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门德尔松交响乐创作的详细情况
去看看这两个网页吧。。懒得复制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mendelssohn/?from=mb-17314651】
【http://ke..com/view/16725.htm】
【http://www..com/?word=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tn=ichuner_4_pg&ie=utf-8】
Ⅱ 门德尔松一共创作了多少曲子(包括小提琴,歌剧,交响曲.....)
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Op.62“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第二号)、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
第三交响曲,a小调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此曲奉献给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第四交响曲,A大调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 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Ⅲ 门德尔松这个品牌有多少年了
从一百多年前,门德尔松的钢琴的设计就很有代表性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外观上,都突显了门德尔松的高雅和豪放,钢琴的品质不言而喻
Ⅳ 门德尔松的爱情故事
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
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长得其貌不扬。除了个子十分矮小之外,他还有一个长得奇形怪状的驼背。
一天,他去汉堡拜访一位商人,这位商人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弗鲁姆叶。摩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因为外表丑陋,摩西遭到了她的拒绝。
快要离开的时候,摩西鼓起勇气来到楼上她的房间,他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和她谈一谈。她的美丽超凡脱俗,但让摩西感到非常难过的是,她连看也不看他一眼。试着开了几次口之后,摩西怯生生地问道:“你相信婚姻是上天注定的吗?”
“相信,”她回答到,双眼仍然看着地板,“你呢?”
“我也相信,”他说,“在天堂里,每个男孩出生的时候,上帝便宣布将来他会娶哪个女孩为妻”。当我出生时,上帝也为我指定了未来的新娘。接着,上帝又补充说,‘不过,你的妻子会是一个驼背。’”
“我当场就叫了出来,‘哦!上帝,一个女人驼背将会是极大的不幸。求求您,上帝,把驼背给我,让她变漂亮吧。’”
于是,弗鲁姆叶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她被深深地打动了。她伸出手,答应了门德尔松的求婚。后来便成了深爱他的妻子。
(4)门德尔松发明了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发明了指挥棒。
Ⅳ 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在几岁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创作
《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创作时间不了解,据说是他17岁的时候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nhh)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子汉堡一个富有的犹太银行家家庭。母亲以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才能而闻名。
门德尔松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师从采尔特。九岁时,他便登台演奏钢琴。十一岁尝试创作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
在家庭中,他经常接触到文化知识界的卓越人物,如黑格尔、海涅、威柏、歌德等人。此外,他还自学柏林大学部份课程。多方百知识的充实,使他成为一位素有文化教养的音乐艺术家。
1829至1832年IFI,门德尔松周游英伦三岛、瑞士、巴黎和意大利。1836年任莱比锡格万特蒙斯交响乐团指挥。1841年受国王威廉四世邀请,赴柏林。
1843年,门德尔松与舒曼等人创立莱比锡音乐学院。以他为中心形成“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很有影…。
1847年,门德尔松因病以三十九岁盛年早逝。
