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我想发明的卫星手抄报

我想发明的卫星手抄报

发布时间:2021-10-04 03:19:39

A. 老师让我们写卫星的种类作用[手抄报]

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卫星、太空“遥感器”地球资源卫星、太空“气象站”气象卫星、太空“向导”导航卫星、太空“间谍”侦察卫星、太空“广播员”广播卫星、太空“测绘员”测地卫星、太空“千里眼”天文卫星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卫星世家”。

人造地球卫星的组成
卫星一般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有效载荷平台。有效载荷是指卫星上用于直接实现卫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务的仪器设备,如遥感卫星上使用的照相机,通信卫星上使用的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等,平台则是为保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而为其服务的所有保障系统,一般包括结构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人造地球卫星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还有就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着它,正向细绳子拉着石子一样。如果卫星飞行速度快,离心力超过地球引力时,卫星聚会脱离地球飞向远方的太空。
最早挂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制造的,第二课时日本的大隅号卫星,第三颗是美国的探险者1号,第四颗是法国的试验卫星一号,第五颗是中国的东方红一号。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用途
人造卫星的出现,尤其是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以来,我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精彩的现场直播。
导航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又称“导航”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它可以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颗GPS卫星上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数据,军用水平距离和高度精度均为5米,民用平均为15米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苏联/俄罗斯开发的军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其作用和美国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相同。
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起到积极作用。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未定。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

B. 关于卫星的手抄报

卫星按它所围绕和星系可分为地球卫星或其他星球的卫星。按来源分,地球卫星又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为地球人照明,还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像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像、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总之,人造卫星因研制、生产、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C. 我想要关于科技的手抄报

太阳光是由哪三部分组成
可见光 紫外线 红外线
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是
木星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鄱阳湖
五岳之首是
泰山
自转是绕着穿过南北极的地轴进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离两极越远的地方转速越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
蓝鲸
哪个城市被称为世界雾都
伦敦
21世纪的主要能源是什么
太阳能
被称为风车发电王国的是
丹麦
哪种污染被称为世界头好杀手
水污染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水星
格林泥治天文台在哪个国家
英国
干冰是
二氧化碳
中国北宋的毕升发明
活板印刷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我国陆地幅员辽阔,大陆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共计32000多公里;岛屿有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太空垃圾为何危害巨大
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站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如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极小的太空垃圾由于数量多,能严重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太空垃圾会损坏航天器表面材料,造成撞击坑,对表面器件造成损伤;高速撞击的太空垃圾会使自身及被撞击的航天器表面材料气化为等离子体云团,最终会形成航天器故障...

科技趣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室去,对牛顿说:“这里有几个鸡蛋,你自己煮来吃吧。”牛顿说:“好,谢谢你,请你把鸡蛋放在那里吧。”说完,他又埋头做实验。
过了很长的时间,牛顿的肚子饿了,才想起还没吃午餐。于是,他随手拿了一个小锅,把鸡蛋放在锅里,往炉子上一放,又开始做起实验来。
过了半个小时,牛顿做完了实验。这时,他才想起锅里的鸡蛋。他打开锅盖一看,里面没有蛋,只有一个怀表。
牛顿大吃一惊,抬头一看,鸡蛋还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怀表却不见了。原来牛顿太过专心做实验,结果把怀表当成鸡蛋来煮。

1,谁知道大海是怎样结冰的? 大家都认为海水有盐分,不会结冰。其实,在温度降低之后,水的溶解度也会降低,也就是说,盐分会析出。这样,水就结冰了。
2,谁知道牛郎星现在是否存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很久以前发出的“光”。至于现在是否存在,只有牛郎星系的人知道,我们目前从地球上观察的牛郎星的光还是一颗稳定恒星所发出的光。而且,一般恒星的寿命都在60亿年以上,所以,牛郎星现在还是应该存在的

D. 人造卫星手抄报怎么画

可以去网络看看哦,点搜人造卫星手抄报;或者360搜索,点上边图片,在框框中输入人造卫星手抄报

E.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手抄报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周光召 (1929- )
湖南省长沙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F. 科技小发明我最棒手抄报(资料或图片)急!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G. 中国航天手抄报资料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H. 关于人造卫星的手抄报

这个其实你只要收集一下人造卫星的资料就好了,合理排版然后。
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阅读全文

与我想发明的卫星手抄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