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字有哪些
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埃及。不过中国也是。
楔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古代西亚,今天已经失传。
字母文字:主要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开始出现的。
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
定义
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起源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
距今约5000年,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圣书字。相比起来,圣书字还远远不及我国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等古文化遗址的陶文字来得成熟。但它的特别意义在于——原分布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闪族(赛种)因大月氏(我国古族)西进而被迫西迁到地中海沿岸,约于公元前15世纪,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这种象形文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字母的共同来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如阿拉伯、印加、犹太字母等。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字母在亚洲广为流传。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
图片在下面引用出处的链接中有
2. 古代文字是谁发明的 古代的甲骨文的发明者是谁
文字的发明没有明确的记载,也无从考证,只有一些传说.如“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时,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3. 古代的文字有哪几种分别是谁创造的
上古时:仓颉——甲骨文
西周时:伯益——大篆[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版”)、籀文之别]
秦之权后:李斯——小篆
程邈——隶书[“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民间演变——草书[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
汉魏后:隶书演变——楷书
蔡邕——八分[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
刘德升——行书
4. 古代的文字有哪几种
一、契丹文
契丹文是契丹族建立辽国的时候创立的文字,也是官方文字,当然契丹文是参照汉字创立的文字。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国建立于公元907年,后来他们创立了两种字体,分别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只可惜金灭了辽之后,契丹文也被废弃使用,从此没有人再继续延用,契丹文大概使用了两三百年左右。
二、女真文
女真文是金代女真族创造的文字,创造于十二世纪。金朝建立不久之后女真文就出现了,女真文跟汉字都被当作官方文字使用。之后蒙古人把金人打败,一些存活下来的女真人继续使用女真文,但是后来被满文替代。
三、突厥文
突厥文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最早出现在7世纪到10世纪。六世纪中的时候,突厥人到蒙古高原生活,并且创立了自己的文字,也就是突厥文。突厥文跟粟特文非常的相似,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记载。
四、八思巴蒙文
八思巴蒙文是元朝时期,由忽必烈的国师创造的蒙古文字,因为创造者叫八思巴,所以也称为八思巴蒙古文字。
创造八思巴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将蒙古人推向了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使蒙古人的文明不断的进步跟发展,只可惜蒙元帝国消亡之后,八思巴蒙文也成了废弃文字,再也没有人再继续用它们。
五、佉卢文
佉卢文又叫佉楼书,佉卢文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并且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随着朝代的灭亡,佉卢文也消失了。后来也没有人认识这种文字,也没有人继续使用它,让我们觉得非常的可惜。
六、粟特文
粟特文是中国西北部的商业用文字,后来粟特人被突厥人统治,到了八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又控制了粟特人。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栗特古国消失之后,粟特文也消失了。
七、吐火罗文
吐火罗文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吐火罗文有东西两种方言,分别称为焉耆语和龟兹语。从中也能够看出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厉害的,连文字也会分成两种方言。
八、西夏文
西夏文又叫做河西字,唐古特文,是西夏党项族的一种文字,盛行了大约有两个世纪。只可惜现在西夏人的语言已经失传,但是跟现在的姜语有一定关系。
九、于阗文
根据文献记载,于阗文是阗地区的塞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一种拼音文字。近代的考古发掘中,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这种文字的记载,而新疆和田在古时候就叫于阗。
5. 古代文字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世界别的地方发现的古代文字,主要有3种: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了。还有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约也是在公元前3500年产生的。这种文字的笔划上粗下细,象木头楔子,所以叫做楔形文字。再就是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 古代的文字有哪几种分别是谁创造的
相传最早造字的是仓颉,中国汉字的发展主要是这样演变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内,大篆,隶书,容楷书,行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字体都有所不同,后秦王嬴政实行了统一文字,就是篆书,汉朝用的是隶书,到了晋就有了楷书和行书了
7. 古代的文字有哪几种分别是谁创造的我国的文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上古时:仓颉——甲骨文
西周时:伯益——大篆[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秦之后:李斯——小篆
程邈——隶书[“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民间演变——草书[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
汉魏后:隶书演变——楷书
蔡邕——八分[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
刘德升——行书
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现在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8. 是谁创造的字(古代)
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历史上并没有具体可考的证据证明汉字为仓颉回所造。汉字属于自源文字答,汉字的图画行越强说明汉字越古老,由金文,甲骨文,小篆。。。。。演变过来。汉字是古老的先民们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这样的工程的。
9. 古代的文字有哪几种分别是谁创造的我国的文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上古时复:仓颉——甲骨文制
西周时:伯益——大篆[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秦之后:李斯——小篆
程邈——隶书[“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民间演变——草书[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
汉魏后:隶书演变——楷书
蔡邕——八分[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
刘德升——行书
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现在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10. 文字从古至今有哪几种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叠圆—综艺……
解释:图画文字、象形文: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最早可识文字,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记载占卜吉凶的卜辞文字。字体风格朴素,自由,结构带任意性。
钟鼎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又叫金文,以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为最多。脱胎于图画符号的文字。
石鼓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样,写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浑厚朴的大度之气。
古文:汉代发现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大篆是周宣王时对古文字整理之后的一种文字,因经史籍之手。故又称“籍文”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
小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隶书: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魏碑: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点:品类繁多、风格各异我体不备。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草书: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它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烈,行云流水,舒坦。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刘法升所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活泼。
宋体: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书体上产生了一种横轻直重,阅读醒目的印刷体,后称宋体。到了明宋代演变为笔划横细坚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坚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如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等都采用这种字体。特点:横细坚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笔划严谨,带有装饰性的点线,字形方正典雅,严肃大方,是美术字体之首。
仿宋体:出现了笔画粗细一致,讲究顿笔,挺拔秀丽,适合手写体的仿宋体,当时称为新宋,宋体又称为老宋。是现代宋体的一种。特点:字身秀长、宋楷结合、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起笔顿顿,落笔顿顿。
黑体:清末萌芽57年简化字体后定形。笔划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划较粗,方头方尾形成方黑一体而得名,又称方体。特点:由宋体结构,笔划单纯,相互大方,醒目粗壮。
圆黑体:由黑体演变而来,方角变圆角,方头变圆头,点、撇、捺、挑、勾略带弧,并稍加长。笔画的方粗和粗圆,虽然字形一样,所取得的效果确各异。粗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圆呈厚重而灵活的格调。因此,印刷术上出现圆黑体,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给人圆润活动之效果,又有时代感。
字体的演变过程说明这样一规律:
1、易写替代了难写的过程
2、简化替代了繁体的过程
3、新字替化了旧字的过程
4、实用字能不断扩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