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什么时候发明的鞭炮

中国什么时候发明的鞭炮

发布时间:2021-10-05 18:07:51

Ⅰ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燃放烟花

鞭炮是吉祥的象征,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今年春节,电子鞭炮在人群中悄然兴起。它能发出普通鞭炮的模拟声,并且能随着响声并发出闪光。而燃放传统鞭炮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各种伤残及火灾事故。这个东西的兴起可能会有取代鞭炮的作用。

Ⅱ 鞭炮是什么时间发明的,

鞭炮第一个是谁发明的估计谁也说不清了 因为不是"伟大"的发明 不过火药的发明到实有完整的记载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起源和炼丹术,本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辅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未状均匀混和物,这些成分都是中国炼丹家的常用配料.把这种混和物叫做药,也揭示着它和祖国医学的渊源关系。
中国火药史的研究,首先由 进行了开创性工作(1) ,他揭示了唐代炼丹家的原火药配方的意义,又研究了五代、宋、元的火药和火器,特别是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国的火药先 传入阿拉伯国家再传入欧洲,这正是中国炼丹术西传的路线,也是国瓷器和造纸术的西传类似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自 五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起,关于火药的研究历三十年一直保持着这个认识程度。王奎克、朱晟、郑同、袁书玉[2] 在探讨葛洪《抱朴子内篇 》中以硝石、松脂、猪大肠、雄黄共炼可以制取单质砷的实验中发现:共炼过程在350 ~400℃起火爆炸,温度是关键(也就是中国炼丹术家经常强调的“火候”之一)。因此原火药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四世纪,《抱朴子内篇·仙药》应是原火药成分最早记录。王氏等的研究是火药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火药之所以成为火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硝石(硝酸钾)的引入。据唐·李 等《太平御览》,公元前六世纪的“范子计然曰:消石出陇道” ,以及“石硫黄出汉中”。可见中国使用硝石和硫黄是很早的。
一种看法认为,地名“陇道”“汉中”不见于秦以前。那么《史记·扁鹊公列传》,汉·刘向《列仙传》,推测年代部分为汉代的 《三十六水法》都提到了硝石;汉代使用硝石,更有依据。《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夏至而流黄译”,《说文》有“留黄”出产之记载等,《神农本草经》中硝和硫黄分别为上品和中品药。
东汉《周易参同契》说:“挺除武都,八石弃捐”,“鼓铸五石、铜,以之为辅枢……千举必万败”,都说明包括硝石在内的五石或八石[3] ,由于其强氧化性使火法反应进行激烈,在当时还没有很好地驯服它、掌握它。“挺除武都”,尤其值得注意,说明当时已经有人试炼了武都雄黄[4] ,和八石之一的硝石,大概没有成功,至少对《参同契》作者是这样。
由二世纪的魏伯阳到四世纪的葛洪,炼丹术方兴来艾,炼丹著作由"火记六百篇”(《参同契》)到“披涉篇卷,以千计矣”"(《 抱朴子内篇·金丹》)。这一段时间内,可能有许多炼丹家在进行八石炼雄的试验[5] 。硝石炼雄黄,应该得到氧化砷。葛洪记载的三物炼雄黄的成功之例,引入了松脂、猪大肠等有机物,可使氧化砷还原为砷单质.。但仍然要控制温度,超过一定温度,就起火爆炸。古代没有温度计,必定有超过的时候,也就是制炼单质砷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时候,后一情况正是原火药产生的萌芽。后来火药成分也是积极利用这一实验现象的结果。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参证:
(1)早期军事火药的配方,多以硝石、三黄(雄黄、雌黄、硫黄)、松脂(香)和各种油脂为主。如宋代《武经总要》和明代 火龙经》的火药方,都是如此。
(2)中国炼丹术西传和中国火药的西传是有联系的。阿拉伯和西欧炼丹术很多具体操作和使用药品与中国炼丹术相同。曾被归属首先发现砷的马格努斯,恰恰也是常常被归属发现火药之人(另一著名被归属者是罗哲尔·培根)。葛洪之三物炼雄黄由于温度不同而有制砷和火药性质之别,集两种功能于一配方之中,马格努斯曾做过砷和火药实验和记述,也不应纯属偶然。由葛洪经过中、阿(拉伯)许多炼丹家之手而到马格努斯,本来是有渊源关系的。
由于硝石、硫黄、雄黄的挥发和易燃性和毒性以及某种合炼易于起火爆炸性质,因此常要在炼丹过程中进行“伏火”这一步骤。唐宋炼丹著作中着火和“伏火” 的记载,也是原火药成分拟定的历史过程的重要环节。
托名晋代郑思远,可能为中唐著作的《真元妙道要略》,记载了原火药成分的剧烈燃烧和爆炸的性质,并提出了“伏火”的必要性:
“有以雄黄、硫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蜜中含糖类,加热后灰化,与硫黄、硝石、雄黄(?),火药成分均备,故燃烧剧烈,使炼丹家被的伤,甚至烧毁他们的实验室。
总结多次失火事故,得出:“石硫黄宜服养诸药。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
因诸成分合炼易起火,故提出“伏火”的要求:“硝石伏火了,赤炭火上
试,成油,入火不动者,即伏矣。若瓶内烧成汁者,即未可知生熟何为〔二字误乙〕耳,盖缘硝石恋柜,火炭上试之。不伏者才入炭上,即便成焰。”可见伏火后的“硝石”,不再有剧烈的氧化性和燃烧性。
《诸家神品丹法》卷五的“伏火硫黄法”,不是避开包含原火药成分的诸药在一起炼,而恰恰通过合炼来达到“伏火”目的,只是加药次序不同,操作谨慎,予有防护而已. 原文是:
“伏火硫黄法
硫黄、硝石各二两,今研。右用销银锅,或砂罐子,人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烧令有性’’是中药传统饱炙法之一,是中温炭化而不是高温炭化,炭化程度也不完全,还含沸点较高即“油性”较大的有机物质。此法只混合硫黄和硝酸钾,把炭化的皂角子点着,引起整个混合物燃烧,最后以较多量的炭继续加热燃烧。
唐元和三年(808年)清虚子编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那一部分有:
“伏火矾法: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二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其硫黄住,每白矾三两,入伏火硫黄二两,为末,大甘锅一个,以药在内,成汁,倾石器中,其色如玉也。”
二种丹法相同成相似则可能有传授关系。此法同样采用了硝硫各二两,只把三个皂角子换成三钱五分马兜铃。“钤”〔钳]演变为“马兜玲”(中国炼丹术往往如此)。重要的是《诸家神品丹法》不敢于把含碳物质直接与硫硝混合,这里却可以混合了,而以“弹子大”的赤炭引火,也比“烧令存性”后的皂角子大。因此这是对剧烈反应的控制,是一种进步。但本法用炭较前法为少。本法目的在于以“伏火硫黄”再处理白矾成“伏火矾”(如配方标题)
总之,从《真元妙道要略》之不能控制原火药之燃烧而戒用,到《诸家神品丹法》伏火硫黄法,再到《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伏火矾法,已经接近早早期火药配方成分,只是目的不同,操作不同,如改为利用其剧烈燃烧和爆炸性质则演变成早期火药。
练丹书的年代难于考证,因可做本证的材料太少。《真元妙道要略》准确问世时间即是如此。《诸家神品丹法》为宋代孟要甫辑录,但收载内容从晋代《抱朴子内篇》和著名孙思邈的《太清丹经要决》以及大量今佚的炼丹书及配方。其中“伏火硫黄法”应为无名氏配方。 早年当作《孙真人丹经》配方引用,显系疏误;已经李约瑟[6] ,郭正谊[7] ,王奎克等[8] 指出。但结合以上三种引文内容,从问题、要求 、任务的提出,到确定了伏火硫黄法,到伏火硫黄更有控制并把产物再运用于“伏火矾”,这个逻辑顺序(历史顺序与之一致)还是可以成立的。
炼丹家把火药配方献给军事家。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郑 用“飞火”攻豫章,975年(宋开宝元年)宋灭南唐用 “火炮” 、“火箭” 。宋敏求(1019—1079)在《东京记》里说,京城开封有制火药工场,叫“火药窑子作”。以后就更大规模用于军事。
曾公亮(998~1078)等编《武经总要》记载三种火药配方:

