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耳蜗发明者

耳蜗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10-07 06:57:21

㈠ 防摔人工耳蜗有人发明

目前应该还没有

㈡ 获诺贝尔的人有谁科技类的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
W.P.墨菲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
E.B.钱恩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 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 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韦勒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F.C.罗宾斯(美国人)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
D.W.理查兹(美国人)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W.福斯曼(德国人)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
E.L.塔特姆(美国人) 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 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
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
P.B.梅达沃(英国人)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 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
F.H.C.克里克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
A.L.霍金奇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
F.吕南(德国人)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A.M.雷沃夫(法国人)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兰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G.沃尔德(美国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纳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
A.D.赫尔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S.E.卢里亚(美国人)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
U.S.V.奥伊勒(瑞典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
R.R.波特(英国人)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伦滋(奥地利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N.廷伯根(英国人)
1974年 A.克劳德
C.R.德·迪夫(比利时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 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 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㈢ 耳蜗移植的发展

聋儿家长们:

你们好!

首先,非常感谢那么多一心想要改变聋孩命运的父母,被你们真切地渴望并不惜砸锅卖铁花光了所有积蓄为自己的聋孩子植入昂贵的人工耳蜗一事感动不已。也为你们不惜花费自己余下的所有时间为培养出一个能够走出聋界,回归主流社会的聋孩子而深感敬意.你们的付出令我们所有的人折服。谢谢。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聋人或是哑吧? 大多数父母之所以这么做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聋孩子做了人工耳蜗以后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用语言学习、交流,融入正常人的社会。对于你们的期望。我作为一名聋人.非常体会父母们的一片苦心.我的父母也同样希望我能够回到正常人的世界.

我成长路上的经历也同样历尽艰辛.我对做人工耳蜗手术的事非常关注.我觉得人工耳蜗的发明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对聋人事业的发展作出的优越贡献.人工耳蜗能给聋人带来很多益处,能够让失聪的朋友回到有声的世界并与正常人沟通交流,这当然是好事。我不反对给聋孩子做人工耳蜗手术的这一做法,但在做手术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要完全出于聋孩子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要做人工耳蜗的手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身心特点来决定孩子将来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怎样才算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更符合孩子自己的教育以及怎样才能给聋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等方面来进行思考。总之,一定要根据聋孩子的情况而“量身订做”,不可盲目行事!

人工耳蜗的发明,是聋儿康复界的一大科学成果。说明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已经能够让聋人感受到有声世界的美了,这的确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知这样的手术对那些已经做了人工耳蜗手术的聋孩子们是否有影响?真的能够让聋孩子百分之百地“回归”到有声世界吗?真的能跟正常人一样痛快地交流吗?我想,没有做过地人谁也不敢说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不知道自己为何想写有关人工耳蜗的文章,初衷是想给中国聋教育界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吧。这篇文章地主旨并不是要排斥或反对人工耳蜗手术,而是自己本身作为一名在韩国留学的聋人,听到了许多有关人工耳蜗的事情,也接触过不少相关的听障人士,特别是做过人工耳蜗的聋人朋友。他们将自己成长中的痛苦以及接受人工耳蜗后的一些体会告诉了我,使我对人工耳蜗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知道到了很多聋儿家长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这些都是聋儿家长不愿听到或看到地事实,甚至有地聋儿父母一味地想让聋儿接受人工耳蜗地移植,使用这样可以被称为和“正常人”一样的“神奇”耳朵,忽略了由此造成的聋孩子的手语不好、口语(听力)不清,因此不愿主动和其他聋人交流的事实。从此这些聋孩子们像是被入了“冷宫“,被自己的同伴聋人及听人所厌烦。这是许多听障人士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极为痛苦的事。

