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发明了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小吃。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有一个典故: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
首先面要掸的好,那种胖胖的碱面在武汉的很多菜场都有卖的,也便宜,买回去以后先用大锅烧水,水开后把面丢进去,数个一二三就可以捞起来了,绝对不能煮太软,不然没法吃。把捞出来的面摊在案子上,用电扇对着面死吹,一边吹一边往面上淋油一边用长长的工具挑拌,家里肯定没有那么长的像是炸油条用的那种筷子,这个偶就不管了,反正到最后的目地是要把每一根面上都沾上油,面要坚韧有咬劲却还不能是生的。这是很需要技巧的,调料再好吃,面的口感不对也会失去热干面的风格。
面拌好放凉后,开始准备调料,芝麻酱要正宗,香油也要正宗,然后用这正宗的香油把正宗的芝麻酱慢慢调成稀稀的糊状,一定要用香油调,很多街头摊点为省钱用热水调芝麻酱,那味道能好吃吗?
除了芝麻酱以外,酱油、盐、味精、葱花、胡椒粉、喜欢吃辣的可以放辣椒汁,这就是武汉热干面的基本成员了。近几年来也常有加酸豆角、海带丝、萝卜丁、腌菜的,虽然也好吃,但从另一个角度上却掩去了芝麻酱原有的浓香。
一切准备停当,开始下面啦,烧一锅开水,把掸好的面丢进去,打个滚就捞出来吧,人家本来就是熟的啊,把上面的那些调料加进去,酱油要少加,芝麻酱一定要多,吃的就是它,其它的适量就行了。如果嫌干,可以加一点点高汤或者牛肉汤,好啦,开始享受这地方美味吧。。。
2. 凉粉的首次创造者是谁
在四川,关于凉粉的发明是这样传说的.川北晾粉是清末问世的。当时,原四川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
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侯、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
(粘贴)
3. 有人知道冰粉这种小吃最早是谁发明的吗
中国人
冰粉----
在彭山说起冰粉,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很多回忆:据考察,冰粉始于明清时期的武阳(今彭山县),清朝中期传遍四川,盛于晚清时期,在文革时期达到鼎盛!那时彭山遍种冰粉树,遍街都在吃冰粉,彭山的冰粉籽被知青们带到全国各地,冰粉之乡名扬天下!
关于冰粉的起源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末清初的武阳西北部(今彭山县保胜镇),有一户王姓人家,有一女名王味缘。一天味缘上山采梨,不小心将梨树上一株青藤(今冰粉树)上的果实无意中抖落于香包中。回家后,王味缘清洗香包时香包有透明果浆溢出,遂觉惊奇,便将果浆盛于碗中,过一会儿果浆便凝结了。王味缘一看亮晶晶的,似冰非冰,似粉非粉,忍不住尝了口,冰冰凉凉,爽滑无比,妙透肺腑!味缘又找来了红糖兑成红糖水到入其中,再尝,凉幽幽,甜咪咪!味缘连称:“冰粉!冰粉!”。
制作方法用冰粉籽子加入水中,加上碱,半个小时后就凝为冰粉。好象在土特产市场看到冰粉籽,象小米那样,放点这个在水里,就象点石成金,可以把水变成冰粉。普通的冰粉加上一勺红糖水即可,稍讲究些的,就要加入碎花生仁、芝麻之类的。街头最贵的那种,则要加入十几样果料蜜饯,如橄榄、话梅等等
4. 凉粉是谁发明的啊
这里非常完全,如果找不到我也没办法
http://ke..com/view/4995.html?wtp=tt
5. 苏东坡与美食:他发明了什么美食,美食的来历、他发明美食的时候写的诗 需要四个
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东坡肉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关于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传说: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被谪贬到黄州,见黄州市面猪肉价贱,而人们不大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食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曰《食猪肉诗》,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苏东坡二任杭州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醇香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赏称奇,于是“东坡肉”的美名更传遍了全国。
6. 烧仙草由谁发明又为什么叫烧仙草
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两种吃法。其中一种也流行于粤港澳,但在这些地区称为凉粉。这种凉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但做法、材料等均不同,它在做法上跟广东的龟苓膏、凉粉一类非常相似,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据说以苗栗县九华山的仙草干最出名。几十年前的人们吃仙草,主要是把它切成小方块,再简单地加上糖水和碎冰。虽然也有热饮,但我觉得还是冻吃为妙。配上用糖水浸制的扁豆与弹牙的黑珍珠,啖啖清凉令人心境平和。但店员告知,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在冬天,热腾腾的烧仙草是让食用者感到窝心的甜点,食用时再加入已预先炒熟或煮熟之去皮花生、细粉圆、花豆、绿豆、红豆等材料,加糖搅拌后食用即可。
在夏天,一碗冰冰凉凉的仙草冻,的确能将五脏六腑的闷热血气都清楚的一干二净,当然也就容光焕发的洋溢自然之美了,是炎热消暑的圣品。
7. 是谁发明了冰粉
关于王味缘第一次做冰粉的经历在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末清初的武阳西北部(今彭山县保胜镇),有一户王姓人家,有一女名王味缘,天生丽质,聪颖可爱,孝敬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顺美女。
一天味缘上山采梨,不小心将梨树上一株青藤(今冰粉树)上的果实无意中抖落于香包中。回家后,王味缘清洗香包时香包有透明果浆溢出,遂觉惊奇!便将果浆盛于碗中,过一会儿果浆便凝结了。王味缘一看亮晶晶的,似冰非冰,似粉非粉,忍不住尝了口,冰冰凉凉,爽滑无比!味缘高兴极了,但可惜的是没有味道。于是味缘又找来了红糖加水,兑成红糖水倒入其中,再尝,凉幽幽,甜咪咪!味缘好不陶醉,连称:“冰粉!冰粉!”。
很快一碗亮铮铮的冰粉就被王味缘一饮而尽!但味缘并不解谗,又上山采摘了一把冰粉籽回来,自己做起了冰粉。尝尽了美味之后,孝顺的味缘又给家人做了几碗。父母回来后一尝,大为赞叹,爱不释手!