焰硝(%) 硫黄(%) 炭未(%)松脂 其 他 配 方
毒药烟 30 15 5 竹茹,麻茹,小油,桐油,沥青,黄脂,巴豆,砒霜,狼毒,草鸟头
蒺藜火 40 20 5 至黄脂同上,干漆
大 40 14 14 至黄脂同上,(无小油),干漆,砒黄,黄丹,定粉,浓油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1621年)说,以硝石5斤,硫黄1斤,茄杆灰1斤,配成火药。其组成比例硝石约占71.4%,它是一种爆破用的火药配方(近代标准配方,硝石占71.4%)
《武备志》卷一百二十八“军资乘·火·火器图说七·十八”原文如下:
“制火药方
制火药,每料用硝五斤,黄一斤,茄杆灰一斤。以上硝、黄、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药三斤,用好烧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内,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黄米大,或绿豆大,须入人手心然之不觉热,方可。寻常用药一斤,此药止用半斤,因药力大迅,不可多用。如无茄灰,柳条亦可,去皮去节,南方如无柳、前,杉、槁俱可。”其时代先进性,已不释自明。
从《周易参同契》的“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到葛洪的“三物炼之(雄黄)”,由反应难控制到得到单质砷,是第一回合(否定肯定),从三物炼雄黄成分的易燃易爆和(真元妙道要略)记载之“烧手面及烬屋舍”、“立见祸事”,到《诸家神品丹法》的伏火硫黄法,再由原火药成分已具备而已能控制到《铅汞甲庚至宝巢成》继续提高控制能力,是第二个回 合;这种硫、硝、炭具备而有破坏力,到军事家手里成为攻城克敌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到《武备志》制法趋于成熟,完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发明,是第三个回合。前后历时一千五百余年,是人类认识由低到高,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史的,一个侧面(恩格斯论述化学能到热能的利用几个阶段;以及对原子能的利用,莫不如此)。它正是中国化学史上的光辉篇页。

Ⅲ 火炮在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是火炮的故乡。现代火炮是从中国古代发明的抛石机发展而来。抛石机也叫发石车。

抛石版机最权早用于战争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据《
三国志
·魏书》记载,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使用抛石机攻破了袁绍的营垒,从而大获全胜。

公元8世纪,火药的发明使抛石机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抛石机便由抛石变为抛火球。火球又称火药弹。这便是最早的火炮。

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该书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10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

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帝国军队挥师征战,能够打败交战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发展使用。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Ⅳ 烟花爆竹的发展历史

烟花爆竹源于火药,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我国古代文明之佐证。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火药的成分和性质。十四世纪才由印度、阿拉伯辗转传至欧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药之物。

隋唐之际,火药发展成为供娱乐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烟火、烟花。隋炀帝有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从掌灯后不久直至更残漏尽。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火、礼花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不再仅仅为节日助兴,而且,广泛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之中,如:照明弹、曳光弹、烟幕弹、燃烧弹、教练一模仿弹,目标指示弹等。

Ⅳ 爆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是最早抄发明火 药的国家,黑色火 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 药 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 药的配方。

其实是在唐朝晚期才正式发明的火 药,而在汉末,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评书中,常会出现“某某方向突然一声炮响,杀出一队人马来”,这里的炮其实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种瓦制作的鼓。
【炮土之鼓】瓦制的鼓。《周礼·秋官·壶琢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 郑玄 注:“炮土之鼓,瓦鼓也。”