而关于如何教育那些接受过人工耳蜗移植手术的聋孩子,我担心的是更多的人会再次把精力过多地关注在孩子的发音上。当我们沉浸在科技进步与新机遇到来的喜悦之时,很有可能又会踏入传统的怪圈,最终导致了把听障儿童的发音和理解语音的能力作为评价衡量他们个人发展好坏的标准尺度。我还担心,很多聋孩子地父母都只是单纯地关注一个听障孩子的听力语言康复,然而忽略了聋孩子的其他发展,比如手语。要知道,忘记手语是对聋孩子地一个严重的片面认识,是脱离了聋孩子的整体实际的一个不科学作为。人们忘记了一个人远不止鼻子和耳朵那么简单。由于忽略给聋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决不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倒退那么简单,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发展,甚至远大理想的养成。当人们因为新科技的发明而又变得盲目时,我隐约地也看到了传统观念所带来的一些危险。我们不但因此会忘记过去,忘记曾经知道的幸福时光,还会看到很多专家在我聋孩子面反复强调过的:“过去那些与听人沟通的聋儿,他们极少有过轻松、快乐和令人满意的与人交流的经历体会。相反,他们总是要小心翼翼,害怕失败与不被人接受。他们要经历长期地、艰难地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这样情况下的孩子,在他整个人的一生中,可能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人格定位。有时,还表现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关聋孩子的研究报告证明:那些正在使用人工耳蜗并在社会交往中存在交流困难的聋孩子,感到沮丧,感到被排挤,并且缺乏归属感。我们已经认识到,使聋孩子掌握好的适合自己沟通技能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可以选择自己交流的方式与他人沟通。接受教育好发展的不错的聋孩子还能掌握多种沟通技能,比如手语和口语并用、好的文字交流等。这样他们便可以自由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并在自己结交朋友的同时做出自己的人格定位。

回过来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如果强迫一个聋生进行口语练习而禁止其使用手语,那么聋孩子们的生活还会快乐吗?试问,如果一个聋孩子不能够快乐的生活,谈何快乐的学习、交流和发展呢?甚至还会阻碍其身心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聋孩子的心理上带来的阴影更是不容忽视的!

人工耳蜗手术的新医学技术手段虽能给我们聋人带来的福音。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该手术的移植还关系到了聋孩子的将来,事关一个人终身发展。由此,那些迫切希望自己的聋孩子能够通过人工耳蜗来改变命运的父母们务必要慎重地思考。我仅借着自己上面的剧情特写此文,发表感慨,只是希望中国的聋教育界中国的聋社会群体们能够重新思考这一点:对于什么才是“真的能引导聋儿家长正确地育好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三思。对于已经做过人工耳蜗移植手术的聋孩子们能够有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要意识到聋孩子因为人工耳蜗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也要非常注意将要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移植的聋孩子需求,切忌盲目。以减少他们因自己被聋人或听人所甩弃的痛苦吧。

㈣ 助听器是谁发明的

几个世纪以前如果人们的听力发生因难,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自我帮助--简单地用他们一只手挡在听力弱的耳朵后面来放大声音。

当然,在文献上要找到第一次提及助听器的文字非常因难,但早期的考证之一是来自1650年,当从罗马来的Athanasins Kircher 以拉丁文发表了二篇文章。德语标题是“Nene Hall and Thonkunst ”。在这本文章中,Athanasins提及并介绍了几种助听装置,它们是声管、扇子和号筒:

到了19世纪,追溯到助听器历史变得较为容易些:

1800大约1800年在伦敦,F.C.Rein创立了第一个商业化生产无源扩声器的公司,该公司生产上百种不同的助听器,大部份是数量有限的声管和喇叭筒。

1892第一个有关电子助听器的专利由Mr.Alonzo E.Miltimore 在1892年记录在案(专利号466725)。其他专利接踵而来,但都没有生产。第一个生产的助听器--一只和碳粉麦克风连接的耳机被固定在一个电池盒上,这是在维也纳的Pilitzer 诊所由Ferdinant Alt博士想出的革新,可能只生产了一个样品,在此期间,亚历山大.贝尔被后人认为是创造了第一台用于对有听力损失的人来放大声音的耳机。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他对于这台极可能是“世上第一台助听器”并没有申请专利。

1895Bertram Thorntond 在Margat Deaf 和 mb Asylum制作一个简单的麦克风传输装置。他获得了英国专利(专利号18780),但这台装置可能也只生产了一次。

1899这一年商品化的助听器首次变得可行。被称为“Akoulallion”的产品是由美国的Akouphone 公司生产。这台台式助听器主要是由碳构成,售价为400美元。1900年此助听器被改进并重命名为“Akouphone”.

