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核潜艇之父,是谁
黄旭华。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物轶事:
1958年,面对处于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研究。
黄旭华和他年轻的“战友”们总结出: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高精尖的设备,科学家们就用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
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㈡ 中国最早发明潜艇的人叫什么
据记载,中国最早制造潜艇的尝试应该是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当时发明过一种可潜水的龟船,船体有刺,可潜入水底刺穿敌军战船。后来这一制造技术失传了,但其无疑已具备了潜艇的雏形。
㈢ 核潜艇是哪国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制造的“鹦鹉螺”号。名称取自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
1949年秋季,美国第一艘潜挺反应堆的主要参数已经确定。
1950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决定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文件。该艇被命名为SSN一571“鹦鹉螺”号(Na u-tilus)。1951年8月20日,电船分公司与美国海军签订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建造合同。1952年6月14日,该艇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工建造,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参加了核潜艇的开工典礼。
就在“鹦鹉螺”号核潜艇处在紧张的建造阶段时,位于阿尔科的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953年5月31日,STR—I型陆地模式堆达到了临界状态,并且开始产生出相当数量的电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耗资达3000万美元的STR-I模式堆是世界上第~座核动力反应堆。当年6月25臼,STR—I型陆地模式堆在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功率提升之后终于达到了满功率状态。当S丁R—I型陆地模式堆在满功率状态下运行了24个小时之后,现场的工程师们认为已经能够采集足够的数据了,应该让反应堆停止运行。但是海曼·里科弗却坚持要继续使反应堆满功率地运行下去。他要利用这个反应堆模拟核潜艇横渡大西洋的航行。
在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控制室里,一幅海图挂在墙上,图上标注着一条从美国东海岸到英国的航线。这就是此次实验中,模拟核潜艇要走的航线。经过连续4个昼夜的运行,海图上的标志终于移动到英国的爱尔兰,这说明“核潜艇”经受住了长时间连续运行的考验,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在这96小时的连续“航行”过程中,STR—I型陆地模式堆从未间断过运行。在这一期间,这艘“核潜艇”总共在水下“航行”了2500海里。
“鹦鹉螺”诞生
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核潜艇在格罗顿的电船分公司下水。为了保证一些主要设备能够适合艇内的尺寸要求,在设备装艇之前,建造者们首先在木制模型内进行了试装。经过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努力,核潜艇的建造工作落下了帷幕,1954年9月30日,“鹦鹉螺”号核潜艇终于建成。
这艘世界上第一艘实体核潜艇的主尺度为98.5×8.5×6.7米,水面轻载排水量为3215吨,水面正常排水量为3582吨,水下排水量为4091吨。从总体上看,“鹦鹉螺”号核潜艇采用的是常规动力潜艇的外形。这种外形的基本特征是艏柱为圆弧型,干舷较低,上甲板呈平直形状。该艇的艏水平舵为可收放结构,不使用时则可折叠收起。在艏水平舵的后面,有一个锚穴,锚就收藏在那里。指挥台围壳位于该艇中间偏靠艇艏的位置上。“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艉部基本上采用了常规动力潜艇的艉部结构形式,艉舵位于螺旋桨的后面,但是艉垂直舵却分成上下两块,与艉水平舵呈十字形布置,有两根推进轴、两个螺旋桨。
“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内总共分为6个舱室,其布置顺序从艏至艉依次是鱼雷舱、居住舱、作战指挥舱、反应堆舱、主机舱和艉舱。
鱼雷舱装备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装载着一定数量的鱼雷。居住舱和作战指挥舱均分为三层,居住舱的上层是供10名军官居住的军官舱室和军官会议室。其中,军官会议室的面积比美国海军舰队型潜艇上军官会议室的面积大3倍。中层是烹调室和士兵餐室,一次能够提供46名艇员在此同时进餐,还可布置成为一个小型电影放映厅,可容纳50名观众。另外,餐室里还设有冰激凌机、饮料机、磁带录音机和电视机等。指挥舱的上层是潜望镜室和攻击指挥室。攻击指挥室的后部是无线电通讯室。指挥舱的中层是操纵指挥室,核潜艇上所有舵的操纵都集中在这里。该艇的各种舵采用舵轮和操纵杆方式。操纵指挥室的后部是士兵艇员居住舱。作战指挥舱和居住舱的最下面一层是各种液舱、蓄电池舱、泵室以及仓库等。
