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日文是唐朝发明的

日文是唐朝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10-05 05:42:09

❶ 日文是谁发明

7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主要靠中国移民的传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开始直接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最早派人到中国留学的国家,隋朝也是中国开始大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时期。

随使节一同来华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圣德太子于隋大业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携带日本天皇的国书到达隋朝东都洛阳,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借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这是当时日本在外交上一项重大的措施。从开皇二十年(600年)至大业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公元608年,开创了随团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这不仅仅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圣德太子汉学功底深厚,很重视发展同隋朝的关系,希望通过这种措施,积极地从中国导入各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盛况空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留学生和留学僧都是跟随使团到达中国,使团回日本时,留学生(僧)们则仍留下来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唐玄宗命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留学生们的功课。日本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他们中间最有名的是从奈良来到中国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晁衡:留唐任职,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吕(698—770)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晁衡。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当时他还不满20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

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片假名
另一个著名的日本留学生是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开元五年(717年)随“遣唐使”来华。他在长安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深通五经三史、历算、刑律、漏刻、军制、阵法、韵学、书道等诸艺。他在唐朝留学1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携带中国典籍1700多部归国。与吉备真备同时回国的留学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视,吉备真备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备真备在华期间,精研经史,博学多闻,成为饱学之士,回国后被天皇拜为大学助教。当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六科,学生有四五百人。吉备真备为六科的学生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

对于日本文化传承,吉备真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这些汉字共50个,被称为“母字”。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学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回国受重用,影响日本文化
入唐留学生大多为日本统治阶级中的中层官吏子弟,和朝廷关系密切,回国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长安国子监学经史,归国后被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请按照中国之例,以孔子为文宣王,获准。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对日本奈良时代儒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长冈,入唐后潜心学习唐律,回国后曾与吉备真备共同删定律令二十四条。营原娓成入唐学医,造诣较深,回国后被任命为针博士,对日本的医学发展极有贡献。

许多日本留学生经历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繁荣,看到了唐朝的先进制度对周边的影响。他们回国后就对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学的僧人和留学生一样,回国后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留学僧除本身的天赋外,与朝廷达官之间关系密切,也是基本条件之一。最早回国的僧人玄防就是与改革派发生关系得到重用。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公元653年入唐留学的道照,在中国学习法相宗,回国后在奈良右京建立禅院,在日本创立法相宗。留学僧智藏在唐朝学习三论宗,回日本后即创立三论宗。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禅宗都传入了日本,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都在日本有了新的发展。

留学生和留学僧作为中日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❷ 唐朝时候日语和汉语是一样的吗

你提这个问题时,先要有一个概念,日语和日文不是一回事,日语很早就有了,但是日文却是遣唐使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在没有日文的日子里,日本所有的文字记载都是用汉语来做的。

❸ 唐朝时与日本的关系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本政治与教育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体文字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❹ 日语的由来

1、一般认为日语是弥生人在西元前三世纪时带到日本列岛的,并于原住民绳文人的语言结合。

三国时代,汉字传入日本,唐代时日本人发明了通行于女性之间的假名,官文为文言文,因此现代日本语受古代汉语影响极大。

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国语辞典》为例,在日本语的语汇中,和语占36.6%、汉语占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90种杂志用语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和语占36.7%、汉语占47.5%、西洋语占近10%的结论。

2、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到了近代的时候,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学习西方,大量的欧美词汇被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当然也有德文和法文)。

后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韩两国,因此被汉语采用,如电话、干部、共产党、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英语、航空母舰等等。

拓展资料:

日本语(Japanese language),语言系属分类上属于日本-高句丽语系(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或扶余语系(Buyeo languages),母语人数有1亿2500万人,使用日语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3.1%。

❺ 日语是谁发明的-

4L、5L不要扰乱视听,你说的那是语系,人家说是谁发明的。

日本语简称日语,是日本国的官方语言。日本人口有1.2亿,几乎99% 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日本近乎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日语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区则有很少人在使用。