问德尔松的作品风格典雅,意境安适,富于抒情色彩,极少矛盾冲突,反映出他的平静安定而富有的生涯。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仲夏夜之梦》、《芬加尔岩洞》;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无词歌》等。
门德尔松还指挥和介绍了巴赫、舒柏特等被人遗忘的作品,使之获得人们的瞩目与重视。
Ⅵ 门德尔松钢琴是哪个国家的啊
德国。
钢琴的诞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德国的钢琴一直被世人认为顶级钢琴的生产基地,门德尔松就在这个国家诞生。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门德尔松钢琴公司第一位国外生产商是加拿大多伦多,于20世纪早期就开始成立。工厂由HENRY DURKE(1863年出生于利物浦,1929年逝世于多伦多)和DAVID M.BEST 利用由DURKE 在1892年收购的同名公司经营失败后剩余的资产合伙开办的。
门德尔松钢琴诞生于1847年,总部位于德国汉堡。2000年投入中国生产,上海欧亚钢琴公司为门德尔松钢琴在中国的唯一生产基地。产品由总部设计监制,并严格按照德国标准生产。目前营销网络已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被众多媒体报道,如东方卫视、第一财经、上海财经;专业性期刊《中国乐器》、《中国乐器采购》、《琴童》、《音乐周报》,新闻类《大公报》、《新阶层》等
Ⅶ 指挥棒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们现在在音乐会上所看到的指挥棒,是门德尔松于1829年所发明的产物。现在广为大众所熟悉的指挥棒,在当时并不普及,在这之前指挥所用的指挥棒,大多都是用菩提树枝或短木棍来代替。门德尔松为了一场音乐会便特别到皮革店订制了一支,它不像木棍那么重,由鲸鱼骨外面包着白色鞣皮所制成,这也就是今天大家能看到的最早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棒。现在指挥棒的材料选用质地轻而韧的木头或竹子。棒的前端尖细,后端略粗,周围平滑光洁。为了便于在挥动时握住不滑脱,还可以在棒的后端加上一个更粗大的木套。指挥棒的重心应当在执棒时食指接触之处。为了让演奏员在快速挥动时也能看得清楚,棍子应当用白色或接近白的淡色。指挥棒的长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也可根据各人的身材、臂长和指挥习惯略长些或略短些,但过长会影响指挥动作的灵便,过短亦会削弱表现力。
指挥掌握指挥棒的目的,是利用它作为手的延伸,作为表达音乐“意图”的工具。棍子的不同部位能表达不同的效果,指挥可以用它轻敲、重压,可以做出挑、砍、刺、拖的动作,可像提琴弓子似地拉,也可像马鞭似地挥舞,变幻无穷。总之,一个指挥者应根据乐曲内容使用指挥棒赋予作品生命,让所有的音乐激情通过指挥棒尖融进每个音符里。执棒的练习: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住,作放松的执棍状,空打四拍子的节拍;再轻轻拿起指挥棒,同样打四拍子的节拍,用棍子中部打拍子,然后再试着用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轻握棍子,以棍子中部打两拍子的节拍,以后再练习各种拍子打法,直至熟练。有的指挥喜欢不用指挥棒而徒手指挥,或者在某些乐曲、某些乐章中徒手指挥,这也有它的好处:肌肉可以放松,使指挥久而不乏,而且动作细腻,灵便准确,使左右手得到均匀的分工。当然,徒手指挥有时也不免会显出不足之处,如在强烈而需要大幅度的动作时,在表现快速、轻巧、跳跃的音乐时,借助指挥棒显然就要方便多了。这里要提醒一下:在徒手指挥时,注意动作不要太沉,不要五指撒开,手腕也不要太软以免拍点不清楚。
Ⅷ 门德尔松有几部交响曲还有交响曲的简略介绍
5部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Op.11
Symphony No.2 in B flat Major, Op.52 (Lobgesang)Symphony No.3 in a minor, Op.56 'Scotland'
Symphony No.4 in A Major, Op.91 'Italy'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107 'Reformation'
第一交响曲
门德尔松的这首《第一交响曲》,c小调,Op.11,作于1824年,呈献给伦敦爱乐协会,属他15岁生日之前的作品。在此之前,其实12-14岁期间,他作过12首交响曲,这是第13号,但布莱特科普出版社出版门德尔松作品全集时,因早期作品为习作,且已遗失,故这一首开始,编为第一号。这首交响曲明显同时受韦伯、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影响,1827年2月1日在莱比锡首演。
共4个乐章:
1.很快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音阶性进行与琶音所构成的第一主题始,这一主题有莫扎特主题的味道,但是门德尔松自己的进行。第二主题以小提琴呈示,以降E大调,小结尾与韦伯《自由射手》序曲风格相近。发展部很简洁,以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前的木管经过句及小结尾材料为主构成。再现部后以C大调而进入激情洋溢的终结部。