反应堆舱里布置了一台S2W型压水反应堆、热交换器、各种泵以及反应堆用水舱等。反应堆舱的顶部利用铅屏蔽进行了密封,并在其顶部形成了~条屏蔽走廊,成为艇上人员的安全通道。主机舱内布置有两台齿轮传动汽轮机和各种辅机:动力装置的控制台也布置在主机舱内。核潜艇上的两台齿轮传动汽轮机,在反应堆产生的饱和蒸汽的驱动下,可以产生13400轴马力的动力,从而使得“鹦鹉螺”号核潜艇的水面最高航速为20节,水下最高航速为23节。
位于核潜艇最后部的艉舱是士兵居住舱。艇上的艇员人数编制为93名,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艇员人数往往要超过编制人数。因为“鹦鹉螺”号核潜艇担负着重要的试验任务,因此经常有接受培训l的人员、负有特殊使命的人员以及参加试验的人员随艇航行。因此,艇上的大部分都使用二层或者三层的床铺。每一个铺位的三个壁面采用的都是轻金属围壁,形成~个基本独立的个人支配空间,床铺上装有个人使用的照明灯具。每一个艇员都有一个存放个人用品的专用柜。
“鹦鹉螺”号核潜艇上没有设置艉鱼雷舱,这一点与美国海军的舰队型潜艇的舱室布置有所区别,而且还增添了一些舰队型潜艇上不曾配备的设施,例如自动洗衣机、干燥机、图书室以及放射性剂量检测室等。此外, “鹦鹉螺”号核潜艇上的大功率空调系统可以使艇内的舱室温度保持在20一22摄氏度范围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左右。
核潜艇上总共携带有24枚鱼雷,其中6枚装备在HK一54型水压式鱼雷发射管中,18枚备用。同时,艇上装备的声纳是AN/BQR一2B型艏部声纳。美国海军在1958年对“鹦鹉螺”号核潜艇进行改装之后,又在该艇的前甲板右舷增设了AN/BQR一3A型声纳,以便增强该艇的水下探测能力。
意义非凡的“航迹”
1954年12月30日, “鹦鹉螺”号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开始启堆。经过了4天的系泊试验之后,艇上的反应堆功率逐渐提升至满功率。1955年1月1 7日上午,艇长尤金·P·威尔金森上校站在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的指挥台上发出了解缆的命令。这艘令人瞩目的核潜艇缓缓地驶离了电船分公司的系泊码头。1l时整,当“鹦鹉螺”号核潜艇刚一驶入主航道,艇上的信号兵就用灯光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号“我艇正在使用核动力航行!”
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的问世,“鹦鹉螺”号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潜艇技术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潜艇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潜艇战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反潜战战术及技术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 “鹦鹉螺”号核潜艇指明了实现“真正潜艇”的努力方向,并为实现“真正潜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核反应堆在潜艇上应用,使得核潜艇已经与传统的常规动力潜艇不再处于同一水平。这是迈向“真正潜艇”的巨大一步。
第二,“鹦鹉螺”号核潜艇彻底地改变了潜艇在军事上的作用。
以“鹦鹉螺”号核潜艇为代表的核动力推进技术的问世,使得许多先进技术可以在核潜艇上进行更加有效的运用,使潜艇在几十年中徘徊不前的军事作用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三,“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出现,推动了与潜艇相关的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的变革与发展。“鹦鹉螺”号核潜艇在向军事家们展现了它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之后,潜艇设计师们终于可以把过去许多年来一直受到潜艇瓶颈效应制约的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核潜艇上,使得核潜艇的性能在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达到了“脱胎换骨”的高度发达的水平。
第四,在“鹦鹉螺”号核潜艇所拥有军事潜力的刺激下,反潜战技术获得了迅速的进步和完善。
第五,“鹦鹉螺”号核潜艇引发了美国海军对潜艇总体设计思想的深刻变化,使潜艇壳体由双壳结构向单双混合结构过渡。
第六,带动了常规动力潜艇AI P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基本成熟的AI P技术其中包括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燃料电池系统、闭式循环柴油机系统、自主式水下能源系统以及小型低温低压反应堆系统等。这些AI P系统还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目前,潜艇AI P技术已经展露出令人鼓舞的发展曙光。
第七, “鹦鹉螺”号核潜艇推动了核动力水面舰艇的迅速发展。
虽然“鹦鹉螺”号核潜艇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那划时代的影响力将不会磨灭。未来的核潜艇将沿着它的“航迹”继续前行。
㈣ 中国核潜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禄还是黄旭华
彭士禄,黄旭华都可以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而且两位都是海丰人!作为老乡,我们由衷的敬佩!