1901此阶段麦克风是由碳粉制作的,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以后有了新的发展--碳球麦克风由Hutchison和Kelley发明。此发明增进了电子助听器的质量和可靠性。碳球被应用于一种助听器中并在1902年供英国皇后Alexandra在加冤仪式上使用。

1902在此阶段上,电子碳助听器的效率由麦克风和耳机之间的大小相对关系所决定。若麦克风相对于耳机越大,则放大效果越好。对于轻度听力损失来说,可使用小尺寸麦克风如SRB型助听器。对于中度听力损失来说,SRD型助听器的麦克风要大一倍。而对于重度听力损失来说,Massacon型助听器使用的4倍大小的麦克风。
世界上第一家助听器公司——奥迪康公司成立。

1902真空管或电子管在1907年由Lee DeForest发明,并被迅速用于广播设备。但第一个真空管助听器原型的发明者却是Earl C.Hanson,此助听器在1921年获得专利并由一家名为环球的公司生产。它使用一个电子管,这台助听器要比早期的照相盒稍大一些。

1921骨导器(BC),由Hugo Lieber发明,并从1933年起被应用于助听器。使用时BC置于头盖骨上,BC就象一个振动器直接向内耳发射声音。它适于所有种类的听力损失,但对中耳有疾病的人来讲更有效。

1933第一台真空管助听器是由位于英格兰的两家公司设计--Amplivox和Maltitone公司。这种装置需用两节电池来供电,并被电池寿命所限制,经常只能使用一天。以下公司生产此种助听器:MAICO,Radioear,Telex和Western Electric 这种助听器由四个部件组成:麦克风,耳机(接收器),放大器和两节电池。

1934 更小电池的发展和真空管技术的改进导致了Beltone推出了单个真空管助听器。

1947在此之前,助听器还只是戴在身上的。它们非常笨重并由于电池消耗快而使用费用昂贵。但在1947年12月随着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所有这一切均改变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对助听器也是如此。晶体管体积小,价格便宜,效率高并且和于真空管相比耗电非常小。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立聪堂学前东路
2018-12-23 · TA获得超过464个赞
展开全部
您问
助听器是谁发明的?
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这种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

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制备出了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
1896年,苏格兰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想制作一种较好的助听器。贝尔研究了一些把声音转换成可增加的电信号的原理。但他的研究引导他作出的发明却不是助听器而是电话。

㈤ 科学家什么时候发明出来永远不戴耳蜗

这个不一定很快,但科技也会越来越好,你所说的将来一定会发明,发明是需要等待的.

㈥ 目前发明纳米耳了吗

纳米耳 - 概述 纳米耳将使你闻所未闻

如果你的耳朵足够灵敏,你将会听到自己的身体内部发出巨大的吵闹声:
喧闹的细菌在你的肠胃里举行闹宴;你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如同超负荷运行的发电站一样嗡嗡作响,正在自我复制的脱氧核糖核酸束打开链接时所发出的噪声像撕裂金属一般。你身体的每一个细小部分都发出具有独特鲜明特征的噪音。在近处倾听,你身体内部的声响就像一个走调的乐队在交通高峰时刻演奏《时代广场》。

现在想象一下,在所有这一切生物学喧闹之中的某个地方,癌细胞已经开始分裂。在它们蔓延的时候,它们奏出的曲调如同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的旋律一样清晰。没有任何人工耳,无论技艺多么高超,其敏锐度足以透过这种细胞的吵闹声,听到癌细胞所发出的清晰声音。但是,佛拉维奥·诺卡希望改变这一切。

纳米耳 - 介绍 诺卡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位物理学家兼工程师,他所在的小组研制出了登峰造极的毫微耳的样品。他们希望,这些耳朵最终将会极其微小和极其敏锐,以致能够仅仅通过两种细胞所发出的噪声就能把它们分辨开来。若把这种纳米耳注射到你体内循环的血液中,它们可能能像微型听诊器一样窃听你的新陈代谢,在患病细胞或者癌细胞蔓延之前发现它们。如果敏锐度足够高的话,诺卡的纳米耳甚至有可能被送到其他行星上侦听生物,或者辨别出外星海洋中的化学反应,所利用的却不外乎是它们所发出的喀嚓声、尖叫声和砰砰声所组成的“交响乐”。