日本的传统语言为和语。日本民族有史以来长期生活在岛屿上,由于交通技术的有限,长期隔断了日本民族与大陆的经济与文化来往,造成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比较短。据了解,日本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产生与公元5世纪,但是不是用日本文字记载的,而是使用的汉语。据文字记载,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国南朝皇帝的国书也是用汉字写成的。一直到公元10世纪,日本人才在汉字草书的基础上创造出日本式字母即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同时也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出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由此,才逐渐形成了汉字与假名相结合的日语文字书写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在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收入了1945个汉字,加上人名用汉字有2111个。而在诸桥辙次编撰的《大汉和辞典》中却收入了5万余个汉字。

关于日语的系属,一直都有许多的争论,有学者认为,从句法的角度上来对日语归类的话,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而在句法上,日语与朝鲜语有着相似之处,这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日语的词法和词汇曾经受到南面的马来语的影响。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在发音上,日语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如“马”“梅”“米”等字的发音是与汉语相似的,这些都被认为是受到汉语的影响。从语法的角度上来看,日语是属于粘着语的,粘着语的特点是单词在句子中的地位、时态等都是依靠助词、助动词来表示的。日语的语序不像汉语和英语那样谓语在宾语和补语的前面,而是在宾语和补语的后面。

日文的创造者是吉备真备

原名下道真备,开元五年(717年)随“遣唐使”来华。他在长安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深通五经三史、历算、刑律、漏刻、军制、阵法、韵学、书道等诸艺。他在唐朝留学1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携带中国典籍1700多部归国。与吉备真备同时回国的留学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视,吉备真备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备真备在华期间,精研经史,博学多闻,成为饱学之士,回国后被天皇拜为大学助教。当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六科,学生有四五百人。吉备真备为六科的学生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

对于日本文化传承,吉备真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这些汉字共50个,被称为“母字”。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学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❻ 日本在唐朝时期学习了我国的文化,现代的日文是从唐朝的汉字演变的吗

其实汉字从光武帝时期就已经传入日本了,只是影响力没有那么大。在唐朝时期,日本派了很多的使者、学者还有僧人来到大唐。其中有一个叫吉备真备的留学生,他用汉字的楷体偏旁创造出了片假名,僧人空海则是用草体偏旁创造出了平假名。这两种假名虽然是针对文字读音的,但日文确实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快速演变发展的。

以上所说的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到了现代,日本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超越了我们,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汉字的词汇。像是职场、原则和经济等等,这些我们看着很熟悉的词语,其实都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是不是很意外?语言是一种沟通的手段,不管汉字对日文的影响力还有多大,总之它一直都在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更新。

❼ 日语什么时候发明的

不是发明的, 是中国传过去的,汉文化传入日本,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用汉文记事,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
应该就是这时候开始吧?

❽ 抹茶是不是唐朝的时候就发明了,还是日本发明的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专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属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❾ 唐朝的什么影响日语字幕的创立

唐朝的乐谱影响日本字母的创立。
日文中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片假名即“アイウエオ”,取自汉字楷体偏旁,又称正楷字母;平假名即“あいうえお”,取自汉字草体,又称草体字母。这两种假名既用来标音,又用来表示日语语言构成。据一般看法,平假名正式使用约在9世纪,而片假名正式使用约在10世纪。换言之,自9世纪起,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正式文字。
假名是何时由何人创造?创造者的依据又是什么?日本正史无明确记载,但民间传说却比较集中:片假名是由吉备真备创造的;平假名是由空海创造的。事情真相如何?假名创造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片假名源于盛唐“乐谱”片假名中的“片”是“片断”、“偏旁”的意思,是用汉字楷体偏旁表示日语字母。但片假名的创造者为何要用汉字楷体偏旁作为日语字母?是“闭门造车”式的突发奇想,还是受到了某种启发?而这种启发与创造者本人又有什么关系?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2005年秋,笔者与张永山、罗琨、刘一曼等人在敦煌陈列室内看到一幅唐代“乐谱”,其上的谱符与假名(主要是片假名)极为相似。樊锦诗的《灿烂佛宫》第51页刊登“敦煌乐谱”(唐代)。为论述起见,今将乐谱公布于下。