㈤ 第一艘核潜艇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是由美国科学家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称为“核潜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舰艇用原子能反应堆也就是后来潜艇上广为使用的"舰载压水反应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国海军和政府建议制造核动力潜艇。1951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制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议。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开始首次试航。首次试航即显示了核潜艇的优越性,人们听不到常规潜艇那种轰隆隆的噪声,艇上操作人员甚至觉察不出与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别,它84小时潜航了1300千米,这个航程超过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规潜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鹦鹉螺”号和几艘常规潜艇一起参加反潜舰队演习,反潜舰队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在演习中,常规潜艇常常被发现,而核潜艇则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由于核潜艇的续航力大,用不着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袭击。到1957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了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之后,美国宣布以后将不在制造常规动力潜艇。此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求采纳
㈥ 中国核潜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禄还是黄旭华
彭士禄
一言不合就“开算”
记得1970年8月30日,在四川大山深处的某基地,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而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倒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合眼。
当时负责完成满负荷计算的核动力专家、今年82岁的黄士鉴说: “我们那时候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没有经验、没见过实物……全靠他提出方向,然后大家分头计算。也没有计算设备,只有计算尺、算盘,加减法靠打算盘,乘除法靠计算尺,就这么硬是靠人把海量的数据演算出来。”
“一言不合就开算”,是彭士禄留给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人们的最深印象。85岁的设计专家张敬才回忆,经常看到彭士禄深夜里穿着大裤衩,汗流浃背在办公室里加班演算的样子。
“他那个人哪有一点大领导的样子?当副部级干部回四川基地就跟回老家一样,和后勤职工老朋友随便家里搞两个菜,坐家里喝酒。”张敬才说, “所有的组件工序他都熟,他自己说,沿着所有组件可以从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桨!”
彭士禄与科研人员讨论工作
烂熟于心,他在多个关键节点才敢于拍板。
因为被封锁,一切靠摸索,争论时刻不停。围绕采用什么堆型、建不建模式堆形成的争论,尤其尖锐。一些人力主把第一台反应堆直接建在艇上,彭士禄据理力争,力主建设陆上模式堆,进行科学论证,上级最终表态:必须建立陆上模式堆。
第一代核潜艇的成功建成证明了彭士禄所提方案的合理性。
“非学识渊博者不能拍板,非胸怀坦荡者不能拍板。”张敬才和黄士鉴等老专家总结, “他不是盲目拍板,往往第一句话就问‘实验数据呢?你们瞒不了我,我是要自己算的!’然后摸出随身的计算尺和公式,现场就算。”
84岁的彭士禄在三亚度假时仍在搞计算
一生向人民报恩的孤儿
1928年,海陆丰农民运动失败,彭湃夫妇被杀害。1933年,彭湃烈士之子、年仅8岁的彭士禄被抓进了监狱,差点病死狱中。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他被祖母认领出狱,几经辗转,直到1940年底才到延安。
㈦ 核潜艇之父是谁
黄旭华。
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中国核潜艇之父,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7)中国核潜艇谁发明扩展阅读:
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搞出了比常规流线型潜艇水下 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同时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国外的技术封锁加大的研发的困难程度。某国为加强导弹发射时艇身的稳定性,专门设计了一节舱来安放一个重达65吨的大陀螺,水下空间异常珍贵,占用了潜艇的黄金空间。
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
1974年8月1日(建军节)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又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