2.行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充满浪漫气氛,以门德尔松自己的六重奏慢板的开头主题相似的旋律构成第一主题,经过句后,木管加以强调,然后是第二主题。发展部极短。
3.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C小调,三段体,有谐谑曲性格。主题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有关,使用模仿手法展开,中段有圣咏合唱的气氛。
4.热烈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与莫扎特与海顿的终乐章风格接近,发展部使用巴洛克风格的赋格,结尾部亦是赋格风格。
第二交响曲(颂赞歌)
门德尔松的《第二交响曲》,降B大调,Op.52。1840年6月为在莱比锡举行的现代印刷发明人格登伯格400周年纪念日而作,实际是为3位独唱者和混声合唱而作的交响清唱剧。在这首作品总谱上,摘录有马丁·路德的题辞:“我在赐予我们以一切艺术的主的奉献中,特别地想见到音乐。”其歌词选自马丁·路德的德译圣经,此曲呈献给萨克森王腓德烈·欧格斯德,1840年6月25日在莱比锡圣托玛斯教堂,由门德尔松自己指挥首演。此曲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交响曲。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地,有快速而庄严肃穆的序奏,降B大调.由3支长号庄严地奏出全曲有庆典性格的基本主题。主部为快板,第一主题活泼地,第二主题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有类似之处。
第二乐章,稍为激动的稍快的快板,g小调,自由的三段体,相当于谐谑曲。第一段有船歌的韵味,中段为G大调,以管乐表现圣咏风格的新旋律,小提琴插人第一段主题,双簧管予以基本主题的变形。
第三乐章,虔诚的慢板,D大调,三段体,有《苏格兰交响曲》慢乐章的韵昧,中段为D小调。
第二部,合唱。
1.庄严肃穆的中庸的快板始,有一段管乐序奏,序奏后,基本主题高唱“所有的生灵都要赞美主.哈利路亚,赞美主”。这一合唱进入中段为很快的快板,歌词为“奏弦乐以赞美主,以你们的爱来赞美主,所有一切人都敬仰圣名。”然后回到第一段,女高音独唱与女声合唱温柔地:“我们诚挚的心,虔诚之情赞美主。”
2.男高音独唱的宣叙调与咏叹调,宣叙调歌词大意为:“你们必须唱出因主而得救,唱出主不得不从深深的苦恼和屈辱中,拯救我们。”咏叹调为中庸的快板:“必要时候,主将感受我们的眼泪.用他的语言安慰悲哀的人们。”
3.合唱,回到原速,中板.歌词大意为:“你们因主而从一切苦恼中获救。必要时候,主将感受我们的眼泪。”
4.女高音二重唱与合唱,行板,其旋律与门德尔松自己的《无词歌》相似,歌词大意为:“我心焦如焚地等待主,主赐予我好意,接纳了我的恳求,信仰主的将有福。”
5.男高音和女高音的宣叙调,稍为激动的快板,C小调,后半部转为激动而很快的快板。男高音唱:“死亡向我们靠拢,地狱的恐惧向我们袭来,我们在黑夜中徘徊……”女高音宣叙调则宣告:“黑夜已经过去。”
6.合唱,活泼而庄严肃穆的快板,歌词大意是“黑夜已经离去,放下黑暗中的工作,拿起光明的武器。”
7.圣咏合唱,二段体,第一段是速度快的行板,八声部无伴奏唱:“如今,众人都以心、口、手来叩谢主的神光。”第二段合唱为:“赞颂主,给主以光荣和荣耀。”这一圣咏合唱,巴赫曾用于第七和第一百九十二号康塔塔。
8.女高音和男高音二重唱,持续的行板,g小调,歌词大意为:“因为这样,我以我自己的歌永远唱出对主的赞美,我感谢主赐予的一切善意。”
9.终结部合唱,不太快的快板,以赋格方式构成的合唱,最后以庄严肃穆达到高潮,歌词大意为:“请给你们民族、国王、大地、苍天、主予光荣和权力。所有人都感谢主,赞美光荣。”最后以“哈利路亚,赞美主”而浮现基本主题,庄严地结束。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a小调,Op.56,作于1830—1842年间,而其创作灵感始于1829年5月,应伦敦爱乐协会之约首赴英伦之时。此年7月,门德尔松到苏格兰,在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遗迹诞生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他在信札上曾写道:“日近黄昏时,我们来到霍里路德堡,玛丽女王居住、恋爱的地方。那里值得一看的是爬上迂回的楼梯后,可看到一间小屋。当年追踪者爬上楼梯,在这里发现李吉奥,硬将他从屋里拖出,在隔了3个房间的拐角处将他杀死。四周的东西已经朽坏了,从中还可以望见蓝色的天空。我今天就在这间古老的房子里,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灵感。”门德尔松所说的古堡典故为,1566年3月9日夜,深得女王幸宠、被称为“外交顾问”的意大利乐手维多·李吉奥被一群贵族所杀。这首作品呈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即霍里路德古堡主人——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第九代孙女,1842年3月3日,由门德尔松自己指挥爱乐乐团首演。
