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也可以称为教育理念,就是指每个人在教育他人的时候自己心中的内想法,或者想给他们表容达出的意思,我认为这就是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有时候简单的话语,或者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肢体语言也是能表达出教育观念的。
(1)创造教育观扩展阅读:
查国内极具权威性的由董纯才主编的《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编的《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网络全书(1993年版),均不见"教育理念"之辞条。
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
『贰』 创造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你怎么看呢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式关系到幼儿掌握知识的效果和个人素质的形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教学根本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挑战能力及丰富知识结构,具有时代活力的人才。对3—6岁的学前期儿童来讲,他们要从模仿中学会创造。创造教育的具体实施从根本上要依赖于教师。所以,创造教育对教师自身素质有以下要求:
三、民主精神是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时应具备的能力。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如能做到和幼儿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的话,幼儿则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幼儿的独创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将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要有扎实、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在教学中向幼儿渗透各种知识。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整理、综合才可能产生出别出心裁的思维及创造性产品。
『叁』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肆』 新时期的教师应树立哪些教育观
新时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现代教育观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所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发挥,是人的个性的塑造,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即个人特长的发挥,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新时期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1、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使命根本。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到学生心田之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要身先垂范社会责任担当
有学者曾经指出:“人师是指那些能体现道义,能用人格感化学生,能以己身为学生、为社会民众作表率的教师。”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必须要身先示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教师必须首先要做良好社会公民的表率,要肩负知识分子这一社会角色。
『伍』 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
在现今时代,人的主体性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①而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因此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创新教育 - 核心理念
1.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2.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在现今时代,人的主体性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①而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因此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陆』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6)创造教育观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网络-《陶行知教育名篇》
『柒』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认识。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对自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缺乏深刻思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多停留在一般层面上。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将很难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也难以缓和师生之间“警察”与“小偷”、“猫”与“老鼠”的紧张关系。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学生创设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走向“绝境”。这与“面向全体”、“生活活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然不是成人,但他们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人格,同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有意或无意伤害学生人格的事并非少见。如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教师,在小学一年级入学教育时,指着一名男孩说:“瞧,他的手多脏啊!如果这样就不能入学校”。小男孩的脸由红转为苍白,第二天他没上学,第三天入学时,他把小手洗得很干净,头发剪得很短。可是他在课堂上显得无比慌乱,不能正眼看老师,始终低着头,常常数错10个小木棒,他总觉得全班在看他的手,老师始终在看他的手,他总想把手藏起来。而老师只注意到他的手干净了,头发短了,却没观察到小男孩的其他变化,还常常不负责任的指责他“没有学数学的天分”,“学习差是因为懒惰”。小男孩将自己心中的委屈告诉给了母亲。第二学期在母亲的支持下,小男孩转到了另一个班。没多久,学习成绩提高了,到小学毕业时,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再比如,我在某小学听课时,发现全班学生42名,而在光荣榜(实际是成绩排名榜)上是40名。我在课间向学生调查原因时,学生回答:“两个瓤蛋蛋嘛,老师没让上。”我在其它班也发现了类似的事,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相似。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随意剥夺了学生的基本权利。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能将学生当作自己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下去,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二、不能将学生当作知识和道德的容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逐渐开始动摇。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不能以“知识的化身”自居。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无止境地往里灌。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将自己从“警察”、领导的角色调整为朋友、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中不断总结自我,反省自我,从而认识自我,鞭策和激励自我。古罗马有则谚语:所见所闻虽好,但我仍按坏样子做。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但未必能够把它转化成自觉行为。所以,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实现其目标的,而要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从政治化的、抽象的、空洞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衣、食、住、行、玩等具体活动着手,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我校在进行“爱心助残”教育时,让学生扮演残疾人。有的蒙上眼睛扮演盲人,有的睹住耳朵扮演耳聋人,有的捆住手脚或坐上轮椅扮演肢体残疾人,让“残疾人”与好人一起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残疾人的种种感受。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憾,从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使他们不再嘲笑残疾人,而且从内心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强烈愿望。
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年幼、可塑性强、潜力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用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或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那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和发展性,有可能把学生看“扁”了。甚至得出“此子不可教也”的定论。古今中外,许多事实给我们不少启示,如爱迪生小时候常常成绩不及格,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全校,台湾女作家三毛,小时候常遭老师岐视,后来他们都成就非凡。教师要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每个孩子,不能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要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的未来。
『捌』 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造就大批高创造力的人才。就目前我国专基础属教育而言,我国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还很薄弱,不论家庭、学校、社会,压制摧残儿童创造力的现象都很严重。为了培养一代新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创造教育,大力开展创造教育。
在我国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是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自己长期教育实践里非常重视儿童教育问题,曾对儿童教育做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就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重新发掘,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遗产,推进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创造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定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第一部分: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从学术背景来看,他科学地吸收了王阳明和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儿童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并把“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