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除了仓颉还有谁创造了汉字

除了仓颉还有谁创造了汉字

发布时间:2021-10-04 10:17:25

Ⅰ 除了仓颉还有谁创造过汉字

武则天,文改委。汉字一直在增加。造字者不计其数。

Ⅱ 除了仓颉,古代还有哪些人物收集创造了汉字

1、嬴政造字

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不是这样写,而是写作“琹”。嬴政先后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中国,非常高兴,他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怎么能容两个王来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动了很多的脑筋,想用一个更有意义的国号来代替琹国。

他问大臣:“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心想众臣会说:“您的功劳最大。”然后再讨论用什么国号更有意义,众臣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劳大小《春秋》上都有记载”,谁知歪打正着,嬴政一听来劲了,大笑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说着提笔写了一个“秦”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嬴政则自称秦始皇。一个新字“秦”代替了原来的“琹”。

2、杨坚造字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随国公,于是当他建立新王朝后按照惯例也就准备取“随”作国号,他觉得,“随”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稳定之意。可临时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还要遵循惯例,这可把三公九卿给急坏了,就在这时隋文帝干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个新字“隋”,也能象征新王朝新气象!大臣均称好,就这样,新国号定了下来。

3、武则天造字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武则天是天纵之才,虽不曾好好读过书,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还造出十八个新字,现在除了“曌”,因为骆宾王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被人所知外,其余都已灰飞烟灭。她还把好端端的“国”字中间改为“武”字,后一想又不对,自己姓武,这不是把自己关到牢里坐以待毙吗?又赶紧下令废止。

4、刘岩造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唐末,南方闽一带有许多地方势力。商人后裔刘谦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出任封州(治所在今广东村川)刺史,成为岭南强有力的势力。刘谦死后,长子对隐官拜岭南节度使,成为一方藩镇。据传,隐有庶弟岩,岩生而怪,隐之正妻韦氏欲杀其母子,见岩而惧,乃杀其母段氏,养岩为己子。

刘岩为人凶残且自卑,以杀人为乐事,欧史曰:“龑性聪悟而苛酷,为刀锯、支(肢)解、剔刳之刑,每视杀人,则不胜其喜,不觉朵颐,垂涎呀呷,人以为真蛟唇也。”朱梁末帝贞明三年八月十六日(公元917年9月5日),刘岩称帝,国号议,改元乾亨,这就是五代史上的南汉。

Ⅲ 古代谁创造了汉字,不是仓颉

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400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Ⅳ 除了仓颉造过字还有谁造过字

囍:王安石所造。

她:刘半农所造。

隋:隋文帝所用。

曌:武则天名字用字。

Ⅳ 除了仓颉外还有哪些汉字由来传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虽然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它们只能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Ⅵ 除了仓颉创字,还有谁

李斯、隶书

Ⅶ 除了仓颉,还有谁造了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于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转注”,汉代许慎对它的解释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这个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形)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妇”等等。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Ⅷ 除了仓颉造字外,还有什么有关于汉字的来历的

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

Ⅸ 除了仓颉造字,还有谁有造字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不是这样写,而是写作“琹”。嬴政先后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中国,非常高兴,他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怎么能容两个王来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动了很多的脑筋,想用一个更有意义的国号来代替琹国。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号外号外!全场水果一元四斤!限时特卖!速来!!

00:18
拼多多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除了仓颉造字,还有谁有造字传说,详细点!!
武则天造字 照( 曌, 瞾);月(囝);地(埊);国(圀);人(玍);正(缶) 据说武则天当皇帝时,曾造过19个字。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并没有新鲜的内容,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比如改“照”为“曌”,暗含她犹如日月当空,无微弗明,无远弗照(武则天名照);“、“ ”已是古代的死字,她下令起死回生,这不仅表明她认得古字,而且说明她领有山川土地,并要求臣民对她忠心不二;但改“ ”为“ ”,倒是有点波折,据《正字通》载:“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改为‘ ’。”可有人说不妥,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成“ ”,颇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味。 武则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当她的淫威能及于人身时,人们被迫遵从,一旦人死权消,就被世人唾弃遗忘了。
211 浏览38592017-11-23
除了仓颉造字,还有什么其他关于造字的传说
伏羲造字是汉字起源传说中最早的。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先于黄帝和神农的君主。《史记》对伏羲的记载是:“人生之始也,与禽兽无异。知有母不知其父,知有爱而不知其礼。卧则吱吱,起则吁吁;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牺牲为庖,又曰庖羲氏。”《通鉴纲目》记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史记》中还说:“太昊(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纹)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传说中的伏羲氏的领地在现在的黄淮流域,从这一带遗留至今的古代绘画和墓葬绘画中,到处都能看到古代遗留下的大鸟的图腾,这是伏羲氏后代的标志。这

阅读全文

与除了仓颉还有谁创造了汉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