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国与中国,谁更“个人主义”
美国与中国,谁更“个人主义”?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美国啦。然而,在新作《信任》中,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对此却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福山以《历史的终结》一书震惊学界,一跃成为一位世界顶级学者。这一次,他是不是故意作耸人听闻之语呢? 《信任》一书的副标题是“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在这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中,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后历史”时期的全球经济生活作了全面的透视。他将文化传统引入经济学的范畴之中,认为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同时,由于他的日裔身份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具备了穿透文化隔膜、对东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和检讨的能力。福山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度信任社会”,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低度信任社会”,以华人文化圈、意大利、韩国为代表。在“高度信任社会”中,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而在“低度信任社会”中,经济状况却危机四伏。 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的社会,是无法建立起“高度信任”来的。福山用美国是一个“高度信任社会”的事实,否定了“美国是一个过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的似是而非的观点。首先,他也肯定了美国社会中强大的个人主义的因素:“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缺点而是看作一种近乎完美的品德,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最吸引人的地方。”他举了亿万富翁佩罗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佩罗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一成多的选票,在两党制基本定型的选举制度下堪称奇迹。佩罗为什么会受到美国人的欢迎呢?因为他为美国人树立了最佳的个人主义的榜样。他在IDM公司工作时感到憋闷,于是辞职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财富。佩罗常常喊的口号是:“苍鹰孤影,它们永远形单影只。” 但是,福山又敏锐地观察到这样的一个事实:“美国人是反中央集权主义者,但是那些同样是反中央集权主义的美国人却自愿服从各种中间社会团体的权威,包括家庭、教会、本地社区、工作场所、工会和专业组织等,他们是社团主义的支持者。”他认为,美国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发的社群倾向的社会,普遍地存在高度的社会信任,因而可以建立大规模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中,非血亲人员可以轻轻松松地为着共同的经济目标合作。美国的个人主义与社团主义互相促进和制约,共同塑造着美国的文明。 那么,美国的“社团主义”源自何方呢?这就是美国的清教传统。福山把韦伯的理论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新教伦理产生社团主义,社团主义产生高度的信任感,而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必须的大规模的经济网络终于得以形成。因此,新教文化是存在于美国的历史与现实中的“一双看不见的手”。回顾美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美国诞生于宗教主义中,清教徒来到新大陆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英国教会的权威,并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美国人一直在不断地建立新的宗教组织。福山引用了李普赛特提供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显示,加拿大人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明显少于美国人,因为加拿大人不如美国人那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而且加拿大的私有机构也不那么生机勃勃。这也说明了加拿大人不如美国人那样偏向社团主义。
『贰』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个人主义造就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美国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竞争固然是好事,因为竞争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美国只讲起跑线的平等,所以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美国的穷人可能不像不发达国家新闻照片上的那种形象: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但是他们的处境常常是十分困难的。1994年2月,克林顿政府承认,美国有700万人无家可归。美国是西方国家中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据美国官方1995年的统计,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几乎拥有这个国家所有财富的40%。
个人主义发展为自由放任就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美国的确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国家,但是,由于"自由过度",而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美国病",如吸毒、犯罪、暴力、同性恋等等。这些"美国病"给这片"自由乐土"上的人民构成了巨大的危险。
个人主义使得美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我们并不否认美国在反对种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但应看到种族歧视对美国社会的困扰。如:黑人在政治上始终是二等公民;在经济上不能享受与白人同等的劳动权利;在受教育上,大部分黑人学生只能进黑人占多数的质量差的学校;在宗教信仰方面,自1995年以来,美国南部9个州中已有30多座黑人教堂被人纵火焚毁。其实,在美国,不仅黑人,其他有色人种同样受到歧视。华人处境虽较好,但绝大多数人仍有"二等公民"之感。
总起来说,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别无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美国社会、美国人的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的。美国人信奉个人尊严,推崇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积极表现。然而,美国的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与个人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并不争论美国人是否应该放弃他们的个人主义,因为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是放弃美国人的最深刻的本质。但是,限制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构建开放的、合作的、创造性的新型的美国个人主义,应该成为美国人的长期的艰巨任务。
『叁』 团队和个人哪个更具有创造性英语作文
