有名气)带着她的女儿,她女儿当然长的很漂亮。于是她笑着问史,说:你看我女儿长的漂亮吗?史说:“就像你的画。”当时那画家便一脸不高兴。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这位女画家所谓的绘画语言是什么了。她是在为别人而自己,是哗众取宠,是顾弄玄虚,其中不无炒作的嫌疑。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画面(或场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视觉效果,受众者只是承担了一份凑热闹的角色,我想这种艺术家们的追求的个性也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说艺术的共鸣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古来中国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在我国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出现的名词,以前,称之为“经营、布局、营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设计是解决问题,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问题,是为他,--为目标群体。因此要想做出设计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科学、了解目的群体。单凭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设计者的个性思维和设计提炼,即为他而我,合二为一。否则,只为他没有我,那么,我想信市场上、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只会产生一个模式,缺乏变化性。正因为艺术上的为我而他、设计上的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类精神的丰实。知识结构的多元,生活才尽可能的丰姿多彩。

三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十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发展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1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丛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馄沌,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一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四 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一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一个截面来研究一下。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 、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八大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一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图中独立的圆代表一门艺术门类(为方便识别起见,用三个表示),但是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认识、伦理、审美三种存在方式所构建的整个文化格式塔中,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个暧昧关系。我们的认识角度要从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开始,这是表象的,直观的存在,如绘画中的颜料、纸张;建筑的石材、木材、钢材的结合;影视的声、光、电等等,所以在这一物质材料的角度上是独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视知觉的或听知觉的,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依然还不能说明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现在让我们继续望中间看那块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审美角度.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④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一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

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Ⅶ 急!!!!!!请问在上海的梵创造型,做一次柔顺要多少钱

上海这边贵一次400-800不等看你做好的还是次的了

Ⅷ 上海梵创造型的会员卡可以退卡吗里面还有钱,可以退吗

梵创造型最近关掉了我们弄堂口的分店,我已年过70,
腿脚也不灵便,家附近还有不少类似的门店,所以我想退卡,取回卡里剩余的2千多元,谁知梵创讲,与款可以,但是要扣除以前打的折,只能换一半,不然我可以到其他梵创门店去消费。
我了解了一下,最近的门店也要坐两部公交车,这不是折腾我们老人家吗?
不知其他人有否同样经历。

阅读全文

与梵创造型怎么退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