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陈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和83式老架一路哪个是正宗的
真正的新架是当年陈家沟的陈有本在摒弃了原有拳架(老架、大架)的一些高难动作创造的,人称“新架”。其学生陈青萍也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小巧紧凑的新架(人称“赵堡架”、“小架”),流传很广。
从理论上讲,陈式太极拳的分类标志有大小、新老,所以,排列组合起来应当有(1)老架大架、(2)新架大架、(3)老架小架(此组合纯属本人理论填补空白,实际没有)、(4)新架小架。流传广泛的是(1)、(4)。
陈照奎的拳架是(1)老架大架,由他父亲陈发科传授给他。陈照奎的学生们(包括马虹)都承袭的是(1)。
陈正雷的拳架也是(1)老架大架,只不过拳式少一些而已。因为他的第一位老师陈照丕(与陈照奎为师兄弟)就学于陈发科,学的正是(1)老架大架。
陈照奎与陈照丕的拳之所以在招式数量上不一致,是因为陈照丕早年就离开了陈发科,所以二人所学的拳有所差异。
陈发科在北京发展了三十年,晚年设计了三个新的拳式(也有人说,有的拳式原来就有,并非新增),加上将一些拳式名称分解为二个、起式与收式单独列式等因素,造成了二人拳式数量上的区别。
陈正雷的第一位老师陈照丕去世后,因为当时陈家沟学拳学得还不行(大力发展太极拳的村支书张蔚珍亲口所言),陈家沟又设法将陈照奎请回老家教太极拳(足见陈家沟发展太极拳的决心)。所以,陈正雷又学了陈照奎的拳。虽然都是(1)老架大架,但终归在拳式数量上有差别。为了区别二者,陈正雷的师兄陈小旺(陈发科的孙子,住在陈家沟,与陈正雷一样,先就学于陈照丕,后就学于陈照奎)在1985年出的一本书中,将先学的74式称为老架,将后学的83式称为新架。对于这种区分方法,大家也是能理解的,但是这就很容易与一百多年前的“新架”弄混。
所以,确切地讲,74式也好,83式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是老架大架。至于哪个最正宗,因为都是一个老师传下来的,只能说都是最正宗了。
几句题外话: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新架老架的说法并不准确,至少“新架”的说法不准确,因为历史是在发展的,事物都在“与时俱进”,“新”总是在不断涌现。就拿太极拳来说,现在的新架——过去不曾见过的——还少吗?所以当一种新的拳架出现后,应当用它的特色给它命名,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架”。
⑵ 老架一路的作者简介
马国相,出生于中医世家,陈式太极拳十二代传人,职业太极拳家。
⑶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介绍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⑷ 老架一路的内容简介
《老架一路》是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1中的第一本。陈式太极功夫体系包含拳理、内功、拳术、推手、散手、长短器械等。本套书将重点介绍陈式徒手太极功夫,包括功理、内功、拳法、推手、散手等,全书分四册,基本遵从于陈氏传统家学,文字力求简洁易懂,既可作为初学教材,又可作为陈式太极功夫的传承资料。
⑸ 陈式太极拳的新架一路/二路是谁创出来了
一路二路,原名陈氏太极长拳,后陈长兴,分为老架一路功夫架,二路炮锤
新架一路二路由陈发科所创
⑹ 谁给下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⑺ 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2、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7)老架一路谁创造扩展阅读:
老人练太极的方法:
1、练拳必站桩,双腿增力量
太极拳包含了很多内容,如站桩、套路、推手、器械等。很多老人为求快,一上来就练套路,但是长时间保持半屈膝的状态会让他们很不适应,再加上一开始不能掌握正确的身法、步法,很容易产生疼痛感。
老人应该从基础的站桩练起,不仅能增加腿部软组织力量,保护脆弱的膝关节,还能为掌握正确的身法打下基础,之后再练习套路,反而会事半功倍。
2、拳法要正确,不求高险美
很多老人学拳时,总爱和教练做对比,想掌握正确的身法。但是,太极拳技术的提高要循序渐进,不能强求,如老师的腿可以蹬得很高,身形可以压得很低,若直接去模仿他们的样子,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要清楚作为年纪较大的初学者,身体状况和老师不一样。
⑻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简述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运动以腰为主节节贯穿,以掤、捋、挤、按为主,采、列、肘、靠为辅,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则百骸无有不静;运动如行云流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虚实分明。以缠丝劲为核心,外表走弧形,内劲走螺旋。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练时沉肩坠肘,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全身重量压诸涌泉,有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却不随波逐流;意气力三内合,肩胯、肘膝、手脚三外合,折叠缠丝引进落空,一丝不可马虎。
另有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此两路拳为公认的陈式太极拳精品。
⑼ 老架一路的介绍
《老架一路》是200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马国相。
⑽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呀
你好!!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