Team WorkTeam work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work.It is quite often that one is not able to carry out a job by itself.He needs more people to comlete it together.We can say some importance jobs could not be done without teamwork.For example,in a football match,very memember plays a different role which is important,all memembers must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opponent team.They can only win the match when they do good teamwork,or they will be defeated.China has an old saying,"Unity is strength",which means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译文:团队精神在我们工作中很重要。一个人不能单独完成一项工作是平常事,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完成。可以这样说,一些重要的工作离开了团队合作就无法完成。例如,在一场足球赛中,每个队员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一样重要。全部队员必须全力合作与对手抗衡,只有合作完善才能赢得比赛,否则就会被打败。中国有句古语:“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说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肆』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它的好处与坏处分别是什么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方面,个人主义具有积极意义[YG1] ,但是从19世纪开始,一些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它同时还具有销蚀社会的一面。[1] 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极端个人主义[YG2] 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伍』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有何区别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自己是受益匪浅。
个人主义的内涵,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Invi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虽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一句话,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个人主义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最早的广义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论述。他们强调个人的个性、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强调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这种个人主义最初表现在绘画、雕塑飞文学艺术作品上。在绘画艺术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1992年我在巴黎参观卢浮宫时,见到了这幅画的原作。你在任何一个视角观察这幅画,画中的妇女都向你微笑,表明这幅画像对人的观察分析与艺术概括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雕塑艺术上,米开朗琪罗的许多雕像精美元比,在技艺上已超过了希腊古典雕刻的杰作。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人文主义者既书写拉丁文的诗歌和戏剧,也按照古典形式写各种散文。但丁用意大利文写了《神曲》。彼特拉克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歌最为突出。薄伽丘的《十日谈》也是用意大利文写作的。以上人文主义者及其艺术和文学作品仅仅是对人的本性和特征的理解的开始。
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代,个人主义思想向前发展。这时期的个人主义则提倡把人从自然界和封建专制等一切迷信和权威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中对美国影响较大的是卢梭和洛克。
中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异,如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便是一个例子。中国的《辞海》界定"个人主义"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一句话,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划等号的,西方学者注意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开来。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他说:"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利己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他的结论是:"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可见,在西方学者心目中,"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不是一个概念,"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因此,我们在分析西方个人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时,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既不能把它等同于"自私自利",全盘否定;也不能只看其可取的一面,忽视其消极的一面,要看到"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间不是互不相通的。
其次,讲一讲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表现。
什么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呢?美国学者萨姆瓦有一个解释。他说,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我以为,美国个人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主要有:
第一,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属于隐私,别人不得打听。一个人要访问另一家,必须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许不得跨进别人的家门。私人信件别人不能拆阅,即便是子女的信件,父母也不能拆。在美国快餐店里,美国人也只是各自端个盘子,各自吃各自的,不干扰他人。我们中国人见面寒喧时常问:"你上哪里去呀?""吃饭了没有?"美国人会感到,我到哪里去,吃饭了没有,关你什么事?
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的。如果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但公众有权知道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和个人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这不叫侵犯别人的隐私权。1974年美国颁布隐私法,规定:个人可以要求了解学校、雇主和政府保存的关于他个人的档案,而不允许保存者泄露档案的内容。
第二,个人自立。美国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老人也不愿住在自己子女宽敞的家里。父母与子女进餐馆,吃罢饭后,各自付饭钱。1993年我在美国做合作研究时,一次,一对美国夫妇请我到中国餐馆吃饭,同时进餐的还有他们的来自加拿大的儿子和媳妇。吃完饭,我特别留意看他们如何结账,结果是父母与子女分别付钱。在美国家庭里,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性,一般很少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别这样,别那样",孩子太调皮时,就说"回到自己的屋去吧"。