Ⅵ 爆竹究竟在什么时候被发明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Ⅶ 烟花是中国发明的吗,什么时候发明的

烟花于10世纪已有记载在中国发明,主要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后武林旧事》记有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说:“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译文: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在江边点放五种颜色的烟炮,洒满了江边、等到烟花收灭、炮声终止以后,各个船只都隐匿起来 一个也看不见了

宋理宗(1225年至1264年)时,周密在《齐东野语》〈御宴烟火〉中也记载了当时皇宫观看烟火的故事:“穆陵初年,尝于上元日清燕殿排当,恭请恭圣太后。既而烧烟火于庭。(译文:穆陵第一年,曾经在正月十五日清闲殿排在,恭请圣太后求。然后在庭院燃放烟火)”

(7)中国什么时候发明的鞭炮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烟花发明在中唐时期,最开始是只有皇家才能享受的娱乐项目,后来渐渐传入民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衍生出了更多的花样玩法,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烟火艺人进行表演。相比简单爆炸的爆竹,一支烟花需要具备声、色、光、烟四个元素,可是复杂多了。

到了宋朝以后,烟花的发展进入了系列期。明清时期各种名目繁多的烟花品种层出不穷,从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莲”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莲”、“小叶梨”,各式各样的烟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而药发傀儡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不再是之前简单的喷火吐烟,而是真正有了今天药发傀儡剧目的样子,排演出诸如《牛郎织女》一般的剧目来,鲜活生动,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今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烟花

Ⅷ 最早的爆竹始于哪个朝代

爆竹源于我国先秦时期,早先是古人在焚竹之时,由“劈啪”声响而命名,后来唐宋时代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爆竹的进步。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古人放爆竹是为了驱逐瘟神疫鬼,驱邪辟凶。现如今,民间称之为“爆仗” “花鞭”或“响鞭”等。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诗经·小雅》中的《瓠叶》诗即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这里所说的“山臊”是一种模样怕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见。或许是山臊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人接触山臊后即生病,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传说中怪兽“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驱之。
《神异经》是部志怪小说,尽管对其作者尚有争议,但该书成书当不晚于六朝。这说明至迟在六朝时期,古人仍通过爆竹驱魅辟邪,并已移植于过年风俗中。从民俗史料所记来看,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自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于鹄《早春》)。
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
然而,这时广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制成的,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燎竹”风俗,即烧真竹子,又叫爆竿。现代乡村仍能看到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富贵贱均要放爆竹。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从除夕至立春,爆竹声声,不绝于耳。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爆仗”,与军事行为有关联。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此叫法源于军中一种仪仗形式的表演,“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表演开始的号令,叫“爆仗”,“忽作一声如霹雳, 谓之‘爆仗’”。
这种“爆仗”即是现代爆竹的雏形,如果不用火药当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雳”那样怕人声响的。因燃放时声响如炮,时人又称之为“炮仗”。
用火药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时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于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编撰、陆游作序的《会稽志》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周密的《武林旧事》“岁除”条称,“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箫鼓迎春。”“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这种放法,时人俗称为“编炮”,与现代燃放方式已无区别。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做“鞭炮”。《武林旧事》中这段记载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开始使用“药线”了。
宋代使用火药的爆竹,一般用纸裹成的纸筒和麻茎装火药。这种爆竹危险性降低,燃放较为安全,又叫“纸炮”,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喜欢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铚《杂纂续》中“小儿放纸炮”一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并诞生了一条歇后语:“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在发明鞭炮的同时,宋代还出现了烟花(烟火)。
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

Ⅸ 鞭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隋唐时期就有了烟花,至于爆竹,在汉代就有了,不过就是用密封带节的竹子放火中烧,竹子会发出响声,因此叫爆竹。

阅读全文

与中国什么时候发明的鞭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