见父母如此喜爱,聪明的味缘立刻想到如果自己拿到街上去卖,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尝到冰粉的美味,还可以替父母减轻一些负担!味缘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并答应帮味缘撑其冰粉摊子,至于冰粉摊的名字都想好了,那当然是“味缘冰粉”!
第二天味缘一上街做好冰粉立刻引来许多人的围观,品尝者络绎不绝!时间一久人们都知道武阳(今彭山)街头有一位卖冰粉的姑娘,不但冰粉好吃,而且人也漂亮随和,于是人们纷纷嬉称------味缘冰粉!冰粉味缘!
从此冰粉在彭山流行开来,并逐渐传入周边市县,渐渐的传遍整个四川!在这三四百年的发展中,冰粉小吃从无到有,从一个县到走向全国各地,从一个小作坊到一个大产业,四川彭山的“味缘冰粉”创造了一个小吃文化的奇迹!
但在过去制作冰粉须先用手搓冰粉籽,再用石灰水点,制作方法麻烦且不好掌握,外行人一般难以制作成功,而且不是很卫生,以至长期以来冰粉只局限于四川盆地,外地人难饱口福!
外省人到了四川品尝了彭山的“味缘冰粉”都感到既惊呀又遗憾!惊呀的是冰粉的美味和神奇,遗憾的是走出四川就买不到冰粉了,最多自己带一点冰粉籽回去自己搓,但很多人却弄不好,即使弄出来也始终没有四川彭山的“味缘冰粉”好吃!这让很多外省人很遗憾,也是很多外省冰粉经营者生意失败的原因!
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后来汽水、冰淇淋、雪糕等新兴饮品的兴起,对这种困难时期不太卫生且制作麻烦的小吃,人们逐渐淡忘了,“味缘冰粉”的经营也中断了。
湖北随州也称之为石花粉,调味方法稍有不同,使用白醋和糖调味,制作方法简单,股每至夏天,街头小巷都能看到此解暑佳品。
8. 广东凉粉的历史
凉粉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做“大只威”的人发明的,“大只威”在西关开凉茶铺,也常卖一种叫凉粉草的药,并教人用凉粉草煲粉葛,医治咽干咽痛、暑天烦渴。后来又因为小孩都不太喜欢喝药,于是他就用凉粉草合葛粉调煮,再冷冻成糕,吃时再拌上糖胶,取其名曰凉粉糕。果然,小孩都十分喜欢吃此凉粉糕,这样既可治病保健,又可作甜品食用,真是两全其美。后来,这个方法很快就在广州流传开去,无论凉茶铺还是甜品店都制作售卖这种凉粉糕了。
时至今日,凉粉糕一直没有重大改变,只是佐料有所不同而已,不用糖胶拌吃,就改用炼奶或蜜糖拌,最多都是加些菠萝或提子上去罢了。
9. 热干面是谁发明的
蔡汉文,男,雕塑家,武汉热干面发明人、中华老字号蔡林记创始人蔡明纬之长子,被誉为武汉热干面正宗嫡传第二代掌门人。
其父蔡明纬于上世纪30年代,在“黄陂油面”和“水切面”的基础上,先改进而成“把子面”,又改进而成“麻酱面”,也就是现在的热干面。
(9)凉粉的发明者扩展阅读:
民间一直将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并称为“中国五大面条”。
武汉热干面已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武汉热干面项目已正式推荐参评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遗”,并正式申报中国国家级“非遗”。
2014年2月,武汉的热干面正式申报国家级“非遗”,同一批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还有重庆火锅等。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姚伟钧认为,中国应该向韩国、日本、法国等学习,赶紧申报、抓紧申报。
10. 武汉的热干面是谁发明的有多年历史了大神们帮帮忙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