在美国,学生打工很普遍。有些学生打工,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相当多的美国学生打工,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自立精神。根据1993年的资料,美国中学生打工的有5∞万人;约有2/3的高中生每周打工5个多小时。现在许多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受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打工也成为他们的一门必修课。因为珍惜自立,美国人不服老。中国人视"老"字的称谓为尊称,而美国人则讳言老。因此,当我们去机场迎接外宾时,与其说"你这样高龄,长途飞行,一定很累了",不如说"你这样长途飞行,还如此充满活力",他会更高兴。游山时,对美国老人也不必主动去搀扶,如果看到他需要帮助,最好先问一声:"我可以帮助你吗?"美国人的自立精神还表现在美国人爱自己动手。我在美国研修时,常看到某些家庭全家动手修建、装修房屋,家庭主妇自己动手修理漏水的龙头,公司的经理自己动手修门窗,等等。
第三,个人表现。美国人勇于个人表现,爱"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一些美国人为争创世界纪录,比吃多少条"热狗",吸多少支香烟,喝多少瓶啤酒,跳伞结婚、海底结婚、坟场结婚,无奇不有。
美国人不爱"随大流"。譬如听课,美国人谁先到就坐在最前面。老师提问时,美国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在美国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是很难拿到"A"的成绩的。在穿着方面,一般来说,公司职员比较正规,西服革履的,但下班后美国人比较随便,大多数美国人爱穿牛仔裤、T恤衫。家庭陈设也是如此,很少有两家一致。美国人的这种文化观念是受这种思想支配的,即"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
因为美国人勇于自我表现,所以比较坦率,不会故作谦虚。以讲课或作报告为例。如果你首先声明自己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请多多批评指正,等等,美国人会想,你既然如此不行,又何必来讲呢?中国人请人到自己家里作客,主人照例要说莱很少,做得不好,而美国人的习惯是说"这是我夫人的拿手菜","这是城里买到的最好的冰漠淋"之类。中国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问你要不要再加点菜或酒,我们尽管还想要,却照例说饱了够了。在美国如果这样,主人一般就不再给你加,你只好饿着了。
竞争不仅给各种事业发展带来活力,也增强了人的向上意识。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在肯定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些问题。有学者指出,这种竞争导致了美国人溃殇病和精神崩溃的高发病率。如何解决竞争社会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是美国社会面临的难题之一。
最后,讲一讲如何评价美国的个人主义。
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看法,历来就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早在1842年著名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访美后就写过《游美札记》,他对美国社会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对个人主义提出了"两种矛盾的看法",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一方面,他指出了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个人主义加上社会和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个人主义的局限性,认为个人主义者"只知有己"。
在当代论述美国的著作中,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对个人主义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个人至上、惟利是图的国家,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文明程度高、生活富裕的国家。到底如何来评价美国的个人主义呢?我认为,一方面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所起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第一,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口号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自由、平等"口号曾经成为美国人民争取独立、推翻英国殖民压迫的战斗号角。
《独立宣言》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人们在它的激励下,热情洋溢地走上战场,为争取独立这个伟大的目标而战。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更为统一的国家,并确立了共和制度,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因为"自由、平等"口号鼓舞、教育和动员了人民,使这次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直到今天,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鼓舞着人们,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克林顿总统说:"《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应当常备案头,反复诵读,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处。"
第二,早期个人主义使美国人赢得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机会",确保了国家的成功。克林顿在谈到要把美国的期望变成现实时说,"机会"、"责任"、"社区"这三种价值观塑造了我们人民的特性,确保了国家的成功以及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它们是构建美国的基本条件。克林顿在这里讲的"机会",就是肯定了个人主义的积极形象。在早期美国历史发展中,美国人征服自然,靠个人主义的力量开发边疆,求得生存,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美国农业、城市的发展,也无不打上个人主义的烙印。
第三,个人主义使人们的追求多元化。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显得有活力、生机勃勃,就在于美国人讲究一个"新"字,求新求变是美国人的人生哲学,因此在美国新产品、新观念、新风俗层出不穷。求新求变的观念,促使美国人去搞新的发明,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统计数字说,1901年到1984年的诺贝尔奖获奖人中,其中美国人占了130多个,苏联和日本分别为10个和5个。美国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但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也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个人主义造就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美国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竞争固然是好事,因为竞争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美国只讲起跑线的平等,所以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美国的穷人可能不像不发达国家新闻照片上的那种形象: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但是他们的处境常常是十分困难的。1994年2月,克林顿政府承认,美国有700万人无家可归。美国是西方国家中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据美国官方1995年的统计,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几乎拥有这个国家所有财富的40%。