这并非痴人说梦。喷气推进实验室生命探索中心主任尼尔森说:“当微生物四处爬动和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时候,它们发出噪音的方式与一个蒸汽核反应堆发出噪音没什么两样。”鞭毛和纤毛,甚至细胞的分裂与呼吸,都发出清晰的声音。当今最先进的传声器采用一种弹性膜,遇到声波它会振动。但是,如果你想听到微生物的窃窃私语,光靠膜是不灵的。较大的膜比较重,因此细微的声音没有足够的能量使它们振颤。把它们造得较小和较轻也无济于事,因为膜越小,就越紧,换言之,其敏感度急剧下降。

诺卡进行了数学运算,意识到微型传声器是一条死胡同。他得出结论,解决办法是模仿大自然的一个诀窍。例如在人耳中,耳鼓所接收的声音经过3块骨头传到耳蜗。耳蜗内部有一排排毛细胞,细胞上部是一簇簇细丝,称为静纤毛。噪声振动使耳蜗中的液体活动,使这些静纤毛飘荡,就像风吹动柳丝一样。静纤毛每次晃动,都触发被大脑理解为声音的电脉冲。诺卡和他的小组得出结论,碳纳米管十分适于作人造静纤毛,而且纳米管比钻石还耐用,其弹性却如同人发一般。然而,当时碳纳米管的制造量极其微小,根本不足以用来制造人工耳。就在这时,诺卡结识了当时任多伦多大学新兴科技教授的许竟鸣。2000年他们聚到一起,许竟鸣介绍了自己像草皮种植场种草那样种植碳纳米管的新颖方法:将种子播下,向其提供发芽所需的一切,然后让大自然来做其余的工作。许竟鸣的碳纤毛对于诺卡的小组来说如同雪中送炭。在一平方厘米内就能种植大约100亿根。最重要的是,许竟鸣的纳米管具有使纳米耳灵敏度大大超过人耳纤毛的潜力。诺卡说:“耳朵里的纤毛直径为100纳米左右,长度是一两个微米。而我们现在能够制造直径只有几纳米、长度却达到60微米的纳米管。纤毛越长越细,弹性就越大,灵敏度就越高。这些装置在太空中将能够大行其道,而且在地球上也大有用场。

尼尔森说:“有朝一日,我们或许能够制造一种人工耳蜗,通过监听水中游动的微生物的节奏来检验水质。”还可将这种人工耳蜗置于人体血液循环中,作为流动的纳米听诊器,专门监听细胞功能失调。

也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诺卡的装置是否灵验。虽然在医生们的出诊箱中出现纳米听诊器,还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但是诺卡期望在3年内拥有样品。

纳米耳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可能同样惊人。例如,剑桥大学的化学家克勒纳曼已在探索“侦听”化学反应声音的新奇途径。克勒纳曼说:“分子水平上的噪声学是一个未知领域。诺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诺卡则急于大显身手。他说:“分子水平上的噪声学是个完整的,嗡嗡作响的世界,许多问题在等待答案。我们的静纤毛将开始解答这些问题。”