这部交响乐共4个乐章:
1.奏鸣曲式,序奏为稍快的行板,a小调,主题哀婉地由双簧管与中提琴表现,宛如对古堡的叹息。主部为略为激动的快板,a小调,第一主题仍带忧郁,为苏格兰舞曲风格。这个主题加强后,进入灿烂的合奏表现的副主题,气氛转变后,单簧管以E小调表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交叉后,轻松地推进,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两个主题变化而发展,再现部两个主题的原型再现。终结部先情绪激昂地进入高潮,静止后序奏的行板旋律尤如回忆而再现。
2.不太快的活泼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有谐谑曲性格。以苏格兰民族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为中心,与朴素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呈示部后,发展部与再现部以规则的形式进行,舞曲风格的主题呈现欢快的节奏。
3.慢板,简单的奏鸣曲形式,在d小调短小的序奏后,进入A大调主部。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表达,充满忧郁,单簧管则以阴郁的形态表现第二主题。在极短的发展部呈示后,第一、二主题追忆般地重现,似乎是对古堡周围景色与古堡氛围的回顾。
4.最活泼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一开始就表现富有激情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同样充满活力。长大的终结部后半部为很庄严的快板,A大调,类似苏格兰民歌的旋律,色彩无比灿烂。这一乐章据说采自爱丁堡风笛演奏军乐的印象。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作品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评论家认为开头木管的表达就象意大利明媚的阳光,而小提琴象在召唤人们去探险。随着乐章的展开,人们仿佛置身于意大利那片美丽的国土。这个乐章,门德尔松充满信心,他说他自己"觉得象个青年王子"。
第二乐章,行板。这个乐章又称"朝圣进行曲",据说是门德尔松在拿波里街上看到宗教行列后产生的乐思。
第三乐章,优雅的中板。这个优雅的乐章更接近于18世纪的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萨塔列罗,急板。萨塔列罗是一种古老的意大利舞曲形式,这个乐章表达的是罗马狂欢节的喧闹场面。乐章的结尾,寻欢作乐的人们似乎四散逝去,但眼看要远去时却又高潮迭起,效果非常强烈。
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
门德尔松的《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d小调,Op.107,作于1830-1832年,预定1830年6月25日宗教改革300年纪念首演,因天主教会抗议而中止庆祝活动,后延迟于1832年春,门德尔松自己指挥在柏林合唱研究会首演。宗教改革由马丁·路德所领导。马丁·路德,德国萨克森州人,曾任天主教圣职,威登堡大学教授。1517年起对天主教非法敛财提出严厉指责,1518年出席奥古斯堡会议时因发表极端演说,1520年被罗马教皇开除教职。1521年他受命出席国会,接受皇帝诘问,未能自圆其说,后在萨克森侯爵保护下,在瓦德堡完成了新约圣经的德译本,1523年公布新教礼拜次序,确立新教,形成基督教内新旧教相对立的状态。
此曲共4个乐章:
1.奏鸣曲式,序奏为行板,D大调,开头的庄严旋律为《德累斯顿·阿门》的著名乐句。《德累斯顿·阿门》是17世纪左右始,德累斯顿宫廷教会启用的一种特殊“阿门”,目前已普遍为世界各地所唱的赞美歌所采用。序奏以此动机为基础构成,充满神圣的气氛。主部为热烈的快板,d小调,亦为序奏的发展。第一主题先有力地奏出,第二主题予以辅助,这两个主题以华丽的姿态发展。序奏片断出现后进人再现部,两个主题反复。
2.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三段体,快速的谐谑曲。轻快的主旋律先以舞蹈般明亮的形态向前推进,经过优美的中段再回复主旋律。
3.行板,g小调,二段体,以抒情旋律为中心构成,充满宁静的气氛。因这个乐章短小,与第四乐章不间断演奏,故也可观为第四乐章的序奏。
4.序奏为流畅的行板,G大调,以马丁·路德为新教礼拜所作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强堡垒》(Ein’feste Burg ist unser Gbtt)旋律为中心。主部以自由形式、活泼的快板、D大调开始,转为庄严的快板。庄严的第一主题后经经过部出现赋格的第二主题,在发展中对位运用得极为出色。
Ⅸ 门德尔松发生了什么趣事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Ⅹ 维瓦尔第、施特劳斯、门德尔松这三人里面是谁创作了《四季》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