个人主义发展为自由放任就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美国的确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国家,但是,由于"自由过度",而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美国病",如吸毒、犯罪、暴力、同性恋等等。这些"美国病"给这片"自由乐土"上的人民构成了巨大的危险。
个人主义使得美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我们并不否认美国在反对种族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但应看到种族歧视对美国社会的困扰。如:黑人在政治上始终是二等公民;在经济上不能享受与白人同等的劳动权利;在受教育上,大部分黑人学生只能进黑人占多数的质量差的学校;在宗教信仰方面,自1995年以来,美国南部9个州中已有30多座黑人教堂被人纵火焚毁。其实,在美国,不仅黑人,其他有色人种同样受到歧视。华人处境虽较好,但绝大多数人仍有"二等公民"之感。
总起来说,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别无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美国社会、美国人的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的。美国人信奉个人尊严,推崇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积极表现。然而,美国的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与个人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并不争论美国人是否应该放弃他们的个人主义,因为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是放弃美国人的最深刻的本质。但是,限制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构建开放的、合作的、创造性的新型的美国个人主义,应该成为美国人的长期的艰巨任务。
【编者絮语】看来,过去我们对作为对美国社会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至少有两个误解:第一,把个人主义等同于个人中心;第二,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弊端,忽视了个人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看来,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正确对待和理解域外文化。
『陆』 为什么西方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从1776年建国开始,在这200多年来,其中前150年所有的书籍中强调的是以“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勇敢、节欲、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就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因此,近50年来讨论思想的著作,谈的都是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个人成功的捷径。
这一切的根源是西方文化源于欧洲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个体,人的理性来自于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所以西方人并没有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之后,欧洲人又相继经历基督教的传播、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冲击,思想更加开放,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财富的追求,人口流动规模也更大。相比于不怎么走动的东方人,欧洲人跑到了非洲,跑到了亚洲,又跑到了美洲,开拓边疆的需求会导致西方人偏向个人主义。
还以美国为例,早期的美国移民大部分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以及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们看来,逃到北美大陆是寻求新生活的唯一出路。这些人自踏上北美大陆之日起,就具有一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所以,在独立战争中,《独立宣言》明确宣布:“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随后,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又使美国的个人主义得到了极大巩固。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铸就了美国人勤劳勇敢、不断进取的性格,美国人把“依靠自己、提高自己”奉为哲学信条,因此使个人主义最终变成了美国主义的同义词。另外,社会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代日本的北海道同样因为明治天皇号召的拓疆运动得以开发,今日,相比于日本其他地方的居民,北海道居民的行事风格更接近于美国人,他们不太在意别人的观点,更专注于自己。
西方强调“先个人后集体”,而中国人强调“先集体后个人”
西方是通过个人利益的满足来找到组织的和谐。
你看好莱坞电影都是一个、两个英雄,到影片的最后几乎都在渲染个人英雄的“拯救”意识。美国的科幻大片几乎都是一个套路,文明世界不断受到黑暗世界的威胁,而文明世界对抗黑暗世界并没有绝对的胜算,然后影片中塑造出一个“英雄”拯救文明世界,从《钢铁侠》、《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无一例外。
而我们中国人则强调“先集体后个人”,从学校教育开始我们就在学习要以组织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书中还写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事实上,每个人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社会只不过是这些“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架构罢了。而国家则是组织化的社会形式,藉由法律来“保护个人自由”(由国家提供保护服务)。也因此,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通常倾向于提倡保护或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但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法律。
这也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
『柒』 关于西方的体现个人主义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1、弗兰茨•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2、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3、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4、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捌』 西方个人主义的起源
在千万年的历史实践中,自古以来,东、西两方就实行着不同的文化:中国实行的是有着高尚道德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自古实行的就是有着极端私欲的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私利而轻视集体、整体利益,突出二元对立思维,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其传播、发展会把统一的群体分成若干对立的阵营,离心力大、分裂性强,不适合人类团结,与圣经宣扬的思想背道而驰,尤其与人类未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悖;而中华文化则是集体主义文化,重视整体利益,强调与人友善、助人为乐,主张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向心力,是人类大团结的纽带,其传播、发展能把不同族群的人团结如一家亲,这是大同世界所必需的。我国的人文道德文化过去和现在一直领先于世界,既符合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需要,也与圣经思想一致,这是西方永远不可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一关键点,才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不在西方,而在中国。