㈦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耳蜗技术是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方法。人工耳蜗是根据耳蜗生理原理开发的一种电子仿生装置,是听力学、医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学相结合的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耳蜗,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轻度到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可以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而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的植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
中文名
人工耳蜗技术
用途
治疗重度聋至全聋
属性
医学治疗技术
装置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又名:仿生耳、电子耳蜗、耳蜗植入),是一种植入式听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聪的病人(聋人)产生一定的声音知觉。与助听器等其它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对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大多数人工耳蜗设备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1]处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发送指令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及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组成。
发展历史
人工耳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意大利科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明了电池,电压单位伏特(V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利用电池为研究工具证实了电激励可以直接激起人体的听、视、嗅和触觉感知。当他将一个50伏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贴近双耳时,它感觉到:“……当电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头被震了一下,过了一会我开始听见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种噪音,我无法确切描述:那是一种带着电火花的噼啪声,好像有什么粘稠的东西被煮沸了……这种可怕的感觉让我不敢再继续重复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对大脑的电击很危险……”在此后的150年里,没有出现关于听觉系统的电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统的研究的相关报道,直至现代电子技术的出现。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运用真空管振荡器和放大器,证实了至少三个与“电声感知”有关的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电动机械效应”,具体指电刺激使耳蜗中的纤毛细胞振动,从而使人在与电刺激相对应的声刺激信号的频率点上感觉到一个音调信息。第二个机制是鼓膜将电信号转换成声学信号,从而使人在2倍信号频率点上感觉到另一个音调信息。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将第二个机制从第一个中分离出来是因为他们发现鼓膜破损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觉到原始频率的音调信号。第三个机制与听觉神经的直接电兴奋有关,因为有一些病人称他们在正弦电激励信号中感到有类似噪声的声音,随着电流变化有着剧烈的响度增加,并且时常会引起面部神经兴奋。然而,最早证明听觉神经的电刺激效应的却是一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声称观察到了一个中耳和内耳耳聋的病人在电刺激下的听力感知。
在1957年,法国医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运用电刺激使两个完全耳聋的患者产生了听力感知,他们的成功刺激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岸一系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的深入研究。虽然早期研究的方法与现在的技术相比很原始,但是它们指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和一些为了能成功实现听觉神经电刺激而必须考虑的限定条件。例如,他们发现,与原声听觉相比,听觉神经的电声听觉的动态范围小很多,且声音变化幅度剧烈,时域音调也仅限在几百赫兹范围。Bilger对这些早期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1972年第一台与单道人工耳蜗相配套的声音处理器问世,1977年奥地利人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系统,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耳蜗。证明人类研究电刺激替代装置在整个人类世界的成功探索。 人工耳蜗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3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㈧ 人工耳窝的研发人是哪个国家的

1957法国Djourn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
1972美国House-3M单通道人工耳蜗成为第一代商品化装置。从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澳大利亚Nucleus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蜗公司是澳大利亚的Cochlear,奥地利的MedEl和美国的AB公司。

㈨ 耳蜗怎么样

据新快报报道,毕业于广州美院版画系在小洲村做美术老师的钟闪,在给两岁的儿子迦迦做听力测试时才发现孩子原来一直听不到,他的世界里没有声音。这种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只有赶早植入人工耳蜗才能弥补,拖延过久,就会慢慢失去语言功能并影响智力发育。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人工耳蜗这个词。人工耳蜗花费也极高,植入最低费用超过16万----这种高价格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钟闪老师和知闻此事的朋友们也只能通过办一些义画活动,慢慢筹集善款。 手中的《耳蜗》不是小说,而是部纪实文学,真实记录了失聪者们真实的心酸生活,亲属们的焦虑不安,多导人工耳蜗系统的艰难发明过程,以及那些忙碌在残疾人身边有爱人士的点滴故事。书中有不幸患者的遭遇,有鲜为人知失聪者们的血泪之声,有慷慨捐赠者,也有幕后默默努力用爱心用医术做着康复支持的人们。这类的故事让人叹息,也让人呼唤大爱。当下的社会,事故频出,意外不断,造成的残疾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都是难以磨灭的伤害。先天性失聪,若能通过这种人工办法重获自信并恢复正常生活,无疑是造福人间的好事。 我不知道全国上下有多少残疾人还在等待着人工耳蜗。仔细想想,虽然日常生活里总有一些服务于肓人的无障碍通道之类,或者林荫道里都铺着肓道,但也鲜见肓人的身影。也许因为生活的轨迹和频率不同,或者也是信息的传播与接收的掉链,又有多少人偶尔也只是从电视媒体或者残运会或者偶尔的口头闲聊中才能知道这类信息。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顺手转或者随手贴,都能帮助直接快捷地传递信息。社会文明的进程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需要更多的信息透明和公开,《耳蜗》这种记录方式也是一种传播,让我们看到这个无声世界的感动。我相信,因为了解,因为感知,所以才懂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需要帮助者获得更多关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爱心的尽一份心,更需要信息的通畅传递。 人工耳蜗的费用毕竟太高,设备加康复治疗再加终生的维护,算下来都是让个人望而却步的数字。虽有王永庆先生等人的慷慨捐赠,让人感动,但终是杯水车薪。人工耳蜗除了加大关注力量,也需要制造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力图再降低一些成本,让更多患者受益,也希望国家能少一些浪费,少一些无意义的开支,再多下点实力做些支持慈善有益的实事。

阅读全文

与耳蜗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