敦煌乐谱共有三首曲子,分别为《慢曲子心事子》、《慢曲子伊州》、《又急曲子》(“子”后无字,可能为《又急曲子伊州》)。有些谱符与假名形体相似,统计如下。

て(平假名),出现42次;ロ(片假名),出现37次;ヒ(片假名),出现25次;

ス(片假名),出现23次;ハ(片假名),出现4次;ト(片假名),出现4次;

エ(片假名),出现1次;〦(日文符号),出现14次。

这种“相似”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不能不引起思考:假名,尤其是片假名,可能与唐代乐谱存在渊源关系。隋唐时代,乐器演奏是有乐谱的。隋代乐谱是“文字谱”,由音乐家万宝常制成。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碣石调幽兰》是迄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文字琴谱,现藏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人手抄本,甚为珍贵。但用文字记谱,无论是对记述者或是弹琴者都十分不便。

盛唐时期,记谱方法发生变化。曹柔发明“减字谱”,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减字谱的每一字块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在唐宫廷则采用“燕乐半字谱”,即用“亻”、“阝”、“彳”之类的汉字偏旁记录乐谱。这是对文字谱的大胆改革,对音乐的记录和演奏都极为方便。上举三首敦煌乐谱应为燕乐半字谱。宫廷、教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燕乐半字谱。武则天时,这些乐谱被整理成《乐书要录》。燕乐半字谱在我国早已失传,但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仍有珍藏。20世纪初,敦煌文库所藏唐代乐谱被发现,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中外学者破译,失传的《秦王破阵乐》、《大食调》、《王昭君》等名曲重新演奏出来,再现盛唐时代的风彩。

盛唐时代,日本派遣留学生之多也是空前的。在这些留学生中,吉备真备是最著名的。他两度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而且他喜欢音乐,精通音律。第一次回国时,除带回大量佛经和《大衍历》之外,还带有乐器铜律管和《乐书要录》,对唐时音乐传入日本起了关键作用。这些乐器、乐书均藏于奈良正仓院。

由于吉备真备精通音律,自然认识并能演奏燕乐半字谱。他又是第一个将《乐书要录》带回日本的遣唐学人。第二次回国后,执教于太学。尽管日本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吉备真备是片假名的创造者,但民间传说却认为吉备真备执教于太学时,根据汉字偏旁创立了片假名,这绝非“空穴来风”。事情很可能是吉备真备在教学中,第一个将燕乐半字谱中的谱符用来记录日语语音;或者是他受燕乐半字谱的启发,用汉字楷体偏旁记录日语语音,遂成为片假名之开端。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继续沿用这种方法,用汉字偏旁记录日语语音,最后完善并定型为今日日文的片假名。

因此,笔者认为,吉备真备很可能是受到唐代乐谱的启发,首创片假名,片假名应源于盛唐时代的乐谱。

平假名源于唐代草书

平假名之“平”是“方便”、“容易”的意思。平假名是仿照汉字草书简化而成,又称草体字母。民间传说,平假名是空海创造的。空海是日本高僧,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在他出生的第二年(775),吉备真备去世。空海于804年,以学问僧身份随遣唐使来中国求法。在唐期间,空海除学习佛法外,对中国儒家经典均有精深研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擅长书法,对真、草、隶均有极深造诣,被称为日本书道的“元祖”。由于其书法出众,而平假名本源于汉字草书,故民间将平假名之创造归于空海。真实情况如何?不妨认真回顾一下历史。