从内容和实质上讲,抛开神秘的外衣与预言外,中华文化(儒家经典思想)与诞生于古代中东地区的圣经经典反映的思想均属于集体主义的道德文化。为了人类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盘古(实为上天的一个名字;也没有死,在道教里复活了)不惜牺牲自己,创造了天地万物。盘古为了人类幸福而自我牺牲,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大公无私、天下为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使中国人自人类始祖起就受这种崇高精神的熏陶。儒家思想里所说养育天地万物的上天,实际上就是盘古(它只是个名而已)。圣经里,上帝也是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才创造天地万物的,这同样体现了一种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当人类犯错后,他又实施救赎计划,满腔热情地全身投入到拯救人类的大爱活动中,这同样是天下为公的表现;最后,他又为人类创造了新天新地,让他的子民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仍然是无私的。整个圣经讲述的,都是上帝象一个严厉的慈父那样,以其无私的大爱,想法设法教导他的子民弃恶从善,认真悔改,成为有着高尚道德的人,以便重新回使他们回到他的身边。天国里一切都是“公”的(即上帝的),没有任何个人、单位私有财产,人人大公无私、互敬互爱。
“公”与“私”是一对对立的矛盾,此消彼长。人要成圣,过圣洁生活,必须遏制私心私欲。上帝与撒旦之间善恶斗争的实质,就是公(义)与私(欲)的争斗--其中上帝代表公义、撒旦代表私欲。
在圣经里,魔鬼撒但代表的是人的私欲(即情欲),在经济形态上就表现为私有制,即个体拥有财产权利。正是由于私有,为民满足私欲,人们才不择手段地追逐财富,而不顾社会正义。所以,人们通常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与圣经宣扬的魔鬼情欲是万恶之源的意思一致。基督教所宣扬的“世界末日”实际上就是人类私有制的彻底灭亡,也就是魔鬼撒但统治的结束,是人类重新回归伊甸园状态,而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灭亡,不是所谓的再临的“基督”把基督教徒“提到空中”生活。由于魔鬼代表私欲(情欲),在私有制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天国”。所以,目前西方国家所宣扬的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完全违背了上帝的天国教诲。天国实现之日,就是私有制在全天下完全消失而全天下全民所有制全面建立之日。目前,全世界那么多人、特别是西方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正是圣经所说的在末世魔鬼恶势力要拚命抵挡神的天国实现的情况。也正由于世人普遍反对,上帝才说在天国来临前要剪除世上三分之二的人,而仅留存三分之一人。仅从这点讲,自古数千年来就一直没有真正实行过财产私有制的中国也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
按照圣经,魔鬼撒旦曾是上帝非常倚重的天使,地位仅次于上帝,但追求私欲,企图获得与上帝平等的权力,从而,背叛了上帝,被上帝逐出天庭。撒旦在人间的目的,就是继续与上帝作对,诱惑上帝创造的圣洁的人类激发自己的私欲,并使人觉得满足这种私欲是“正当的”,从而,不停止地作恶,企图让整个人类背叛上帝,以达到与上帝分庭抗礼。世人都是在追逐魔鬼的私欲自由而不是上帝自由所犯下罪的,个人私欲自由越多,罪恶就越大越深。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撒旦利用人性弱点诱惑下,追求个人私欲(想取得与上帝一样的判定善恶的能力),偷吃了禁果,从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人不死的伊甸园。在后来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人也都是不断追逐私欲而犯罪,道德越来越败坏。圣经说: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玖』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如何有效协调求大神帮助
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应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中进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居主导地位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前者是我国现阶段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后者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别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处境漠不关心。要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没有这种思想和感情基础,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对人有尊重的表现。尊重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对人要宽容。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对人要宽容,就是要心胸宽阔,能容人容物。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变冲突为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是要主动关心人。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下岗工人、农民等城乡贫困人群,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但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甚至错误地主张“为个人主义正名”,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讲道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种做法的害处很大,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指个人和集体的言行应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顾全大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导致社会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团体主义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实现。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人人只想从社会获取东西,却不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价值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的统一,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或回报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人生的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其主要衡量标准还是要看个人的行动,看个人到底为社会做了些什么。所以,个人要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首要的还是要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拾』 个人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主要长处是什么
1、能够较为有利地表达个体的价值终极目的性。
2、较为有利于表达个性及其创造性、主体与主体性意识觉醒的社会历史价值。
3、较为有利于基于个人权利立场寻求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价值合理性根据,并探求社会与个人的统一样式,进而合理地揭示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道德价值基础在于组织起这个社会的个人。
4、较为有利于表达自律道义精神与个体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