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飞梭 什么意思
飞梭于1733年被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是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棉纺织业中的贡献之一。
我们今天都穿纯棉的衣服,感觉很舒服。那你知道这个棉布是怎么来的吗?
棉花———(通过纺纱 )———棉纱———(通过织布)———棉布
在1733年,英国的一个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实际上是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这个飞梭是干什么用的呢?织布布面可以大大加宽。以前用普通的梭子,得有两个人配合,现在使用飞梭,一个人就能完成织布工作,而且能织比以前更宽的布。所以飞梭的发明使织布速度变快。它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但这个时候棉纱又供不上使用了,这个时候人们迫切要求发明一种机器,来提高纺纱的速度,提供更多的棉纱。于是,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词典解释
飞速运动的梭子。
宋 苏轼 《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 幼舆 欲语防飞梭。” 明 刘基 《节妇吟》:“人间日月如飞梭,地下相从应始多。”
B. 发明飞梭的约翰是哪国人
凯伊 (John Kay,1704~约1764) 飞梭 的发用者。原系 钟表 匠。生于英国兰开夏郡。1730年研制成专一种适合于加工马海毛的毛属纺织 机械 。1733年改进织布梭子,发明“飞梭”,借助于一条特制的绳索带动织梭,织工拉动绳索使其来回飞越梭道。这是一种半自动的 织布机 ,与原来手掷梭子方法相比较,效率提高一倍,布面也比原来的宽。1760年其子罗伯特·凯伊进一步改进制成自动飞梭。飞梭的发明和使用,造成纺纱业与织布业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推动纺纱业技术 革命 的开展
C. 发明飞梭的凯伊是哪国人
凯伊 (John Kay,1704~约1764) 飞梭 的发用者。原系 钟表 匠。生于英国兰开夏郡。1730年研制成一种适合于加工马海毛的毛纺织 机械 。1733年改进织布梭子,发明“飞梭”,借助于一条特制的绳索带动织梭,织工拉动绳索使其来回飞越梭道。这是一种半自动的 织布机 ,与原来手掷梭子方法相比较,效率提高一倍,布面也比原来的宽。1760年其子罗伯特·凯伊进一步改进制成自动飞梭。飞梭的发明和使用,造成纺纱业与织布业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推动纺纱业技术 革命 的开展
D. “飞梭”由谁发明
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农民成了为工业预备的劳动力。农村出现了农场,使产量大增,为工业提供了原料与食粮。1733年,有个叫凯伊的织布工人,造出了新式织布梭子,由机器传动,比用手穿快两倍,取名为“飞梭”。
E. 哪年,谁发明了飞梭.
飞梭于1733年被英国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是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棉纺织业中的贡献之一。
F. 珍妮纺纱机是谁发明的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
珍妮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出现,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
珍妮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8倍,但仍然要用人力.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被一个男子“一脚踢出来”,然后才开始的。这个故事还是真实的呢!
事情要从1764年里的一天说起。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年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8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1768年J.哈格里夫斯在诺丁汉与别人合资开办一家纺纱作坊,用珍妮纺纱机生产针织用纱。由于当年他没能申请到专利,因此只能自己生产“珍妮机”来赚钱。“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因此哈格里夫斯的生意不错,“珍妮机”也渐渐流传开来了。
这天夜晚,哈格里夫斯夫妇晚餐后正在谈论“珍妮机”给他俩带来的日渐富裕。突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出现在他家门口,然后,门被粗暴地撞开,一群怒气冲冲的男男女女冲进来。他们不由分说,将房里制作好的“珍妮机”通通捣毁:“你制作的害人机器见鬼去吧!”甚至有人还放火,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屋。他们夫妇俩被赶出了兰开郡的小镇。
原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为工场主打工谋生。当时英国占领了印度作为殖民地,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价廉物美,热销一时,引发了英国本土棉纺业的繁荣。但是,织布机械由于机械工人凯伊发明飞梭技术,生产率大大提高。织布需要的棉纱,却还是依靠众多家庭手工业的纺车慢慢纺出来。所以棉纱供不应求,收购价格较高。“珍妮机”的发明使棉纱产量上升,于是,织布厂收购棉纱价格下跌。那些没有使用“珍妮机”的纺纱工人不但产量低,而且棉纱又卖不出好价钱。日子久了,他们的怒气爆发,才有捣毁机器那一幕的发生。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
1768年,哈格里夫斯获得了专利;到了1784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于是,1771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工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1800年,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童工出身的塞缪尔·克隆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它结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特色,又称“骡机”。这种机器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又结实,很快得到应用。到1800年,英国已有六百家“骡机”纺纱厂。
英国纺纱业的大发展,使织布业反倒显得落后了。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人类从此进入了机器和蒸汽时代。到1830年,英国整个棉纺工业已基本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蒸汽机作为动力,从纺织业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磨面、制造和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文森发明火车。当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主要产业均已采用机器,完成了工业近代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就这样,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是先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的。继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又被美、法、德、俄等欧美列强广泛吸收和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促进了商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G. 在工业革命中“解放”手的最早的机器为什么是珍妮纺纱机而不是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制替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33年,英格兰中部兰开夏技工(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原来织工织布,手掷梭子于经纬线之间,现在脚踏踏板,带动梭子往返飞动,提高功效一倍。飞梭能否算做一个机器呢?这里我们要注意工具与机器的区别。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斧头、钳子、缝纫针;而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因此凯伊的飞梭只能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不是机器。而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所以飞梭的发明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尽管飞梭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机器,但它的功效是显著的,飞梭的使用造成了纺与织之间的不平衡,一个织工往往需要6-8个纺工供给棉纱,引起严重的“纱荒”。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把一次只能带动一个纱锭的纺车改革成为能带动16——18个纱锭,这意味着由一次只能纺一根线变成能同时纺16至18根线,大大提高了功效。尽管“珍妮纺纱机”仍在使用人力,但它具备动力、传动、工具三个部分的装置,已经是一台机器了。“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