1928年日本三重县柚井遗址、1930年秋田县田栅遗址、1967年奈良平城宫遗址,以及日本其他地方出土的大量木牍和木札,编辑成《上代木简资料集成》,这是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日本文字的形成,尤其是平假名的形成,将提供帮助。木牍的年代大致为藤原京时代、平成京时代和平安京时代。其中有的木牍有明确纪年。根据这些纪年,大概可以推定木牍的起止时间从676年(丙子年)至770年(宝龟元年),时间跨度约为100年。

事情很是巧合,木牍的年代同吉备真备生活年代(692—775年)大致相同。《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的木牍年代早晚虽相差一百年,但其书体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可以说是源于中国的,楷行相间的‘便体’,即在实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非规范化的书体,也可以说,这种‘便体’是官吏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书写的笔体。”木牍内容大致为呈报文书、账薄、传票、来往信件、进贡物品、一般物品以及《千字文》、《老子》、《论语》、《文选》等残片。木牍上的字一律为汉字,可证在这个时候,日本尚无自己的正式文字。但是,在这些木牍中,有些字为草书,其形体与“假名”十分相似,如:

第87号木牍“部”草写为“マ”(134号、141号“部”相同);

“吕”草写为“ろ”;

第24号木牍“司”草写为“り”;

第146号木牍“斗”草写为“ケ”(160号木牍“斗”同此)。

欧阳启名认为,“有关‘部’的草写,在中国草书中可以找到出处,与《书法大成》之草书基本运笔字例中‘部’的草写方法一致,与‘マ’相似。而‘司’草写为‘り’、‘斗’草写为‘ケ’、‘吕’草写为‘ろ’的字例并不见于中国古代草书,也不见于日本同时期的其他书法作品。”他又说:“这类‘别字’,仅仅集中在‘部’、‘吕’、‘司’、‘斗’几个字上面,而这几个字又集中在藤原宫和平城宫遗址的木牍之上。在《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选定的其他出土地的木牍中并没有这几个字的出现。但这几个字的草写方法都是一致的,说明并非个别人之笔误,是已形成规律的写法。”

第一,四个草书字体中“吕”(ろ)、“司”(り)形体上与平假名相似;而“部”(マ)、“斗”(ケ)形体上与片假名相似。由于笔者目前所见唐代乐谱有限,マ、ケ是否源出乐谱,尚不敢定论;如果不是,则应是受乐谱启发,而独自采用汉字偏旁的结果。

第二,《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只出现这四个草书字体,说明这种字体尚在萌芽阶段,而且它是汉字草体,而非“日文字母”。作为“日文字母”,应是在此以后之事。

第三,这几个汉字草体只出现在藤原宫和平城宫遗址出土的木牍上,这可能与日本遣唐留学生回国后就职有关。他们在中国接受大唐文化,看过舞乐,精通书法,对乐谱和书法可能均有一定造诣。回国后在宫廷任职。因此,他们在书写时,将唐代乐谱符号和书法中的草体夹杂在木牍文字中。这是上述几种草体字出现在藤原宫遗址和平城宫遗址木牍上的主要原因。

据此基本可以认定,早在空海之前,汉字草体已传入日本,而且有的草体“字”形体与假名(包括片假名)基本相似。这些“草体”可以看做平假名源头。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对假名的产生作出如下结论。

(1)日文假名(主要是片假名)当源于盛唐时代的乐谱,即燕乐半字谱。由于这种谱符是汉字偏旁,容易书写,遂成后来日文片假名创立的依据。

(2)日文平假名主要是汉字的草书,是在汉字草书基础上加以简化而成。这种草体出现于日本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盛唐时代。

(3)唐代乐谱和《上代木简资料集成》中,看到了一种交叉现象,即乐谱中的谱符多为片假名,但“て”却是平假名形体;《集成》中的“ろ”、“り”为平假名,但“マ”、“ケ”却是片假名形体。在早期发生这种交叉是很自然的:说明唐代乐谱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书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回国后开始的。

(4)无论日文的片假名还是平假名,都与中华汉字有渊源关系。从总体上看,汉字是日文产生的母体,日文构成中的各个部分均由汉字衍化而来

阅读全文

与日文是唐朝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